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 第二课时

归去来兮辞 第二课时

或棹孤舟。
2.眄庭柯以怡颜。
5.乐夫天命复奚
疑!
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 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 (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 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 意境,这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方式, 也符合作者“质性自然”的本性, 同时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 赏的情怀。)
链接新高考
❖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4.或命巾车,
归去来兮辞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感知,把握大意。 (2)品味揣摩,体会感情。 (3)了解特点,熟读成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诵第二、自然段,注意节奏、语 气和韵律。
❖2学生前后交流,解决字词问题,找 出重点文言知识,并翻译。请学生 回答。
朗读第二段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
❖探究讨论:
❖ 1)第一自然段最后表现出了作者回家途 中欣喜和急迫的感情,第二自然段中, 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 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不好意思出来 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 都盛情,所有的感情都融合在她默默地 劳动之中了。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看见自己家的房子, 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就:近于。 盈:满。
仆人们欢欢喜喜出来迎接,小儿早 就等候在屋门口。院子里的小路快 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带着 幼儿们走进屋内,美酒已经满杯。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拿过来,引申为端起。 以:来。眄:斜看。 柯:树枝。怡:使动用法

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

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

具体分析
归途 抵家 居室 涉园
















第二段:归家后的怡然自得.
★从第二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 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
(1)三径就荒,松菊犹 存。对简陋的居处表示满意,
“松菊”喻高洁志趣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 之易安。
有淡泊明志之意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题解
回去吧
归去来兮 辞
回去
语气助 词
课文朗读
先听录音,后学生齐读
要求: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节奏、感情。
全文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表示辞官归田 的决心.
第二部分(2.3):写作者回 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第三部分(4):抒发诗人“乐 天安命’’的情怀.
辞官归田 自责之辞
(第1节) 安慰之辞

(3)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 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孤松”示孤高坚贞 之志,托物言志。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 远方的天空。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
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 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黯淡,即将落山,我手抚着孤松,

《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二课时

《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二课时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2、学习第三自然段相互交流疏通字词,并翻译课文。
1、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作者通过乡村的生活)
3、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提炼的课题
积累诵读感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2-4段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练习册、新新学案等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新课
导入
预习课文
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导入新课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读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

优秀归去来兮辞第2课时

优秀归去来兮辞第2课时

4.归去来兮辞并序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欣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欧阳修2.同学们,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陶渊明!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引导学生在序言和第一段找答案)引导: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总结:因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一种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心境。

三、合作探究陶渊明归去后生活怎么样?引导:陶潜归家的迫切心情体现在哪里?他到家后衣食住行是如何?在认识到“人生苦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 作者是否欣喜满足于他的隐士生活?明确:1.心情:自得其乐终于远离了污浊的官场,“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迎风飘然而立的陶潜此时想到的是他的“天伦之乐、田园之乐”。

“问”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归去后生活①天伦之乐明确:“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

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

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1.能熟练翻译文章(意译),理解文章写作思路和文句内涵。

2.理解陶渊明在文中所表达的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一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志趣。

3.体会作品中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发现一种恬然自得的人生追求,指导我们自身生活。

教学重点:1.翻译文章,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2.背诵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产生作者思想的内在原因,发掘作品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知人论世,翻译小序,熟读背诵文章。

一.导入新课以《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导入。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有人曾经用这两句话来形容陶渊明的作品和他的人格,陶渊明所形成的独特人生状态与精神对后来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作品,再来感受一下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更深层次地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归去来兮辞》)二.解题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助词,无意义;兮。

助词。

辞,战国后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所以我们把辞又叫楚辞。

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三.知人论世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人的鼻祖。

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思想中融入了儒家和道家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少年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因而面对极端残酷的现实,陶渊明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归去来兮辞 第二课时

归去来兮辞   第二课时
仆人们欢欢喜喜出来迎接,小儿早就等候在屋门口。院子里的小路快要 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带着幼儿们走进屋内,美酒已经满杯。
家人欢迎主子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作者深感快慰。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用典,“三径”是隐士住处的代称,“松菊” 象征高洁的品质。“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犹在。“有酒盈樽” 示平生之愿已足。这两句话意蕴丰富,既表达了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 往,又有恨自己不能早些归来的感叹!
探究思考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家园的小径都快荒芜了,但是松菊还在那里傲然挺立。
这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以致家园荒芜 的感叹。
更重要的是“松菊犹存”比喻的是自己高洁的品格。 松四季常青,也是作者的品质长存,菊傲然怒放于寒秋, 也是作者的傲岸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的体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来:助词,无义。 芜:荒芜。 胡:疑问代词,为什么。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作者本性的召唤。开门见山 言志,能感到作者轻松自在的心情 以反问表明自己心意已决, 不容置疑。起两句无异于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 大悟。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乃:于是、然后。 瞻:远望。 衡宇:简陋的房子。 载…载:一边…一边。
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奔”字写出作者到家时像孩子般欢呼雀跃,这与在官时 “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稚子:幼儿。
就:接近。 盈:满。
“归去来兮”的缘由(官场污浊,不愿同流合污;仕途即迷途,践之未远, 回头不迟)
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

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

抵家时的欣喜悠闲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 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 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 盛情,一幅美好的天伦之乐图。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 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 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 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
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家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 消忧; (2)田野劳作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3)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 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 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的隐士情怀之四。
作者的形象:
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 合污,热爱田园,安贫乐道,超然 物外,有着高洁志趣的形象。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 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 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 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 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 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 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渊明比较明显,且 付诸实际行动罢了。我们知道,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 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 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 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 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 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 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剖析

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剖析
第一段: 弃官归家——自责自我安慰
已往
对比
来者归 隐Fra bibliotek出 仕
昨非
今是
第一段写了弃官归田的原因和弃官回 家路途中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因误入官场 而自责、因能及时醒悟而自慰以及归途中 无比欢快的心情。
从第二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 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 隐士情怀 。
第三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 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痛苦,矛盾
象征
• 象征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表示某种抽 象的情思和理念。 • 当外物的品格与诗人的情志相一致时, 诗人往往借物言志,托物抒情。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 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 物言志。
和郭主簿二首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二、感情线索
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
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 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 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 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 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 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问题探究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些情绪?
岁暮年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整体把握
第二部分(2、3段)小结:
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
抵家
欣 喜 若 狂
居室
舒 适 安 逸
涉园
留 连 忘 返
出游
重 审 心 志
整体把握
第三部分(第4段)小结: 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承上而问
自我解答 卒章显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助词 为什么 既然

被动句
大概
为什么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同“以往” 挽回 yáng
补救 正确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状语后置句 遗憾 微明 而,表修饰 自己让心灵被形体役使之后,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请摘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自 责 自 悔
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
请允许我 语助词 什么
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
名作动,弹琴,读书
农事,春耕
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名作动,用桨划 既……又
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羡慕 将要
田 园 生 活
农 村 生 活 的 乐 趣
和亲戚们谈家常
弹琴读书
准备劳作 驾车出游
写定居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
出游的方式。 游中所见所感。
(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总结
叙事线索是: 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
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抒情线索则是: 自责自恕—自安自乐—乐安天命。
明白 而 名作状 。在园中, xiù 每日
无意地
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

拄着
huán 松而盘桓。徘徊



第二段:描写初进家门时的情景和归家后的生活情趣
(居室之乐、庭院之乐)。 归途 抵家
归 心 似 箭 欣 喜 若 狂
居室
舒 适 安 逸
涉园
,表
已往
出 仕 归 隐
来者
昨非
今是
表达对官场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于是 一边„„一边„„ 接近
zài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
酒器 拿起 酒器
zūn
miăn
使动,使愉快

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