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校本课程古诗欣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诗词欣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诗词欣赏【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诗词欣赏【导言】本节课以诗词欣赏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的古诗词,在美的熏陶中拓展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经典诗词,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对诗意的理解和想象力;3.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并欣赏《静夜思》和《登鹳雀楼》这两首经典诗词;2. 通过认真分析诗句的用词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和表达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全文及注释;2. 教学辅助材料:诗词鉴赏笔记本;3. 朗读素材:老师准备学生朗读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导师用清晰的语音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其音韵和意蕴;2. 引导学生跟读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音频,对学生进行朗读示范,让学生能够感受并模仿正确的朗读方式;2. 主动提问学生,引导他们分析诗句中的常见修辞手法和意象;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法,进行简要讨论。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分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深入研读;2. 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填写诗词鉴赏笔记本,分析诗词的意境、用词、修辞手法等;3. 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感悟。
四、表达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自由朗读并表达自己喜欢的古诗词,鼓励他们传达对诗词的理解和情感;2. 选取几个学生的朗读进行现场评析,肯定他们的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3. 最后,全班共同欣赏学生们的朗读表演。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2. 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对诗词的持续关注和欣赏。
【课后拓展】1. 自主选择并欣赏其他经典古诗词,写出自己的诗词鉴赏笔记;2. 鼓励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或校园文艺演出,展示所学朗读和表达能力;3. 阅读与讨论《唐诗三百首》中的其他诗词,扩大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范围。
小学三年级语文校本课程古诗欣赏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校本课程古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优美词汇和句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教学内容1.古诗欣赏:《静夜思》、《春晓》、《村居》2.古诗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内涵3.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夜晚,你有没有想过家乡、亲人?2.诗歌欣赏让学生自主阅读《静夜思》,感受诗句的美。
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故事分享讲解《静夜思》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修辞手法解析分析《静夜思》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静夜思》中的意境。
第二课时:《春晓》1.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你看到了什么?2.诗歌欣赏让学生自主阅读《春晓》,感受诗句的美。
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故事分享讲解《春晓》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修辞手法解析分析《春晓》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春晓》中的意境。
第三课时:《村居》1.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乡村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诗歌欣赏让学生自主阅读《村居》,感受诗句的美。
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故事分享讲解《村居》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修辞手法解析分析《村居》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借代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村居》中的意境。
2.拓展向学生推荐其他优秀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并分享给同学。
(课内)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词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目录课内上册一、课内古诗篇名朝代作者1.所见【清】袁枚2.山行【唐】杜牧3.赠刘景文【宋】苏轼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5.望天门山【唐】李白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7.望洞庭【唐】刘禹锡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9.采莲曲【唐】王昌龄二、日积月累1.秋天的成语2.道理的名言3.团结名言4.谚语三、小古文司马光下册一、课内古诗篇名朝代作者1.绝句【唐】杜甫2.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3.三衢道中【宋】曾几4.忆江南【唐】白居易5.元日【宋】王安石6.清明【唐】杜牧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8.滁州西涧【唐】韦应物9.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二、日积月累1.寓言故事成语2.文学常识3.八字成语4.知错就改的名言三、小古文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课内上册一、古诗词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二、日积月累1.秋天的成语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2.道理的名言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小学校本课程《古诗词赏析》

校本课程古诗词赏析单位:小学年级:负责人: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作“直”。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词鉴赏: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三年级校本教材上册必背古诗词

三年级校本教材上册必背古诗词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及赏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及译文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诗词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大声歌唱表现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闭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
寥寥数语,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象,而且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
ft行作者:杜牧远上寒ft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ft行:在ft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ft:深秋季节的ft。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ft,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ft石径斜”,写ft,写ft 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ft头。
“远”字写出了ft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ft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ft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ft,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ft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ft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代诗词赏析

。
感受情感美
古代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表达了诗人深沉 的哀愁之情,传承了感受情感美
的审美情趣。
PART 06
拓展阅读与创作实践指导
REPORTING
爱情闺怨诗
以描写爱情生活、抒发闺阁幽 怨为主,风格细腻婉约。
代表性诗人及其风格
李白
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 “诗仙”,风格豪放飘 逸,擅长运用夸张、比
喻等手法。
杜甫
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 “诗圣”,风格沉郁顿 挫,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和民生疾苦。
苏轼
宋代著名词人,被誉为 “词宗”,风格豪放旷 达,擅长运用典故和化
仁爱精神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这种思想在古代诗 词中常有体现。例如,杜甫的《春望》 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对国家破 败、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仁爱 精神。
VS
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倡导中庸之道,追求平衡和谐。 在古代诗词中,这种思想表现为对自然和 人事的平和态度。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壮丽的自然景象 ,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中 庸之道的精神。
节奏
诗词的节奏感体现在字词的排列组合和停顿上,通过长短句、快慢节奏的变化来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 。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停顿和重音 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起伏和情感变化。
PART 04
古代诗词文化内涵挖掘
REPORTING
三年级经典诗词赏析

三年级经典诗词赏析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接触和欣赏经典诗词,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几首适合三年级小朋友欣赏的经典诗词。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把洒在床前的月光,比作地上的霜,生动地写出了秋夜的清冷。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抬头和低头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很容易就能理解诗人看到明月时的思乡之感,也能从中感受到月光的美丽和宁静。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
“春眠不觉晓”,写出了春天里人们睡得多香甜。
“处处闻啼鸟”,让人仿佛听到了鸟儿欢快的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在欢乐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愁,想到夜里的风雨,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朵。
小朋友们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变化。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的前两句把柳树比作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形象地描绘出柳树的高大、碧绿;“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飘逸。
后两句把春风比作剪刀,新奇地想象出是春风裁剪出了细细的柳叶。
三年级的小朋友可以从这首诗中学习到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受到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子在河边专心钓鱼的情景。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出了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模样和专注的神情。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小孩子对路人的反应,表现出他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理。
小朋友们读这首诗,仿佛能看到那个可爱的小钓鱼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
教学内容: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教学准备: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习,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
(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
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