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米第一人--南宋吴琚书法墨迹选辑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董其昌●卷一○论用笔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
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
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
黄华樗寮,一支半节。
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
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
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
信笔二字,最当玩味。
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东坡书,笔俱重落。
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
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
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ㄌ素成板刻样。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
”此一句,丹髓也。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
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
痴人前不得说梦。
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乐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
”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
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
故为作者,字如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予学书三十年。
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例、自收、自束处耳。
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
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
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
惟米痴能会其趣耳。
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1 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2 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
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
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3 柳公权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
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
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
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
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
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
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
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
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
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
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
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
米芾的曾祖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
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
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
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
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
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
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
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
好奇玩异服,又好奇石,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
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都在这一百首诗里了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都在这一百首诗里了一、王羲之羲之书法最清真,曲水流觞翰墨匀。
放浪形骸身自在,兰亭一序笔如神。
王羲之《行穰帖》二、王珣元琳墨妙散云晖,东晋风流万象归。
伯远留香宗古淡,优逰志在鹤孤飞。
王珣《伯远帖》三、陆机文赋垂名万古传,宏才大略帝王篇。
古风犹带珠玑润,平复恐难笺诂诠。
陆机《平复帖》四、颜真卿鲁公祭稿位兰亭,意不在书书境灵。
满纸云烟神鬼恸,忠肝义胆照丹青。
颜真卿《争座位帖》五、王献之子敬中秋月下书,风流倜傥问谁如。
羲之已死官奴在,笔墨当怜大令余。
王献之《中秋帖》六、孙过庭飘逸沉着晋法传,唐风流彩胜前贤。
墨痕婀娜犹刚健,书谱醇香醉砚田。
孙过庭《书谱》七、黄庭坚承天院记当何罪,肠断梅花写范滂。
瘗鹤兰亭成大悟,南楼一醉月凄凉。
黄庭坚《九陌黄尘》八、卫恒古文篆隶草苍苍,四体流芳墨翰泱。
纵横素笺连九曲,天真烂漫落华章。
九、米芾其一米点云山一叶秋,襄江不尽眼眸收。
涂山抹水成天柱,独放扁舟万里流。
其二天马脱衔梅点落,追风逐电撼天庭。
前酬穆父讥集字,唐晋流风化米形。
米芾《值雨帖》十、王铎一生吃尽二王书,怀素以来君笑如。
狂扫媚流终大器,世人当恨贰臣嘘。
王铎《拟山园帖》十一、杨凝式韭花奇古墨清幽,笔到乌丝几绸缪。
趣味无边吹绝响,晋唐格调亦当羞。
杨凝式《韭花帖》十二、苏轼体度雍华第一流,春山雨后洗回眸。
天然秀丽偕苏子,风月如佛走陌畴。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十三、怀素家种千株碧玉蕉,兔毫成冢映华韶。
狂僧颠逸惊风雨,笔走龙蛇薄九霄。
怀素《论书帖》十四、张旭颓然天放态颠狂,出岫腾霄泣凤凰。
犹醉长嗟魂魄动,烟消云散倍凄苍。
张旭《古诗四帖》十五、蔡襄平淡天真多婉媚,少年女子採莲归。
清心笔翰风流事,梦影前尘一笑挥。
蔡襄《澄心堂纸帖》十六、卫铄笔阵图篇带惑传,红裙濡墨水中莲。
莺飞草长江南事,笑把芳心寄砚田。
卫夫人《近奉帖》十七、陶弘景皇前妙论锺王劣,褒贬当然大备篇。
谁领风骚忧帝慨,清音如水润和阗。
陶弘景《瘗鹤铭》十八、李世民天下为公功盖世,贞观之治代流芳。
吴善璋书法品评

水
器沙
镌
石 旌 刃 噻禹 F 方 一蒙砖 甚 考
’
-
羁虱瑚趟酒圜硼
口林
俊
闪 喜 好 二 王 书法
.
故 对 能 传晋
生 书法
,
能 取 米 带帖 中之 f :品 所 谓 取 精用 宏
,
,
去
韵 的 米芾 H 于 l譬 学 水锌家颇 为关 今
注 但 纵 观 当今 书坛 感 啦 广 求 米帖
。
, 、
其习 气
“
:
曹人 作 书 作厕
Jj 乘
”
,
.
以
‘
脱火 气
’
工 'J
:
吴 先 t 早期 作 品
,
-
.
干 刘 正谦 先 ¨
:
著 铝书法 家 父 R j (JI 也 说过
,
是善 璋
/书
生 作 晶有 些 相 同 的取 浓
后学晋 人
“ .
今 人 作字
.
剑拔 驽 张
.
功 夫不 到
”
… …
似 在 来 人 和董 其 昌 得 法
“
、
15 的 这正
势
.
及
笔
.
1 {J 之 11
问 的 前 葵 IhJ 背 父
;、
静
药
:
事
系
是
。 被 他处理 得非常和谐有致
.
源于 流 俨 斤壕 与毖 风 深 致 傥 誊倜 清 娃 }5 人 之 的 才情 雅 韵
。
闲 情 自得 的 # 态
‘ ,
,
“
象
孚
正
’
r 、, 囱向 荫 洒 取
自出机杼成我貌――吴让之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自出机杼成我貌――吴让之及其书法篆刻艺术吴让之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卒于同治九年(1870),原名廷?r,字熙载,号让之、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言甫、言庵等。
堂号师慎轩,江苏仪征人。
其祖籍江宁(今南京),后其父吴明煌迁居仪征。
吴让之青年时期曾一度从事科考。
在他考中秀才之前,常往返于仪征、扬州、泰州之间,这一时期主要居住在仪征。
其一生没有获得任何功名,仅为诸生(相当于现在的一般知识分子)。
早岁长期寓居扬州,据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记载,吴在扬州时,曾住在石牌楼观音庵。
当时观音庵内还寄居着画家王素。
王素的画与让之的字,并为当时所推重,士大夫家皆非以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若不得其一,即为减色。
吴让之曾受宿迁王惜庵之托续刻高凤翰撰集的《砚史》。
道光二十九年(1850)此书刻成时他写有长跋,其中谈道“余于今年分典文汇阁秘书”并曾“分辑《南史》注”。
扬州文汇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
这里本是让之的用武之地,但为时不久,清兵在对太平天国作战中,将文汇阁付之一炬。
清咸丰三年(1853),五十四岁后,为避战乱让之流寓到了好友较多的泰州,前后达十多个春秋。
在泰州首富姚正镛家,这从汪?]的著作中,可见端倪。
汪?](砚山)是和吴同时的仪征金石书画家,并曾随让翁学艺。
汪和吴虽属同乡,但从吴学艺并不在仪征,而在泰州的让之当时所寓的姚正镛家中。
据汪著的《扬州画苑录?吴让之》中说:”?]乱后师事之,终日晤于泰州姚氏迟云山馆。
”让之先后为姚治印一百二十方,还相继客岑仲陶、陈守吾、朱筑轩、徐震甲(东园)等之门,后又在刘麓樵家居三年之久,曾朱书《说文》一部以赠之,文末有“寄食三年,无以为报”的亲笔跋语。
寓刘家不仅为其子弟课读,还为刘治印八十八方,刻砚一方,书画多幅。
咸丰四年(1854)甲寅八月,刘麓樵新居落成,让之特为刘隶书长联一副,文曰:势不因人,翁之乐者山林也!居虽近市,客亦知夫水月乎?上款题识:“麓樵以高西园先生所集联文属书泰州姜堰新居,以其文与近况有合故尔。
米芾书法全集欣赏赶紧收藏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他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而如此妙境,则在米芾手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临沂使君帖》纵31.4厘米,横25.1厘米释文:芾顿首。
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
临沂使君麾下。
《伯允帖》纵27.8厘米,横39.8厘米释文:十一月廿五日。
芾顿首启。
辱教。
天下第一者。
恐失了眼目。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
同官行。
奉数字。
草草。
芾顿首。
伯充台坐。
《清和帖》纵28.3厘米,横38.5厘米释文:芾启。
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
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
馀惟加爱、加爱。
芾顿首。
窦先生侍右。
《值雨帖》纵25.6厘米,横38.6厘米释文:芾顿首。
早拜见。
值雨。
草草。
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
可换更告批及。
今且驰纳。
芾皇(惶)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里。
去住不过数日也。
《竹前槐后帖》纵29.5厘米,横31.5厘米释文: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
希声吾英友。
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
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箧中帖》纵28.4厘米,横39.5厘米释文:芾箧中怀素帖如何。
乃长安李氏之物。
王起部、薛道祖一见。
便惊云。
自李归黄氏者也。
芾购于任道家。
一年扬州送酒百馀尊。
其他不论。
帖公亦尝见也。
如许。
即并驰上。
研山明日归也。
更乞一言。
芾顿首再拜。
景文隰公阁下。
《盛制帖》纵27.4厘米,横32.4厘米释文:盛制珍藏,荣感。
日夕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见。
寒光之作,固所愿也。
米芾——精选推荐

米芾《宋史考论》《宋史》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米芾,字元章,吴人也。
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
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
卒,年四十九。
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
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
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
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
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
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尝奉诏仿《黄庭》小楷作周兴嗣《千字韵语》。
又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人以为宠。
生平大事辑考1.家庭背景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初勋臣。
《宋史》卷261有传,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
高祖、曾祖多系武职官员。
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一说米芾父名“佐”,徐邦达《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父佐”当误。
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中谈到米芾父亲处云:“父致仕,左武卫将军。
”后人则讹为“父佐,左武将军,”也许把“致仕”的仕字讹为“佐”字,又把致字脱去的缘故。
)赠中散大夫、会稽(县)公。
米芾《书史》云:“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辞一云白石枕殊佳……后有先君名印,下一印曰‘尊德乐道’。
今印见在余家。
先君尝官濮,与李柬之少师以棋友善,意以奕胜之,余时未生。
”由此知米芾在未出生时,其父曾在濮州为官,喜爱书画艺术,并精于鉴赏,且“尊德乐道”。
芾母阎氏,因其“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以劳补其子为殿侍,后登进士第,恩补校书郎、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
逾年,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
”《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全宋诗》、《鸡肋编》等均有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米第一人--南宋吴琚书法墨迹选辑学米第一人--南宋吴琚书法墨迹选辑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今河南开封)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
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
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
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
习吏事。
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以恩荫授临安通判。
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
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
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
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
世称“吴七郡王”。
卒,谥忠惠。
《宋史》卷四六五、《宋元学案》卷五三有传。
吴琚《寿父帖》纸本行草书22.5×4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法行笔自然流畅,结体用笔均习米芾,且颇得神似,正如安岐所言:“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壑得意书”(《墨缘汇观》)。
帖中所称“阅古”,应是韩侂胄,侂胄有“阅古堂”。
吴琚在《焦山题名帖》中称其于绍熙三年(1192)辛亥“解组襄阳”,而此帖是官襄阳任上所作,故当书于淳熙末年。
鉴藏印记:“安仪周家珍藏”(朱文)、“仪周珍藏”(朱文)·“心赏”(朱文)、“朝鲜人”(白文)、“安岐之印”(白文)等。
历代著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比总总附书,谅只在下旬可到。
途中收十月三日手笔外诗,深以为慰。
示喻已悉,襄州之行,非所惮也,不谓以常式辞免,就降改命。
辞难避事,何以自文。
不知阅古之意如何。
今必柯定论矣。
十九日入京西界,文割安托司职事,廿日方得改差。
剳子已具辞免且在郢州境上伺候回降。
若省剳更迟数日,则已到襄阳。
郢去襄只二百余里,江陵亦然。
岁晚客里,进退不能,势须等候月十日方见次第。
地远往返动是许时,远宦非便,殆此类也。
旅中灯下作此,言不尽意。
余希加爱,不宣。
十月廿日琚上寿父判寺寺簿贤弟-吴琚《识语并焦山题名》纸本行书32.8×4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琚约生于南宋绍兴间,卒于庆元间。
父吴益为宋高宗吴皇后弟,母为秦桧长孙女。
吴皇后善书法,喜临《兰亭》,能仿高宗书法。
高宗尝书《六经》赐国子监刊石,有倦意时,即命吴皇后续书,“人莫能辨”如此看来吴琚书法能乱真也是有渊源的了。
吴益师其妹,有书名。
吴琚虽为皇室贵冑,然从不以此自骄,吴琚少年时从陈传良问学,乾道九年特授添差临安府通判,历尚书郎,以部使者总淮东军饷,淳熙十五年知襄阳府。
绍熙中至少傅。
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执丧事,吴琚劝太皇太后不要垂帘而立宁宗。
吴琚后历知鄂州、庆元府、镇安军,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留守,曾出使金国,以信见称。
卒谥忠惠,世称吴七郡王、汴王。
吴琚好书画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
《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
”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
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额仍存,佳书为名山增辉。
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有“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之说。
吴琚毕生都用力于米书,然而米芾生性狂放怪诞,而吴琚性情较为温和。
据《宋史翼》本传云:陈傅良在太学,琚执弟子礼,惜名畏义,不此戚畹自骄。
”可见他极有道德修养,所以尽管吴氏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运笔结体,吴书更为俊逸俏丽。
董其昌评吴琚云:“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
”吴琚的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谓“俊俏”之意。
吴琚《急足帖》日本高岛氏藏按吴琚另有《寿父帖》,收信人为“寿父判寺寺簿贤弟”,当亦此人。
王文治跋此帖云:“董思翁云,学米书惟吴琚绝肖。
黄华、樗寮,一枝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释文:急足回,收书,忻审岁晏冱寒,所履康胜。
示及告命已领,至认介注,多感多感!已专人为寿,有怀并载前幅矣,兹得以略。
琚上复。
寿甫观使太尉贤弟。
毡已附纳。
吴琚《伏自帖》纸本行书29.8×14.5cm×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琚伏自廿二日具禀报之后,深虑旨挥未到,势不容留。
遂将牌印牒以次官权管,姑作急难给假起发。
方登舟间,忽领尊染,宠示省扎,如解倒悬。
感佩特达之意,无以云喻,即星夜前迈矣。
瞻望钩光在迩,兹得以略,切匃炳照。
琚皇恐拜复。
观使开府相公尊兄钧席。
吴琚《伏自帖》,又名《观使开府帖》,行书信札一则,分为前后两页。
观使开府相公疑是梁克家(1128-1187),《宋史》有传:淳熙八年(1181年),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
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淳熙十三年(1186年),拜罢右丞相,授观文殿大学士,进封郑国公。
帖云“开府”,则知自福州归来未久,故此帖可系于淳熙九年。
吴琚学书,在锺、王的基础上专攻米芾之书,以一点突破,这正是他的奇特之处。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琚书自米南宫外,一步不窥。
』这种亦步亦趋的创作方法正蹈古人所忌,唐代亚栖《论书》曾谓:“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木三分,亦被号为书奴,不足称也。
”而吴琚却化了毕生的精力,沉酣于米书之中,几可达到维也纳妙维肖、神形皆备的地步。
清安岐《墨缘汇观》中记载,有一次他看到了吴琚写的《寿父帖》后,'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得意书。
’可见他学米芾的字字,但真能得米字真传的只有吴琚一人。
正如明代的吴宽学苏轼一样,尽管在形式和风格上并无什么突破,但只要能学得神形兼备,仍不失为一代名家。
何况吴琚学米芾亦能'稍益已意’,致使他的书法与米芾的字拉开一定的距离。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吴琚的行书,似乎觉得他舍去了米芾挪用种'风醅阵马,沉着痛快’的刷笔和气焰烁人的之态,而将方笔运用得更温润、更峻峭、更圆熟。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琚书似米无章,而峻峭过之”灾种不似之似,稍益已意的创作方法正是他的难能可贵这处。
然而在主体风格上他始终未能跳动出米字的窠白,致使他不能成为一个独领风骚的大家,并受到历代评论家的冷落。
今天我们研究吴琚的书法或许能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
吴琚《识语并焦山题名》纸本行书32.8×4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琚著述有《云壑集》。
《全宋词》存其词六首。
传世书迹有《观伎帖》、《与寿父帖》、《焦山题名》、《诗帖》、《碎锦帖》、《七言绝句》等。
《行书诗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诗帖已缺页。
全篇用笔结体极似米体。
如果说他本意想做米芾第二,其实由于性格文化修养的不同,吴氏已自然而然地有了自已的特色。
如米氏露锋较钝,而吴氏起笔露锋而尖锐。
总之,在继承米氏书风的书家中,吴氏是最得其三昧的一位。
吴琚《行书五段卷》28.7×63.8cm 上海博物馆藏(刘靖基捐赠)释文:(一)票骑将军,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馀有里,合短兵,鏖皋兰下。
(二)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三)孙兴公作庾公诔,袁羊曰:“见此张缓。
”于时以为名赏。
(四)(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入三(摩)地,兹尤简径。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入三菩提,此最权舆。
(五)乃得玉为衔饰,而直突敢伺蹶以指吝八方之骏。
此卷行书杂录不同的五段文字,风格极为接近米芾,具有痛快流畅,峭拔顿挫的特点。
《杂诗帖》(选页) 纸本26.3×1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杂诗帖》,吴琚行书,书前人七言、五言,绝句、律诗不一,诗十四首,诗句多不连贯,该册九开半共十九纸。
此帖虽规规求书形模,但笔笔都不险峻凌厉,而是婉转柔润,刻意精致。
吴琚《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一首》绢本98.6x55.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
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
这是吴琚少数墨迹之一,《七言绝句》诗文出自蔡襄《访陈处士》,它是吴琚存世唯一一件大字行书挂轴之作,也是现在所见最早的一件挂轴形式的书迹。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上面没有署款,只鈐“云壑书印”一印,有学者认為可能是一组书屏之一。
大字书轴适於悬挂欣赏,重在行气连贯与左右上下字的呼应,吴琚此轴笔势较一般小字快速而强劲,结字紧密,以倾侧取势,上下字相映带,更为强调米芾行书的特色,同时代的陆游(1125-1209)与范成大(1126-1193)都有类似风格,可见一时风气,《宋元学案》提到范成大、陆游与吴琚“引為师友”,因此也可能在书法上互相影响。
这件作品笔画提顿之间但见纵恣自如的跃动感,一股瀟洒意气随著笔触的流动,畅然而生。
作品上虽无作者落款,但有“云壑居士”印,是以订為吴琚。
吴琚书法善学米芾,由於书风酷似,受歷代书家所讚称。
苏东坡曾赞誉米芾书法“沉著痛快”,这句话用来评价吴琚的书法也算贴切。
这幅作品不论线条与结构,都透露出彷彿米芾那般俊逸洒脱、痛快淋漓的神采,但是却没有一般米字裡所见那种肆意纵横的习气。
这件作品的外观形式称為“条幅”,它的出现与当时鉴赏的喜好、住屋的营造变化,有著极大的关联。
书法作品从手卷到立轴形态的变化,大约开始逐渐兴盛於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之间。
这种条幅的形态原本是如宗教画或鑑戒画等,掛置在室内堂厅壁上作為励志养性的装饰效果。
《七言绝句》是目前所见最早一件掛轴形式的行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