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微生物报告 芽孢染色

合集下载

芽孢染色原理

芽孢染色原理

芽孢染色原理芽孢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细菌的形态特征,进而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

芽孢是一种细菌的休眠状态,它具有很强的耐热和耐干的特性,可以在恶劣环境下存活很长时间。

芽孢染色技术主要是利用特殊染色方法将芽孢与其他细胞成分区分开来,从而更清晰地观察芽孢的形态特征。

芽孢染色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芽孢染色的前提是要了解芽孢的结构特点。

细菌的芽孢是一种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细胞内结构,它由芽孢壁、核心和芽孢皮组成。

芽孢壁是由多层蛋白质和钙组成的,具有很强的抗干燥和抗高温的特性。

核心是芽孢内部的细胞核和胞质,是芽孢的生命活动中心。

芽孢皮是芽孢的外层膜,可以保护芽孢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其次,芽孢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对芽孢的特定结构进行染色。

常用的芽孢染色方法有热法染色和冷法染色两种。

热法染色是将芽孢在高温下用热染色液染色,然后用冷水冲洗,最后用碘液固定染色。

冷法染色是将芽孢在冷染色液中染色,然后用水洗净。

染色液中的染色剂可以与芽孢的特定结构发生化学反应,使芽孢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特定的颜色和形态。

另外,芽孢染色的原理还包括对染色剂的选择和处理。

染色剂的选择要根据芽孢的特性和需要染色的目的来确定,常用的染色剂有墨汁、孢子绿、马来酸甲苯和碘液等。

在染色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染色时间和温度,避免染色剂对芽孢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对染色后的芽孢进行固定和保存,以便后续的观察和分析。

最后,芽孢染色的原理还包括对染色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染色后的芽孢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特定的颜色和形态特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对芽孢的类型和数量进行初步的判断。

同时,还可以通过染色后芽孢的形态特征来推测细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态,为后续的实验和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综上所述,芽孢染色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它通过特定的染色原理和方法,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细菌的芽孢结构特征,为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提供重要的依据。

芽孢染色法的原理

芽孢染色法的原理

芽孢染色法的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用于检测和鉴定芽孢形成菌类的常用方法。

其原理基于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反应性。

首先,芽孢是一种形成于某些细菌和真菌细胞内的一种耐受性很高的休眠状态。

在适当条件下,芽孢可以在短时间内释放,使其周围环境进行细胞增殖。

这一特性使得芽孢成为了一种理想的适应生存环境恶劣的细菌的策略,也使得芽孢形成菌类在食品、环境和医疗等领域的检测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芽孢染色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染色方法将芽孢从其他细胞和杂质中区分开来,并使其能够进行清晰可见的观察。

其中最常用的芽孢染色方法包括热染法、抗酸染色法和国际染色法等。

热染法是基于芽孢对高温的特殊耐受性,通过将样本加热到大约80-90℃,使其他非芽孢细胞受到破坏和溶解,而芽孢则保持完整且可染色。

一般使用石碱溶液对样品进行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抗酸染色法是通过将样品加入酸性以及带有对比染色剂的染色液中进行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

正常的细胞会被酸性环境破坏,而芽孢则能够在酸性环境下存活并保持染色。

最常用的抗酸染色方法是梅尔候特染色法。

国际染色法则是通过将芽孢样品加入固定剂中,使其固定在载玻片上,然后使用Grocott染色进行处理。

这种染色法的优点是可清晰显示芽孢内部的结构,并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芽孢形
成菌类。

综上所述,芽孢染色法利用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反应性,通过不同的染色方法能够使芽孢与其他细胞和杂质进行区分,并能够进行清晰可见的观察和鉴定工作。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引言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用来观察和鉴定细菌中的芽孢。

芽孢是细菌在逆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耐受性结构,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存活能力。

通过芽孢染色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芽孢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本,对细菌的芽孢形成进行分析。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含有芽孢的细菌)- 甲苯- 碘酒- 茴香醛- 无水乙醇- 碱性苏木精溶液- 0.5% 还原石蕊溶液2. 实验方法:1) 取一支无菌的铂丝,沾取细菌培养物,均匀涂抹在玻璃片上。

2) 将玻璃片放置在火焰上烘烤,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3) 在固定的细菌上滴加甲苯,静置片刻,使甲苯渗透细菌。

4)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甲苯。

5) 滴加碘酒,静置片刻,使细菌芽孢固定。

6)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碘酒。

7) 滴加茴香醛,静置片刻,使细菌芽孢显色。

8)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茴香醛。

9) 用无水乙醇洗去茴香醛。

10) 滴加碱性苏木精溶液,静置片刻,使细菌细胞显色。

11)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碱性苏木精溶液。

12) 用0.5% 还原石蕊溶液洗去碱性苏木精溶液。

13)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还原石蕊溶液。

14)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芽孢染色法处理后,我们观察到细菌样本中出现了芽孢结构。

芽孢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的细胞内包裹着较大的芽孢结构。

芽孢在染色后呈现出深紫色或棕色,而细菌细胞则呈现出浅红色。

这种染色方式使得芽孢与细菌细胞形成鲜明的对比,便于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芽孢的形态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芽孢的形成通常与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不足、温度变化等逆境条件有关。

细菌通过形成芽孢结构,可以在不利的环境中存活,并在条件适宜时再次发芽繁殖。

芽孢的形成是细菌的一种适应策略,它们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等待适宜的时机再次生长和繁殖。

芽孢染色原理

芽孢染色原理

芽孢染色原理
芽孢染色原理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它用于检测和鉴定环境中的芽孢形成菌。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环境条件恶劣时形成的一种休眠形态,具有较强的抵抗性。

通过芽孢染色,可以使芽孢形成菌与其他细菌在染色特性上产生差异。

芽孢染色的原理是利用芽孢与普通细菌在某些染色方法下的染色差异。

最常用的芽孢染色方法是格莱姆染色法,其中主要的染色剂是马来酸、苏木紫和碘液。

格莱姆染色法的原理是由于芽孢的外壁较硬,容易保持紫色的苏木紫染色,而无色的马来酸则可以与芽孢内部的钙结合生成蓝色沉淀,这样芽孢就呈现出紫色的外壁和蓝色的内部。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需要将待检样品进行培养和孵育,使芽孢形成。

然后将培养物涂布在玻璃片上,用热菌液固定,再用热针将固定的菌液涂成圆形。

接下来,将玻璃片放到格莱姆染色试剂中,经过一系列的染色步骤,最终得到染色好的芽孢形成菌。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芽孢形成菌,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紫色的外壁和蓝色的内部。

而其他普通细菌则只呈现出一种颜色,如红色或粉色。

这样,就可以通过芽孢染色的特异性染色结果来区分芽孢形成菌和其他细菌。

总之,芽孢染色原理是通过染色差异来鉴定芽孢形成菌,利用芽孢外壁较硬、易于保持紫色苏木紫染色和能与马来酸生成蓝色沉淀的特性,达到区分芽孢形成菌和其他细菌的目的。

实验五 细菌芽孢染色

实验五  细菌芽孢染色

实验五——细菌芽孢染色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9级四班张行润200900140177 摘要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

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

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强的染料外,还须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再使菌体脱色,而芽孢上的染料则难以渗出,故仍保留原有的颜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关键词芽孢(gemma of a fungus)芽孢染色法(Spore staining)复染(counterstain)前言细菌的芽孢的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

芽孢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它对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抗性。

在合适条件下,可吸水萌发,重新形成一个新的菌体。

芽孢的大小、形状及其在菌体内的位置是鉴定细菌的重要依据。

在一般实验室中通常用芽孢染色法来观察其形态。

此外,由于芽孢具有很强的抗性,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都以是否有杀死抗性最强的芽孢来评定高温灭菌及某些化学杀菌剂的效果。

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2.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液被称为内生孢子,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

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较强的染料,如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或碱性品红(basicfuchsin)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实验报告微生实验报告姓名:王晶晖级:2011级生物技术学号:************实验三细菌的芽孢染色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芽孢的染色方法原理及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芽孢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球形或椭圆形。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的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

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有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

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加热,以促进芽孢染色。

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容易辨认。

三、实验器材1、菌种:培养24~36h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或者枯草芽孢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3、器材:小试管,滴管,玻片搁架,接种环,擦镜纸,镊子,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上通过2~3次。

3、染色:(1)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一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用试管夹夹住,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时,维持15~20min。

加热过程中要随时交替添加染色液和蒸馏水,切勿让标本沸腾或干涸(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

(2)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3)复染:用0.5%番红水溶液染色3min。

(4)水洗、晾干或吸干。

(5)镜检:先用低倍物镜,再用高倍物镜,最后在油镜下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

4、结果: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五、实验报告六、实验分析最后的形态观察还可以,只是由于第一次接触孔雀绿溶液,前几次的染色都不算成功。

七、思考题1、为什么在孔雀绿染色液加热中,要等玻片冷却后才能用水洗?答:因为热的玻片如果突然用水冲洗,那么很容易造成玻片的破损或破裂。

芽孢染色

芽孢染色

中央芽孢
末端芽孢
偏端芽孢
游离芽孢
芽孢染色原理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和脱色均较 困难,当用弱碱性染料(孔雀绿)在加热的 情况下进行染色时,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 可进入芽孢内, 进入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 脱色,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蕃红液) 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是芽孢 和菌体更易区分。菌体呈红色而芽孢呈绿色。
(三)实验器材
•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 2、染色液:5%孔雀绿水溶液、0.5%蕃
红溶液 • 3、器材:酒精灯、接种针、载玻片、显
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等。
(四)实验方法:
1、芽孢染色
切勿煮干
制片(直接取孔雀绿和菌悬液混合液涂片) →稍微加热→水洗→复染(蕃红2-3min)→ 水洗→干燥→镜检
芽孢 又称内生孢子(endospore),是
某些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生长到一定 时间(对数期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 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
芽孢有的长在中央或近中央,圆形或 椭圆形,芽孢的大小,位置,在分类鉴定 上有一定的意义,它仅仅是芽孢细菌生活 史的一个环节,它还是检验培养基灭菌彻 底不彻底的依据。
细菌的芽孢染色
(一)实验目的
1、继续学习微生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2、掌握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3、巩固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各部位(分)的构 造不同,它们对染料的亲和力也不同。因此, 可以采用各种特殊染色方法,使细菌细胞的不 同构造能在显微镜下显示出来,便于观察红色)
(六)实验作业
绘出表示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注意芽孢的形状、 着生位置及芽孢囊的形态特征。
若涂片中观察到的只是大量游离芽孢,很少 看到芽孢囊及营养细胞,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方法,用于鉴定和观察细菌的芽孢形态和结构。

本实验通过对芽孢的染色和显微镜观察,旨在了解芽孢的特征和鉴定微生物。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培养基、细菌液、石蜡刀、石蜡、石蜡刷、显微镜等。

方法:1. 取一片培养基,加入细菌液并充分混合。

2. 将混合液倒入培养皿中,并在培养皿中心划出一条刀口。

3. 将培养皿置于恒温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使菌落生长并形成芽孢。

4. 取一片玻片,将石蜡刀预热至适当温度,刮取培养皿中的芽孢。

5. 将刮取的芽孢涂在玻片上,并用石蜡刷均匀涂抹。

6. 将玻片放入石蜡中,使其固定。

7. 将固定的玻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和拍摄。

结果与讨论:通过芽孢染色法,我们观察到了芽孢的形态和结构,并进行了鉴定。

芽孢的形态:芽孢是一种细菌的生殖结构,通常呈椭圆形或圆柱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芽孢的外部有一个坚硬的壳,内部则是细胞质和核酸物质。

芽孢的大小和形状可能因不同的细菌而异。

芽孢的结构:芽孢的结构包括中心小体、核心区、内外壳等部分。

中心小体是芽孢的核心,含有DNA和其他重要的细胞质成分。

核心区是由中心小体周围的细胞质组成,其中包含了细胞的各种酶和营养物质。

内外壳是芽孢的保护层,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压力和不良条件。

鉴定微生物:通过观察芽孢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初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芽孢在形态和结构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对比已知的芽孢特征,来判断未知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芽孢染色法还可以帮助鉴定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适应性。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芽孢染色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操作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高温设备。

3. 实验前要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和调试。

4.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实验器材,以防止细菌的传播和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鞭毛染色法及活菌运动性观察
姓名:戈奕文
学号:20100514022
系别:2010生物基地
组别:周一下午第一组
试验日期:2012年10月15日
同组成员:孟亚平宋宁褚鹏程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
1、学习并掌握细菌鞭毛染色法(AgNO3);
2、学习压滴法观察细菌运动性。

二、实验原理
1、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的基本原理:
鞭毛的功能相当于船的螺浆,在水中可以高速旋转从而推动菌体前行,因此水体环境才是鞭毛细菌自由驰骋的天地。

鞭毛的旋转速度是非常快的,每秒钟旋转两百到一千多转,比一般的电动机要快得多。

鞭毛的高速旋转是由其附着于菌体上的基体旋转带动的,基体实际上就是鞭毛的基部,它由一个中轴套上两个或四个环构成,镶嵌固定在细菌的体表(细胞膜和细胞壁)中,在科学家的眼中,基体简直就是一台精巧的纳米机械—分子马达,但这个马达并不是靠电流驱动,而是用伴随着细胞膜两侧质子梯度的消失产生的生物能量ATP来驱动,鞭毛马达还可以转向(从反时针旋转变为顺时针旋转)从而使菌体发生翻滚进而改变细菌的运动方向,事实上细菌在游动时也并不是单纯地一直朝前游,而是伴随着不时的随机翻滚转向,但从表观上看仍表现为细菌的前行。

细菌未染色时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主要靠细菌的折光率与周围环境的不同来进行观察。

若想观察的更加清晰,可以滴加稀释美兰等染液进行染色,注意不要染色过重,以免影响观察,有鞭毛的细菌运动活泼,且不同时向一个方向运动,而无鞭毛的细菌则呈不规则布朗运动。

这样便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的运动。

2、细菌鞭毛染色法的基本原理:
简单染色法适用于一般的微生物菌体的染色,而某些微生物具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对它们进行观察之前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染色。

鞭毛是细菌的纤细丝状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有无、数量及着生方式也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鞭毛直径一般为10~30nm,只有用电镜才可以直接观察到。

若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必须使用鞭毛染色法。

首先用媒染剂(如单宁酸和明矾钾)处理,使媒染剂附着在鞭毛上使其加粗,然后用碱性复红(Gray氏染色法)、碱性复品红(Leifson氏染色法)、硝酸银(West氏染色法)或结晶紫(Difco氏染色法)进行染色。

三、实验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周生鞭毛)铜绿假单胞菌(端生鞭毛)
2、溶液和试剂: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水溶液,蒸馏水,硝酸银染液A液和B 液
3、仪器和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小试管,烧杯,试管架,载玻片夹子,滴管和滤纸等
四、实验内容
1、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
1、洗片:用自来水和去污粉将载玻片清洗干净,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2、涂片:在载玻片的一端滴加一滴或半滴蒸馏水,采用无菌操作将所要观察的菌种移
动到水滴中少许(稍显浑浊即可),涂片完成
3、加盖玻片:首先使盖玻片的一端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的一端,然后再将另一端缓缓
放下,(目的是防止气泡的产生,以免影响观察)
4、镜检:由于菌体是放在蒸馏水中的,所以装片做好后要迅速镜检,以取得最佳的观
察效果。

观察时要在暗视野下。

2、细菌鞭毛染色
实验步骤流程:
具体步骤:
1)洗片:用自来水和去污粉将载玻片清洗干净,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2)浸泡:将洗好的载玻片放入盛有95%乙醇——水溶液的烧杯中,浸泡5min。

3)干燥:取出在酒精灯上烧干(目的是将载玻片上的油污等洗掉)。

4)涂片:在载玻片的一端滴加一滴或半滴蒸馏水,采用无菌操作将所要观察的菌
种移动到水滴中少许(稍显浑浊即可),将载玻片倾斜使液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到另一端,然后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液滴,涂片完成Array
5)干燥:自然干燥
6)A液覆盖:向涂片上滴加适量的硝酸银A液,保持3-5分钟
7)水洗:将上一步中所滴加的硝酸银A液洗掉,注意防止将涂片中的菌种冲掉
8)B液冲覆盖:用硝酸银B液冲洗涂片,覆盖一分钟左右,宜稍稍加热
9)水洗:将上一步中所滴加的硝酸银B液洗掉
10)自然干燥
五、实验结果
1、压滴法实验结果
用压滴法分别观察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运动性。

盖玻片下液体流动较明显,菌体随水流运动,运动方向较统一且呈直线状。

待液体稍蒸发,盖玻片下液体充分但不流动时观察,细菌的运动朝不同的方向,出现相对位移,且运动过程中可转弯。

有些细菌在原处左右摆动,为布朗运动。

随着盖玻片下水分丧失的增多,细菌运动性减弱,直至固定不动。

有些细菌至始至终都不运动,可能鞭毛已脱落或损坏。

压滴法检查细菌的运动性来判断鞭毛的有无,快速、简洁,但受操作和滴加美蓝染液的量影响较大。

2、鞭毛染色实验结果
表1 染色后实验结果
镜检观察,枯草芽孢杆菌菌体为深紫色,鞭毛为色浅较透明。

鞭毛应为周生,但在视野中不能看见周围很多,只有少数几根,并且鞭毛大部分断掉而不完整(见图1图2)。

铜绿假单胞菌杆菌呈褐色了,菌体形态为短杆状,两端钝圆,单生。

鞭毛分布于一端,比较长,只有一根,颜色也较深。

(见图3图4)。

绘图:
图1 枯草芽孢杆菌
图2 枯草芽孢杆菌局部放大图
图3 铜绿假单胞菌
图4 铜绿局部放大图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
1、分析:
鞭毛与菌体脱离的原因:
①选用的菌种可能培养时间过长,为老龄菌种,鞭毛易脱落。

②B液染色时加热温度过高,使鞭毛脱落。

③鞭毛染色及冲洗染液时,操作不够规范,液体流动性大使鞭毛受损脱落
④在盖玻片上接种的时候,只需要在水中轻轻地沾几下即可,不要用里过猛,更不能用接种环大幅涂开。

若动作太重太大,菌种的鞭毛就会被刮落。

2、讨论:
细菌鞭毛染色的注意事项:
1)要选好菌种。

细菌的鞭毛应多而长易于观察。

2)要注意培养时间:培养时间要严格掌握,一般培养9~12h较好,菌龄超过15h,
鞭毛染色效果较差,这可能与老龄菌体活动度降低、鞭毛易脱落有关。

3)染色液一定要新鲜A染液和B染液最好都现用现配,A液一般不能放置。

4)染色过程中的细节也应充分注意:
①取菌要取菌落边缘的幼龄菌体。

②取菌后的接种环在载片上的蒸馏水中轻轻沾几下即可,不要用力太猛,更不
能用接种环大幅度涂开;将载片稍倾斜,使菌液散开即可,否则鞭毛易脱落,
造成染色失败。

③鞭毛染色的玻片只能自然干燥,不能用热风吹干,不能热固定,这是由于加
热后菌体易变形,鞭毛易脱落,影响观察。

④A染液染3~5min,其后用蒸馏水(自来水效果差)冲洗时一定要充分,否
则加B染液后,背景很脏,鞭毛不易被观察到,影响实验效果。

⑤B染液染完后,用蒸馏水冲洗比用自来水冲洗效果好。

七、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主要学习鞭毛染色法和压滴法。

鞭毛的染色实验未能成功观察到染色后的鞭毛,实验失败。

分析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操作不规范,缺乏耐心和经验。

通过对老师成功染色后鞭毛的观察,观察到鞭毛的着生位置、数量和形态特征,对鞭毛是菌体的运动器官有了更好的理解。

细菌运动性观察实验中,成功的观察到运动的细菌,实验较成功。

八、参考文献
沈萍,陈向东. 微生物学实验. 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