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唐诗欣赏
二年级语文教案:唐诗宋词欣赏

二年级语文教案:唐诗宋词欣赏唐诗宋词欣赏引入:在我们的中华文化中,诗词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年级学生已经开始了解地道文化,通过欣赏唐诗宋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并且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文阅读能力以及文学素养。
一、目标1、学生能够欣赏唐诗宋词,并且理解其中的意义。
2、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方法1、整体呈现法2、比较法3、体验法三、教学重点1、理解唐诗宋词的主题及情感。
2、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口语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1、整体欣赏唐诗宋词,老师在课堂上用PPT的形式或是教材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欣赏几首唐诗宋词,并且给学生讲解诗词内涵。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大课文的整体感知和对唐诗宋词的情感体验。
2、选择性的比较法,老师可以选择不同作者的诗歌来进行比较,比较之间的异同,来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辨别。
比较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唐诗宋词的体会和感受。
例如:杜甫和白居易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阿房宫殿锁烟尘,铁马金戈,乱相杀。
北风如刀,马蹄声碎。
大漠穷秋何处归。
逮虾蟆,上白菜,人人俱会做。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两个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着同一件事物进行了描写,其中《登高》表现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而《长恨歌》则是在表达民族和国家的同时,更多是表达他的个人情感。
在欣赏两首不同的诗歌后,让学生自己来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己的时间,创作自己的唐诗宋词。
3、个体化体验法让学生沉浸在自己的创作和欣赏中,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让学生逐渐领会诗词的韵律感和美感,让他们呈现出自己的口语表现力。
五.结语在语文教育中,学习唐诗宋词欣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口语表现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
唐诗鉴赏课程实施方案

唐诗鉴赏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唐诗的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因此,开展唐诗鉴赏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唐诗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鉴赏,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
1. 第一阶段,了解唐诗。
内容,介绍唐诗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安排,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展示、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
2. 第二阶段,鉴赏名篇。
内容,选取唐诗中的经典名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意境和情感表达。
安排,教师讲解、学生朗诵、小组讨论等形式相结合。
3. 第三阶段,诗歌创作。
内容,引导学生模仿古诗风格,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安排,课堂指导、作业布置、学生展示等形式进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唐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2. 诗歌朗诵,通过学生朗诵唐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
4. 诗歌创作,通过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五、评价方式。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等。
2.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
3. 期末考核,包括笔试、口试等形式,测试学生对唐诗鉴赏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课程效果评估。
1. 学生态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唐诗鉴赏课程的态度和反馈。
2. 学业成绩评定,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欣赏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帮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背诵和朗读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言技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唐诗三百首》中的《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为例,进行古诗词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程度和兴趣,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欣赏古诗词(10分钟)教师朗读《登鹳雀楼》和《静夜思》,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解读诗句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美。
3. 配合图片展示(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教学PPT,呈现与诗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4. 学生朗读(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表达感情。
5. 分析韵律(15分钟)教师讲解古诗词的韵律特点,与学生一起分析《登鹳雀楼》和《静夜思》的韵律结构,培养学生对韵律的感知能力。
6.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7. 创作古诗词(15分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创作古诗词,可以写一两句,也可以写一首完整的诗。
8. 展示和表演(15分钟)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演,通过互动和交流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古诗词的欣赏,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朗读、背诵、分析和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还能够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表演等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小学古诗词《唐诗欣赏》课件

合作推广:与相关机构、企业等合作,共同推广课件,扩大课件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社交媒体推广: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发布课件信息和使用心得,吸引更多人 关注和分享。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次课件的特点与亮点
03
唐诗基础知识
唐诗发展历程
初唐时期:唐诗的起源和 发展
盛唐时期:唐诗的巅峰时 期
中唐时期:唐诗的变革与 创新
晚唐时期:唐诗的衰落与 结束
唐诗流派与特点
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对生活的向往。
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代表,描写战争和边塞风光,表达对国家安危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李 白所作,表达了 对友人的依依惜 别之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所作,描 绘了三峡的壮丽 景色
04
唐诗欣赏与解读
唐诗欣赏方法
了解诗人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有助于理解诗歌内涵 解读诗歌主题:分析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如爱情、友情、山水、人生等 品味诗歌语言:欣赏诗歌语言的优美、简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感受诗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经典唐诗概述:介绍经典唐诗的 定义、特点及代表作品。
经典唐诗解读:对选取的经典唐 诗进行解读,包括诗歌的主题、 意象、语言特点等方面。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经典唐诗欣赏:选取几首经典唐 诗,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 手法等方面进行欣赏。
经典唐诗的启示:探讨经典唐诗 对现代小学生的启示,如培养审 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
小学校本课程《古诗词赏析》

校本课程古诗词赏析单位:小学年级:负责人: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作“直”。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词鉴赏: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唐诗鉴赏教案

唐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1. 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 学习几首经典的唐诗,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3. 能够初步分析和鉴赏唐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 学会对唐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课堂讲解(15分钟)1) 唐代诗歌的特点:自然写实、儿女情长、山水田园、豪放风流等;2) 唐代诗歌的发展:初唐、盛唐、晚唐,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 课文学习(20分钟)1) 学习《登鹳雀楼》介绍杜甫和此诗的背景,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
2) 学习《静夜思》介绍李白和此诗的背景,分析诗中的情景描写和作者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
3) 学习《春望》介绍杜甫和此诗的背景,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
4. 分组讨论与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组,并给每组分配一首唐诗进行鉴赏。
要求学生就作者、诗的背景、诗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进行讨论,并将鉴赏结果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呈现。
5. 教师点评与总结(10分钟)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同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和梳理所学的知识点。
6. 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鉴赏和写作,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导入、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唐诗进行鉴赏和写作,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下节课的开头,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鉴赏作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感受。
校本教材 古代诗歌欣赏.2

校本教材古代诗歌欣赏《白梅》《墨梅》赏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设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景物形象的特点阅读王冕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梅墨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白梅》诗中的“白梅”具有什么特点?《墨梅》诗中表现了画中的梅花什么特点?【参考答案】白梅具有不与凡俗桃李争高下,更不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
小学三年级语文校本课程古诗欣赏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校本课程古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优美词汇和句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教学内容1.古诗欣赏:《静夜思》、《春晓》、《村居》2.古诗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内涵3.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夜晚,你有没有想过家乡、亲人?2.诗歌欣赏让学生自主阅读《静夜思》,感受诗句的美。
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故事分享讲解《静夜思》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修辞手法解析分析《静夜思》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静夜思》中的意境。
第二课时:《春晓》1.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你看到了什么?2.诗歌欣赏让学生自主阅读《春晓》,感受诗句的美。
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故事分享讲解《春晓》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修辞手法解析分析《春晓》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春晓》中的意境。
第三课时:《村居》1.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乡村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诗歌欣赏让学生自主阅读《村居》,感受诗句的美。
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故事分享讲解《村居》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修辞手法解析分析《村居》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借代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村居》中的意境。
2.拓展向学生推荐其他优秀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并分享给同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思》李白教学要求:学习李白古诗《静夜思》,了解作者及古诗意思,会背诵。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二、作品欣赏(见后)三、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四、指导诵读1.指名读2.同桌互读3.齐读五、小结《早发白帝城》李白教学要求:学习李白古诗《早发白帝城》,了解作者及古诗意思,会背诵。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二、作品欣赏(见后)三、诗文解释告别早晨彩云缭绕的白帝城,一天之间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两岸猿声啼鸣声回荡不已,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了千重山峦。
四、指导诵读1.指名读2.同桌互读3.齐读五、小结《春晓》孟浩然教学要求:学习孟浩然古诗《春晓》,了解作者及古诗意思,会背诵。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二、作品欣赏(见后)三、诗文解释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
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四、指导诵读1.指名读2.同桌互读3.齐读五、小结《登鹳雀楼》王之涣教学要求: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了解作者及古诗的意思,会背诵。
教具准备:小黑板、资料、图片、VCD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人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谤,辞官归乡,家居十五年。
后为文安尉,卒于任所。
早年精于文章,工诗,工多引为歌词,名动一时,有旗亭画壁故事。
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
二、作品欣赏,观看录象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诗文解释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四、诗文赏析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
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五、指导诵读1.指名读2.同桌互读3.齐读六、小结《草》白居易教学要求:学习白居易,了解作者及古诗的意思,会背诵。
教具准备:小黑板、资料、图片、VCD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少经离乱,避难越中,历尽困苦。
贞元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
宪宗朝为翰林学士,授左拾遗。
上疏求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诸州刺史。
文宗朝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定居洛阳,以刑部尚书致仕。
晚居香山寺,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张籍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致力于讽谕诗,而其闲适抒情之作,却博得当世与后人的喜爱与传诵。
平易通俗,深入浅出,是其诗歌的最大特点。
二、作品欣赏,观看录象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三、诗文解释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注释】离离:蒙茸披拂的样子。
远芳:谓芳草绵延,渐远还生。
晴翠:阳光下碧草苍翠。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四、指导诵读1..指名读2.同桌互读3.齐读五、小结课题:蝉李商隐教学要求:学习李商隐的《蝉》,了解作者及古诗的意思,会背诵。
教具准备:小黑板、资料、图片、VCD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人简介李商隐:(约813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
复任盐铁推官。
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
晚年闲居郑州,病逝。
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
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
为晚唐杰出诗人。
【主要诗作】无题落花韩碑蝉风雨凉思登乐游原为有北青萝夜雨寄北隋宫寄令狐郎中嫦娥瑶池贾生二、作品欣赏,观看录象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②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③薄宦:官卑职微。
④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⑤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三、诗文解释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五、指导诵读4.指名读5.同桌互读6.齐读六、小结课题:鹿柴王维教学要求:学习王维的《鹿柴》,了解作者及古诗的意思,会背诵。
教具准备:小黑板、资料、图片、VCD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人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
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
受降官处分。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主要诗作】洛阳女儿行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别西施咏酬张少府秋夜曲谓城曲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渭川田家鹿柴山居秋暝桃源行老将行过香居寺终南山归嵩山作送梓州李使君汉江临泛青溪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竹里馆二、作品欣赏,观看录象鹿柴①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②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三、诗文解释【注释】①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②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评析】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五、指导诵读1.指名读2.同桌互读3.齐读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