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同步:选考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参考答案(1)原因: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 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 顿整治。 (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 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养廉银制度,考查角度主要是原因和作用。第(1) 问从材料中“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普遍入不敷 出”,可知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 赋等税收时……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各种税外之税 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 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百 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从“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 明定其数……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可知政府力图整顿吏 治。第(2)问结合养廉银制度出现的原因,辩证分析该制度对当时官 场和社会起到的作用。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转型)(1)经济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和变法。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3.商鞅变法的历史任务:富国强兵,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4.变法针对措施5.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6.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7.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部分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返回导航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 义。 【答案】 (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 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 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返回导航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向三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例 3 (2018·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 材料 19 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 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 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 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 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 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 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 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返回导航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 年俄国农奴制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返回导航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 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 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 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 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结构 巧点妙拨
规律总结 备考方略
真题回顾 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真题回顾 学以致用
1.(2018·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 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 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 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 “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 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 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知识结构 巧点妙拨
规律总结 备考方略
真题回顾 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知识结构 巧点妙拨
规律总结 备考方略
真题回顾 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3)从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 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未能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 的发展。
(3)内容相对集中。从考查内容看,绝大多数试题集中在中国古代,多 选取对古代中国影响较大,或特色比较明显的改革进行考查。仅有个别年份 考查近代的戊戌变法。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册汇总)

(1)梭伦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材料三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并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
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三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某某。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选考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doc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选考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2333b6823186bceb18e8bb4f.png)
选考部分考点一古代重大改革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孝文帝改革1.背景(1)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1)实行均田制。
(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部分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2.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 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 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 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1)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放在其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 评价,不要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 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 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 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要辩证、全面地去评价。 (3)社会发展的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促进了社 会进步。
2.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 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 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 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 坚定的政治魄力。
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 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判断改革的成功与 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 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 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 功的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转型)(1)经济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和变法。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3.商鞅变法的历史任务:富国强兵,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4.变法针对措施5.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6.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7.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巩固统治。
2.措施3.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4.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会危机①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②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3)目的①直接: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富国强兵。
②根本: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2.内容3.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变法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众不满。
(3)新法施行过快,没能循序渐进。
(4)变法后期,宋神宗动摇及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5.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6.历史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背景(1)经济:落后的农奴制,使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根本)(2)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
(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国内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直接)2.针对措施(“二一九法令”)(1)政治: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2)经济: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3.评价(1)进步性①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
②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局限性①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③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赎买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④妥协性: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4.特点(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具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
(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
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5.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治:参照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政治改革,使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5)思想: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使人们看到了俄国的落后,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五、日本明治维新1.历史背景(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农民负担沉重;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文化:洋学兴起,西方文化传播。
(4)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5)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2.主要任务: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3.针对措施(1)政治①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③通过以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建立起来。
④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经济①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④“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
(3)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实行“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
(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天皇负责。
4.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③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④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①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生活贫困,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③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6.改革特点(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
(2)从改革方向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不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且注重更新改造。
(3)从改革方式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4)从改革内容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7.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1)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的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新兴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为明治维新提供了社会基础。
(2)武装倒幕后,改革派实际上控制了国家政权,为改革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
(3)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全面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文明成果,对日本社会的落后因素进行改造,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4)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集中力量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8.明治维新成功的启示(1)为何改?改革是摆脱危机和社会进步的途径。
(2)向何处改?学习先进文明。
(3)怎么改?结合本国国情,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六、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①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②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包括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宣传方式上是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2.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变法内容(1)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等。
(4)文教:提倡西学;改革科举制;废八股;培养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