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见韩偓点绛唇李清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写出来了。
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
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
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
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双凤金线。
”晃冲之《传言玉女· 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
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
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 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点绛唇》阅读题及答案

《点绛唇》阅读题及答案《点绛唇》阅读题及答案「篇一」《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点绛唇》一词起句“醉里春归”与结句“梦里寻春去”颇有艺术韵味,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5分)2. 词富情趣,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6分)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答案: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与伤感,奠定了全词的基调(2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表明诗人的惜春之情(2分)。
首尾回环照应(1分),突出惜春之情。
2.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也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2分)秦诗直接讲明道理。
(1分)元词之情趣: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意象渲染了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
(答出手法情景交融或渲染2分,答出惜春之情,1分。
因8题已考查情感,所以“惜春”之情给1分。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
“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
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
“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赏析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原文及赏析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该词是李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李清照的婉约风格也正是如此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点绛唇·蹴罢秋千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5分)A.“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B.开篇两句,着力刻画动作神态,完全不写相貌,但一个少女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这和此前此后诗人词人凡是写到女子必重颜值大不相同。
C.“露浓花瘦”写的是带着露珠含苞待放的花,象征花一样的年龄,水一样娇嫩的青春少女形象。
D.“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写少女突然看见外人闯进来赶紧回避,鞋子来不及穿,发髻上的金钗下滑坠地也顾不上拣的匆忙狼狈,表现了少女又气又羞的心情。
E.词人善于抒写爱情,这首词也不例外,全词虽有叙事,但重在借景抒情,借“露”“花”“青梅”抒发少女敏感而细腻的怀春情感。
(2)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被公认是唐人写少女的佳句,请结合本词对少女形象的塑造做一个对比分析。
(6分)【参考答案】:(1)DE(D项“又气”表述不当;E项这首词通篇叙事。
对一项给3分)(2)①杜诗只写出了少女的婀娜身姿,整个形象显得模糊不清、不鲜明,而好处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3分);②李词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宋代少女形象:既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娇美神态,又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情窦初开的微妙心理(3分)。
简析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点绛唇》阅读答案及赏析

《点绛唇》阅读答案及赏析
《点绛唇》阅读答案及赏析
陆游①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
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1.“处处闻渔唱”中的“闻”字在词中的意思是
2.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2分)
3.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2分)
1.听、听见、听到(1分)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全诗,了解内容,根据语境理解句子所描写的景象。
根据“渔唱”一词即可理解“闻”为“见”的意思,诗可是即指隔着山岭也能听到“渔唱”,用“处处”“渔唱”之多。
【考点定位】
2.围绕“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 );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
(共2分,每点1分)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诗歌,从中找到有关人物活动的内容,如“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醉弄扁舟”用自己的语言之些内容即可。
3.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答复即可。
(共2分,每点1分)例如: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 (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推荐下载】点绛唇诗词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1页)

【推荐下载】点绛唇诗词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点绛唇诗词阅读答案
点绛唇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词的上片第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参考答案:
10.(1)参考答案: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
已(2分)。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
(1分)。
(得分标准:心情2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
(2)参考答案:“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
“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
愁苦之情(1分)。
(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古诗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翻译赏析

古诗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翻译赏析《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作者为唐朝诗人韩偓。
其古诗全文如下: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鉴赏】李清照《点绛唇》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对照韩偓这首绝句,可见,李词化用了韩诗。
联系二人的其他作品,也可看出,李清照对韩偓非常欣赏,她受韩的艺术影响多方而深刻。
一个打秋千的姑娘,在尽情玩乐之后,感到好不困倦慵懒,便放情地解下罗裙,只剩下一点短衣。
同时她又有些口喝,便向侍者招呼索取饮料。
“醍醐(tíhú),古时称从牛乳中逐次提炼出的精粹部分,也以代指美酒,“尊”是古代酒器,中部较粗,口径较大。
“一尊”犹言一杯。
诗的前半通过两个简单的细节,刻画出少女一种天然淡泊的美。
诗的后半忽作转折。
正在姑娘悠闲品饮的时候,突然见有客人来家,姑娘自知有失雅观,不好意思,便起身躲避。
“走”即跑,当然这里只是小跑,不是百米竞赛。
“和笑”二字传神,既可以看出姑娘的羞怯,又可以见出她的活泼。
有趣的是,姑娘并未一走了事,末句别出心裁,又是一转。
当她走到中门时,却突然停下,尔后回身,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手里搓弄着一颗顺势采摘的梅子,似乎本来就在那里玩耍似的,一副聪慧调皮的样子,十分可爱。
“手搓梅子”是一种儿戏动作,李白《长干行》诗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之句。
“映”,意同遮蔽。
“中门”,指门的中央。
古代门中设木为限,“横界于门下者为阈,直竖于门中者为梱”(《说文通训定声》)门的二梱中间称中门。
《周礼·曲礼上》说:“立不中门。
”但这姑娘偏就无邪显眼地站在中门,可知她心中礼法观念淡薄,而这恰是诗人所津津乐道的事情。
旧时讲究“女德”、“闺范”,妇女要受种种束缚、禁锢,诗与文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也多是贞女烈妇,往往起着宣传社会道德、箝制妇女的作用。
《点绛唇》李清照宋词赏析

《点绛唇》李清照宋词赏析【作品介绍】《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全词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是李清照早年的代表作。
【原文】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⑶慵:懒,倦怠的样子。
⑷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⑸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妓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白话译文】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创作背景】此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之作。
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名篇之一。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偶见韩偓点绛唇李清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偶见韩偓点绛唇李清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偶见
(唐)韩偓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①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②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醍醐:古时称从牛乳中逐次提炼出的精粹部分,也以代指美酒。
②袜刬:袜子松脱。
21.韩诗和李词在刻画女子形象时都主要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手法。
(2分)
22.清人贺裳曾言:“‘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直用‘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二语演之耳。
”请结合具体词句,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谈谈二者的不同。
(5分)
偶见韩偓点绛唇李清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21.白描细节描写(2分)
22.“袜刬金钗溜”写出了女子的惊慌;韩诗“和笑走”显轻薄,李词“和羞走”现矜持;韩诗“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表现的
是刻意掩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回首”一笔,多情少女窥人之态更是宛在眼前。
(3分,任意三点即可)李词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较韩诗更加真实可感。
(2分)
偶见韩偓点绛唇李清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韩偓《偶见》出自他的诗集《香奁集》,写的是一个少女荡罢秋千,有些困乏,同时香汗淋漓,于是轻解罗裙,索取一杯醍醐来饮,正在指点之间,忽然有客进来,慌忙转身回避,边走边笑,走在中门却又止步,手里捻着梅花偷偷回望。
尤其后两句对男女初见时人物心理的描绘比较突出,相类的有:欧阳炯《贺圣朝》:“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晁冲之《传言玉女前题》:“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
”尽管情景相类,人物意态总觉不如。
可以说,这首诗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香奁集》的特色,既重在绘声着色,又有一些心理的精细刻画,这些特点后来都溶入宋人词中。
以至于许多研究者都认为,“香奁体”实是诗体向词过渡的一种文学体裁。
近人震钧云:“《香奁集》命义,去词近,去诗远。
”施蛰存先生亦说:“《香奁集》虽属歌诗,然其中有音节格调宛然如曲子词者,且集中诸词,造意抒情,已多用词家手法。
”①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韩偓诗在唐诗宋词之间的过渡意义。
《点绛唇》借用了前者的大致情节和意境,不过更加细腻婉转,情趣盎然。
韩偓的一句“秋千打困解罗裙”,在李清照词中演绎为“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描绘的场景是:一个春日的清晨,秋千架上绳索还在悠然晃动,少女刚刚荡完秋千,手可能有些麻木,于是懒懒地摇摆着双手。
剧烈运动后,涔涔香汗渗透着女孩身上薄薄的罗衣。
在她身旁,晶莹的露珠衬出花枝的清瘦,花与人同,少女也如同“豆蔻枝头二月初”的蓓蕾一般。
然后韩偓诗中的那个“客”也闯进李清照的门来,同时也闯进了少女的心扉。
少女猝不及防,于是来不及穿鞋,光着袜子,含羞转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所写少女略微惊慌的神情,宛然如画。
相比之下,韩诗中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明显缺少这种韵味,更需要指出的是,韩诗是“和笑走”,而李词是“和羞走”,一字之别,意态不同,面对忽然而至的客人,“和笑走”不免唐突甚至轻浮,而“和羞走”却正是少女本色。
写少女面对青年男子的娇羞之状,太白有《越女词》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伴羞不出来。
”皇甫松《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少年任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都能让人感受到少女娇羞的本色情怀。
也许这位来客实在仪表不凡,也许少女对他并非完全陌生,《点绛唇》里的少女走到门口,却又停住了,竟然回眸去偷觑那位客人的容貌。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边嗅青梅边看,极为娇怯。
在这里,与韩诗又有细微的差别,韩诗中是“手搓梅子映中门”,尽管做出手搓梅花的姿态,立于中门则过于醒目,仍失之于张扬,而李词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突出似隐似现的情景。
全词处处白描如画,尤其是最后一句,清代李继昌称此“酷肖小儿女情态”(《左庵词话》)。
明人钱允治则认为这样的笔法是“曲尽情终”(《续选草堂诗余》卷上)。
总的来看,尽管韩偓诗具备了宋词的意境和情调,但是毕竟受制于诗的体式以及诗人的才力,因而未能将这一极具情味的内容细腻曲折地表现出来,而李清照词却将这一题材的审美内涵做了深入的挖掘,通过动中含静,静中有动的精细描绘,营造出完美的艺术情境,完成了对前人诗作的突破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