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合集下载

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分析

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分析

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种植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产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种植技术不够先进、产量不稳定、市场价格波动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玉米种植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探讨可行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有不断优化玉米种植产业的结构和技术,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2 问题意义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玉米种植产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主要问题包括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高、种植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产能过剩导致了玉米价格波动较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种植行为也缺乏稳定性。

技术水平不高导致了生产成本偏高、效率偏低,影响了我国玉米种植业的竞争力。

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深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和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玉米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玉米种植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问题意义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正文2.1 玉米种植产业现状分析1. 玉米种植面积: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占据了国内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较大比例。

特别是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占据了全国玉米总产量的60%以上。

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甜玉米产业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较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农业领域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对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分析。

一、国内甜玉米产业现状1.产量及面积:中国是世界上甜玉米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甜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球前列。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对营养需求的不断提高,甜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2.品种改良:国内甜玉米产业在品种改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的甜玉米品种,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满足了市场需求。

3.科学种植管理:近年来,国内甜玉米产业逐渐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通过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措施,提高了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

4.加工及利用:国内甜玉米加工业也在逐步发展,目前主要以加工成玉米淀粉和玉米油为主,且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良好。

此外,甜玉米还可以加工成罐头、速冻食品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二、国际甜玉米产业现状1.主要生产国家:全球甜玉米主要生产国家有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

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甜玉米生产国,其产量占据全球产量的相当比例。

2.技术水平:国际上甜玉米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尤其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种植管理、品种改良、机械化作业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他们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3.产品质量及市场需求:国际上的甜玉米产品以质优价高著称,其高度美味和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甜玉米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食材,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三、甜玉米产业发展前景1.内外市场需求增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消费能力的提高,甜玉米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食材,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未来,甜玉米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种植技术创新: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甜玉米种植技术将进一步创新,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玉米生产的发展趋势

玉米生产的发展趋势

玉米生产的发展趋势
1. 精细化、智能化生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未来玉米生产将趋向精细化、智能化。

通过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数据化、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种类多样化:未来玉米生产和消费市场将趋向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食用玉米和饲料玉米外,玉米的加工利用也将不断拓展。

如能源玉米、淀粉玉米、玉米油等多种类型的玉米品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需求。

3. 绿色优质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玉米生产将趋向绿色、优质化。

通过科学施肥、科学灌溉等措施,保证玉米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满足市场需求。

4. 科技驱动:未来玉米生产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驱动。

通过研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为玉米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5. 国际化: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未来玉米生产将趋向国际化。

加强与国外农业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玉米生产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2023年玉米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玉米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玉米行业市场前景分析近年来,玉米作为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市场需求量也随之增长。

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玉米市场需求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玉米行业市场前景。

一、政策环境推动市场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密切关注国内玉米市场的发展情况。

针对玉米种植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相关企业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推动了玉米市场的发展。

在玉米生产方面,政府实施了多项支持政策,比如加大对种植配套设施的财政补贴,提高玉米种植面积和亩产;加大对玉米加工与销售的政策支持,从而提高玉米行业的资金流动性,带动了行业发展。

二、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玉米行业的市场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中国玉米进口量逐年递增。

2019年,中国的玉米进口量更是达到了1683万吨,同比增加85%。

这说明了国内市场玉米需求量的大幅增长。

除此之外,玉米在食品和饲料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煤化学和生物质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也为玉米市场的需求做出了贡献。

可以预见,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玉米行业的市场需求量还会有更加广泛的增长。

三、市场份额扩大,竞争加剧随着国内玉米行业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国内外玉米生产商、加工商进入了这个市场。

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对玉米产业的生产和加工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

同时,行业整合和特色化发展也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玉米行业的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寻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为市场竞争赢得优势。

四、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发展瓶颈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庞大,玉米食品和饲料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粮食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一些企业存在生产工艺不规范、设备老化、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根本不能保证玉米产品的安全性和食品安全。

2024年玉米育种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玉米育种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玉米育种市场发展现状引言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阔的种植面积和市场需求。

玉米育种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当前玉米育种市场的发展现状。

市场概览玉米育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全球粮食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玉米育种逐渐成为广大农民和企业的关注点。

据统计数据,全球玉米育种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

主要驱动因素玉米育种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如下:1.需求增长: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

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需求也在增长。

2.品质要求:消费者对玉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如口感、营养价值等。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育种者需要不断改良玉米的品种。

3.抗逆性提高: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威胁给玉米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育种者致力于培育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以应对各种环境挑战。

4.技术进步:生物技术的发展,如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和准确性,推动了玉米育种市场的发展。

市场现状玉米育种市场目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主导品种集中:当前市场上,少数几个大型种业企业控制了主导的玉米品种。

这些企业通过研发高产、高抗逆性的玉米品种,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2.育种技术创新:育种技术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除了传统的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外,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引入,为玉米育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3.市场竞争激烈:玉米育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全球农业的技术进步和需求增长,玉米育种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几年,玉米育种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发展趋势与挑战玉米育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如下:1.品质改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的不断增加,育种者将更加注重提高玉米的品质,包括口感、营养价值和食品加工性能等方面。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摘要】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和生产成本上升等挑战,但也存在着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多元化利用玉米产品和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等机遇。

在应对挑战的中国玉米产业也需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发展。

未来,中国玉米产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新技术和多元化利用的推动下。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中国玉米产业可以采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抓住机遇的策略包括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加强产业升级,以确保中国玉米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具备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玉米产业、挑战、机遇、市场需求、生产成本、新技术、产业升级、多元化利用、国际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策略。

1. 引言1.1 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中国玉米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

目前,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球首位,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

中国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其中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份是主要产区。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技术进步,中国玉米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种植技术不断提升,品种品质不断改良,为玉米产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府对玉米产业的扶持政策也在不断加大,促进了玉米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值的提升。

中国玉米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消费者对玉米及其制品的需求和口味不断更新,对玉米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玉米生产的成本不断上升,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材料的价格不断攀升,给玉米种植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1.2 中国玉米产业的重要性中国玉米产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粮食和饲料生产的重要原料,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玉米作为能源作物,在生物燃料、淀粉、酒精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玉米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用于生产生物塑料、生物材料等产品,对促进产业升级和生态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和消费国之一,玉米产业在中国的农业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和国内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玉米产业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1. 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玉米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食品加工、饲料、生物能源等领域,对玉米的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加,对玉米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玉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美国、巴西等国家的激烈竞争。

这些国家的玉米产业拥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高效的管理模式,使得他们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出口玉米,对中国玉米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3. 高度依赖进口:中国目前仍然需要依靠进口大量的玉米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大部分进口玉米来自美国和巴西等国家,这使得中国玉米产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

4. 生产成本上升: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玉米生产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玉米农民面临生产压力,同时也影响了玉米的市场价格和竞争力。

二、机遇:1. 科技创新带来发展机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玉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管理模式和高效的生产设备,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玉米产业的竞争力。

2. 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发展:政府对农业产业有着重要的支持政策,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可以鼓励农民投身玉米种植业,提高玉米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3. 多元化利用带来市场机遇: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生物科技的进步,玉米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利用方向发展,例如生物能源、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

这不仅可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还可以降低玉米产业的风险和依赖进口的情况,为玉米产业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

4. 农村扶贫带来发展机遇:农村的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尤其是玉米产业相关的加工和销售业务,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玉米市场调研报告

玉米市场调研报告

玉米市场调研报告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对玉米市场的调研报告:一、市场概况:玉米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主要生产国家有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玉米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二、市场需求:1. 饲料需求: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受到畜牧养殖行业的高度依赖。

随着畜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玉米的需求也在增加。

2. 粮食需求: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糖酒制造等行业。

特别是在玉米面粉、油脂、淀粉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

3. 工业需求:玉米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能源等工业领域,例如生物酒精、生物塑料、生物柴油等的生产。

4. 出口需求:玉米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也很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消费国,但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需要进口大量的玉米。

三、市场竞争情况:1. 主要生产国家的竞争: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其玉米价格和产量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中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生产国也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量,加剧了市场竞争。

2. 供需关系的变化:由于玉米供应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导致市场供需关系的波动。

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价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进口竞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之一,市场对进口玉米也存在竞争。

进口玉米的价格、质量、供应能力等方面都是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四、市场前景:1. 国内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尤其是在食品加工、饲料行业等方面,玉米市场有较大潜力。

2. 国际市场:全球玉米需求增长趋势明显,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但中国作为最大的进口国之一,对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

综上所述,玉米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从提高产量、加强技术研发等方面提高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5-0906(2008)03-0130-04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摘要: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国家需求是增产粮食,关键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特别是提高单产的增长速度。

实现这一目标亟需对玉米生产的耕作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是增加种植密度,东华北地区深松改土,黄淮海地区免耕直播和适当晚收获。

玉米耕作制度的改革离不开机械化生产技术,同时也对玉米育种、栽培、植保等技术提出了发展需求。

关键词:玉米;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ChellangesandDevelopmentOpportunitiesConfrontedbyMaizeIndustryinChina(NationalMaizeTechnologyR&DCenter,MOA,China,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Abstract:ThenationaldemandsofmaizeindustrydevelopmentinChinaistoincreasegrainyield,thekeyistoimprovetheyieldperunitarea,especiallytoraisethegrowthrateofyield.Achievingthisgoalwillcarryamoresubstantialreformtothefarmingsystemofmaizeproduction.Themainmeasuresaretoincreaseplantingdensity,subsoilingandsoilimprovementintheEastNorthChina,no-tillagedirectseedingintheHuang-Huairegionandappropriatelateharvest.Thereformoffarmingsystemisinseparablefrommechanizedproductiontech-nology,andthatproposesalong-termdevelopmentdemandtothetechniquesofmaizebreeding,cultivationandplantprotectionetc.Keywords:Maize;Developmentindustry;Chellanges1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限制因素1.1玉米品种问题(1)种质基础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对育种材料的创新研究薄弱,导致玉米新品种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时,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品种过于单一,遗传基础脆弱,生产存在较高风险。

(2)新品种选育滞后。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病、虫、草害日趋严重以及多年连作造成的土壤环境恶化均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良影响。

多数品种已不能适应高产、优质、多抗和机械化作业的新要求,主栽品种的生育期偏长,收获时子粒的成熟度较差。

虽然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可是品种的增产难度却越来越大。

适应耕作制度改革收稿日期:2008-03-25作者简介:张世煌为本文通讯作者。

致谢:感谢参加调研的全国玉米科技人员和用户辛勤工作。

和机械化作业需要的耐密植、高产稳产、抗逆境特别是抗非生物逆境已成为生产上最关注的技术指标。

(3)品种多、乱、杂,良种良法配套能力低。

玉米主产区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

经销商夸大品种的优点,隐瞒缺点,农民不能根据品种特点和生产条件进行有效管理,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种子经销商不能提供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指导等。

(4)种子质量差,发芽率低,整齐度差,甚至还有私繁滥制、品种侵权等问题。

1.2机械化程度低,耕作技术落后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机械质量不过关、农机与农艺不配套,致使一批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不到应用,制约了玉米生产发展。

东北大部分农村还是人工和畜力生产,机械播种不足50%,机械收获不足10%;即便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山东省,机播面积也仅50%,机收面积仅15%;西南区基本没有玉米生产机械。

目前的机械很难做到单粒精量播种。

黄淮海玉米科学2008,16(3):130~133JournalofMaizeSciences夏玉米区小麦机械收获后留下的高麦茬影响下茬玉米的播种质量;东华北春玉米以高秆大穗型为主,南方厂家生产的收获机不适合东北使用,玉米收获脱皮率低;西南玉米规模化程度极低,缺乏适合山区、小农户的小型播种、移栽、收获和脱粒机械。

目前我国玉米田耕作以小型动力为主,90%以上的土地已多年未进行深松和秋整地,造成土壤耕层变薄(一般15cm),土壤剖面构造发生变化,形成了深厚、坚硬的犁底层,在耕层与犁底层间形成“波浪型”界面,致使耕层有效土壤量锐减,接纳降水能力和抗逆性减弱,理化性状恶化,生产能力不断降低。

1.3栽培管理技术落后于生产需求,技术集成度和推广到位率低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以老年、妇女为主,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新型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一些地方存在一把火(烧秸秆)、一把肥(少施肥)的粗放生产方式。

国家和地方对栽培技术的资源投入较少,有的省级以下研究所基本没有栽培人员和经费,玉米生产缺乏简单易行的种植技术,现有栽培技术应用滞后于生产发展。

同时,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工作经费匮乏,农业生产技术到位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

(1)种植密度低。

多数地区农民习惯高秆稀植大穗的种植方式,3大主产区平均种植密度不足45000株/hm2。

由于缺少耐密型品种,东北和黄淮海因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倒伏减产时有发生,影响农民对密植增产的认知。

(2)播种质量差。

究其原因是整地质量较差和播种技术粗放,具体表现为播种密度偏低、深度不一致、覆土与镇压质量差、种肥隔离程度差、种子分布不均匀。

由于上述原因,玉米田的出苗率和保苗率较低、“3类苗”现象明显,导致收获密度较低和小穗比例较大,一般生产田的收获密度平均仅为37500~42000株/hm2。

(3)施肥技术存在盲目性。

钾肥施用不足,氮肥多采取一次性施用(“一炮轰”),损失严重,造成玉米后期脱肥早衰,化肥利用率低,平均为35%左右。

(4)普遍存在早收获现象。

农民习惯从苞叶变白就开始收获,但此时玉米尚未完全成熟,造成5%~10%的产量损失。

1.4土壤瘠薄,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玉米的高产与稳产(1)地力基础低。

土壤养分总体趋势是东北高于黄淮海高于西南地区。

近20多年来,由于重用地轻养地,土壤肥力明显下降,特别是耕作制度不合理,加剧了耕地质量下降,耕层有效土壤量锐减,多年不施有机肥且大多数地区秸秆无法还田,土壤腐殖质减少,接纳大气降水能力和抗逆性减弱,土壤养分不平衡、供应不协调。

(2)肥料利用率低。

有些地方为了高产而盲目投肥,有的则多年不施肥和少施肥。

东北地区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用量少,养分投入不平衡,钾素处于亏缺状态,化肥利用率平均为35%,其中,氮为30%~35%,磷为15%~25%,钾为40%~50%。

(3)水资源紧缺,利用效率低。

大部分玉米生产靠雨养,即使有灌溉条件的区域也因技术落后而导致水分利用效率低。

例如,东北地区耕地水资源占有量7290m3/hm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80%的降雨集中在6~8月份,加之耕作技术落后导致土体对自然降水的接纳贮蓄能力有限,造成季节性干旱十分明显;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灌溉水的利用率约40%,仅为发达国家一半左右;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不足1.0kg/m3,远低于发达国家2.0kg/m3的水平。

1.5病虫草害呈继续加重的趋势(1)玉米病虫草害加重。

免耕和秸秆还田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地下害虫的虫源增加,是病虫害和土传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

有些品种的抗性差,同时,病原菌出现生理分化或生理小种发生变异;耕作栽培方式。

黄淮海地区玉米播种早或麦套玉米,导致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东华北地区春播早,地温低,出苗缓慢,增加了土传病害(如丝黑穗病等)和地下害虫(如蛴螬等)的侵染机会。

同时,地温过低导致含有烯唑醇成分的玉米种衣剂发生药害;一些种衣剂有效成分含量低或选用不当,对苗期病虫害起不到防治作用;一些品种对玉米螟的抗性差,防治不及时或不能大面积联防,防效差。

穗期植株高大,难以进行化学防治,灌浆期病虫害呈上升趋势,穗腐病加重;气候因素、环境条件适宜病虫害发生。

(2)目前玉米病虫草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抗病虫品种:目前的推广品种对叶斑病有一定抗性,但品种间差异大。

缺乏抗粗缩病品种,2007年山东的发病率在10%~70%,个别地块绝产。

一些品种不抗茎腐病。

夏玉米区含有掖478血缘的多数品种感南方锈病。

另外抗性单一,一旦某种病131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我国玉米产业发展技术需求3期虫害流行,会造成严重损失。

苗期病虫害防治:防治玉米苗期病虫害是当前的关键点,主要有根腐病、苗枯病、茎枯病、地下害虫(地老虎、蝼蛄)等。

通过种子包衣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在生产中种衣剂问题突出,普遍使用的种衣剂在兼治病虫害方面存在不足,或区域病虫害的种类与种衣剂选择适应。

国产玉米种衣剂主要类型包括福美双、立克莠、施乐时、三唑类、烯唑醇等,大部分为杀菌剂,杀虫剂较少。

各地用药剂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不一致,差异较大。

生长期病虫害防治:玉米苗期~喇叭口期病虫害防治以化学治虫为主。

玉米生长后期植株高大,给喷施农药带来困难,因此很少进行化学防治,通常采用抗病品种。

杂草防除:除草方式主要有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和机械中耕除草。

在东华北、黄淮海地区,化学除草剂应用比较普遍,大多采用芽前封闭的方式。

使用的除草剂有乙草胺、阿特拉津、乙阿合剂、二甲戊乐灵、拉索、草净津等。

使用除草剂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墒情好时效果好,应注意除草剂的种类和用量。

每年因使用不当,除草剂药害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在局部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玉米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2.1遗传育种领域的主要技术需求2.1.1骨干种质群的构建与创新针对PA(SS)、PB(NSS)、兰卡斯特、四平头等骨干种质的缺陷,用国内现有种质和外来种质,根据育种需求,系统开展种质改良和创新,培育抗病、抗倒、抗逆和品质优良的新种质,为选育突破性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提供种质基础,从根本上解决玉米抗病虫、耐旱、耐低温、耐密植、优质、高配合力种质创新问题。

当前,应重点梳理我国现有的核心种质,研究其与国内外种质的遗传关系,形成基础群体,并针对性地开展种质改良与创新研究。

2.1.2高效实用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通过调整育种目标,整合高密度抗逆育种和循环育种技术,重点改进二环选系、群体改良、抗逆及品质鉴定等常规育种技术,提高选择效率;选育新型单倍体诱导系,完善染色体加倍技术,建立单倍体诱导育种技术;在构建基础种质群体的基础上,开展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改良群体,选育新自交系;针对主要玉米病害、干旱、品质等重要性状,开发实用有效的分子标记和检测技术,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实用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