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甘、青、藏藏族民歌的分类与特点
青海藏族民歌的类别

青海藏族民歌的类别
青海藏族民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申久唱:主要传承于青海玉树、海北地区,表达藏族人对自然环境、生活的感激和祈祷。
歌声婉转悠扬,舒缓而动听。
2.同时流行唱:流行于青海省大部分藏区,歌声欢快、活跃,以激昂的节奏和热烈的情感表达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
常常伴有舞蹈。
3.吉祥舞曲唱:主要流行于青海南部地区,歌曲的节奏欢快、轻松,通常跟随着舞蹈表演,具有吉祥、喜庆的气氛。
4.宴会合唱:在各种庆典和宴会场合,藏族人常会合唱一些欢乐的歌曲。
这类合唱歌曲的特点是编排严谨,一般需要由一位领唱者带领全体合唱,形成层次分明的和声效果。
5.忧愁挽歌唱:这类民歌以其深情、悲切而著称,通常用于葬礼等场合。
歌曲流幽怨的调子,表达出对逝者的追忆和思念之情。
以上只是青海藏族民歌的部分类别,实际上还有很多不同的风格和类型,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
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

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藏族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三大藏区(西藏、青海、四川)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特点。
藏族民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通过歌声传承和表达着藏族人民的情感、信仰和生活体验,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来探讨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独特魅力。
一、表现形式藏族民歌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独特性。
1. 音乐元素丰富藏族民歌的音乐元素丰富多样,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变化多端。
在西藏地区的藏族民歌中,常常可以听到悠扬的长调、宏亮的高音以及奔放的快节奏,这些音乐元素不仅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
2. 歌词情感深沉藏族民歌的歌词描绘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信仰,情感真挚深沉。
在青海地区的藏族民歌中,常常可以听到歌颂自然风光、表达爱情之苦的歌词,这些歌词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和哲理性,展现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方式。
3. 舞蹈形式丰富在藏族民歌表演中,舞蹈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藏族舞蹈优美多姿,与民歌紧密结合,通过身体的舞动表现出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节,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使藏族民歌更富有视听感染力。
4. 民歌传承形式多样在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传承形式多样,既有口头传承,也有书面传承,还有在传统节日、婚庆仪式等场合进行的集体传唱。
这些传承形式不仅保证了藏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一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1. 记载历史与生活藏族民歌是藏族人民对历史和生活的记录和反映。
在西藏地区的藏族民歌中,可以听到对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的歌颂,对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歌词表达,以及对生活琐事和人情百态的歌唱,这些歌曲包含了藏族人民对自然、历史和生活的丰富理解和情感表达。
2. 传承文化精神藏族民歌传承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如对自然的崇拜、对神灵的信仰、对家庭的忠诚、对爱情的追求等,这些文化精神贯穿于藏族民歌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了藏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表现形式,也为藏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西藏民歌

西藏民歌一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
纵观西藏民歌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西藏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艺术演变的基本概况。
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
藏文产生和运用后,不仅促进了藏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发现的藏文文献中看,古代藏族人民的语言交流,常用民歌作为表达方式。
西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
所以,人们往往一谈到民歌,便容易牵连到音乐和舞蹈方面,这是正常的。
但有些人常常把民歌与乐曲、舞蹈在概念上混淆。
事实上,西藏民歌与音乐、舞蹈是有很大区别的。
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
“鲁体”民歌又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
文人诗歌与“鲁体”民歌是相同的西藏的佛教经文“措鲁”也近似于“鲁体”民歌。
“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多至址余名,每句的音节相等,一般六至十一个音节。
其节奏特点是*** ** ***,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相互对应形成相对稳定的程式。
这种民歌形式应用,早在八世纪的时候就有文字记载,可以说是西藏民歌中最早的一种类型。
“谐体”民歌品种较多。
从地区划分,“堆谐”--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康谐”--流行于昌都以东的藏区;“巴谐”--即巴塘弦子。
从内容与形式来分:“谐青”--颂歌专在仪式、典礼上唱;“勒谐”--劳动的歌;“果谐”--圆圈舞;“达谐”--箭歌;“热谐”--铃鼓舞中唱的歌;“酉仓谐”--酒歌等等。
“谐体”一般每首四句,有时六句,但均偶句。
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顿二音节,节奏是** ** **。
对藏族民歌的称谓,甘、青、川、藏等省区的藏族地区各有不同。
就西藏来说,各地叫法也有不尽相同的,这仅是方言叫法而已,而内容与形式基本不外乎“鲁体”与“谐体”之类。
青海藏族民歌的类别

青海藏族民歌的类别
青海藏族民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蒙古藏族民歌:这类民歌受到蒙古族音乐的影响,具有悠扬、激昂的特点,常用骑马歌词,如《苍茫的天涯》、《草原上高原》等。
2. 农耕民歌:这类民歌歌颂农耕生活,表达对土地和农业的热爱,如《春耕歌》、《收获歌》等。
3. 劳动民歌:这类民歌以表达劳动者对工作和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为主题,如《奴隶歌》、《赞美劳动的歌》等。
4. 爱情民歌:这类民歌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爱情的向往、感悟以及对恋人的思念和祝福,如《青海湖畔的祝福》、《那些年》等。
5. 祭祀民歌:这类民歌常在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中演唱,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和祝福,如《祭祀歌》、《吉祥歌》等。
6. 舞蹈伴奏民歌:这类民歌通常用来伴奏藏族传统舞蹈,以活泼、欢快的曲调和节奏为主,如《藏舞丹巴》、《藏舞夏尔巴》等。
这些类别只是对青海藏族民歌进行的基本分类,实际上青海藏族民歌的种类繁多,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

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
藏族民歌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等地的三大藏区。
它是由藏族传统艺术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藏族民歌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藏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是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藏族民歌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山歌、草原牧歌、哀乐祭文等,不同类型的民歌为不同场合和情境创造了独特的气氛。
山歌通常是由男声领唱,女声回答,歌词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爱情等的深情祈愿。
草原牧歌是由广阔的草原上养育着的爱牛人唱出的,歌词传达了对自然的感慨和对家族的关爱。
哀乐祭文则用于祭祀活动,表达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
在藏族社会文化中,民歌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它是藏族民间的口头传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文化意识的传递。
藏族民歌常常以祭祀、婚礼、节日等形式在社区内传唱,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教育,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族群和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藏族民歌面临着淘汰的危机。
为了保护藏族文化传承,许多人士开始寻找新的方式进行藏族民歌的传承,如演出、教育以及音乐录像等活动。
这些努力使得藏族民歌能够在当今社会得以传承下去,为藏族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贡献。
总而言之,藏族民歌作为藏族传统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功能。
它不仅记录了藏族历史和传统,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今后的藏族文化传承中,需要更加重视藏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为藏族文化的永久发展而努力。
藏族民歌 藏族的民歌主要有几类有什么特点

[键入文字]藏族民歌藏族的民歌主要有几类有什么特点藏族民歌山歌:卫藏地区称“拉噜”、康地区称“噜”、安多地区称“勒”,是在山野间自由演唱的歌曲。
山歌音域宽广,节拍、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悠长高亢,极富高原特色。
安多地区的山歌当地亦称为酒曲。
牧歌流行于牧区,与山歌音乐特点相近。
山歌、牧歌有多种曲调,结构多为上下句体,常用羽、徵、商、宫五声(或六声)调式。
甘孜山歌《阿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劳动歌:藏语称“勒谐”,种类甚多,几乎在各种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
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及一领众和等形式。
爱情歌:包括情歌、情茶歌等。
情歌安多地区称“拉伊”,卫藏地区称“嘎噜”。
情歌音乐有的较深情,有的较开阔自由,接近山歌风格。
情茶歌藏语称“克加”,流传于云南中甸等地,是在青年男女们聚会、饮茶以表达爱情时唱的歌,包括招呼歌、进门歌、对歌、感谢歌、告别歌等。
风俗歌: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
①酒歌。
藏语称“羌谐”,流传于藏区各地,在节庆聚会敬酒时唱。
安多地区的“则柔”,甘南地区的“格儿”,都属酒歌一类。
各地酒歌的演唱形式不同,有的边舞边唱,有的只唱不舞。
音乐开朗热情,多为宫调式。
②猜情对歌。
卫藏地区称“次加”、康地区称“叶莫”或“戈莫”,安多地区称“谐莫”等,是藏族青年相聚娱乐或作占卦游戏时所唱的歌,流传广泛。
四川藏族区青年游戏时常以戒指作为卜卦的信物,因此亦称“箍箍卦”。
猜情对歌的音乐轻松活泼,常用五拍子与四拍子的混合拍,以宫、羽、徵调式为常见。
③婚礼歌。
各地的婚礼歌及演唱形式不同,大致包括接亲歌、离家歌、途中歌、迎亲歌等。
其中有的旋律悠长,有的欢快带有舞曲性质。
1。
西藏传统音乐的种类探究

西藏传统音乐的种类探究1. 藏戏音乐藏戏是藏族传统戏曲,被称为“藏族的国粹”,而藏戏音乐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藏戏音乐通常贯穿于整个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包括了开场音乐、唱词、音乐伴奏等。
在藏戏音乐中,唱腔婉转动人,旋律优美悠扬,器乐悠扬婉转,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能够深入描绘出藏族文化和历史故事,传达出人们的思想情感。
2. 舞曲西藏的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舞曲则是舞蹈表演中的重要音乐伴奏。
西藏的舞曲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通常饱含着藏族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真挚情感。
舞曲音乐旋律激昂澎湃,在舞台上通过具有独特肢体语言的舞蹈表演,能够将舞曲音乐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3. 通俗歌曲通俗歌曲是西藏地区民间流行的音乐形式,包括了情歌、山歌、童谣等。
这些歌曲旋律简单、悦耳动人,歌词则多表现出藏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通俗歌曲通常是藏族人民在生活和劳作中的一种精神慰藉和心灵寄托,通过歌曲的表演和传唱,将吉祥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人们。
4. 器乐西藏地区的器乐种类丰富多样,包括了音叉、铃鼓、拉琴、唢呐等。
这些器乐在西藏的生活、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中都有着重要的用途,能够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来传递出藏族人民的情感和信仰。
器乐音乐通常是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的重要伴奏,通过不同的乐器演奏形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音乐氛围。
二、西藏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1. 抒发情感西藏传统音乐通过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够深入描绘出藏族人民对生活和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在唱词中还是在器乐演奏中,都能够表现出真挚的情感和缠绵的意境。
藏族人民通过传统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将这些情感融入到音乐中,向人们传递出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2. 传承文化西藏传统音乐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音乐的传承和演奏,能够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后人。
藏族人民通过音乐来纪念历史事件、传承宗教文化、赞美自然风光,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给后人,保留并弘扬着藏族的文化精神。
藏族民歌的演唱风格初探

一、藏族民歌的种类 我国藏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省阿坝、甘孜、云 南、甘肃甘南和青海等地。藏族有很多的分支、由于分布的不同所 以语言上也会有一些差异。但藏族的文字是通用的,正是因为语言 的细微差别所以音乐的风格也会有一些不同。 藏族民歌丰富多彩,藏族民歌南北各具特色,风格迥异。根 据地理分布,藏族民歌可分为四大类:东部昌都地区以锅庄和弦子 为主,这是从最古老的宗教祈祷形式之一演变而来。这种舞蹈形式 的特点为:顿足为节。舞蹈粗犷而豪迈,曲调刚劲有力,演唱时要 有饱满的精神,咬字发声有力量。弦子又称“康谐”,舞步十分婉 约,音乐十分悠扬,因此在演唱时要求演唱者要有极强的声音控制 力,与此同时能够极大程度的保持声音稳定。弦子的表演特点为载 歌载舞。藏族南部谷地以“果谐”为主,演唱风格朴实,曲调简洁 短小,其最大特点为:在歌曲与歌曲之间要有一大段朗诵,使歌曲 变得幽默。演唱时要求演唱者的声音要铿锵有力,突出重音,展现 出藏南谷地人民的性格特征。藏族西部日喀则地区的歌曲则以“堆 谐”为主,堆谐的表演形式为快慢板相结合,加上舞蹈动作,便成 为一首较为完整的歌曲,旋律不那么起伏,因此要求演唱者在演唱 时应当具备婉转的音调,通常在演唱时需要演唱者用喉头控制表达 歌曲中的衬词。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大家跟随舒缓的音调,围在一 起,尽情抒发对于家乡及大自然的热爱。 藏族北部那曲地区的民歌以山歌为主。北部地区地域辽阔,无 边的草原塑造了牧民们豪爽的性格特征。藏族民歌可追溯到公元8世 纪以前,当时便出现了名为“鲁”的民歌体裁。“鲁”即是歌谣, 是一种以唱为主的演唱形式,在歌词的格律中有一种完全对应特色 的多音节排句结构及抑扬顿挫的音调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纯 朴流畅。节奏多运用三连音和附点音符。旋律生动活泼,极具生活 气息。除鲁体民歌之外,“谐”同样是广泛流传于藏族的一种歌唱 形式。歌词为六字一句的诗歌体,短小精悍,更能接近现实生活情 感。除“鲁”体民歌、“谐”体民歌以外,还有许多乐句结构、音 节及节奏没有统一格式规范的自由体民歌体裁。 二、藏族民歌的发声技巧 综观科学的演唱技巧,我认为舒服的自然的、不违背自然规律 的演唱技巧就是科学的。唯一不同的是语言风格的不同,像美声所 说的高的位置、较深的气息的支持、清晰的语言和咬字以及共鸣腔 体的运用,语言是歌唱的灵魂,语言决定风格,再加上藏民族天然高 亢的嗓音位置又高又靠前,深气息的支持,所以也很具有穿透力。 藏族民歌在演唱发声上结合使用真假声音,并将声带的作用发 挥到极致。声音既清脆圆润,同时又有一定的弹性。这样清脆嘹亮 的嗓音加之生动具象的藏族语言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带有较浓郁的 藏族式歌唱方法。藏族艺人在歌唱时十分强调气息的运用,在演唱 时通常在较高音域处会进行一些技巧性的发挥,这便要求演唱者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库时代·176·智库观察一、藏族民歌的概念青藏高原为主的藏区因地域分布和气候特征上的原因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在这种独特的生活习俗之下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藏族民歌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类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同样的规律,在藏族人民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了民歌,起初产生了语言,当人们发现有些行为无法用言语表达时人们给言语加上了旋律,但这样还仍然不能表达一些行为时就出现了肢体动作,在这过程中产生了比语言更具有艺术概括性和人们乐于接受的民间歌曲和舞蹈,关于藏族民歌的概念在《藏族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民歌是藏族劳动人民共同的口头创作和传承的内容简短而内涵丰富的格律诗,是他们的思想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来以生动的曲调唱出来的”,此书中还提到“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共同劳动中起初产生的是没有前后顺序和意义的纯粹的语音形式,那种语音是曲调的最原始的形态,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语言之后将歌词加入以上的曲调之中,这样就产生了所谓和歌曲与诗歌等文学艺术”,由此可知,藏族民歌这一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人类社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最初以口头传承的形式流传在藏族民间,随之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文字的产生对于后来藏族民歌在更大范围和更持久性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一个基础性作用,在语言产生之前民歌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很容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渐渐遗忘,自从产生文字以后就通过文字来记录歌词以及撰写民歌的歌词书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专门研究和书写民歌的作者,随之这种时代的到来,民间对于文学艺术有了更细致的分类,即没有专属作者的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和产生文字之后的由作者来撰写和研究的民间文学书籍,在两者的关系来说前者是后者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或源泉,假如没有千百年来在劳动人民口中流传下来的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就难以创造如今称之为“天籁之音”的藏族民间歌曲,如同一棵树没有肥沃的土壤和粗壮的树枝,就无法长成千年大树。
但在传播和发展过程因藏区不同地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方言和信仰上存在的一些差异性,会影响藏族民间文学艺术产生变异性,所谓变异性的含义在《关于藏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探析》一文中“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
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变异是指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断变化, 民间文学的内容或思想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或者只是存在于简单的字词或句子中, 抑或是存在于思想内容或情节结构之上。
”通过这段话可以分析出这种变性异在空间上表现为两个地区民歌相互传播时,因地区之间在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的不同,民歌所表达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异;时间上表现为不同年代的民歌在曲调和歌词、思想内容以及反映的社会现象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二、藏族民歌的特点由于三大藏区的气候特征和生产方式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特征,三大藏区的民歌既有藏族民歌整体的特点也有各自地区不同的特点,从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角度看,藏族文化的根源始于冈仁波齐,藏民族的整个文化把西藏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形式发展。
在《关于藏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探析》一文中对藏族民歌的特征有三种表述,即“(1)创作过程中的集体性。
创作过程中的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的创作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完成。
(2)流传过程中的口头性。
民间文学是一种通过口头语言表达信息、再由听觉接收的艺术形式, 即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是靠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的, 这就是民间文学流传过程中的口头性的特征。
(3)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
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变异是指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断变化, 民间文学的内容或思想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此外,藏族民歌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从内容来看,西藏地区的民歌特点表现为很多民歌中反映出过去的社会所存在的一些现象以及劳动人民对这种现象所持的精神领域的表现,有些民歌则是反映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方面,比如:挤牛奶、放牧、背水,搭帐篷、畏桑等。
青海地区的藏族民歌和甘南藏区的民歌总体的特点表现为对曾经在社会上为民族和人民做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歌,表达这个民族的信仰以及表达尊老爱幼的思想品格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思想。
从形式上看;三个地区的民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西藏的民歌在歌词方面有四个句子组成一首歌,每一段句子以字数相等的形式出现,字数上的种类较多,有六个名词组成的,也有少于六个字或多于六个字等,在这些当中常用的是六字和七字的,表达方法来看,一般情况下前两句为比喻,后两句为歌词的所想表达的实际现象,在运用的修辞手法来看,大多数通过一些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喻来表达我们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以此达到教化和鼓舞人们。
综上所述可知,这三个地区的民歌为主的藏族民歌具有口头流传的历史悠久性、展现自己民族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角度看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歌词具有句句相等的押韵的特点和一段四句一首三段为常见的格式;具有表达本民族人们的思想品德和教育理念的教育性。
三、藏族民歌的分类藏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各地的民间文学艺术也有不同的种类,《藏族民间文学概论》中对藏族民歌的分类为“从内容角度分为六大类:即劳动歌、幽默歌、对歌、山歌、小调、儿歌;劳动歌又细分为夯歌、造墙歌、挤奶歌、抬梁歌、秋收打场歌、探讨甘、青、藏藏族民歌的分类与特点旦正才让 华则(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124)摘要:藏族长期生活在海拔高的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养育了属于这个民族的文化习俗,譬如:藏族民歌、藏戏、各种重要节日等,本文就从藏族民歌的角度浅谈甘南、青海、西藏三地为主的藏族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关键词:藏族民歌;分类;特点中图分类号:J64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5-0176-002智库时代·177·智库观察纺织歌”等分类;小调是主要流传在卫藏地区的民歌,是一种能表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生活习惯、信仰、价值观以及历史经验等内容丰富的歌的种类,它主要有内容上分类和地域以及形式上的分类,从内容分为表现阶级战争的歌、关于政务的歌、爱国的歌、讽刺的歌、情歌、酒歌、修辞等种类;从地域和形式上分为拉萨大调、康巴果谐(锅庄舞)、拉萨朗玛等种类;另外,在《藏族传统民歌精选》中对藏族民歌按内容分为“赞美歌、朗玛、歌舞等三种类型”;按地域分为“阿里民歌、日喀则民歌、山南民歌、林芝民歌、那曲民歌、昌都民歌、安多民歌、迪庆民歌、夏巴民歌、巴塘民歌”等十大类;在《藏族民间文化》中将藏族民歌分为“劳动民歌和舞蹈歌”两大类,又将这两类细分为三十多种类。
在安多地区的藏族民歌分类中有些称呼与西藏民歌分类中的称呼不同,但两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
因此,总体来看,三个地区的民歌分类基本可以分为以上种类,在分类的多样性看,西藏民歌的种类比甘南和青海地区的藏族民歌而言比较丰富。
四、结语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民间艺术,藏民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宝库,藏民族主要分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主的高海拔的西北地区,他们以根据四季的轮回转移牧场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在雄伟的高山和广阔无边的草原放牧时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歌声在传递着美好的生活气息;如今,社会发展日益飞快,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这一复杂而多变的时代渐渐地在消失;藏族民歌就是当中的一典型的例子,很多年轻人对这一民间文学艺术的印象变得模糊,从而不乐于去传承和发展民歌;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这一重任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作为整个民族的希望和文化的继承者,应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方面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旦正才让,男,本科,研究方向为藏族民间文学。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742036)《甘、青、藏藏族民歌搜集与整理研究》 (项目组成员:拉毛措 东主卓玛 曲尼美多 当子吉)。
【参考文献】[1]多吉次仁.丹增达娃.拉巴次仁.藏族传统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8):1.[2]白日·次成汇编《藏族民间文化》 ——拉萨[M].北京: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5(5):1.[3]万玛项欠,杨毛吉著.《藏族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4]多杰卡日.关于藏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J].文学教育,2016(9):186.(上接第175页)人文”系列活动在人员激励上形成严谨的激励制度。
学生活动与综合测评考核挂钩,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学生活动。
四、建议(一)各部门重视,提升项目管理意识在高校文化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论,确保活动有序、优质、顺利进行,应当从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认同提升项目管理意识,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在各项活动之间增强联动性,在学校层面有效整合部门资源,各方面积极配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通过对高校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加快活动转型升级、提升活动质量,创建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明确目标、合理规划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建立相关活动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各部门的工作流程、进度情况、职责分工、建立经费预算和成本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对项目进度、风险、成本、质量控制管理,建立工作沟通制度,使高校活动的制度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做好项目后对活动策划、执行、费用、效果进行评估,检验高校文化活动项目,规范高校文化活动项目制度,使高校文化活动项目更合理、科学进行。
(三)增强项目化管理团队建设加强项目化管理团队建设,能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并且通过项目化管理团队建设使团队中的成员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能够在团队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凝聚力,激发团队成员完成任务的潜力,使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在项目管理者的领导下,积极的环境中顺利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成功的团队建设有利于激励师生更好开展各项高校文化活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四)多部门协作,整合活动资源和渠道高校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优势和资源,构建平台使这些优势和资源在活动中得到共享。
不仅如此各高校间合作、校企合作不仅保证活动质量,节约成本也提升高校文化活动项目知名度,达到双赢的目的。
多部门协作,整合活动资源做到资金、设备、场地、人力资源共享共用,保证高校活动项目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
五、结语文化育人是用校园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影响、熏陶、教育学生,从而达到育人目的的过程。
基于项目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开展高校文化活动,并将项目管理概念体系导入是高校校园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理论,除了能降低活动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之外,还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突出了学生的自身价值,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且保障了活动的规范化和系统性,明确活动主题,集中开展相关活动,提高沟通效率和效果,增加活动的辨识度,提升活动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