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教学博苑03-02 1057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一、整体感知《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通篇追忆往事,以朦胧的意象表达诗人无限迷茫的心境。
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为无题诗。
此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意旨隐藏很深,晦涩难解,众说纷纭。
金末元初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清代诗人王士禛也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感慨。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借唐玄宗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教训,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是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
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
二、学法引导学习李商隐的诗作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知人论世,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对李商隐的生平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对理解他的诗作是很有必要的;二是必须正确对待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比兴手法,防止穿凿附会式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鉴赏;三是不求对李商隐诗歌的字句上的甚解,重在领略他的诗作的通体之美,以得精神之享受。
清末民初大学者梁启超的读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探究解读问题探究一: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思路点拨:《锦瑟》一诗,主旨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缈,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
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非得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3: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李商隐诗两首新课助读本课选李商隐诗两首,风格各异。
《锦瑟》是一首很有李商隐“含蓄”特点的诗,该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
诗人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
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一般的“咏物诗”。
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马嵬》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马嵬”即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玄宗开脱,李商隐却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牛李党争”的时期。
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自主梳理1.注字音2.端⎩⎪⎨⎪⎧锦瑟无端.五十弦( )东坡右手执卷端.( )今有难,无他端.( )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及⎩⎪⎨⎪⎧不及.卢家有莫愁( )望尘莫及.(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传⎩⎪⎨⎪⎧空闻虎旅传.宵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可⎩⎪⎨⎪⎧此情可.待成追忆( )虽欲言,无可.进者( )潭中鱼可.百许头( )3.分古今4.积名句(1)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1.把握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诗,并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1.查阅资料,了解李商隐的生平、作品的风格特色和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2.深入品味领悟,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讨论、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4.拓展阅读,进一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1.把握诗歌的旨意,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了解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2.鉴赏诗歌蕴含的寓意,了解诗歌倒叙的叙事特点。
3.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读懂诗意,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锦瑟》的意旨隐藏很深,历来众说纷纭。
对此诗的欣赏重在体味诗的朦胧意境,把握诗人运用的艺术技巧。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极真切地写出了兵荒马乱的情状,在多方对照和咏叹中,讽刺了玄宗荒淫致乱的行为和为保全自己而牺牲贵妃的不义之举。
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
李商隐(约812—约858),晚唐诗人。
因受“牛(僧孺)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其诗构思新巧,辞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古人评其诗为“深情缅邈”“沉博绝丽”“寄托深而措辞婉”。
1.《锦瑟》此诗为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病故前回忆人生往事之作。
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诗人晚年回首往事,有感于世路坎坷,遗恨重重。
诗中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和郁愤。
2.《马嵬(其二)》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今陕西兴平),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第1课时)导学案

7李商隐诗两首【学习目标】 1、掌握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和诗的要旨。
2、训练诵诗能力,领会李商隐诗境界高远、语言华丽、情深意浓的特点,背诵这两首诗。
3、理解《锦瑟》的典故和《马嵬(其二)》的对照。
【学习要点】 1、理解诗人的感情和诗的要旨。
2、表达技巧的运用及其作用【学习难点】领会李商隐诗境界高远、语言华丽、情深意浓的特点。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知人论世,借助“教材助读”对李商隐的作品特点及诗歌感情基调有整体性的掌握。
2、联合课下说明疏导文意,初步感知诗人的感情,能正确断句和有感情地朗读。
3、用 15分钟左右达成“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有关的知识进行频频记忆,仔细达成。
【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1、作者简介:李商隐幼年时就死了父亲,家境十分贫穷,作为长子,他还未成年就不得不与母亲一同担发迹庭的重任,19 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欣赏,引为幕府巡官。
25 岁进士及第。
26 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
王爱其才,招为婿。
他所以遇到牛党的排挤,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世都是郁郁不得志,贫病交迫,怀才不遇,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2、作品特点:①思想内容,一是反应残忍的社会现实,责备时政,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是经过写爱情,揭露出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抒写诗人的理想、遭受、感触,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②艺术特点,一是构想周密,情致深蕴,较少采纳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批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点;二是精准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委宛的乐律,外形特别漂亮,意义常常隐晦;三是擅长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能够令人产生更多的联想。
二、写作背景1、《锦瑟》大概作于作者暮年,是他回想旧事,对一世崎岖而发的感触。
只管描绘委婉,旨意模糊,但明显有其寄望。
语文必修3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学设计

锦瑟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学生把握《锦瑟》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引导学生把握《马嵬》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4. 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重点难点:1.把握《锦瑟》的意境和表现方法。
2.引导学生把握《马嵬》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学生把握《锦瑟》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评论(0) 学时重点把握《锦瑟》的意境和表现方法。
评论(0) 学时难点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
2.探寻背景:《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
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可予认同。
3.诵读诗歌,给加点的字注音:锦瑟(sè)弦(xián )柱惘(wǎng )然马嵬(wéi)未卜(bǔ)宵柝(tuò)晓筹(chóu)驻(zhù)马4.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含答案)(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厅中题诗”遭人嫉在老友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恰好令狐绹不在家。
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
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委婉地讽刺令狐绹忘记旧日的友情。
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既惭愧又惆怅,于是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
后来又有人说,这首诗使令狐绹恼羞成怒,很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
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隐。
(一)背景链接1.《锦瑟》《锦瑟》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少年才俊,但无意之中被卷入了两党倾轧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
因此不免终身抑郁,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造成了朦胧难解之特点。
2.《马嵬(其二)》《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唐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六军不进,玄宗赐死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变”。
李商隐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讥讽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
(二)常识整理1.委婉含蓄的无题诗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大多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意境缥缈,情思绵长、婉转,辞藻华丽,声调和美,回肠荡气。
其诗大量运用隐晦的手法,主旨委婉含蓄,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李商隐的无题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穿。
有的描写爱情相思,有的抒发身世感慨,有的寄寓政治含意,有的写朋友交往,有的写与歌伎来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加强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认识。
(3)通过比较阅读,增强对诗歌的鉴赏阅读。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对李商隐诗歌用典的认识。
【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锦瑟》一、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名诗佳句多如繁星,在晚唐诗坛上。
有一位最耀眼的孤独的明星,他不幸的遭遇让他一生左右为难,忧愁伤感,无所适从,但满腹的才华是他的诗众体兼备,情致深蕴,影响深远,他就是李商隐,现在我们李商隐代表作《锦瑟》和《马嵬》。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
三、诵读。
(全班集体诵读,个人自由背诵)四、欣赏《锦瑟》1.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2.合作探究(1)诗歌解析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学生版学案

编者:牛国宁审核:使用者:高一年级时间:周1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学习重点】分析诗歌中的用典手法【学习难点】《锦瑟》的主题的理解【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代表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第一学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鉴赏《锦瑟》的主题及表现手法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一、走近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重要诗人,字义山,号_________,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___________》,代表作《无题》《贾生》《________》《锦瑟》等。
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__________”,与__________齐名为“温李”。
二、创作背景①《锦瑟》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19岁时受到令狐楚的怜爱赏识辟为巡官,教授骈文。
开成二年中进士。
次年,义山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中,茂元爱其才,以女相嫁。
是时朝廷牛、李党争激烈,王茂元属李党,义山婚娶,被牛党视为“背恩”。
从此,无意之中被抛入了两党倾轧的漩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两首
句段点评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多维探究
1.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地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你是怎样解读这首诗的?
2.《马嵬》(其二)一诗在章法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
3.《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两句?结合其表现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分析其成为主旨句的原因。
结构图解
锦 瑟⎩⎪⎨⎪⎧
首联——发“无端”之怨,引“华年”之思颔联⎩⎪⎨⎪⎧
借“庄子”之典,表“迷”惘之情用“望帝”之事,“托”悲切之意颈联⎩⎪⎨⎪⎧ 化“沧海”明珠,喻德才理想引“蓝田”玉烟,诉无奈苦悲尾联——叹“此情”之深,怅“惘然”之久 马嵬(其二)⎩⎪⎪⎨⎪⎪⎧
首联⎩⎪⎨⎪⎧⎭⎪⎬⎪⎫“徒闻”九州“此生”已休可叹颔联⎩⎪⎨⎪⎧⎭⎪⎬⎪⎫“空闻”宵柝“无复”报筹可悲
颈联⎩⎪⎨⎪⎧⎭⎪⎬⎪⎫“六军”驻马“七夕”盟誓可笑
尾联⎩⎪⎨⎪⎧⎭⎪⎬⎪⎫“四纪”天子“不及”莫愁可讽 审美鉴赏
深情绵邈、典丽精工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猜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奔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
以《锦瑟》《马嵬》为例,可见其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特点。
构思缜密,情致深蕴。
李诗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色。
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
《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蓝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传达出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思的意境。
长于用典,含而不露。
《锦瑟》中间四句连用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望帝啼鹃、南海鲛人、蓝田玉烟,传达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感体验,四个典故的片断式连接,情调意境的内在统一,构筑起全诗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朦胧画面。
李商隐的用典方式,摒弃了简单替代,突出了典故的辞藻色彩,较多地运用了那些具有神奇色彩与强烈情感的故事,形成了委婉幽深而情感深邃的风格。
咏史体志,别出心裁。
李商隐的咏史诗涉及的内容广泛,思想蕴涵丰富,体现了诗人留
心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力图为走向衰亡的晚唐寻求济世良方的良苦用心,闪烁着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在李商隐的咏史诗中,诗人不是历史故事的叙述者,诗人最急于表现的也不是历史,而是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
《马嵬》是这类咏史诗的代表作,是李商隐借咏“天宝遗事”对本朝历史巨变的责任者唐玄宗的讽喻和批判。
其思想之深刻,是同时代的诗人少有的。
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曳而不失厚重。
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
1.点评: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出句用庄周梦蝴蝶事,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诗人借此典的虚渺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美好的情境。
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传说周朝末年蜀国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连用,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
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2.点评: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
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
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
这两句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
传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
这里的“珠”“玉”都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与理想;也可以是喻指诗人美好的向往和情感。
但不论“珠”“玉”指什么,诗句都充满了怅惘、悲伤之感。
3.点评:这两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徒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之事。
长期做“太平天子”、沉湎于淫乐生活的唐玄宗及其宠妃,哪里听到过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呢!在皇宫中,连公鸡都不准养;安然高卧,自有专人去做公鸡报晓的工作。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
而冠以“空闻”二字,则表明“虎旅”虽“传宵柝”,却不能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了。
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无复鸡人报晓筹”。
4.点评:这两句诗是嘲讽唐玄宗虽多年做帝,并不能长保他的妃子,不及普通人家能始终相守。
“如何”,为什么。
“四纪”,四十八年。
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将近四纪。
“卢家有莫愁”,借南朝乐府民歌的典故,指平民夫妇的恩爱生活。
诗歌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警醒后世,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唐玄宗贵为天子却不得不赐死宠妃,而平民百姓卢家夫婿,却能与莫愁女白头偕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语言虽直白了些,但表达出来的情至深至痛,鞭挞有力。
多维探究
1.提示:《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邈,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李商隐一生,是在
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
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
有人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诗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
2.提示: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第五、六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
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3.提示:这首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的事。
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发生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所以“主旨句”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句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三联对李、杨二人的事迹进行描述后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
“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这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