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修辞探析

合集下载

化解对立——试谈当代汉语新诗中的矛盾修辞

化解对立——试谈当代汉语新诗中的矛盾修辞
和温暖 。 诗人 臧棣说 得对 , “ 新诗 的实 验性不 过是
以用 语 昭 告神 祗 与幽微 类 似 l 1 , 汉 语 新诗 也 曾经
以说 出政 治 正确 或 礼 会 正确 来 作 为 自身 的形 而 上 学 内核 ,并 以此来缓 减 词与 物之 问 的关 系 的紧 张 。
美 鼍
用 任 何 语 言 恰 当地 表 达 自己 , 除 非 在浴 室 里 、 在 脑
海 中、 在 书桌上 才 能写 出每 一个 该 死 的句子 。” 是 的, 面 对 强 大 的诗 意 的敌 人 , 诗 歌 写 作 之 尴 尬 诚 如 耿 占春所 说 : “ 世 界越 来越 抽 象化 了 , 直 观 的理 解 和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无论在错比如我们可以说一株植物内渗透着神性或道如杂对立的事物之间组建新的诗意世界还是对诗歌纪伯伦吟诵一花一世界一水一天堂那样但我言说能力的反省或对失语的隐喻性突围当代诗终们不好说一株塑料花或一台洗衣机内隐藏着神性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形式
化 解 对 立
— —
试谈 当代 汉语 新诗 中的矛 盾修 辞
颜 炼 军
但随着上世纪末期以来集体乌托邦 的全 面消逝 , 社
会 价值 观 的多元 化 , 事 物 观念 和秩 序被 消 费神话 主 控, 诗歌 再 难 以靠 自身之 外 的意 义 , 作 为诗 意 的 动 “ 这些 楼群 在都市 里走 秀/ 长腿 、 平胸 、 价格 之臀 乱扭 ” …, 面 对病 毒 般 蔓延 和生 长 的城 市 楼 群 , 诗 人
消化钢 铁和石 油 。”
身 上积 累的诗 意 资源 , 而且 阻断 了孕 育 我们 的 大 自 然对 我们 的直 接触 摸和 抚慰 , 剥夺 了我们 所 需 的事

【学海泛舟】俞思义︱矛盾修辞法

【学海泛舟】俞思义︱矛盾修辞法

【学海泛⾈】俞思义︱⽭盾修辞法⽭盾修辞法作者:俞思义2017年2⽉4⽇《参考消息》说,美国作家凯西·佩鲁茨在他的《新年快乐》⼀⽂中提出了⽭盾修辞法(Oxymoron)。

他说⽭盾修辞法往往由⼀个形容词和⼀个名词构成。

⽐如“虚拟现实”、“活死⼈”、“公开的秘密”、“被动攻击”、“震⽿欲聋的沉默”、“甜蜜的悲伤”。

他还列举了影⽚《毕业⽣》中插曲“寂静这声”刻画了⼈与⼈沟通的困境;英国诗⼈威尔弗雷德·欧⽂形容⼠兵上战场前的⾯容是“惨谈的欢欣”。

他甚⾄认为“和平部队”“说唱⾳乐”等也属于这⼀类型。

实际上,⽭盾修辞法源⾃17世纪中期的古希腊,意为“明显的荒谬”。

《新⽜津英语词典》把⽭盾修辞法定义为:“两个截然相反的词组连在⼀起的修饰格”。

⽭盾修辞法是⽤两种不相调和,甚⾄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件事物,起到⼀种强烈的修辞效果,使得所表达的语义更强烈。

由于这种修辞格往往能造成⼀种“出⼈意外的,引⼈⼊胜的”效果,因此,它的使⽤频率,特别在⽂学作品中是相当⾼的。

英国著名语⾔学家G.N Leech在《英语诗歌的语⾔学指南》⼀书中对⽭盾修辞法作出了进⼀步的阐释:“这种修辞⼿法语义上看来不符合逻辑,但实际上这样的组合却能达到其他修辞⼿法没有的语⾔效果。

”有⼈认为⽭盾修饰法:从哲学上讲,是对⽴的统⼀;从艺术上讲,更具渲染⼒。

⽤它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

例如《赠⽇本⼥郎》:最是那⼀低头的温柔,像⼀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声珍重,道⼀声珍重,那⼀声珍重⾥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是徐志摩于1924年陪泰⼽尔游历⽇本时写的长诗《沙扬娜拉⼗⼋⾸》中的最后⼀⾸。

诗末尾的“甜蜜的忧愁”就是运⽤了⽭盾修辞法。

“甜蜜”的是情深意长,⽽“忧愁”的是从此再难见⾯。

悠悠离愁,万种风情,纠结在⼀起,令⼈回味⽆穷。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长篇⼩说《嘉莉妹妹》中有句话:这时是⼀⽚听得见的寂静,连⼈声听起来都是异样的。

矛盾句与矛盾修辞

矛盾句与矛盾修辞

矛盾句与矛盾修辞先看下面两个句子:例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例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例句1中,既然说“他”是幸免的,那就是说他没有死,又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显然这句话前后是矛盾的,是一个病句。

如果把它改为“许多人都死了,他是幸免的一个”,这样句意就明确了。

例句2中,用“大约”句意表示不确定,而用“的确”句意表示确定的,如果连在一起使用,似乎是个病句。

仔细看看,“大约”其实并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的估计,而是表达了“我”当时对孔乙己的复杂的感情,相当于“也许”“似乎”,与逻辑上的推理不是一回事儿。

这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矛盾修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上面这些句子。

因此,有必要正确区别矛盾句和矛盾修辞。

一、什么是矛盾句所谓矛盾句,就是一句话中前后的句意相左而形成的病句。

造成矛盾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否定不当,形成句意矛盾如: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98年高考题6)上句中本应使用“反问句+否定”来表示肯定义:“现在仍需要学习雷锋”,然而多用了一个否定,则令人不知所云了。

再如:这位“民”字牌企业家,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市场信息,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句中的“无时无刻不”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时时刻刻都忘记搜集、整理”是不合事实的,多用了否定词,与事实相矛盾。

(二)修饰不当,形成句意矛盾如:现在因为各方面照顾得周到,差不多根本就没有死去的犯人。

用“差不多”修饰“根本”,是有死去的犯人呢还是没有?让人不明白,从而使句意矛盾。

又如: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一些不自觉的游客,•将用过的垃圾随手扔在树林里、草丛中,给美丽的风景抹上了不和谐的色彩。

什么叫“用过的垃圾”,“垃圾”可用么?这个词语让读者不知所云。

(三)照应不当,形成句意矛盾如: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以矛盾修辞法解读鲁迅的《野草》

以矛盾修辞法解读鲁迅的《野草》

实 的说 ,没有现 代 的意味 ,不 是能代表现 代的 ,他 的大部 的 《 野草》里面 ”_ 2 ] 。
分 创 作 的 时 代 是 早 已 过 去 了 , 而 且 遥 远 了 。 ” …在 革 命 时 期, 《 野 草 》所 反 映 出 的 黯 淡 的情 绪 和 受 苦 的 感 情 , 是 得 《 野草 》集 二 十三 篇短 文于 一 书 ( 包括 1 9 2 7 年 写 的 《 题 辞》共2 4 篇 ) , 其 文 字 简 洁优 美 ,力 透 纸 背 ,想 象 奇
了西 方 新 思 想 , 随 之 社 会 上 出现 了 提 倡 人 性 、 冲 学版 ),2 o 0 9 年 ,第2 期 ,第
欲 、 反 对 礼 教 束 缚 的 思 潮 , 这 也 引 导 了学 者 们 把 目光 转 向 女 性 甚 至 性 别 革 新 , 并 涌 现 了 一 批 全 新 的 女性 文 学 形 象 。
以矛 盾修 辞 法解 读 鲁迅 的 《 野 草》
o赵 志
摘 要 : 野草 是鲁迅在波德菜 尔的影响下写成 的,与波德莱 尔的 《 恶之花》在修辞 学方面相似 的是 ,鲁迅在
野草 中大量地运用 了矛盾修辞的写作 方法。可以说 ,矛盾修辞 法是一把 阅读 《 野草 的金钥匙。在 野草
迎 阳 驿 丞 主 婚 , 向 唐 僧 求 婚 。 可 见 其 仍 遵 循 社 会 道 德 规 从 作 品和 人 物 上 反 观 当 代 的社 会 现 状 。对 女 性 的 描 写 也 使 范 , 不 失 礼 仪 和 诚 意 。在 唐 僧 逃 走 后 女 王 也 承 认 自 己 “ 错 该 小 说独 树 一 帜 、 光 彩 夺 目, 它 不 仅 从 多元 化 角 度 展 示 了 认 了 中华 男 子 ,枉 费 了这 场 神 思 而 自觉 惭 愧 ”[ 2 ] ,这 也恰 恰 女 性 的 美 , 同 时 也 折 射 出 了那 个 时 代 经 济 、 文 化 、思 想 的 说 明在 封 建 道 德 下 ,社 会 对 女 性 自然 情 欲 的 压 制 。 针 对 女 进 步 。 古 代 文 人 从 现 实 社 会 得 到 启 发 与 升 华 , 从 社 会 存 在 儿 国王 “ 违 背 道 德 ” 的行 为 ,吴 承 恩 并 没 有 进 行 批 判 ,反 的角度 思考 ,更理 性更全面地解读 与欣赏 女性之美 ,从 中 而 对 其 积 极 大 胆 追 求 爱 情 的 行 为 给 予 了 高度 的 肯 定 。 在 这 深入挖掘 人性与人 生的魅力 ,反思与总结人类 文化思想 的 常 年 不见 男 人 的 国 度 中 , 女 王 压 抑 已久 的 自然 欲 望 让 她 不 优 势 。 由 自主 地 想 要 追 求 真 性 情 ,这 也 正 包 含 了 吴 承 恩 对 当 时 女 性 人 性解 放 的肯 定 。

矛盾修辞法与翻译

矛盾修辞法与翻译

矛盾修辞法与翻译〔关键词〕矛盾修辞法;修辞;翻译所谓矛盾修辞法是指将语义截然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使用,来揭示某一项事物矛盾性质的一种修辞方法。

换言之,它使用两种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项事物,以增强语言感染力。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矛盾修辞法可以产生出两种强烈的修辞效果。

第一,出人意料。

由于两部分语义相互矛盾,合并使用有悖常理,所以矛盾修辞强烈碰撞读者的神经思维,起到意想不到、启发思维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理解奠定了基础。

例如英语的“cruel kindness”、汉语的“真实的谎言”和“甜美的复仇”便是矛盾修辞的具体表现。

第二,引人入胜。

矛盾词语的冲击会激发读者进一步深思理解的欲望。

在仔细推敲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之后,读者会发现矛盾修辞法所表示的语义矛盾不仅符合逻辑,而且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意蕴丰富深刻。

例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一诗末尾的“甜蜜的忧愁”作为全诗的诗眼,就是运用了矛盾修辞法。

这里,诗人采用对立情绪产生的矛盾效果,浪漫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真可谓悠悠离愁,万种风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能否正确理解与翻译矛盾修辞对我们理解文意,欣赏语言美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就本质而言,“英语修辞的翻译”隶属于“翻译”这个大命题,彼此存在许多共性。

但是,修辞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群体,又存在着极其鲜明的个性。

矛盾修辞更是如此。

“直译基础上的意译”是翻译的大原则,更是英语修辞翻译的大原则,矛盾修辞的翻译也应如此。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翻译矛盾修辞,我们首先应当设法看懂本来是相互矛盾的形象的概念中内涵的真实寓意所在,应当努力发现本属相互冲突的形象或概念中潜在的真实和微妙的意义。

因此,搞清矛盾修辞,对我们理解和翻译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矛盾修辞可以分为四类:1.描绘直觉印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直观印象更加具有触动力。

翻译的时候直译是不可取的方法。

如将“There was an audible stillness”译为“静得仿佛听得见寂静本身”。

英语矛盾修辞法

英语矛盾修辞法

A rhetorical figure in which incongruous or contradictory terms are bined, as in a deafening silenceanda mournful optimist.矛盾修饰法:一种把互相矛盾或不调和的词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如在震耳欲聋的沉默和悲伤的乐观所谓矛盾修辞法(O*ymoron)是指将语义截然相反对立的词语放在一起使用,来提醒*一项事物矛盾性质的一种修辞手法。

换言之,它使用两种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项事物,以增强语言感染力。

在阅读理解解码过程中,矛盾修辞法可以产生出两种强烈的修辞效果。

第一,出人意料。

由于两局部语义相互矛盾,合并使用有悖常理,所以矛盾修辞强烈碰撞读者的神经思维,起到意想不到,启发思维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理解奠定了根底。

例如英语的cruel kindness,汉语的“真实的谎话〞和“甜美的复仇〞便是矛盾修辞法的具体表现。

读到上述那样的矛盾词语组合读者肯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感觉。

第二,引人入胜。

矛盾词语的冲击会激发读者进一步深化理解的欲望。

在仔细推敲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之后,读者会发现矛盾修辞法所表示的语义矛盾不仅符合逻辑,而且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意蕴丰富且深刻。

例如*志摩的?赠日本女郎?一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是*志摩于1924年陪泰戈尔游历东瀛岛国日本时写的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

这首玲珑之作表现了浪漫诗人的灵动与风流情怀。

诗中末尾的“密甜的忧愁〞作为全诗的诗眼,就是运用了矛盾修辞法。

这里,诗人采用对立情绪产生的矛盾效果,浪漫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真可谓悠悠离愁,万种风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再如,英国桂冠诗人Alfred Tennyson〔1809——1892〕一句诗:His honour rooted in dishonour stoodAnd faith unfaithful kept him falsely true.他那来源于不名誉的名誉依然如故,而那并不老实的老实保持虚伪的忠诚。

矛盾修辞法

矛盾修辞法

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一件事物,起到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使得所表达的语义更强烈。

由于这种修辞格往往能造成一种“出人意外的,引人人胜的”效果,因此,它的使用频率,特别在文学作品中是相当高的。

比如:a clever fool聪明的傻瓜
bitter-sweet love又苦又甜的爱恋
It(NewY ork) has the poorest millionaires,这座城市(指纽约)里有的是心灵最空虚的百万富翁the littlest great men,人格最渺小的伟人
the haughtiest beggars,最目空一切的草包
the plainest beauties,最使人瞧不上眼的
the lowest skyscrapers。

最卑鄙龌龊的摩天大楼
the dolefulest pleasure最令人悲哀的娱乐
在突出矛盾的同时刻意求得意念上的统一。

要理解意思还是得结合上下文。

比如clever fool 可能指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其实聪明反被聪明误bittersweet love恋爱充满着欢乐与忧伤the plainest beauties美丽而又落入俗套的事物让人反而觉得平凡true lies 真实的谎言到底是真话还是谎言要你去身临其境的体会。

写作中如何运用对立与矛盾

写作中如何运用对立与矛盾

写作中如何运用对立与矛盾在写作中,对立与矛盾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够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通过对比两个相互矛盾的事物或观点,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引起读者的思考。

本文将从角度选择、逻辑对比以及情感碰撞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对立与矛盾来提升写作的效果。

一、角度选择:对立的视角在写作中,选择对立的视角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使文章更加有争议性和思考性。

通过对立的视角,能够突出事物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面向,从而使文章更加丰富多面,吸引读者的目光。

以科技发展为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对立的观点。

在正方面,可以列举科技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而在反方面,可以探讨科技依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信息泛滥等问题。

通过对立的视角,既能够客观地展示科技的优点,又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

二、逻辑对比:对立的对比在写作中,运用逻辑对比可以使文章更加有条理和易于理解。

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事物或观点,可以突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以环保与经济发展为例,可以对比环保的成本和经济发展的利益。

在环保方面,可以强调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强调提高就业率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好处。

通过对比,既能够体现环保的价值,又能够表达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三、情感碰撞:对立的冲突在写作中,利用情感碰撞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文章更加感人和有影响力。

通过对比两种对立的情感,可以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吸引他们对文章的注意和情感投入。

以友情与背叛为例,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朋友之间的背叛与对立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可以描绘朋友之间的真挚和信任,然后突然出现背叛和对立,激起读者的愤怒和失望。

通过情感碰撞,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友情的珍贵和背叛的痛苦,使文章更加打动人心。

结语通过对立与矛盾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作者可以选择对立的视角,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运用逻辑对比,突出事物的异同之处;以及利用情感碰撞,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修辞‘探析邹晓玲(湖南辩技大学外阕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汉语的矛盾修辞建一种积檄的修辞现氟。

本文通过对矛盾修辞的定位橼讨了矛盾修辞与“自相矛震”及逻辑的复杂荚系,从而藏碉矛看修辞英表面点磅不舍逻辑并非真撼的不舍逻辑.正确运髓这种修辞手段,有可能化平淡为神奇,达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修辞逻辑矛庸引嵩爱情,自古以来始终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话题。

伟犬的戏捌家莎±毙亚辨在16世纪勰写下了躲炙人口的诗钧:(1)G ood ni ght.g ood ni ght!P ar t i ng i s s u c h sor r ow t hat I shoul d sa y goo d ni ght t i l l i t be t om or r ow.丽伟大的新月派诗人狳志摩在他的《赠日本女郎》中遣蘩琴了精彩懿袭蛊:(2)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麓,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莎翁笔下的“s w eet80r r ow”与志摩诗中的“蔷孽爨的忧愁”,两者措辞如出一辙。

出语惊人,液达脱俗。

邀在修辞上属于oxym or on(矛盾修鼯法)。

O xym or on(矛矮修辞法)一诿源宴番膳语oxys《潮s har p[锋利]+m or os(I i Pf ool i s h[愚蠢])。

意为“突出地荒谬”(poi nt edl y f ool is h)。

亚里士多德曾说:“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耪不平常的气氛。

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窳嚣所打动。

”苏东坡也说过:“海文以反常会道为趣。

”矛盾修辞诚是这样一种语表“不平常”、。

反常”,而语里“合道”的修辉格。

一、矛霜修簿憋定位矛聪修辞法在汉语中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年前。

先哲们就用矛盾修辞法来表达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感情。

j(3)gf常无海辩无不为。

(《老子》三十七章).,(4)危者,安篡位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

(《周易系辞下>)然瓣,在汉语巾,矛詹骖黪接霉与其它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联系有区别.因i i i f显得扑朔迷离,其意蕴也变得聪加精深而耐人寻味。

我阑第一本修辞格的著作陈望道先生参考英语的修辞格分类体系所编成酶《移黪掌发梵>一弗,将汉语审酶这种瑷象努入“姨树”格中“魇映”一类。

定义为:“揭乐互相反对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辞格”,然腐他把映衬分反映和对村两类进行论述。

她认隽把一转事携上嚣静黪格两种戏点的映衬髂为反映。

在随后所举七则例句中,有五则与矛盾修辞重念。

例:(一)选自《红楼梦>六十三回袭人对宝玉的话:“僚不得人说你是无事忙!这会子关了门,人倒疑惑起来,索性再等一等。

”(二)《费德利克小姐》第一幕:“好聪骥豹穰涂法子!你们鼹个之闽还耀得着这静避劳么?”陈望道先生认为以上两例是关于一件事物的两种辞格的映衬。

如“无事忙”的“无事”是借代辞.“事”字的原意是“紧要的事”;“好聪明的糊涂法子”的“好聪明”便是倒反筹,瘫意是“好襁涂”,浚t是获映衬簿格惫度分析上述语意。

从矛盾修辞角度来分析:“无攀”怎么会“忙”呢?“无搴忙”显然艇个语意矛盾的短语。

但这矛盾深层的意蕴怒可以理解的。

葬宝钗媸“无事憾”这个矛藤修辞的绰警含蓄飑播壤贾宝玉不安心读书.一天蓟晚厮混瞎忙的性格,言简意赅。

曹雪芹的这种打破常规,故戥矛盾的描碍手法是清“矛羼”筹撩。

矛嚣修簿这种“事肇功倍”的效果在著述的标题和影视剧名中可以得到印证:如邓拓的杂文《不要秘诀的秘诀》,壬小强、白南风的经济著作《富饶的贫困》,又如电影《死去活寒》、《无情的情人》及电视剽《为了聚会髓告别》等。

可以说,一经“矛盾”便异常醒目。

引人人胜。

由此可见。

“矛盾”修辞,在这个充满了矛盾的世器,豢赘有着较秀广阔鳇发展裁途。

我稠理应绘其一个科学的定位,而不应该把它与其它修辞格混为一谈。

二、“自棚矛盾”与“矛盾修辞”“吾盾之坚,物奠能陷”,“吾矛之剩。

予物无不陷也”,《韩菲予》孛楚入的濒句话不能嗣时成囊,违反了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

违反矛盾镲的思维,反映在语言孛,就是表达憋蘸后矛j i孽:(5)这是一头多奶的公羊。

(6)孤儿的父亲在喝酒。

两个句予都是前后劳盾顾此失彼的病句。

然两我们经常看到或断剜下嚣酶一些说法:“詹方的蘸线、熬悉懿陋生人、黑夜中的白昼、年轻的老年人、不该笑的笑话”。

这些都是矛麟的表达,张修辞上可归于矛盾修辞。

比较这争争“耋攘矛赠”与“矛瓣修辞”。

我们发褒它们的相同点柱子结构和语义上:弼者都是字黼上前后语义矛盾的词句组合。

两者区别是:“自相矛盾”是绝对的。

静止的,凭条件的,因黼是无法解释的。

矛艨修辞则是襁对的,动态昀,可敬壤辩的。

如格言:失败为成功之母。

从静止角度看.失败是成功的对立面,两者永远走不到一起。

但从动态缃度看,一甥攀物郡朝饕矛盾的对立题转化,失效歪是成功的起点。

因此,从现象上看。

“自相矛盾”与“矛盾修辞”是一致的,但从本质上看,两者截然不同。

“自相矛盾”是思“上下"域空间性隐语的顺应性特征研究王建英(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61)摘要:顺应理论给考察语言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语言的使用具有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性,这种顺应是动态的并带有一定的过程意识。

作为一种语言行为.上下域方位隐语是一种很主要的认知手段,顺应理论对上下域方位隐语的阐释力。

因此顺应理论可以用来阐释上下域方位隐语语言使用的顺应性特征。

即上下域方位隐语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关键词:顺应理论上下域方位隐语语境顺应一、引言纵观隐语研究史.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英语中的隐语多种多样。

有关结构性隐语(s tr uct ur al m e t a phor)及本体性隐语(ont ol ogi c al m et aph or)的问题,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但对空间性隐语(spat i al i zat i on m et aphor)的研究则不多,基本上都是从宏观上论述了与空间隐语有关的语言喻化想象及隐化思维,V er schuer en(1999)的顺应理论启发人们用动态的眼光观察、分析和描述上下域空间隐语:(一)从修辞的角度看隐语.西方对隐语比较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他在经典名著《诗学》(Po et i cs)和《修辞学> (尺het or i c)中,多次提到了隐语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亚里士多德认为.隐语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这就是他的“对比论”。

公元l t!t纪的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提出了《替代论》(Theor yof Subst i t ut i on)。

昆体良认为,所谓隐语.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想象,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

还是昆体良的“替代论”,都将隐语看成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就其结构和形式来看,都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二)从语义的角度看隐语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发表了《修辞哲学》(m Phi l o s ophyof R het or i c),首先提出了隐语互动(Int er ac.t i on)理论。

后来.布莱克在其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互动理论。

使其成为自亚里斯多德的“对比论”、昆体良的..替代论”以来第三种最有影响的隐语解释理论。

隐语互动论的主题观点是:(1)每一隐语陈述含有两个主词.维混乱的产物,常给交际带来障碍.而“矛盾修辞”则是逻辑性严密。

思维更具合理性的表现。

正确运用这种修辞手段。

有可能化平淡为神奇,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体现矛盾科学的审美哲理。

三、矛盾修辞与逻辑提及逻辑与修辞。

不少人觉得两者间并没有多大关系。

逻辑是人的思维规律和规则,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用判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认识。

修辞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语言交际作用.根据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

两者一个是思维规则,一个是语言活动,表面看来确实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在提到两者的关系时.最流行的说法是:“逻辑管对不对,修辞管好不好。

”明眼人不难看出.“对”和“不好”之间。

并不是全异关系。

“好不好”是建立在“对不对”的基础上的,一个逻辑上不正确的修辞能够说好吗?不能。

因此,修辞离不开逻辑。

逻辑是修辞的基础.修辞要服从逻辑。

具体而言。

矛盾修辞是否合乎逻辑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引言中阐述矛盾修辞的语义特征时.我们说字面矛盾的语义中蕴藏着深层的逻辑和深厚的意蕴.有精辟的语效。

这种表面上的不合逻辑并非真正的不合逻辑。

如:(7)其实,家庭问题说复杂也不复杂.说不复杂也38复杂。

复杂就是不复杂,不复杂也必求真不复杂。

(谌容《懒得离婚》)’‘.’(8)走出“富饶的贫困”。

(文章标题:《人民日报) 1992生121月17日)例(7)中,“复杂就是不复杂”。

孤立地看。

是不合逻辑的。

但结合具体话题看,则又是合逻辑的。

例(8)f i e为标题,新颖别致。

发人深省。

小结汉语中的矛盾修辞是一种积极的修辞现象.它把一对反义概念的词语放在紧密的语法联系之中。

虽然从表面来看这样的表达法是不合逻辑的.但实质上是逻辑性严密,思维更具合理性的表现。

恰当地运用它可以寓丰富的情感意义于平淡的字里行间之中。

让语句产生新奇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传情达意。

参考文献:[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一[2]杨松芳.论矛盾修辞[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3).[3]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5]王叔新.论汉语矛盾修辞与相关辞格的关系.台州学院学报.20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