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赏析

合集下载

点绛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翻译及赏析点绛唇翻译及赏析导语:点绛唇秦观赏析翻译是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的作品,点绛唇是比较常见的词牌名之一,秦观的这首点绛唇全名是《点绛唇·桃源》。

通过描写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来表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点绛唇元好问(元)【原文】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梦里寻春去。

《点绛唇》赏析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

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

为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

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

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

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

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

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

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

“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

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

“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

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点绛唇·波上清风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

渐消残酒,独自凭阑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

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古诗简介《点绛唇·波上清风》是北宋词人魏夫人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是一首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的词。

上片写清风、明月、画船,这些本来应该是费心悦目的。

但是,词人所面对的却是难堪的别离。

周围的景物虽清新秀丽,纠缠主人公的愁思却拂之不去。

下片就转为直接的愁绪抒发,将人生不如意时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整首词用语恰当,语意清新,含蓄隽永,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翻译/译文水上清风徐徐波平浪静,在画船上宴饮话别好友,直到天色傍晚归来之后,日间酒意渐消离恨涌心头。

独自凭栏远望很久很久。

人生欢聚离散来去匆匆,这种离愁别恨年年都有,人人都不堪重回首。

天边云烟迷茫稀疏杨柳,隐隐传来声声芜城更漏。

注释1、画船:装饰华丽的游船。

2、残酒:指残留的醉意。

3、独自凭栏久:一个人依凭着栏杆站了很长时间。

4、聚:团聚、相聚。

5、散:离散、分手。

6、回首:回顾、回忆。

7、隐隐:隐约。

8、芜(wú)城:即广陵城,今江苏扬州。

曾在战乱中荒芜,鲍照为之作《芜城赋》,故称芜城。

这里指游人所去的地方。

9、漏:指更漏,古代的报时器。

赏析/鉴赏词的上片由景物引出人物。

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月夜恬静、皎洁、优美。

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

江波、清风、明月、画船,开端并列几个富有特征的意象,就构成了一个清丽纯净、沁人心脾的意境。

值此良宵美景,与意中人联袂共赏,该是何等快意惬怀;然而,其人竟登舟飘然远去,“良辰好景虚设”,令人黯然神伤。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之下,突然接上“人归后”,这三字,使意脉陡转,气氛骤变,顿时给主人公带来了无限的寥落和空虚。

《点绛唇》苏轼词翻译赏析

《点绛唇》苏轼词翻译赏析

《点绛唇》苏轼词翻译赏析点绛唇苏轼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赏析】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

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

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

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

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

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

“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

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

“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

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

“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

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

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

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

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

“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凤楼朱户归不去。

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

“何处”二字,问得凄然。

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

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

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无法越过。

着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

此词造诣之妙,还于意境之空灵。

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

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

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最新汪藻《点绛唇》赏析及翻译精选

最新汪藻《点绛唇》赏析及翻译精选

汪藻《点绛唇》赏析及翻译点绛唇·新月娟娟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释①山衔斗:北斗星闪现在山间:②“闲却”句:与末句相应。

言无意饮酒。

译文一轮圆月明媚新秀,秋夜寒、江流静、远山衔着北斗。

夜不成寐起来徘徊搔首。

窗间横斜着梅花疏影,那么清瘦。

好一个凉秋月夜的霜天!却无心饮酒,闲置了传杯把盏手。

君知否?听到归巢的乌鸦纷乱的啼叫后,使我归家意兴浓郁似酒。

赏析冬夜,天上一弯新月,地下江静无声,山头北斗横斜。

词人睡不着,看着映在窗纸上的梅树的影子,且搔首且静思。

霜天何以好?好在接到调令,再用不出席官场的宴会、传杯应酬了。

好在不用理会小人们的谣言中伤,就权当它乱鸦聒噪一阵罢了。

好在赴任之前,可以归家探视亲人了。

上片首两句写景,勾出一幅新月江山图:一弯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拥,山顶与星斗相连;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静,听不到波声。

这两句是作者中夜起来遥望所见,倒置前,写的是静的环境。

他本来就心事重重,床上不能成眠,于是披衣而起,想有所排遣。

“搔首”是思考问题时习惯的动作,此处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他情绪不平静。

结句“梅影横窗瘦”,静中见动,要月影西斜才看得出梅影横窗。

“瘦”字刻画出梅花的丰姿。

下片转向抒情。

严冬的.打霜天气,本来正是饮酒驱寒的好时光,可是却没有饮酒的兴致。

“传杯”是传递酒杯而饮以助酒兴,多是宴会中进行,不是独饮或对饮。

此处“闲却传杯会了。

联系词人身世,可知此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时。

末二句,作者”归兴“之萌生是由于”乱鸦啼后“,并且这番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可见他已非常厌倦宦海生涯。

鸦前冠以”乱“,足见鸦之多,聒噪之甚。

简评此词上片着重写景。

寒夜新月,山衔北斗,搔首怅望,梅影横窗。

下片着重写人。

“归梦浓于酒”,含蓄蕴藉,耐人寻思。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景物与人融为一体。

作者一度颇感仕途艰险,机锋四伏,因而渴望退隐归家,乐守田园,此词即表达了这种思想情感。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林逋不趋荣利,独自隐居于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自娱。

他高标遗世,但仍渴求着友情的慰藉。

张先等人皆时时造访。

公元1007年词人送别友人离去,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点绛唇·金谷年年宋代: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译文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复一年,每到春来,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枝头残余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

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

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草萋萋生满前行之路。

注释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谊。

离歌:送别的歌曲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人们常在长亭设宴饯别为亲友送行并吟咏留赠。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萋萋(qī):草盛的样子。

赏析前兩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

“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

“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

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

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以下几句写离情。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

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5篇)《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仙吕】点绛唇_咏教习鼓诉作者:孙叔顺咏教习鼓诉冤每日学按龙韬,演习虎略。

初开教,若论功劳,则俺先来到。

【混江龙】助威声号,将我先鸣三擂发根苗。

渐渐的排成戈戟,纷纷的收聚枪刀。

则这两片皮常与军官为耳目,一生心不离了小校做知交。

虽是我有声难说,有运难消,又不比鸣廉击柝喝号。

摇铃向军前,则我为头儿闹。

面皮上常过了无数,助罗边不住的频敲。

【油葫芦】怎比恁那悠悠吹画角,也每不汤着不动着,教瞒儿满腹中恶气怎生消。

夜阑时直捶到金鸡儿报,早晨间直熬的金乌落。

他每都披着纸甲,挂着战袍,番来覆去由闹,早难道杀气阵云高。

【天下乐】却什么三十年学六韬,好教我逐朝心内焦,他每没一个有才能有机谋有智略。

每日加空虚了五六番,干盘了十数遭,恰便似一场家杂剧了。

【醉中天】想当日两军闹,起全翼赴宣朝。

将我击破花腔,它每都哭破眼胞。

可正是发擂催军校,不付能勾引的离城去,又将他黎民掳掠,这的是恁破黄巢头件功劳。

【金盏儿】他每哭声苦,可教我怨声高。

被我将他众英雄引上阴陵道,他每教场中胆气更那里有分毫。

都不肯一心于国死,则待半路里转身逃。

早难道养军千日,又得用在今朝。

【赚尾煞】将我击发,便声扬额闲下无声哨。

旧声价,如今都坏了,谁敢向雷门行过一遭。

则为我乱军心,将果报先招。

自量度,天数难逃。

若是再瞒上,将来又吃搞。

终身累倒,皮鞚零,再怎敢军中一面骋英豪。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2点绛唇·闺思宋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点绛唇·闺思》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林逋点绛唇赏析

林逋点绛唇赏析

林逋点绛唇赏析林逋(1791~1876),字游凤,号海石,江苏太仓人。

林逋年青时即以文学才华著称,精通六艺,为清末文坛扬名者,他的文辞辩证,文章结构严谨,着力俗语抑,文采典雅,被称为“文章当临绝代”,因而他独具一格的诗文风格而闻名文坛。

林逋在文坛上可说是清末留名,他在文学上也创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他赏析一切美好的事物,特别是他所赏析的绛唇,是他极大的追求。

他把绛唇赏析为“古中至精之物”,赞叹其气质卓越,依稀可及,心酸汩汩,让人生出异样的感受。

林逋的诗文中,绛唇的题材比较多,其中有《林逋点绛唇》,这是他的一首古诗,写他对秋日里绛唇一见倾心的情怀。

《林逋点绛唇》原文如下:宝扇一扫出千翠,芳草萋萋满翠微。

月明若秋空,吴音惊早晚。

谁知更今夜,琴瑟谁能弦?这首诗先用自然形象描绘了一幅秋日绛唇的场景,饱含着自然之美:翠绿的芳草,月明如秋,吴音汩汩,把当时的环境描摹得淋漓尽致。

接着,林逋提出问题:“谁知更今夜,琴瑟谁能弦?”这首诗在情节上表达了林逋当时的孤独与失魂,内心的满溢,让人有一种感怀浮沉。

诗词中所揭示的情怀代表了林逋的艺术性格。

他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让人从中感悟到思想中所体现的深沉,他善于用诗词表现出来。

正如他点绛唇所描述的,“气质卓越,依稀可及,心酸汩汩”,把真切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林逋在文学创作中,往往把他的情思点燃在文字的笔尖上,形成了一种比其他人的文章更加深邃而隽永的诗文风格。

他崇尚古风,勤求新意,用自己的知性和感性去把握细微的心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个性。

林逋的文学作品充满着传统的文化气息,有一种古典的优雅,一种内敛的冷峻,也有一种忧郁与思考。

林逋也把自己赏析绛唇的心境抒写在诗歌中,表现出来了一种深厚的抒情氛围,实现了情与思的完美结合,他的诗文也因此而受到了文坛的赞许。

通过他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感受到林逋赏析绛唇的艺术特色,他的文学作品把他深情的思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赢得良多赞誉。

这也提示我们,只有把情与思结合在一起,才能写出得心应手的抒情诗文,把人的情思表达出来,才能创作出真正充满灵气的绝代佳作。

陆游点绛唇翻译及赏析

陆游点绛唇翻译及赏析

陆游点绛唇翻译及赏析陆游点绛唇翻译及赏析《点绛唇》是宋代爱国诗人、词人陆游的词作。

词取材于村居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以采药、饮酒、荡舟为线索,展示出作者多侧面的生活风貌。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陆游点绛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收藏!点绛唇宋·陆游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

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

江湖上。

遮回疏放。

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采药:谓采集药物,亦指隐居避世。

②沽:买。

③新酿:新酿造的酒。

④暮烟:亦作“墓烟”,傍晚的烟霭。

⑤嶂:高峻如屏障的山峰。

⑥扁(piān)舟:小船。

⑦粘(zhān):连接。

⑧遮回:这回,这一次。

⑨疏放:放纵;不受拘束。

【译文】采集药物回来,独自寻找村店买新酿造的酒。

傍晚的烟霭云绕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听渔舟唱晚,声声在耳。

独酌新酿,不禁生起散发扁舟之意,不再怕连天波浪。

放纵山水,这一回不受拘束。

做一个闲散之人。

【赏析】陆游晚年在故乡闲居,在这首词里宣称要“做个闲人”,其实,绝对的“闲人”是没有的,因为人们总要用各式各样的行为活动把自己生活的时间填满,那怕他们做的是些“闲事”。

就拿这首《点绛唇》所写的内容来说,上山釆药、村店沾酒、湖滨钓鱼、水上行舟,似乎一点儿也没得“闲”。

此外,做诗、填词、写文章,恐怕也被陆游列为“闲事”。

其实呢,这是天大的正事。

作为一名作家,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他所处的时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丰厚的精神财富,如此盛事大业,岂可“闲事”视之。

所谓“闲”是相对的,陆游所说的“闲”,里面还包含着一种对照的关系,把“隐”与“仕”相对照,把山林与朝廷相对照,隐于山林便得闲,仕于朝廷则得不到闲,他的褒贬取舍更是非常明显的。

这首间一开头就提到采药,比较生新,其实,采药也是陆游闲居生活中一项活动内容。

他懂得一点中医草药,有个头痛脑热的小病,自己也能处理,所以出行时总要带上一个药囊。

对于自己的医道,他颇有自知之明,一抒声称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很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开篇处词人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沦,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

“惜春”以下两句,虽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惟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

人的青春就是这样悄悄地逝去的。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正在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哀愁。

下片写凭栏远望。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栏”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就把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鲜明地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之深,之重,之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这一方面点明了女子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是思念远出的良人。

然而望到尽头,惟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凄凉的画面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

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那将会是更深,更重,更浓。

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人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沉淀积累的过程。

到煞尾处,感情已积聚达到最高峰,全词也随之达到了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