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国产玉米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在国内消费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国产玉米的市场分析,揭示其生产、消费、进出口等关键数据,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国产玉米生产概况1. 生产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9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为6.12亿亩,产量为2.58亿吨。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约为22%,位居世界第二。
2. 产区分布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淮海等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成为我国玉米产量最高的地区。
3. 品种结构国产玉米品种繁多,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饲料玉米、食用玉米等。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优质饲料玉米和食用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三、国产玉米消费市场分析1. 消费总量我国玉米消费总量逐年上升,2019年消费量为2.57亿吨。
其中,饲料消费占比最高,约为60%;食用消费占比约为25%;工业消费占比约为15%。
2. 消费结构(1)饲料消费: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饲料玉米需求量不断增长。
其中,猪饲料对玉米的需求量最大,其次是家禽饲料。
(2)食用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玉米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玉米食品主要包括玉米粥、玉米饼、玉米面条等。
(3)工业消费:玉米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玉米淀粉、玉米酒精、玉米油等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
四、国产玉米进出口数据分析1. 出口情况近年来,我国玉米出口量逐年下降。
2019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为254万吨,主要出口到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
2. 进口情况我国玉米进口量相对较小,主要进口国为美国、阿根廷、乌克兰等。
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口量基本保持稳定。
五、国产玉米价格走势分析1. 价格波动国产玉米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产成本、供求关系、政策调控等。
近年来,国产玉米价格波动较大,2019年价格较2018年有所上涨。
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分析

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种植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产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种植技术不够先进、产量不稳定、市场价格波动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玉米种植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探讨可行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有不断优化玉米种植产业的结构和技术,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2 问题意义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玉米种植产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主要问题包括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高、种植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产能过剩导致了玉米价格波动较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种植行为也缺乏稳定性。
技术水平不高导致了生产成本偏高、效率偏低,影响了我国玉米种植业的竞争力。
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深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和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玉米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玉米种植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问题意义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正文2.1 玉米种植产业现状分析1. 玉米种植面积: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占据了国内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较大比例。
特别是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占据了全国玉米总产量的60%以上。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及市场分析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鲜食玉米的便利性需求增加,如对预 包装、即食产品的需求增加。
技术创新趋势
品种改良
01
通过育种技术创新,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质、更抗病的鲜食玉
米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
高效栽培技术
02
研究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提高单产和品质。
加工技术升级
05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 策
面临的主要问题
品种单一,品质参差不齐
目前鲜食玉米品种繁多,但大 多数品种在产量、品质、适应 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 市场上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 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 需求。
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低下
鲜食玉米种植技术要求高,但 目前大部分农户仍采用传统种 植方式,导致产量低下,生产 成本高,经济效差。
市场竞争格局
要点一
竞争品牌
市场上主要的鲜食玉米供应商包括A品牌、B品牌和C品牌 等。这些品牌在产品质量、包装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展开竞 争。
要点二
竞争策略
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各品牌采取了不同的竞争策略。 例如,A品牌注重产品质量和新鲜度,采用冷链运输和保 鲜包装;B品牌则主打价格优势,通过降低成本来吸引更 多消费者;C品牌则以特色口味和品种取胜,推出不同口 味和类型的鲜食玉米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加强品种选育和品质管理,提高鲜 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满足消费者对高
品质产品的需求。
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
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产品的附 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多
样化产品的需求。
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
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鲜食玉米 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 经济效益。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与产业发展展望

效栽培等项技术。全省继续安排专项补贴资金 , 推广生物防治 玉米螟 、 农区统一灭 鼠 、 土配 方施肥等 重大农业技 术 , 强 测 增 了农业科技实力。
2吉林省玉米产业市场分析与展望 .
人中有农业技术人才 1 人,这些指标参数均都高于全国平均 3
累, 生产出的玉米品质优 良。 1 . 2玉米种植面积保持稳 定 吉林 省 20 年玉米实际播种 09 面积近 5o 0 0万亩 , 同时 , 优质专用品种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 , 全 省专 用 玉米 种植 面积 达 到 10 80万 亩 , 占玉米 总面 积 的
4 O% 。
发 出来的玉米深加 工产品多达 几十 类 、 干个 品种 , 数 如醇 、 多 元醇 、 氨基酸 、 变性淀粉 、 抗生素 、 薄膜 、 塑料等 。
以玉米作为原 材料的工业发展 速度进一 步加 快 ,00 21 年 国际及国内玉米市场需求和价格前景仍十分广阔。
\ 衄墨 疆 硭碰 \ 2
趋势。
【 关键词 】 玉米产业 优势 分析与展望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玉米生长带 的核心 区 ,在 国内玉米 生产 中居于首位 。近几年来吉林省玉米生产情况良好 , 形势喜
玉米加 工能力就比 20 年增加 9 08 0万吨。 工业对玉米原料 的需
求增加 , 不仅能够有效扩大玉米的消费量 , 而且将 会对玉米收
3玉米市场趋势 .
21 国内玉米需求情况看 ,总体上供 需缺 口依 然存在 、 .从
新粮供给 量小于需求量 从消 费上看 ,一方面是国内饲料业 、 养殖业逐步复苏 , 玉米需求恢 复增长 , 饲料 对玉米 的需求量将 进 一步增加。 一方面是工业对玉米的消 费需求进 一步增加 。 随 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国内工业用玉米加工能 力得 到 进 一步提高 , 特别是东北地 区提 高的幅度 比较大 , 仅吉林 省的
中国甜玉米产业发展分析及建议

的 时期 。
8 代 末 .上 海 食 品行 业 同 日本 、美 国合 资 兴 0年
建 了 一 家 甜 玉 米 糊 状 罐 头 加 工 厂 ,吉 林 省 农 业 部 门 同美 国合 资 兴 建 了 吉 美 甜 玉 米 籽 粒 罐 头 加 工 厂 。这
和加 工 甜玉 米罐 头 ,累计 约 50t 00,出 口 20 余 吨 。 00
2 纪 8 代末到 9 O世 O年 O年代 初 .多 数 国 营 的罐 头 厂 由于 经 营 不 善 而 陆 续 倒 闭 .甜 玉 米 罐 头 加 工 的
国 家 间 贸易 的大 宗 蔬 菜 商 品 。我 国 近年 来 甜 玉米 发
一
但 中间有 很 长一 段 时 间 的停 顿 和 缓慢 的不正 常 发 展 . 只是最 近 十多年 来有 了 一个较 快 的发 展 。
11 0世 纪 9 . 2 0年 代 以前 中国甜 玉米 的发展
南 一 北 两 家 合 资 企 业 虽 然 小 ,但 都 因 引 进 了美 国
地 道 的 甜 玉 米 品 种 、地 道 的甜 玉 米 加 工 专 用 设 备 和 地 道 的 甜 玉 米 加 工 工 艺 .从 而 代 表 了我 国现 代 甜 玉 米 加 工 时 代 的开 端 。上 海 的 甜 玉 米 合 资 企 业 由于 多
展 的势 头 也 非 常 迅 猛 ,尤 其 是 以广 东为 代 表 的南 方 地 区 ,近 六 七 年 的播 种 面积 、加 工 生 产 和市 场 消 费 均 成 倍 增 加 。我 国有 丰 富 的农 业 生 产 和玉 米 生 产 经 验 ,有 巨大 的 消 费 市 场 ,甜 玉 米 在 我 国有 巨大 的开 发潜 力 。 因此 .分 析 我 国甜 玉 米 产 业 发 展 状 况 和存 在 的 问题 ,预 测 其 前 景 .并 采 取 有 效 的对 策 ,是 十 分 必要 的 。
永靖县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减产分析

Z h i f u j i n g y a n对甘肃省永靖县玉米发展现状及减产原因的分析,针对性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克服玉米减产倒伏等现象的发生。
一、永靖县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甘肃省永靖县地处黄河上游、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全县共辖17个乡镇,140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4.39万亩。
产业布局以东山片区百合种植为主,主要包括关山乡、徐顶乡、陈井镇、三条岘乡4个乡镇,西山片区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为主,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2/3以上,主要包括坪沟乡、新寺乡、川城镇、小岭乡、红泉乡、王台镇、杨塔乡7个乡镇。
川塬区以蔬菜产业为主,粮食作物种植中以玉米种植为主。
全县玉米种植面积19万亩左右,平均亩产750公斤左右。
近几年,永靖县玉米主要种植品种有:海拔2200米以下的区域主要种植豫玉22号、源7879、中地9988、郑成018等中晚熟品种。
海拔2200-2250米区域主要种植强盛51、先玉335、陇单339、玉源7879、金凯5号、金皇828等中晚熟品种为主。
海拔2250-2400米区域主要种植酒单4号,垦玉10号、龙源三号等中早熟品种为主。
由于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玉米年年倒伏现象增多,给种植户造成减产减收。
二、永靖县玉米减产的分析1、密度过大玉米种植密度根据早、中、晚品种特性而定,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随意加大种植密度,致使玉米生长期过密,通风透光不良,造成徒长、茎秆变细,根系不发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平衡,穗位偏高,缺粒,早衰,倒伏等现象是有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种植密度过大,植株易倒伏,易造成玉米棒秃尖,棒穗短小等现象,影响玉米正常产量。
玉米抗不抗倒伏与玉米品种有关,有些玉米品种穗位高容易发生倒伏现象,玉米在生长中后期,玉米的重心全在棒穗上,穗位越高,越容易倒伏,所以控制穗位高度是关键,既要降低株高,又要降低穗位才是合理措施。
2、氮肥过量玉米施肥要按照施肥平衡原则施肥,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化肥为副,追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合理搭配微量元素肥料及叶面肥料,追肥时适量增加一些氮肥以促进根系、茎叶生长。
甜玉米产业国内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甜玉米产业国内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甜玉米产业是农业领域中具有潜力和前景的行业之一。
在过去几年中,甜玉米种植和加工业蓬勃发展,并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甜玉米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甜玉米市场的现状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甜玉米生产和消费国家之一。
甜玉米作为一种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食品加工、饲料生产、淀粉制造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甜玉米成为了更多家庭日常膳食的选择。
甜玉米产业链条的完善,也推动了甜玉米市场的发展。
从种植到销售,甜玉米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不断的改进和优化。
种植者通过引进新的耐病种苗和科学耕作技术,提高了甜玉米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产品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开拓,甜玉米产品进入了更多零售商和餐饮企业的供应链,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购买选择。
甜玉米产业的未来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甜玉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下是甜玉米产业未来的几个重要趋势:1. 绿色、有机种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未来甜玉米产业有望在绿色、无污染的方向上发展。
有机种植技术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以满足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
2. 提高加工水平:甜玉米加工业是甜玉米产业中的关键环节。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加工水平的提高,甜玉米加工产品的品质将得到更大的提升,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
3. 创新产品:随着消费者对多样化食品需求的增加,甜玉米产业将致力于开发更多创新产品,如甜玉米芯素、甜玉米油等,以满足市场需求。
4. 打造品牌:品牌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
未来,甜玉米企业将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力度,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
5. 优化产业链条:甜玉米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条,包括农业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协同合作。
未来,甜玉米产业将通过优化整个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推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大幅下滑 , 依据 国家发改委农产 品成本收益体系核 算, 结合 B O A B C市场监测来看 , 2 0 1 3 年我国玉米种 植收益降到 2 0 0 2 年以后最低年份 , 按照当前价格趋 势, 2 0 1 4 年 预期 收益将进一步下降 , 可 能导致玉米
土地成本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 4 . 6 2 %、 物质与服务成 本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8 . 9 3 %。 各项成本的上涨幅度均
第 3 9卷 第 1期 2 01 4年 2 月
G 报食 钟技 锯 ; i }
r a i n S c i e n c e a n d I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r E
Vo I . 39 . N 0. 1
F eb. 201 4
咖咖 ∞∞ ∞ 咖咖咖咖0咖 ∞∞∞ 加 中国玉米 种植 产 业发展 现 状分 析及 政 策建议
年和 1 9 9 5年 的价 格上 涨推 动单 位 面积 收益 的提 升 , 其后 单 位 面积 收益 也 同单 产 呈 现 同 步变 化 , 尤其 是 2 0 0 9 — 2 0 1 2年 间单 产 和单 位 面积 收 益 几乎 保 持完 全
收稿 日期 : 2 o 1 3 — 1 2 — 0 9 作者 简介 : 邹军顺 , 男, 本科, 助 理工程 师 , 主要 从事粮食 储藏与 加工 工作 。
图3 中国玉米 主要产 区单产与单位面积收益
1 . 2 单位面积净利润和种植成本利润率 1 9 9 3 — 1 9 9 5 年农 民种植 玉米的成本利润率达到
l 3
第3 9卷 2 0 1 4年 第 1期
邹军顺等 : 中国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2 0世 纪 9 O年代 以来 的最 高水 平 。较 高 的单 位 面积 净利 润 和较 高 的成本 利 润 , 推 动 随后 几 年 玉 米种 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玉米是世界第一大作物。
近40年来,世界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上升,目前总产量在8亿吨以上,播种面积超过22.5亿亩,单产达到347公斤/亩。
美国和中国为主要玉米生产国,占世界的60%。
随着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广泛应用,世界玉米的需求快速增加。
玉米也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有份额均在50%以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90年到2015年,玉米总产量从988亿公斤增加到2245.8亿公斤,净增1257.8亿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从3.2亿亩增加到5.7亿亩;单产从308公斤/亩提高到393公斤/亩,提高了28%。
这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572亿公斤,其中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0%。
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对玉米的总需求为2.5亿吨,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0%,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玉米种子产业在当今化肥和农药的供应满足大田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品种的遗传改良。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以郑单958、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和农大108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新品种,促进了玉米单交种的5次更新换代,为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突破正是得益于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
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玉米育种现状及问题1.1.1玉米育种现状1.1.1.1育种投入加大作物新品种培育与种子生产是高度本土化的产业,严格受制于地域、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且周期较长,需要较多的投入。
种子从投资研发开始、到培育出产品,然后生产、推广、营销及售后服务,最终获得利润,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
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约为20亿美元,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左右。
先锋公司将研发领域的投入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每年投入销售额8-12%的资金用于玉米育种研发,经费达2亿多美元。
经过多年的努力,先锋公司终于培育出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获得了农民的认同。
1.1.1.2育种更加细化,根据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地区生产条件进行抗逆性育种。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和围绕生产成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耐旱和耐贫瘠种质改良深受重视。
抗病虫育种。
病虫危害除直接影响玉米品质外还造成玉米倒伏、严重影响产量;植物病原菌经常发生变异,抗病虫育种任重道远。
因此育种家应掌握足够的抗病虫育种资源和多基因遗传系统。
美国GEM计划、Iowa州立大学(ISU)和CIMMYT等培育并发放了大量抗病虫资源。
优质专用型育种。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指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不仅要数量充足,还要品质优良,发展优质农产品、专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
如美国提出高营养玉米的新概念,目标是增加籽粒中的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含油量和有效磷含量,均衡提高饲料玉米的营养价值,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畜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青贮玉米是反刍动物的优质饲料来源。
美国Wisconsin 大学是青贮玉米研究中心,培育了一批高能量、低纤维素、高蛋白的青贮专用育种材料,如Wisconsin Quality Synthetic(WQS)、WFISIHI和WFOSIL0。
1.1.1.3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玉米育种中现代生物技术是常规育种技术的升级工具和补充,无论转基因还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都是性状改良或选择的新手段。
通过农杆菌介导等方法获得极早熟转基因材料,须经过回交、自交等常规育种手段才能导入优良杂交种的亲本。
分子标记技术只是辅助常规育种提高性状的选择效率,这两种新的育种工具均离不开常规育种框架。
美国各公司均重视常规育种技术研究,注重拓宽种质基础;重视常规育种技术积累和人才结构,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是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
普遍采用双单倍体育种技术。
先锋公司在单倍体诱导系中加入标记基因,用于单倍体筛选,建立了加倍前的分子标记(如抗病、抗逆性状)选择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加倍工作量,使单倍体技术成为选育自交系的重要手段。
在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育种过程中,用分子标记在杂交和回交分离群体中对外源基因进行鉴定与筛选。
双单倍体育种是选育自交系的重要手段,推动热带种质快速改良。
无论先锋还是孟山都公司,都将单倍体诱导技术作为创造育种材料的重要手段。
自交系分子识别。
美国玉米自交系均有详细的系谱记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标记指纹图谱,因此我国育种者应当慎用美国保护期内的玉米自交系。
技术优化和多基因叠加转基因玉米已在生产上应用。
第一代抗除草剂、抗虫转基因玉米产品由于外源基因插入引起的非预期效应,一定程度上降低产量。
目前,孟山都公司进一步优化了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体系,实现基因定向转移,创造出新型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产品,不再影响产量等性状表现。
新型抗除草剂、抗虫转基因玉米品种可增产11%左右。
同时,拥有8个基因(2个抗除草剂基因和6个抗虫基因)的转基因产品即将上市。
该产品的上市可以尽量规避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风险,预防“超级杂草”,也可以抗多种病虫害。
信息技术。
在全球化的育种项目中,如果信息不能集中并统一科学管理,实验系统中的误差积累会使科学实验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整个工作流程必须通过合理的分工,才能实现数据化育种。
大型的育种数据库,整合谱系信息,育种流程信息,实验数据信息,育种人员信息,实验站操作信息是数据化育种的基础,没有这些,育种人员得到的,只是积累了海量误差的一堆excel表格。
即便是对于经典育种,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提高育种效率也是势在必行的。
1.1.2我国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1.1.2.1新品种选育技术滞后,条件设施不配套我国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比较先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支撑种子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有较大差距。
在发达国家,数量遗传学原理和现代统计学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气候环境分类、杂种优势预测、双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面都已经在跨国种子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在这些技术领域相对较封闭,缺乏国际合作与交流,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薄弱,统计学技术应用不普遍不深入,与国外差距呈扩大趋势,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基因,尚未建立规模化转基因操作技术平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缓慢。
现有设施和科技项目投入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未能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现代育种技术平台;布局有待优化,装备水平急需提升。
1.1.2.2种质资源研究滞后、共享率低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
发达国家拥有庞大的公益性研究机构从事大规模、程序化、数据化、永久性的种质改良、创新和利用平台,支撑种子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
企业在重视种质资源收集、改良与创新的同时能够实现企业内部全球各试验站之间即时交流和共享。
我国从事玉米种质资源基础研究的单位很少,育种家在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和利用方面比较重视玉米的抗病性和丰产性,忽视抗逆性的深入研究。
育种科研单位很多,包括企业在内,我国玉米育种者的数量远远多于美国,但规模小,互相重复且高度分散,研究水平低,同一单位各课题组之间都难以实现资源交流和共享,在整体上降低了育种效率,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保存的种质资源利用率不足5%,并缺乏有效、深入和规范的评价数据。
缺乏前育种研究,对育种研究的支撑作用很微弱。
1.1.2.3育种体系及方法差异、限制规模发展在育种目标方面,国外的优良品种除具有常规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特性外,还具备种子耐加工损伤,栽培管理简约、适宜高速精量机械播种、机械去雄和产品适宜机械收获的优点。
跨国企业的育种家以配合力和产量测试数据为主要依据选育自交系和杂交种。
该方法是建立在长期多点、大规模测试和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具有高效率和持续稳定等优点。
先锋公司在全世界设立1000多个测试基地,每年测试上百万组合。
不同气候和土壤类型条件下所有数据采集、分析均通过机械和电子设备程序化作业完成。
经统计分析和多轮淘汰,筛选出优秀的杂交组合进入商业推广。
每个杂交种在商业化之前至少在150多个试验点和200多个农民地块进行测试。
程序化和标准化是规模化商业育种的管理基础。
我国育种家多采用以表型鉴定为主的经验育种法培育自交系。
首先根据经验对目标性状做出预期,在田间根据预期进行人工选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较多的不确定性。
过分依赖育种家的经验限制了育种规模的扩大。
由于科研单位育种规模小、设施条件不足和缺少经费等限制,多数只在育种本部设点测试,少数较大的单位也仅设3-5个测试点,每个试验点土地规模小且管理粗放。
1.2种子生产、加工、销售行业现状及问题新育种技术的应用使大量优良品种不断出现,也需要对育种行业大量的投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远远不能解决这种需要,美国玉米育种取得成功也得益于其领先世界的种子行业,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等一批先进的大型跨国种子公司更是在世界种子行业中获取丰厚利润。
他们在多年的发展中也累积了大量优势,在种业的激烈竞争中游刃有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常年农业用种量在125亿公斤左右,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
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既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也使我国种业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
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2.1 种业现状1.2.1.1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
行业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
根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98年统计,1998年世界种子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22家,其中美国有8家,法国有5家;这22家企业当年的营业总额达到了75亿美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份额的50%左右。
在美国的玉米种子市场上,共有190多家经营机构,其中营业额排在前十位的十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其中先锋公司占了40%,迪卡占了10%。
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则拥有世界蔬菜种子市场份额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