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微生物染色的方法共23页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1简单染色不同的细菌,或者由于观察者所侧重观察的内容不同一,所以所使用的染料也有差异,但是简单染色的方法是一样的。
先按照上述的制片方法制片,制成需要观察的玻片后,使用相对应的染料滴加到玻片上菌膜区域,以覆盖菌膜为准。
按照不同染料的要求,结合所观察的内容确定染色时间,染色时间到达时,进行水洗,干燥等步骤(见图5-2)。
最后得到的玻片加盖盖玻片即可进行镜检。
如有需要可以后续再进行油封、蜡封等封片过程。
2芽孢染色法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的细菌能产生内孢子,这些孢子耐高温、干旱及有毒化学试剂。
内孢子还能抵制细菌染色液的进入,在革兰氏染色法涂片染色时,革兰氏阳性菌的芽孢呈现无色。
然而,芽孢一旦着色后就很难脱色。
虽然芽孢通常可在革兰氏染色片中看到(芽孢由于不易让染料进入多呈现无色),但在不易清晰观察时,可用特殊的芽孢染色法,使芽孢与菌体呈现不同颜色,更便于观察。
其实验的操作方法与革兰氏染色类似。
主要的芽孢染色法有以下两种。
(一)孔雀绿染色法(1)将生有芽孢的斜而菌苔按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后,用饱和孔雀绿水溶液(约为7.6%)染10 min。
(2)用自来水冲洗。
(3)用0.5%番红液复染30%.(4)水洗,吸干。
(5)镜检:芽孢呈绿色,菌体和芽抱囊呈微红色,但应注意菌体中有异染粒时,也可呈绿色。
(二) 石炭酸复红染色法(1)按常规涂片。
(2)滴加石炭酸复红于涂片上,并于玻片下缓缓加热,使染液冒蒸气但不沸腾,并继续滴加染液,不使涂片上染液蒸干,这样保持5 min。
(3)涂片冷却后,倾去染液,用酸性乙醇脱色至无红色染剂洗脱为止。
(4)彻底水洗。
(5)用吕氏美蓝复染2 min -3 min。
(6)水洗、吸干。
(7)镜检:镜检时,菌体及孢囊呈蓝色,芽孢呈红色。
具体实验时,在对一些特殊芽孢染色时,需要对染色液和复染液进行修改。
3鞭毛染色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非常纤细,直径一般为10nm~20 nm,超出了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极限,因此通常情况下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鞭毛。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精选文档

革兰染色意义
鉴别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选择药物
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等敏感 革兰氏阴性菌对链霉素等敏感
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革兰氏阳性菌产生外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产生内毒素
抗酸染色
原理:结核菌、麻疯杆菌、耻垢菌等抗酸性菌, 因其菌体表面有一层类脂或脂质而不易着色,但 一经着色后酸或已醇的作用亦是不易脱色。利用 此特性并以增强的染色液染色,然后再用酸及乙 醇加处理,使其脱色后再对比染色,此时抗酸性 菌仍是固定着最初色素的颜色(红色),而其他 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二 等电点学说 酒精可使细胞壁脱水,间隙变小,
三 化学学说 通透性降低,阻碍结晶紫-碘复合
物渗出;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疏松,肽聚糖层很薄,外膜、脂 蛋白、脂多糖均含有大量脂质, 易被酒精溶解,致使细胞壁通透 性增高,细胞内的结晶紫-碘复合 物被酒精溶解洗出而脱色。
原理
一 通透性学说
二 等电点学说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泰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 刘鸿丽
1、革兰染色 2、抗酸染色 3、墨汁染色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
一 通透性学说 二 等电点学说 三 化学学说
LPS 磷壁酸
肽聚糖层 磷脂层
G- / G+ 细菌细胞壁比较示意图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原理
致密,肽聚糖层很厚,脂类含量
一 通透性学说 较少,酒精不易渗入,而且95%
三 化学学说
革兰氏阳性菌等电点(pH 23)比革兰氏阴性菌等电点 (pH 4-5)低,加之媒染剂 碘为弱氧化剂能降低革兰氏 阳性菌的等电点,因此在同 样的pH的染色环境中,阳性 菌所带负电荷比阴性菌多, 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能 牢固结合,不易被酒精脱色。
微生物学实验-1 口腔微生物的染色观察与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G-细菌
G+细菌
革兰氏染色机理
G+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 度较紧密,故在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 明显收缩,因不含脂类,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 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内, 使其呈现紫色。 G-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 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 醇把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隙,结 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 脱色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番红复染,就使G-细 菌染成红色,而G+细菌仍呈紫色。
实验材料
试剂:
蒸馏水; 石碳酸复红染液;香柏油;
二甲苯
光学显微镜、灭菌牙签、载玻片
实验方法
滴水 刮取牙垢 涂片 自然干燥 火焰固定
革兰氏染色或 复红染色1分钟 水洗 干燥
镜检(油镜)
口腔微生物染色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1. 载玻片要洁净无脂,否则菌液涂不开。
2. 取样时只需轻刮牙齿表面,肉眼可见少许牙垢 即可,滴水不宜过多,以免干燥时间过长;涂 片不宜过厚,以免水洗不完全造成背景杂乱。 3. 自然干燥后再进行火焰固定(以玻片不烫手为 宜)。 4. 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1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
实验一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思考题
实验目的
1.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 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进一步 熟练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技术。
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ing) 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染 色方法,该染色法由丹麦医 生(Christian Gram)于1884 年创立,故名。
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汇总

·健康科学·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汇总黄波因微生物细胞比较小且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进行观察。
染色以后微生物细胞会与背景形成比较鲜明的色差,从而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有利于鉴别、强化细化或细胞组分与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的反差,方便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微生物细胞进行观察的简便方法。
一、微生物染色原理因微生物细胞含有大量的水分,所以对光线的吸收、反射及水溶液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机体属于无色、透明样,且与周围的环境背景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反差,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进行识别,所以必须对微生物进行染色,经过染色以后,菌体会与背景有明显色差的形成,才能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与结构。
微生物细胞主要是有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以及其他的化合物所组成,所以会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
而两性电解质又兼具了碱性基、酸性基,在酸性溶液当中,会解离出含有碱性基呈碱性带正电;在碱性溶液当中,会解离出酸性基呈酸性带负电。
经过测定后,细菌等电pH值在2~5之间,所以在中性、碱性或是偏酸性的溶液中,细菌的等电点均小于上述中溶液的pH值,因此,细菌是带负电荷,容易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相互结合,所以应用碱性染料色的比较多。
此外,微生物体内的各种结构的结合力与染料不同,所以可以使用各种染料对微生物的结构分别进行染色,便于观察。
二、染料的种类与选择染料可以分为2种类型:①天然染料,包含胭脂虫红、地衣素、石蕊、苏木素等,大部分都是从植物中所提取的,成分较为复杂。
②人工染料,又被称为煤焦油染料,大部分都是从焦煤油中所提取的,属于苯的衍生物。
大部分染料都属于带色有机酸或是碱类,有的也与有机溶剂相溶,为了使其能够在水中易溶,通常会把它们制作成盐类。
染料按照电离后的染料离子,所带的电荷性质,将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酸性染料该类染料进行电离以后,染料离子带负电,例如伊红、刚果红、苯胺黑等,可以和碱性的物质进行结合,成为盐;当培养基为糖类,而分解产酸的时候会使pH值下降,同时细菌所带的正电荷会增加,这时应该选择酸性染料,微生物容易被染色。
大肠菌群革兰氏染色具体方法

大肠菌群革兰氏染色具体方法在微生物学领域,大肠菌群的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细菌的种类和特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取适量的大肠菌群样品,将其放入95%的乙醇中,然后搅拌均匀,静置10分钟。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细菌固定在样本中,便于后续的染色操作。
接下来,从乙醇固定的菌液中取一滴,滴加革兰氏染液。
革兰氏染液是由结晶紫染液和碘溶液混合而成的,它可以将细菌染色,使其在显微镜下更容易观察。
在滴加革兰氏染液后,轻轻搅拌均匀,然后静置1分钟,让染色充分进行。
第三步,用滤纸过滤染液,弃去初滤液,留下次滤液。
这一步的目的是去除多余的染料,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在第四步中,取一滴次滤液,滴加95%的乙醇,轻轻混匀后静置10秒钟。
乙醇的作用是脱色,使细菌染色后的颜色更加清晰。
随后,用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和次滤液,留下脱色后的细菌悬液。
在第五步中,取一滴脱色后的细菌悬液,滴加番红复染液(稀),轻轻搅拌均匀,静置1分钟。
番红复染液可以使细菌重新着色,同时增强细菌的对比度,便于观察。
第六步,用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和次滤液,留下复染后的细菌悬液。
此时,细菌已经完成了革兰氏染色,呈现出鲜明的紫色。
最后,在第七步中,取一滴复染后的细菌悬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然后加盖盖玻片。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革兰氏染色后的样本。
最后一步是进行镜检,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形态和结构,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革兰氏染色法在微生物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主要优点如下:1.染色效果鲜明:革兰氏染色法能使大肠杆菌呈现出鲜明的紫色,便于观察和区分。
2.染色步骤简单: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步骤相对简单,容易掌握,适用于各种实验条件。
3.染色时间短:整个革兰氏染色过程仅需数分钟,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
4.适用范围广泛:革兰氏染色法不仅适用于大肠杆菌的染色,还可用于其他类型细菌的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在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1.临床检测:革兰氏染色法可用于临床样本中细菌的检测,如痰液、尿液、血液等,有助于临床医生诊断感染性疾病。
常见的三种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见的三种微生物染色方法学院:生命科学专业:生物科学年级:2010级姓名:王亚军摘要:在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时,往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借助于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细菌的形状及某些细胞的结构。
通过对细菌的简单染色可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通过革兰氏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通过对细菌的芽孢染色可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通过这三种常见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可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
关键词:染料革兰氏染色无菌技术芽孢引言:学会油镜的使用;学会对细菌进行涂片;学习无菌操作技术;学会革兰氏染色法及芽孢染色法;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押宝的形态、大小、着生位置。
用于为生物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发色基团赋予化合物颜色的特征,助色基团则给予化合物能够成盐的性质仅含发色基团的苯化合物(称色原)即使带有颜色也不能作为染料,因为它不能电离,不能与酸或碱形成盐,对微生物没有结合力,很容易被洗脱或机械方法除去。
染料通常都是盐,分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两大类,但在微生物染色中,碱性染料较常用。
常用的碱性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番红、孔雀绿等。
实验内容:一、细菌的简单染色1、原理: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故可用单一的碱性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
2、器材:(1)仪器:显微镜、酒精灯等(2)实验材料: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四联球菌染色剂:齐氏石碳酸复红染液3、操作步骤:(1)先将载玻片洗净,擦干。
(2)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生理盐水,无菌从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涂成薄膜,越薄越好,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3)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
(4)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5)染色:滴加染液于涂片上,然也刚好覆盖涂片薄膜即可。
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

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微生物的细胞含水量大(一般可达80~90%或更高),菌体薄而透明,折光性强,因此,除观察活细胞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经过染色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至于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芽孢、荚膜,以及真菌的有性或无性孢子等,均需经特殊方法染色后,才能进行观察。
细菌的制片染色细菌涂片的制作与简单染色涂片制作:在干净载片上加清水1滴,用接种环(或牙签)取纯培养菌种(或牙垢等含菌标本)少许,与水混匀,涂布成薄层,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烘干,杀死菌体并使其固定在载片上。
注意:载片一定要清洁无油,即水滴可均匀散开,不收缩;取样要适当,不可过多;涂片要薄而均匀,干后呈淡乳白色、半透明状;烘干过程载片背面保持温热。
简单染色:在涂片上滴1滴复红或其他染色液,染色1分钟,倾去染料,用水沿玻片一侧轻轻冲去多余染料,擦干载片背面及周围水渍,风干,镜检。
此方法用于观察细菌外形及大小。
革兰氏染色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染色方法。
用于鉴别细菌,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及革兰氏染色阴性两大类。
染色步骤:用上述方法制备细菌涂片,干燥后,加结晶紫1滴,初染1分钟,用水冲去多余的染料;稍干后,加媒染剂卢戈氏碘液2~3滴,固定1~2分钟,用水冲去碘液;稍干后,加95%酒精1~2滴,脱色20~30秒,迅速用水冲洗(此时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阴性菌无色);滴加0.5%番红1滴复染1分钟,使被脱色的阴性菌着色。
镜检时,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为酒精脱色,脱色过轻,阴性菌脱不掉紫色;若脱色过重,阳性菌的紫色也会脱掉。
因此,染色时首先应制好薄而均匀的涂片,并掌握好脱色时间。
此外还应注意菌龄,某些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其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因此,染色用菌种应是24小时内的培养物。
特殊结构染色细菌的鞭毛、芽孢、荚膜等特殊结构,必须用特殊方法才能使其着色。
芽孢染色:芽孢壁较厚,染料不易透过,但着色后亦不易脱色。
芽孢染色一般需用培养24~48小时的菌种,涂片风干后,加5%孔雀绿染液3~5滴,用酒精灯微火加热至出现蒸气(不断补充染液,使其保持不干,也不沸腾),染色5~10分钟,冷却后,用水冲洗,再用0.5%番红液复染1分钟,水洗,风干后镜检。
微生物染色ppt课件

2.革兰氏染色法
是 1884 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C.Gram 所创立 的。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 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 为革兰氏阳性菌( G+ )和革兰氏阴性菌( G- ) 两大类。
2019
-
4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G+和G- ,这由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 组成的不同而决定。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的细菌都染上蓝紫色。碘作 为媒染剂能与结晶紫结合形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增强了染料与菌体的 结合力。用乙醇脱色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G+细菌 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且壁厚、类脂含量低,用 乙醇脱色时使细胞壁脱水、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使得结晶 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虽经洗脱和复染仍然保持 初染剂的蓝紫色。G-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 量高,所以在脱色处理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大,使 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 上复染剂的颜色。
绘出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形态图,并注明 两菌的革兰氏染色的反应性。
1 .你认为哪些环节会影响革 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 键的环节是什么? 2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 兰氏染色时,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 技术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2019 11
实验二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目的
1、继续学习微生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2019 2
单染色步骤
1.涂片 取一块载玻片,用记号笔划分出两区域 并做上记号,在两区域中央各滴半滴无菌水,用接种 环以无菌操作法分别取两种菌种在左右两滴水中,和 匀后涂成薄膜。 2.干燥 室温自然干燥或吹干。 3.固定 涂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 4.染色 在涂片薄膜上滴加结晶紫染液,使之覆 盖2分钟。 5.水洗 傾倒去染液,斜置载玻片,用洗瓶小水 流沿玻片边缘冲洗,直至水呈无色为止。 6.干燥 室温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