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点绛唇·感兴》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5篇)《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仙吕】点绛唇_咏教习鼓诉作者:孙叔顺咏教习鼓诉冤每日学按龙韬,演习虎略。

初开教,若论功劳,则俺先来到。

【混江龙】助威声号,将我先鸣三擂发根苗。

渐渐的排成戈戟,纷纷的收聚枪刀。

则这两片皮常与军官为耳目,一生心不离了小校做知交。

虽是我有声难说,有运难消,又不比鸣廉击柝喝号。

摇铃向军前,则我为头儿闹。

面皮上常过了无数,助罗边不住的频敲。

【油葫芦】怎比恁那悠悠吹画角,也每不汤着不动着,教瞒儿满腹中恶气怎生消。

夜阑时直捶到金鸡儿报,早晨间直熬的金乌落。

他每都披着纸甲,挂着战袍,番来覆去由闹,早难道杀气阵云高。

【天下乐】却什么三十年学六韬,好教我逐朝心内焦,他每没一个有才能有机谋有智略。

每日加空虚了五六番,干盘了十数遭,恰便似一场家杂剧了。

【醉中天】想当日两军闹,起全翼赴宣朝。

将我击破花腔,它每都哭破眼胞。

可正是发擂催军校,不付能勾引的离城去,又将他黎民掳掠,这的是恁破黄巢头件功劳。

【金盏儿】他每哭声苦,可教我怨声高。

被我将他众英雄引上阴陵道,他每教场中胆气更那里有分毫。

都不肯一心于国死,则待半路里转身逃。

早难道养军千日,又得用在今朝。

【赚尾煞】将我击发,便声扬额闲下无声哨。

旧声价,如今都坏了,谁敢向雷门行过一遭。

则为我乱军心,将果报先招。

自量度,天数难逃。

若是再瞒上,将来又吃搞。

终身累倒,皮鞚零,再怎敢军中一面骋英豪。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2点绛唇·闺思宋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点绛唇·闺思》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点绛唇诗词赏析

点绛唇诗词赏析

点绛唇诗词赏析点绛唇诗词赏析点绛唇诗词赏析1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尽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5分)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8.(5分)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6分)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悯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时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赏析:周晋的词大多描写的是清逸自然之趣。

从调下词题可以看出,此词系为访问一友人而作,矣子才,字存叟,其先井研(今属四川省)人,因为爱好吴兴山水清远,遂家居湖州的'南门。

南漪小隐是矣存叟家花园的名字,园中有硕果轩、元祐学堂、芳菲二亭、万鹤亭、双李亭、桴舫斋、岷峨一亩宫诸景。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

这种环境,使人愁闷。

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

卷帘尽放春愁去。

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

这句写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绪却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

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

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

《点绛唇 感兴》全文及赏析

《点绛唇 感兴》全文及赏析

《点绛唇·感兴》全文及赏析《点绛唇·感兴》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王禹偁所作的一首词,全文如下: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这首词的赏析如下:词中描绘了江南的雨景,细雨缠绵,云愁雾绕,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诗句“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通过雨水的描述传达出江南景色的美好和湿润,体现了作者对江南山水的赞美。

词中提到了水村渔市、孤烟细、征鸿遥远、行如缀等景象,呈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江南生活画卷。

这些景象唤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思考,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感慨。

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事的关切。

作者在词中提到了平生事,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和人生的思考。

而“谁会凭阑意”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现状和他人理解的担忧。

整首词以江南雨景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通过对雨景、水村渔市等景象的描绘,呈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江南生活画卷,体现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赞美。

同时通过平生事和时代现状的提及,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时代现状的深刻思考。

《点绛唇·感兴》这首词通过对江南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词中描绘了江南的雨景,表现了江南景色的美好和湿润,即使在雨天,也依旧美丽如画,传达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赞美。

词中提到了水村渔市、孤烟细、征鸿遥远、行如缀等景象,呈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江南生活画卷,这些景象唤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思考,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感慨。

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事的关切。

作者在词中提到了平生事,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和人生的思考,而“谁会凭阑意”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现状和他人理解的担忧。

整首词以江南雨景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点绛唇·感兴原文及翻译赏析

点绛唇·感兴原文及翻译赏析

点绛唇·感兴原文及翻译赏析《点绛唇·感兴》是宋代词人王禹偁传世的唯一词作。

《点绛唇·感兴》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物景色,并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点绛唇·感兴》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你喜欢。

《点绛唇·感兴》原文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②。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③,遥认行如缀④。

平生事,此时凝睇⑤,谁会凭阑意?《点绛唇·感兴》注释① 感兴:有感而咏。

② 江南句:南朝齐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

” ③ 征鸿:迁徙的大雁。

④ 行:雁行。

缀:连结。

⑤ 凝睇(dì):注视。

《点绛唇·感兴》翻译沉沉阴云,绵绵雨丝,有多少愁意凝滞。

可眼下的江南大地,仍不改清丽的风姿。

看一缕袅袅的炊烟,探出了水村渔市。

天边有南下的大雁飞至,遥遥辨认,一行雁字接着一行雁字。

回首平生,几多往事。

此刻登楼凝神远视,有谁理解我凭栏的心思?《点绛唇·感兴》赏析词作于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任上。

起首两句,是作者面对水乡景色的感受。

“雨恨云愁”,交织着词人的心理反应,虽然天色阴阴欲雨,却未能影响江南风物的魅力,隐示了作者在客愁中仍存慰藉希冀的心情。

以下两句,细写眼前的所见,应合“佳丽”,但“一缕孤烟细”,也描现了幽邃人稀的孤寂氛围。

下片接写对“天极征鸿”的眺望,一个“遥”字,既带有空间的浩邈感,也含有久久注目的时间意味。

诚如李白所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送裴十八归嵩山》),征鸿在古人心目中会引起羁旅、时令以至事业行藏等种种感想,于是带出结末的自伤不遇的喟叹。

词人将“平生事”闪现于一时的凝睇之中,悲怅之情溢于言表。

在宋初艳词风行的词坛上,这首小令自抒怀抱,沉郁清旷,为词境的开拓作了导夫先路的贡献。

《点绛唇·感兴》作者简介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原文及赏析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原文及赏析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原文及赏析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过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禹偁《点绛唇·感兴》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点绛唇·感兴宋代: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栏通:阑)译文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

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缀。

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注释孤烟:炊烟。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

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赏析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

这首词是王禹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

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

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

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

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

如“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

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

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

王禹偁《点绛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禹偁《点绛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禹偁《点绛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8.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6分)答:这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呢?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具有清新旷远的风格,与五代剪红刻翠、遣兴娱宾的作品截然不同。

词的上片借细雨浓云来抒写离愁别恨,既描画出江南多雨多云的特点,又写出了词人对水乡的喜悦之情。

词一开始就捕捉住江南水乡的特异风光,突出了多云多雨这一地区性和季节性特点。

尽管这“雨”使人添“恨”,这“云”使人生“愁”,但在作者眼里却仍然感到这一切都有迷人的魅力。

所以,下面禁不住用赞美的语气写道:“江南依旧称佳丽”。

“佳丽”,讲的是风景优美宜人。

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中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句。

那么,这“佳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对此作了形象的补充和描绘。

“孤烟”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

作者把王维的诗句略加改造,并使之与遍布江南的“水村渔市”相结合,江南水乡的特异风光便跃然纸上了。

当然,作者并不只着眼于“水村渔市”的刻画,他内心想的是更加远大的事情。

所以,下片宕开一笔,以“征鸿”做旁衬,暗写滞留异乡不能振翼高飞的感慨。

当“征鸿”从“天际”掠过之时,作者便止不住产生了振翼搏斗的遐想。

《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作者以鸿雁奋飞来跟自己“平生事”相对照,于是便“凝睇”注视,免不了发出世无知音,“谁会凭栏意”的深长慨叹。

答案:8.(5分)描绘了一幅明丽的江南秋景图(2分)。

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

点绛唇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点绛唇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点绛唇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点绛唇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点绛唇①汪藻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起来搔首。

梅景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释]①点绛唇:杨慎《词品》:《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

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

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

著有《浮溪集》等。

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

1结合词句,赏析词中加点的瘦字。

(5分)2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词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6分)3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5分)4词人为什么闲却传杯手?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1、瘦字用拟人手法,把梅人格化(2分),既刻画出梅疏影横斜的姿态(1分),又写出它(也是词人自己)不谀不阿的坚贞和耿直的傲骨(2分)。

2、在构思上此句设置悬念,引出设问;②在感情上此句突出了词人感到仕途艰险,渴望退隐回家,远离官场倾轧的比酒还浓的归兴。

(每点3分,共6分)3 诗人由外及内、由远及近、由动到静,描绘了一幅新月悬空,山衔北斗、夜寒江近、梅影横窗人不寐的景象。

(景象3分、顺序2分)4 词人闲却传杯手是因为归兴浓于酒。

全诗表达了诗人面对飞短流长的仕途心生厌倦,渴望退隐归家,乐守田园的思想感情。

(原因2分、思想感情3分)【译文】一轮圆月明媚新秀,秋夜寒、江流静、远山衔着北斗。

夜不成寐起来徘徊搔首。

窗间横斜着梅花疏影,那么清瘦。

好一个凉秋月夜的.霜天!却无心饮酒,闲置了传杯把盏手。

君知否?听到归巢的乌鸦纷乱的啼叫后,使我归家意兴浓郁似酒。

【赏析】《点绛唇新月娟娟》是北宋著名词人汪藻一首词。

这是一首吟咏归隐的词。

上阕写冬末初春景:寒江夜月,梅横影瘦。

心境的落寞与凄清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得到表现。

下阕前两句写霜寒无酒可饮,处境十分困窘,听到乱鸦聒噪,更增退隐之思。

归兴浓于酒,形象具体表现有力。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5篇《点绛唇》原文及赏析1原文:云透斜阳,半楼红影明窗户。

暮山无数。

归雁愁还去。

十里平芜,花远重重树。

空凝伫。

故人何处。

可惜春将暮。

诗词赏析:这首词通过春景的描写,抒发作者怀人的情思。

上片写景。

斜阳穿窗,暮山归雁,已经是黄昏的时候了。

下片写惜春怀人之情。

平芜远望,树木重重,春色将暮,故人何在?宛转细腻地透露了无限怀念之情。

全词清新幽雅,委婉多姿。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2原文: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

晚云如髻。

湖上山横翠。

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

天如水。

画楼十二。

有个人同倚。

诗词赏析:这首词通过初秋景物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露了怀人之情。

上片写景。

高柳蝉嘶,湖山横翠。

秋风菱歌,晚云如髻。

一派清秋景色。

下片抒情。

帘卷西楼,雨后生凉,独自倚栏,益增怀人秋思。

全词构思清新,秀媚有致。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3原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赏析姜夔论诗有四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

对四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

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

读此词,知其所言非虚。

此词之意境,呈为一宇宙。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

“燕雁无心”。

燕念平声(yān 烟),北地也。

燕雁即北来之雁。

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

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京口》:“雁频辞蓟北。

”《金陵道》:“北雁行行直。

”《雁》:“南北路何长。

”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此词。

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

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

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

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则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天然。

此亦化用龟蒙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诗词赏析
点绛唇·感兴
宋代: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

此时凝睇。

谁会凭栏意。

(栏通:阑)
译文
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
上好美丽。

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
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缀。

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注释
孤烟:炊烟。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

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赏析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的*之作。

这首词是王禹
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

云、雨并无喜怒
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
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

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
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

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
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
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
尾相连,款款而飞。

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
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很多。

如“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

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


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

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
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
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

词中交替使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从思想内
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
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