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古诗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翻译赏析

古诗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翻译赏析《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姜夔。
其古诗全文如下: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前言】《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
此词通篇写景,极淡远之致,而胸襟之洒落方可概见。
上片写景,写燕雁随云,南北无定,实以自况,一种潇洒自在之情,写来飘然若仙;下片因地怀古,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虽只四十一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⑵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吴松:一作“吴淞”,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⑶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燕,北地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⑷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⑸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⑹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
⑺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⑻何许:何处,何时。
⑼参差:不齐貌。
【翻译】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
远处的几座孤峰呈现出一派萧瑟愁苦的样子,似乎在酝酿黄昏时的一场大风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如今像他这样的人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残柳参差不齐地在寒风中飞舞。
【赏析】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从此词可知其所言非虚。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首句“燕雁无心”,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点绛唇·燕雁无心(姜夔)原文

点绛唇·燕雁无心(姜夔)原文《燕雁无心》作者:姜夔(丁未冬①,过吴松②作。
)燕雁③无心,太湖④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⑤黄昏。
第四桥⑥边,拟共天随⑦住。
今何许⑧?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②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
③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④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⑤商略:商量、酝酿。
⑥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⑦天随:唐代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⑧何许:何处,何时。
【】大雁和小燕似乎无心赏,从太湖西畔随着飘忽不定的流云向天边飞去。
只留下几座孤峰,默然中又仿佛在互相低语:黄昏时将下大雨。
本打算留在甘泉桥畔,与唐人陆龟蒙相伴同住。
但如今又怎么样呢?凭栏怀古,只看见残败的杨柳上下飘舞。
【】此词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所作。
乃小令中之名篇。
虽只41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
上片写景。
燕雁、数峰,不仅写景状物出色,且用拟人化手法,使静物飞动,向为读者称赞。
下片因地怀古。
残柳参差舞,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上片亦实亦虚,清美畅达。
首二句自然超脱。
次二句拟人含情。
沈祖棻云,燕雁或者有知,而以无心为说;峰纯属无知,而以商略为言:此便是夺化工处。
燕雁者,随云飘逝,纯任自然,机心不存,无所羁绊。
雁过西湖飞者如此,文士心中情怀亦是如此。
其指随云振翅之燕雁则实,指已随云去之幻影则虚。
眼中之实见与飘零文士之征象融而为一,语简义丰。
数峰二句,立意新巧,勾画江南烟雨,外现凄苦情悰,情化自然景物,最是白石本色。
数峰为眼见,清苦为心感,商略、黄昏、雨字字含情。
《翠楼吟》云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既忧国运渐趋黄昏,又营微弱晚晴气象,其微茫希望之萦绕,与此不同。
过片首二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与燕雁之无心、随云彼此暗合。
然人又岂能无心?有心人方见无心雁,且感受数峰清苦。
与首二句遥相对应,彼孤落之雁自当随云归往燕地,己飘零之文士亦当共天随住第四桥边,此则暗示寻觅精神之归宿。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婉约词《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翻译,《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二、《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翻译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
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
三、《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作者介绍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提示:以上是婉约词《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翻译,《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作者介绍,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姜夔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鉴赏

姜夔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鉴赏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姜夔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鉴赏(共含9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姜夔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鉴赏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
姜夔词作鉴赏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之冬,白石往返于湖州苏州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县)时,乃作此词。
为何过吴松而作此词?因为白石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京口》:雁频辞蓟北。
《金陵道》:北雁行行直。
《雁》:南北路何长。
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本词。
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
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则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天然。
此亦化用龟蒙诗意。
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皮日休)》:云似无心水似闲。
《和袭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
下句紧接无心写出:太湖西畔随云去。
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燕雁之远去,暗喻自己飘泊江湖之感。
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
宋陈郁《藏一话腴》云:白石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
语到意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
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
张羽《白石道人传》亦曰其体貌轻盈,望之若神仙中人。
但白石与晋宋名士实有不同,晋宋所谓名士实为优游卒岁的贵族,而白石一生布衣,又值南宋衰微之际,家国恨、身世愁实非晋宋名士可比。
故下文写出忧国伤时之念。
太湖西畔一语,意境阔大遥远。
南宋姜夔《点绛唇》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南宋)姜夔《点绛唇》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南宋)姜夔《点绛唇》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点绛唇(南宋)姜夔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②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1)全词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情?答案:感时伤事的悲苦之情。
/ 或:凭栏怀古伤时的苍凉之感。
(2)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有“隔”与“不隔”之分。
能自然真切地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不隔”,反之为“隔”。
他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你怎么看待他对这两句的评价?简述理由。
答案:(1)隔/ 雨前山峰,“清”意或有,但苦味绝无,更不会去商量“黄昏雨”来时的情形,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强加给所写对象之上,语言雕琢,缺少一种自然之美。
(2)不隔/①抓住了景物特点。
冬日山“清”,“苦”字隐含了山峰孤峭的特点。
②写出了词人真实感受。
“清苦”“商略”,用拟人手法,准确传递出山雨欲来给人的主观感受,凸显出词人悲苦无奈的心境。
③ 情与景自然交融,形象准确鲜明,情感附着自然恰切。
赏析上片亦实亦虚,清美畅达。
首二句自然超脱。
次二句拟人含情。
沈祖棻云,“燕雁或者有知,而以‘无心' 为说;山峰纯属无知,而以‘商略'为言:此便是夺化工处。
”“燕雁”者,随云飘逝,纯任自然,机心不存,无所羁绊。
雁过西湖飞者如此,文士心中情怀亦是如此。
其指随云振翅之“燕雁”则实,指已“随云去”之幻影则虚。
眼中之实见与飘零文士之征象融而为一,语简义丰。
“数峰”二句,立意新巧,勾画江南烟雨,外现凄苦情悰,情化自然景物,最是白石本色。
“数峰”为眼见,“清苦”为心感,“商略”、“黄昏”、“雨”字字含情。
”《翠楼吟》云“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既忧国运渐趋黄昏,又营微弱晚晴气象,其微茫希望之萦绕,与此不同。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赏析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赏析原文: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宋代: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赏析: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风光、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风光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穿'、"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读此词,知其所言非虚。
此词之意境,呈为一宇宙。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季节。
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京口》:"雁频辞蓟北。
'《金陵道》:"北雁行行直。
'《雁》:"南北路何长。
'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此词。
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
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自然。
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那么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自然。
此亦化用龟蒙诗意。
陆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云似无心水似闲。
'《和袭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
'下句紧接无心写出:"太湖西畔随云去。
'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燕雁之远去,暗喻自己飘泊江湖之感。
随云而无心,那么喻示自己纯任自然之意,宋陈郁《藏一话腴》云:白石"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
语到意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
'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
'张羽《白石道人传》亦曰其"体貌轻快,望之假设神仙中人。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翻译、解析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宋代: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译文北方的鸿雁羡慕飞鸟的自由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翻飞。
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甘泉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怀古,只见残败的柳枝杂乱的在风中飞舞。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
丁未:即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吴松:一作“吴淞”,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燕(yān)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燕,北地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
天随:晚唐文学家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何许:何处,何时。
参差:不齐貌。
创作背景公元1187年(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冬天,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时,乃作此词。
姜夔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赏析此词通篇写景,极淡远之致,而胸襟之洒落方可概见。
上片写景,写燕雁随云,南北无定,实以自况,一种潇洒自在之情,写来飘然若仙;下片因地怀古,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虽只四十一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读此词,知其所言非虚。
此词之意境,呈为一宇宙。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译文赏析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译文|赏析《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这首词讲诉了作者“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整首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宋词吧。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原文宋代: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译文及注释译文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
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
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
注释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即今吴江市,属江苏省。
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
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
商略:商量、酝酿。
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
天随:晚唐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何许:何处,何时。
赏析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读此词,知其所言非虚。
此词之意境,呈为一宇宙。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 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京口》:“雁频辞蓟北。
”《金陵道》:“北雁行行直。
”《雁》:“南北路何长。
”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此词。
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
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则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天然。
此亦化用龟蒙诗意。
陆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云似无心水似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
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
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赏析:
本篇为淳熙十四年(1187),自浙江湖州前往苏州访问范成大,途经吴淞所作。
吴淞江边,太湖之滨,一路明山秀水,自然引起词人的几多感慨。
起句写北国的鸿雁毫无心机,从太湖西畔飞去,随着浮云而去,时序已入深秋。
次写山峦气象,几座寂静的山峰清冷、凄苦,仿佛在商量着黄昏时骤雨飞瀑,天气陰沉不开,似愁客情怀,再即景怀古,无限惆怅。
下片写道唐朝陆龟蒙曾隐居在甘泉桥边,词人也打算追随他在甘泉桥边住。
“共天随住”只是欲共未共,欲住难住的“拟”而已,一字之中深寄了多少现实的凝重感。
末尾以近景残柳垂条参差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随风舞收煞,含古今沧桑之感。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