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_点绛唇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点绛唇》赏析(一)

李清照词《点绛唇》赏析(一)

李清照词《点绛唇》赏析(一)《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李清照的家境出生很好,父亲李格非是官员,母亲当时也会写诗。

她是家中的千金小姐,受家庭的影响,文学素养很高,所思所想,都十分的细腻、敏感。

但在一些事情的见解上,也表现出大气的一面。

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李清照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写出来了。

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

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

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

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双凤金线。

”晃冲之《传言玉女· 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

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

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 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点绛唇李清照

点绛唇李清照

点绛唇李清照点绛唇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全词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是李清照早年的代表作。

1、作品原文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⑶慵:懒,倦怠的样子。

⑷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⑸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歌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白话译文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4]3、创作背景此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之作。

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4、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名篇之一。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

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解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解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代: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

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为李清照的早年作品。

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应当就是作于此年前后。

赏析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原文、赏析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原文、赏析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点绛唇·闺思》
原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一作: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创作地点在青州。

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18至1120年(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这期间赵明诚或有外任,清照独居青州。

是时明诚或有蓄妾之举。

作《点绛唇·寂寞深闺》《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

”。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原文及赏析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点绛唇·闺思宋代: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一作:芳)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一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词人首先写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闺”指过去年轻女子居住的内室。

“柔”有作“愁”的。

意思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深院闺房中,心中总是积郁了千丝万缕的愁绪。

开篇就以抒情笔调切入主题,再现了词人独守深闺,孤单寂寞,思念亲人,愁情不绝,柔肠寸断,叫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

“柔肠一寸”就是“愁千缕”,由此可见词人寂寞愁苦、深情绵长、思念之情无可排遣的程度已经到了极致。

接着写道:“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崔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烘托主人公忧愁的心境。

一个“惜”字表明了词人对“春春去”的情感。

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

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她 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 术的士大夫家庭。宋徽 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李清照18岁,与 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 诚在汴京成婚。结婚后 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 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 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 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 自漂流在杭州、越州、 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 中度过了晚年。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秋千)。 ⑵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⑶袜刬(chǎn):即划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⑷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南宋】李清照《点绛唇》

【南宋】李清照《点绛唇》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65.【南宋】李清照《点绛唇》: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少女心羞涩怦然心动【诗词原文】《点绛唇》南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精华赏析】和大多数词主要是抒情不同,这首《点绛唇》描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我们用拆分剧情和镜头的办法来分析这首词。

第一个镜头,背景是“露浓花瘦”,这是一个温暖的、暮春的清晨,碧绿的树叶上还闪烁着晶莹的露珠,花儿虽然已经谢得差不多了,但星星点点地点缀在浓密的绿叶之间,依然显得娇美可爱。

最娇美可爱的还是第一个镜头中的女主角,这是一个青春飞扬的美丽少女。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原来少女刚刚荡完秋千。

荡秋千虽然是一个非常动感的活动,但李清照并没有正面描写少女荡秋千的动态画面,而是直接将镜头对准荡秋千之后的少女,那是一种慵懒、娇柔的情态。

因此词的上片其实是以动写静,表面上看,荡秋千、按摩纤纤玉手似乎是一系列的动作,但这一系列动作反映的是动极思静的过程,是秋千荡累了之后,少女需要静静休息的状态。

相比荡秋千的动态过程而言,从秋千上下来之后的这一系列活动都是非常舒缓的、宁静的。

上片的节奏相对比较缓慢,第一个镜头中只有一个慵懒的女主角,静静垂着的秋千,和“露浓花瘦”的背景,画面相对比较宁静。

接下来,画风突变的喜剧效果就要靠下片的情节来营造了。

第二个镜头突然出现了:“见有人来”。

她正慵懒地舒展着身体,却忽然看到了陌生人闯入。

“袜刬金钗溜”,这一句的主角仍然是少女,她一看到陌生人,第一反应是跑,而且逃得还很狼狈,“袜刬”,也就是说她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只穿着袜子就慌忙开溜:“金钗溜”,荡了一早晨的秋千,头发也散乱了,头上戴的金钗也跑掉了,她也顾不上去捡,先逃走再说:“和羞走。

”古代的“走”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走”,古代人说“走”就是撒开腿、大步奔跑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病
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
苦孤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
赋都有
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
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
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

唐人韩偓wò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 子映中门。”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进行比较鉴赏
❖ 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 梅子”只能表现不安 ,“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 “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 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 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 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1]蹴(cù):踏。 [2]慵整:懒整。
[3]袜刬(chǎn):穿袜行走。
❖ 此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描写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形象。 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 后的神态。词人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 罢秋千”以后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 可以想象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yán g),像 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 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 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 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于 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 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 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 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A.语言风格
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 愁点缀。
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 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
B.题材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 材。
后期:伤感、严肃、沉重、迷茫、消极、思隐。
C.意象
a.李清照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 的“酒”并不相同。 前期:其中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无聊 散愁闲情。 后期:其中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 情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 。
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
杰出
的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
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
国文学史上享有崇
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
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
夫家庭,与太学生赵
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
过着幸福美好
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
明诚避乱
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
b.“雪”在李词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取向同样是截 然不同的 。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 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也 难以再提起游兴,只任它“香消雪减”去了。词人非不 爱雪,只为愁情满怀,什么事都难提起兴致来了。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 轻衣透。
❖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 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 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 子,只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 坠地,写匆忙惶遽(jù)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 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推断,他定是 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 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 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 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 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 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 如生地刻画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