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1

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
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
回。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过
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只好出城投降。
天险不足依赖。
精选教育课件
19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暗示自己有幸遇明君,得以辅佐贤君统一天下,救百姓于
水火之中。
精选教育课件
21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诗眼。 全国统一,不分南北人民不必流离失所。 作者没有在开篇直抒胸臆,而是由远及近层层铺 垫,最后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精选教育课件
6
解题
一、关于金陵
1.在“因山立号”说中,“金陵”原是山名,
“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现在的钟山,又称
蒋山、紫金山。
2.“金陵”之名来源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
说。这种说法中,“陵”被解释为坟墓。相传金陵的
名称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即“埋
金的陵墓”,故名金陵。
精选教育课件
17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 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 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 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 长江天险
精选教育课件
18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
11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语文版第三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名胜“雨花台”的历史典故,和大江的形象。
2.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1.掌握新词和生词,理解课文深层含义;2.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朗读课文;3.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性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课前请学生先阅读课文。
讲述和问答:“大家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会对金陵、雨花台、大江有些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性地了解文章的主题。
(2)引导课前预习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班内现场朗读,重视语音、语调、语速的准确性,使课文的语言能够亲切、生动、自然的表现出来。
第二步:学习新旧词汇(1)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然地理解并掌握生字和词汇。
辅导词汇的发音、字义及构造,引导学生在理解词汇后,将所学词汇用在句子的构建中,形成闭环的语言表达系统。
(2)将关键词作为教案名称,一并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用别的词语替换到这些词汇上,加深新词汇的记忆。
在巩固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步:理解课文用课文的篇章结构,辅导理解文章的主要意图,描绘写作手法,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进行重心标记,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
第四步:语言分析通过语篇和句子的语法、用词、修辞的讲解,探究课文的语言特征,并进行实际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步:写作训练(1)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书写练习。
例如,通过跟读、背诵、模仿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表达状、说理、恰当运用语言的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水平、逻辑性和韵味。
(2)通过朗读、分析、复述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雨花台原文: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翻译:译文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注释①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②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③冠盖:官僚们的官服车盖。
雍容:华贵的样子。
赏析:魏禧是一位极富民族气节的文人。
他生于明末,明亡后,与兄际瑞、弟礼隐居翠微山,筑室号“易堂”,授徒著述,有“宁都三魏”之称,又与彭士望等称“易堂九子”,而以禧之文名为最著。
他深怀亡国之痛,在《许秀才传》中沉痛地说:“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他的诗歌多抒写故国之寺和国破之悲。
这首《登雨花台》诗就表达了他对明清易代的伤感哀痛。
此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据明亡已二十年。
作为长期隐居故乡的遗民诗人,魏禧四十岁时来到旧京南京,登上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仍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律。
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2登雨花台原文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翻译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注释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冠盖:官僚们的官服车盖。
雍容:华贵的样子。
鉴赏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
原文注音: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明代〕[拼音版]
![原文注音: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明代〕[拼音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2bcd98a26925c52dc5bf7c.png)
《登d ēn ɡ金j īn 陵l ín ɡ雨y ǔ花hu ā台t ái 望w àn ɡ大d à江ji ān ɡ》高ɡāo 启qǐ〔明mínɡ代dài 〕大dà江jiānɡ来lái 从cónɡ万wàn 山shān 中zhōnɡ,山shān 势shì尽jìn 与yǔ江jiānɡ流liú东dōnɡ。
钟zhōnɡ山shān 如rú龙lónɡ独dú西xī上shànɡ,欲yù破pò巨jù浪lànɡ乘chénɡ长chánɡ风fēnɡ。
江jiānɡ山shān 相xiānɡ雄xiónɡ不bù相xiānɡ让rànɡ,形xínɡ胜shènɡ争zhēnɡ夸kuā天tiān 下xià壮zhuànɡ。
秦qín 皇huánɡ空kònɡ此cǐ瘗yì黄huánɡ金jīn ,佳jiā气qì葱cōnɡ葱cōnɡ至zhì今jīn 王wànɡ。
我wǒ怀huái 郁yù塞sè何hé由yóu 开kāi ,酒jiǔ酣hān 走zǒu 上shànɡ城chénɡ南nán 台tái ; 坐zuò觉jué苍cānɡ茫mánɡ万wàn 古ɡǔ意yì,远yuǎn 自zì荒huānɡ烟yān 落luò日rì之zhī中zhōnɡ来lái ! 石shí头tóu 城chénɡ下xià涛tāo 声shēnɡ怒nù,武wǔ骑jì千qiān 群qún 谁shuí敢ɡǎn 渡dù? 黄huánɡ旗qí入rù洛luò竟jìnɡ何hé祥xiánɡ,铁tiě锁suǒ横hénɡ江jiānɡ未wèi 为wéi 固ɡù。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观大江》

• • • • •
《梅花九首》其一: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 古今点评 1、高太史诸集,格调体裁不甚逾胜国, 而才具澜翻,风骨颖利,则远过元人。 (胡应麟《诗薮》) 2、赵翼曰:“青丘适得诗境中恰好地步, 盖其用力全在使事典切,琢句浑成,而神 韵又极高秀。看是平易,实则洗练功深, 此正是细腻风光,固不必石破天惊以奇才 取胜也。” (汪端《明三十家诗选· 高启诗 选》)
请添加文字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观大江》
•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 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明初, 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 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 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 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 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
• 前八句以极其豪仕的笔调写出了金陵雄伟 险峻的形势。 • 中间十二句转入怀古。说明分裂割据不符 合天意民心,尽管有如此险峻的江山也是 不足以凭恃的。 • 最后从怀古转入直接抒情,抒发自己对国 家出现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的喜悦之情, 并对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的业绩作了由 衷的歌颂。
•
这首诗以豪放、雄健的笔调描绘钟山、 大江的雄伟壮丽,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无 限喜悦之情。
• 1、全诗波澜壮阔,感情豪迈奔放,笔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能够激发人 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中间一段承转自 如、详略有致,几百年间的历史往事,数语道尽。 后面四句抒怀,脉格贯通,一气呵成,结构非常 谨严。 • 2、此诗间用长短句,每四句一转韵,平仄交错, 抑扬有致,造成流荡变幻的节奏,加强了诗歌的 感染力,读来情韵相生,音调铿锵。
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翻译赏析

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翻译赏析《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前言】《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明初诗人高启的作品。
这首诗是一支祖国统一的赞歌。
当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的时候,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注释】⑴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⑵雨花ORg台:在南京市南聚宝山上。
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这里地势高,可俯瞰长江,远眺钟山。
⑶“山势”一句: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⑷钟山:即紫金山。
⑸“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
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⑹“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
瘗(yì),埋藏。
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
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
王,通“旺”。
⑺郁塞:忧郁窒塞。
⑻城南台:即雨花台。
⑼坐觉:自然而觉。
坐,自,自然。
⑽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⑾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
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⑿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⒀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
⒁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明·高启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2、《咏梅九首》明·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3、《牧牛词》明·高启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4、《青丘子歌》明·高启青丘子,泬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田间曳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
谓是鲁迂儒楚狂生,青丘子闻之不分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
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
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
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
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
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
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引言金陵,古称,意为“金色的陵墓”。
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雨花台,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景点,是纪念太平天国起义和辉煌战斗的一座纪念碑式建筑。
站在雨花台,远眺大江美景,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登临雨花台雨花台位于南京市郊区,与大江相邻,被称为“金陵一绝”。
登临雨花台可以一览江城秀美的风光。
我曾登临雨花台,以观望大江。
一到雨花台,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举目望大江站在雨花台的巅峰,仰望苍穹,放眼望去,大江如练,绵延千里。
江面波澜不惊,宛如一面镜子。
远处山峦环绕,与大江相映成趣。
大江,也称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和文化。
大江蜿蜒曲折,水势湍急,是中国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
江面上,时而有渔船划过,时而有游船行驶,给这幅画卷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历史沧桑感慨登临雨花台,远望大江,不禁使人感慨万千。
大江赋予了金陵丰厚的历史沉淀,也见证了金陵的发展和变迁。
在远古的时代,大江流经这片土地,孕育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如今的金陵,建筑林立,繁华热闹,但曾经的往事仍然在这里回荡。
站在雨花台上,我仿佛穿越回历史的长河,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苦难和智慧。
自然风光动人心弦大江以其广阔壮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站在雨花台上,不仅可以一览江城的风景,更能感受到大江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每逢春季,江岸的樱花绽放,花海一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站在雨花台上,俯瞰樱花林,粉色的海洋将大江的岸边装点得如诗如画。
水天相接的景象给人一种宽广无垠的感觉,大江的声音笼罩着整个雨花台。
远处的山峦,依稀可见,宛如云雾缭绕。
这幅自然画卷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身临其境。
登金陵雨花台的意义金陵雨花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登临雨花台,望大江,对于人们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登高望远,使人们眼界开阔,心胸豁达。
站在雨花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更能欣赏到大江带来的壮丽景色,这种视野的开阔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看
诗
登:金陵雨花台(地点)题
望:大江(事件)
内容: 诗人登上金陵雨花台
望大江的所见所感。
看 高启,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
诗 子,长洲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
称“吴中四杰”。
人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
各代,所以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凡古
人之所长,无不兼之。他在学习前人
笔力雄健 感慨深沉
艺
写景(开头八句) 现实 术
借景抒情
怀古(中间十二句)感慨
特 点
抒怀(最后四句) 现实
借古喻今
借怀古表达内心对国家 新生的喜悦及期望
句式参差
间用长短句,每四句一转 韵,平仄交错,节奏抑扬 有致,加强了诗歌的感染 力,读来音调铿锵。
小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 情
样的思想感情?
感
诗人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钟 山龙盘、大江奔涌的山川壮景, 并在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发抒怀 古幽情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重 新获得统一的由衷喜悦。
秦始皇瘗黄金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赏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析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心绪、感慨
排遣胸中“郁塞”——酒后登台眺江
“荒烟落日”远景——“苍茫万古意”
看
注
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释
熟悉诗歌主要内容
赏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析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写所见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
东下,钟山似盘龙乘风西上。江山 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 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 “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 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 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石头城下涛声——三国、六朝的旧事。
“黄旗入洛”事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赏析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
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 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 北而起干戈。
对现实的歌颂——对国家的期望。
声调欢快,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 心境爽朗,爽朗中蒙上一层历史的阴影。 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 纵横随意。
的同时,又能别出新意。高启的诗歌
豪放清逸,大部分创作于元末,其内
容或是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
界,或是表现自由精神被压制、摧残
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
看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 背景 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明
初,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 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 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 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 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思潮起伏, 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