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最后一分钟》优秀学案一课时(精品)

合集下载

24﹡《最后一分钟》导学案(优秀范文五篇)

24﹡《最后一分钟》导学案(优秀范文五篇)

24﹡《最后一分钟》导学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24﹡《最后一分钟》导学案24﹡《最后一分钟》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知道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能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叩问:脊梁:硝烟:骨髓: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展示互动】1、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脊梁(jǐ jī)刹那(chà shà)颤抖(chàn zhàn)骨髓(suǐ suí)悄然(qiāo qiǎo)崭新(zhǎn zàn)硝烟(xiāo xuē)叩问(kē kòu)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日出()的伤痕()的紫荆花()的嘴唇()的寂静()的旧条约3、选词填空。

寂静安静平静①星期一升旗,校长讲话时,队伍里十分()。

②到了深夜,整个山村格外()。

③一阵大风停止后,西湖的湖面又恢复了()。

浮现显现出现①雾逐渐消失,重叠的山峦一层一层的()出来。

②百米决赛前半小时,运动员就已经()在运动场上。

③他望着窗外延伸到山外的小路,往事又()在眼前。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2、自由读第一小节,从这段中你感悟到作者在“最后一分钟”里怎样的思绪?从哪体会到的?“叩问”什么意思?作者在叩问什么?3、学习2—3小节,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4、“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5、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6、读第4小节,“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达标测评】一、填空。

小学语文课《最后一分钟》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课《最后一分钟》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一分钟》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把握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1997年7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香港回归祖国)(2)同学们对香港回归有什么了解?(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说说你从诗中知道了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紧急的时刻,人们等待着回归的时刻到来。

)(3)诗的中间部分描绘了什么?(描绘了回归的时刻到来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5)诗的部分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美好祝愿。

)4.朗读课文,感悟情感(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2)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个人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

5.小结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知道了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我们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奋斗。

四、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注意书写规范。

2.课外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课文有感情,对课文内容有较深的理解。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理解诗歌意境方面还有待提高。

3.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4.不足之处:(1)对诗歌的讲解还不够深入,有些地方没有讲清楚。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一分钟》优秀教学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一分钟》优秀教学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一分钟》优秀教学教案三篇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一分钟》优秀教学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对香港有什么了解吗?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四、指导学生朗读“三分诗,七分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四、课时准备:1课时五、教学过程(—)谈话交流:同学们,请回想一下我们三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东方之珠》,它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香港是东方的明珠)出示课件:香港风光图片及中国地图,了解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曾经隶属于广东省。

然而它却曾经被帝国主义列强占据了长达150年之久。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吗?(二)展示资料1、割让历史:出示课件:三个不平等条约。

24《最后一分钟》教案设计

24《最后一分钟》教案设计

24*最后一分钟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对于诗歌教学, 于漪曾说: “要反复读, 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教学中, 以读贯穿全文, 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 走进诗歌意境, 感悟本文主题思想。

教学中, 处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一次次深入心灵的朗诵中, 使学生真正领略到了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最后一分钟到来前、到来时、到来后的激动与自豪。

从而让学生在锻炼语文能力的同时, 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 (1)查找有关香港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做到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2)小组内分工, 查找有关香港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解题激趣1.展示香港美景的图片, 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2.情景导学: 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那里有颗“东方之珠”——香港。

根据你课前查找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你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香港吗?(学生交流:香港是“购物天堂”, 香港是“美食天地”……)3.这颗美丽的“东方之珠”却被英国殖民者霸占了, 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今天, 让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夜晚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

(板书课文题目: 最后一分钟)4.解题: 通过预习, 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预设: 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

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过渡: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 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设计意图: 开课简单明了, 用图片和歌曲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使学生对香港产生亲近感;解析课文题目, 了解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最后一分钟》优质课学案一课时

推荐精品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四年级下册《最后一分钟》优质课学案一课时

《最后一分钟》一课时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预习字词1.用心地把诗歌读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搜集有关资料,与全班同学分享。

2.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自己想办法解决不懂词语的意思。

4.我会给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悄()()刹()()()()()()(二)梳理课文1.请你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小组内选出组内读的最好的在全班展示)2.你们读的这么好,课文内容理解了吗?试试看。

(1)共有几个小节?(2)每个小节讲了什么内容?(三)先组内讨论,再展示交流1.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每一次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

这是怎样的一分钟啊!我想结合文中的语句,与大家交流一下。

3.所有的屈辱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头一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

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从第四小节中我又体会到了许多,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4.我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情感。

通过诵读感悟我知道:这是一首充满()的诗歌。

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

5.指导学生朗读,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我感受深刻,我想说给同学们听:(四)达标测评1.香港、澳门、台湾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牢记国耻,激励自身香港于()年()月()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是()。

2.根据意思写词语(1)真诚热切地询问。

()(2)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

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小学年级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

小学年级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

教案题目:《最后一分钟》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语,学习识别和解释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培养对语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对集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梳理课文,选取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2.教学难点:解释和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三、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Step 1:课前导入(15分钟)
1.教师和学生互相问好,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2.回顾上节课对语文理解的讨论,复习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熟悉与本课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2:新课呈现(20分钟)。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最后一分钟》精选习题一课时(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最后一分钟》精选习题一课时(精品)

《最后一分钟》一课时习题一、基础题1.看拼音写词语。

zhù jìn chà nà zǐ jīnɡ()()()ɡǔ suǐ xiāo yān shānɡ hén()()()2.辨字组词。

稍()妨()奏()梢()纺()凑()眺()刻()遗()逃()核()遣()二、综合题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kōnɡ kònɡ如果你有空(),请到我家来玩。

最后一分钟,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sàn sǎn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那桌子上散()放着一些水果。

晚饭后,我们去散()步。

2.选词填空。

寂静安静平静星期一升旗,校长讲话时,队伍里十分()。

到了深夜,整个山村格外()。

一阵大风停止后,西湖的湖面又恢复了()。

三、提高题课外阅读雕塑一般的姿势“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的名言。

自然,人在弥留之际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姿势,越细品,越意味深长。

最让人感慨万千的,我认为是化学家卜拉克的姿势。

卜拉克是因心脏病猝发突然去世的,死时手中端着满满一杯牛奶。

令人惊奇的是,那杯子端得极其平稳,里面的牛奶居然一滴也不曾泼洒出来——他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坐着,从从容容,一如雕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化学家有个超越凡人的“绝对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做化学实验时,总是把盛放化学药剂的器皿端得平衡至极。

于是,他的死有了一个堪称天下第一的姿势。

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则是母爱的姿势。

那是在大兴安岭火灾现场,当人们扑灭大火后,突然惊呆了,因为他们发现:一位母亲虽然已被大火活活烧死,但她却镇静地保持着一个极稳妥的姿势——紧紧地蜷曲着上肢!果然,她被烧死了,怀抱中的孩子依然活着。

显然,正是因为她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这个姿势,才硬是在熊熊烈火中护住了她的孩子!面对着这个最能象征母爱的雕塑般的姿势,消防队员潸然泪下。

再试想,人在弥留之际的姿势尚且如此引人关注,何况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是的,人总是有姿势。

《最后一分钟》课件1-优质公开课-鲁教四下精品

《最后一分钟》课件1-优质公开课-鲁教四下精品
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第一小节自学提示:
1.本节中写到香港的“风雨归程”是怎样的? 2.“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哪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第二小节自学提示:
1.读第二小节填空: 最后一分钟是( 旗帜 )( 旗杆)、( 脊梁)、 ( 土地和天空 )、( 寂静和嘴唇 )。这是一个 ( 排比 )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 作者为什么由“旗杆”想到“中国人的脊梁”? 3.这一节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kòu) (chà) 叩 (叩问) 刹 (刹那) 硝 (xiāo) (suǐ) (硝烟) 髓 (骨髓) 铸(zhù) (铸造)
词语积累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即脊背,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香港特别行政区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 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 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 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新 翼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拓展阅读——香港回归历程
•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
最后一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分钟》一课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字词
1.用心地把诗歌读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搜集有关资料,与全班同学分享。

2.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自己想办法解决不懂词语的意思。

4.我会给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悄()()刹()()
()()()()
(二)梳理课文
1.请你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小组内选出组内读的最好的在全班展示)
2.你们读的这么好,课文内容理解了吗?试试看。

(1)共有几个小节?
(2)每个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三)先组内讨论,再展示交流
1.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每一次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

这是怎样的一分钟啊!我想结合文中的语句,与大家交流一下。

3.所有的屈辱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头一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

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从第四小节中我又体会到了许多,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4.我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情感。

通过诵读感悟我知道:这是一首充满(
)的诗歌。

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
)回到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的( )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 )。

5.指导学生朗读,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我感受深刻,我想说给同学们听:
(四)达标测评
1.香港、澳门、台湾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牢记国耻,激励自身香港于()年()月()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是()。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真诚热切地询问。

()
(2)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

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教师可扮演记者“现场采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