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高频彩超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高频彩超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enJ un l f ne rt rd i a C iee n s r dc e 0 0Ap . 9 1 ) d r ra o Itga dT a io l h s dWet nMei n 1 r 1 ( 0 o e tn n a e i 2 像学检查。
社 ,0 1 7 3 7 2 0 : 1 —8 2
[] 周存升 2
胰腺 肿 瘤 的影 像 学 检 查 与 进 展 [] 中华 放 射 学 杂 志 J
20 3( 0 1, 5 2):5 8
密切相关 , 目前 主要 是 手 术 切 除 。胰 腺 癌 常 向 后 侵 及 胰 周 大
血管 , 尤其 是 肠 系膜 上 动 脉 的 受 侵 。 这 种 胰 周 血 管 受 侵 的 征 象 不 仅 是 确 立 胰腺 癌 诊 断 与 分 期 的 标 准 , 且 还 是 不 可 切 除 而 的可 靠 征 象 l 。结 合 临 床 根 据 C 3 J T增 强 扫 描 对 胰 腺 病 灶 的 部
乳腺 肿 瘤 已经 成 为 威 胁 广 大 妇 女 身 心 健 康 的 常 见 疾 病 ,
如 何 简 单 快 速 、 确 的 确 定肿 块 的数 量 、 小 、 质 , 临床 治 准 大 性 对
疗 具 有 重 要指 导 意 义 。超 声 检 查 操作 方便 、 感 性 高 , 一 定 敏 有 特 异 性 , 常 规 检 查 方法 。高 频 超 声 能 清 晰 观 察 腺 体 内 结 构 、 为 回 声 变化 及 淋 巴结 的大 小 等 , 而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则 可 无 创 提 供 血供 方 面 的信 息 。随 着 超 声仪 器 及 操 作 技 术 水 平 的不 断 改 进 , 一 步 提 高 了超 声 x - 腺 肿瘤 的 诊 断 准 确 率 。现 将 2 0 进 CL  ̄ 07 年 1月一 2 ¨ 0 8年 3月 在 本 院手 术 治 疗 的 1 8例 经 病 理 证 实 0 2 的乳 腺 肿 瘤 患 者 资 料 分 析 如 下 , 探 讨 其 高 频 彩 超 特 点 。 以

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特点,探讨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血流显像特征,着重分析乳腺肿块内部回声特点以及它的大小、形态、边界、后方回声,纵横比、有无微钙化,有无包膜,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肿块内部及周边血供情况。

结果:超声诊断乳腺癌24例,其中21例与病理结果一致,超声诊断正确率87.5%;24例乳腺癌中内部回声不均匀19例占79.2%,形态不规则17例占70.8%,边界不清18例占75%,边缘不规则强回声晕14例占58.3%,纵横比≥112例占50%,有微钙化8例占31.3%,腋窝淋巴结转移10例占41.7%,彩色多普勒在肿块周边及内部检出血流者20例占83.3%,ri≥0.715例占62.5%。

结论:综合分析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表现能较准确判断肿块良恶性,对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乳腺癌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07-02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妇女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面对不断增长的乳腺癌患者,目前根本策略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达到延长生存时间及提高临床治愈率的目的。

检查乳腺癌的影像手段多种多样如钼靶x线摄影、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核磁共振等。

相较而言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最简便易行而又无放射性的影像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非常重要意义[1]。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4例乳腺癌患者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旨在提高彩超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8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60岁,平均41岁,肿块直径9-46mm,病程3月-4年,其中6例患者扪及包块,4例患者乳头溢液,6例患者有乳房隐痛或胀痛不适感,余患者无明显不适感,临床确诊阴性,体检时偶然发现。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淋巴结转移在影像学上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淋巴结转移通常会导致淋巴结增大。

对于颈部、腋窝和盆腔等区域的淋巴结,一般认为直径超过1厘米是异常的。

对于腹部淋巴结,直径超过1.5厘米可能被认为是异常的。

但对于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这个标准会有所不同。

2. 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边界清晰,而转移淋巴结可能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或呈现分叶状。

3. 密度,转移淋巴结在CT或MRI影像上常常呈现不均匀的增强,甚至出现坏死、囊变等现象。

4. 位置,转移淋巴结的位置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比如在特定癌症中常见的转移淋巴结的部位是有规律的。

5. 功能性影像学,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结合代谢活性示踪剂,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依靠影像学很难对淋巴结转移做出100%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或肿瘤科医生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乳腺癌术中替代腋窝清扫的优势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乳腺癌术中替代腋窝清扫的优势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乳腺癌术中替代腋窝清扫的优势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在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方法应用亚甲蓝行SLNB,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入院的临床T1~2N0M0乳腺癌患者100例入选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同意SLNB替代ALND治疗的50例患者为A组,同意SLNB替代ALND治疗的50例患者为B组。

依据前哨淋巴结(SLN)状况,对SLN阴性者仅行SLNB,SLN阳性者行ALND,比较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的状况。

结果B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100)、100%(100/100),A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100)、82%(82/100),两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LNB可以指导临床开展缩小腋区淋巴清扫范围的手术,从而有效减轻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早期乳腺癌手术中SLNB对术中指导乳腺癌手术范围有较大价值。

标签: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外科学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1]。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BC已经成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

随着BC的生物学特性被人们认识,其综合治疗概念被接受,手术切除范围逐渐缩小,多项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试验长期随访结果公布,证实了BC 保乳治疗与改良根治术可达到相同的无复发生存率与总生存率,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也被证实是安全的[2]。

ALND带给患者的上肢水肿、疼痛、活动障碍等并发症有望通过保留腋窝得到避免。

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UE)及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效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UE)及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效果

〔影像硏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年4月第5卷第8期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UE)及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刘玉晶(德州市陵城区临齐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彩超室山东德州253500)【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摄影及超声弹性成像(UE)诊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一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乳腺疾病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经X线摄影、彩超和UE检查,并以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分析不同方法诊断乳腺癌的效果。

结果:病理证实为恶性50例,良性20例,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80.00%,准确度87.14%,阳性与阴性预测值为91.84%和76.19%,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上述诊断效能分别为92.00%、85.00%、90.00%、93.88%和80.95%,UE检査结果分别为96.00%、90.00%、94.29%、96.00%和90.00%,三种方法的各项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三种影像学方法在乳腺癌诊断中均具有较好诊断效果,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

【关键词】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摄影;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效能【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07(2021)08-0044-02乳腺癌是一种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在临床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该疾病发生率具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1]。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乳腺癌显得极为重要。

就目前来看,临床可用于该疾病诊断的方法较多,如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摄影以及超声弹性成像(UE)均在该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检查方法均具有各自的优劣势[2],为了解这三种检查方法应用于乳腺癌诊断的效果,本研究回顾分析了70例2019年1月一2020年8月期间诊治的乳腺疾病患者资料,对其应用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查的效果分析如下。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95例高度疑诊乳腺癌患者,全部患者采用德国西门子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应用Philips5000型彩超声诊断仪行高频彩超检查。

比较两者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结果:以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4.21%(96/114),高频彩超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4.21%(96/114),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两者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95.61%(109/114),与单独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符合率较单独应用高频彩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高频彩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相当,但两者联合应用具有显著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度。

乳腺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生率占癌症约8%,近几十年来,乳腺癌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中国国内每年新诊断的乳腺癌病例可高达5万[1],且乳腺癌的发生已逐渐年轻化,因此,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是在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病灶成像的清晰程度,在显示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肿瘤侵袭转移和肿瘤血流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2]。

随着高频彩超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依据[3]。

但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高频彩超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较少,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部高度疑诊乳腺癌患者95例,全部患者临床触诊乳腺肿块,术前完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高频彩超检查。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免疫组化检测的意义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免疫组化检测的意义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免疫组化检测的意义
程荣璇;牛俊相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1992(6)1
【摘要】本文对813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分析,提出国人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5年和10年生存率相关(P 值<0.001)。

应用许良中免疫酶标ABC 法,检测159例乳癌组织的 ER、PR 水平,检测147例 LeuM_1及 CEA 水平,石蜡切片,DAB 显色。

结果:淋巴结转移率随 ER、PR 水平的增高而降低。

LeuM_1及 CEA 水平的升高,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加。

四项检测各组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差异(P 值<0.05-0.001)我们提出检测乳癌组织 ER、PR、LeuM_1及CEA 水平,可以作为预测乳癌予后的指标。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程荣璇;牛俊相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03
【相关文献】
1.乳腺癌免疫组化检测在乳腺癌患者诊治中的意义分析 [J], 梅兴明;张嬿;范绪
2.乳腺癌腋窝阴性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的免疫组化检测和临床意义 [J], 姜汉国;姜汉芳
3.乳腺癌p53蛋白过度表达和雌激素受体免疫组化检测及意义 [J], 朱明华
4.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应用B超诊断方法的意义及影响研究 [J], 聂蒂凤
5.大肠癌与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免疫组化检测与意义 [J], 张诗武;刘亚敏;何瑞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兰染料法示踪前哨淋巴结在乳腺癌手术中的运用

美兰染料法示踪前哨淋巴结在乳腺癌手术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通过术中鉴别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病检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38例乳腺癌患者,术前用美兰液4 ml注射到肿瘤周围,然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在切除标本中,从原发肿瘤周围先解剖出染色淋巴管,然后追寻到第一站引流淋巴结(前哨淋巴结)。

结果:本组38例中,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25例,检出率达66%。

其中活检出前哨淋巴结平均数1.74枚(0~3枚),清除腋窝淋巴结平均数12枚(8~19枚)。

47.3%病例仅为前哨淋巴结阳性。

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跳跃性转移。

结论:用美兰染色方法,可以活检出前哨淋巴结,可以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肿瘤;前哨淋巴结;亚甲蓝淋巴结活检是采取有创伤的方法取到淋巴结组织做病理检查。

在临床中一般有两种方式:淋巴结穿剌术;是用穿刺针吸取淋巴结中的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的方法;淋巴结切除术淋巴结活检是切除整个淋巴结后,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比较两者,由于淋巴结穿刺获取的细胞数量较少,穿刺部位局限,而且无法观察淋巴结的整体结构,只能作为诊断的初步筛查手段。

近年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由于能够较准确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最大限度地保证患侧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笔者为此在术中运用美兰示踪前哨淋巴结,探讨前哨淋巴结检查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为3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8~56岁,平均43岁。

肿块位于外上象限28例,外下象限10例,其他位置的未纳入本组病例观察。

临床分期:ⅰ期25例,ⅱa 期13例。

病例都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1%的美兰,麻醉前用美兰针剂4 ml,采用6号针头,在肿瘤床周围分4点注射或(和)乳晕边缘皮下外侧注射,注射完毕后在注射区用手指按摩,手术中从原发肿瘤中先解剖出染色淋巴管,一直追寻到前哨淋巴结。

切除标本后,解剖出前哨淋巴结,做冷冻和石蜡切片检查。

2 结果本组38例中,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25例,检出率达6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究术前彩超诊断在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6例乳腺癌患者,于术前1周前瞻性对患者原发病灶及有转移可能的淋巴结进行彩超检查,以术中组织病理活检为对照,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彩超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彩超检查下各项指标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实体瘤及淋巴结彩超与术中病理活检结果对照,检出的敏感性87.18%,特异性98.88%;本研究中彩超检查各项因素与乳腺癌早期淋巴转移均有相关(P<0.05)。结论:术前彩超能够明显显示患者病发部位,有效诊断出癌症的发展状态,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对于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有较好作用,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癌; 淋巴转移 针对乳腺癌的诊断,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术前乳腺影像学检查,此方法能够提早发现乳腺癌、乳腺包块及癌细胞向淋巴道转移,对于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极为重要;而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中,腋窝淋巴结作为第1站淋巴结,其转移几率最高,其次是第2站的锁骨上淋巴结[1]。为明确术前彩超诊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运用彩超于术前一周前瞻性地对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及可疑淋巴结进行检查,与术中组织病理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彩超检查中乳腺癌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做出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以乳腺癌收治入院患者206例,按术后淋巴结病理活检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每组103例。淋巴结转移组平均年龄(45.5±10.8)岁,平均病程(8.7±2.0)个月;无淋巴结转移组平均年龄(46.2±11.3)岁,平均病程(8.9±1.8)个月;两组均为女性患者。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术前1周前瞻性使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预设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乳腺检查参数,二维超声频率为7.5 MHz,根据患者及病灶具体情况调整深度、增益、聚焦部位、声束。患者取仰卧位及左右侧卧位,两臂自然上抬外展,充分暴露乳房及腋下。人为地通过乳头做垂直线、水平线,并围绕乳晕外做环形线,将乳房分为5个区,即内、外,上、下象限区和乳晕区,按顺序做双侧乳腺不同水平的横切面和多个纵切面,观察乳腺的超声图像,必要时还可以做冠状切面。并探查腋窝区及锁骨区淋巴结情况;两组患者均于术中取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做病理活检已明确诊断。 1.3 观察指标 观察彩色多普勒影像特点与病理特征,对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分析;观察肿瘤病灶大小、毛刺征、纵横比及血流分布;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观察两组患者淋巴结形态、边缘、淋巴结门部回声、血流丰富程度及分布特征等。血流分级参照Adler法将乳腺肿块内的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分为0~Ⅲ级[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算彩超检查各项因素与是否淋巴转移的关联性时使用交叉分类2×2表关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彩超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 彩超诊断206例受检者中,转移117例,无转移89例,与术中病理活检结果比较,检出的敏感性87.18%(102/117),特异性98.88%(88/89),详见表1。

2.2 彩超检查中各因素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计算彩超检查各项因素与是否淋巴转移的关联性时使用交叉分类关联分析发现,原发病灶的大小,纵横比,血流分级及出现毛刺征与否;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图1),边界显示情况、淋巴结纵横比(图2)、血流分布情况及淋巴结门部回声异常(图3和图4)均是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虽然关联系数均不是太大,但考虑到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病情发展是多因素所致,故可认为研究结果基本合理,详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准确有效地诊断及病情评估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而不合理的治疗方案不仅会导致治疗效果欠佳,且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治疗痛苦[3]。目前国内影像学上辅助诊断乳腺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主要手段有乳腺彩超、螺旋CT和乳腺MRI,螺旋CT和乳腺MRI虽然拥有比彩超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差别并不显著,且检查复杂、耗费资金较大[4]。而彩超检查快捷、方便,通过分析淋巴结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血流特点对其性质进行判断,乳腺癌病灶主要表现为边界不规则,可有微小钙化,局限致密浸润、结构扭曲及乳头回缩、皮肤增厚。在发现的乳腺癌患者中,彩超探查腋窝淋巴结是判断是否有淋巴转移的简便、有效的方法,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的评估均影响较大。但依据本组研究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笔者认为单 纯靠淋巴结增大不能作为判断良恶性淋巴结的标准,转移性淋巴结受癌细胞浸润,原有正常淋巴结的结构、层次被破坏,声像图表现为肿大淋巴结呈圆形、椭圆形甚至外形不规则,内部因血流信号紊乱而以非均匀低回声为主,短径增大,尤其是短径/长径大于1时更有诊断价值,另外目前彩超不仅可以显示淋巴结的皮髓质结构,淋巴结门情况,如果某一淋巴结已出现转移,可以探查出皮质增厚,淋巴结门部回声不规则、变窄或消失的声像图,而且正常的淋巴结门树枝样血流信号会随淋巴结门受破坏而逐渐消失,随之出现淋巴结周围型或混合型的血流分布情况,由此可判断所探查到的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的情况[5]。此外,对于肿瘤原发灶的彩超检查,国内外有多项研究表明:当实体瘤内部血流Ⅱ~Ⅲ级时,肿瘤大多处于血管期,由于血管延伸至肿瘤内部,肿瘤获得足够的血供和营养,生长速度明显增快,同时血供丰富导致血流剪切力增大,肿瘤细胞易于脱离,均能增加转移的潜能,肿瘤较血流0~Ⅰ级(多数为无血管期)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很多[6-8]。故在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中,无论检查肿瘤原发病灶还是转移淋巴结,彩超均能为乳腺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组研究结果证实:彩超诊断206例受检者中,转移117例,无转移89例,以术中组织病理活检作为对照,检出的敏感性87.18%(102/117),特异性98.88%(88/89),具有中等强度的敏感性和极高的特异性;原发病灶的大小,纵横比,血流分级及出现毛刺征与否,淋巴结大小,彩超下边界显示情况、淋巴结纵横比、血流分布情况和淋巴结门部异常回声均是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这可以用彩超检查对于转移淋巴结和原发病灶的特异性表现解释,且该结果也与国内外大量同类研究报道的结论相一致[9-11]。同时,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将皮质厚度>0.3 cm、淋巴结门高回声区消失及形态呈类圆形(短径/长径≥1)为恶性淋巴结指征,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后我们发现仍有相当部分研究证实<5 mm淋巴结病例中,有10%可能会发生转移[12-14]。并且在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中,有15%~20%的病例为微小转移[15-17]。而且彩超在乳腺癌初期是难于诊断出来的,只能随着病情的发展,因其淋巴门结构变窄或消失,其回声可显著低于周围组织而被检出[18-19]。但这也成为了研究中最主要制约彩超在早期诊断转移淋巴结敏感性不能提高的原因[20]。

综上所述,虽然本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研究中未加入术前淋巴结穿刺活检与彩超进行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的对比;对于致使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没有全部加入相关性研究分析,但是由于研究过程较为严谨,结果可靠。可以认为:术前彩超诊断乳腺癌无放射、无创伤、操作简单、准确率高,且对乳腺癌淋巴转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力的参考凭证。虽然限于目前彩超技术设备的限制,其敏感性仍仅为中等强度,但相信随着技术不断的突破,其对于乳腺癌术前病情及淋巴转移的判断作用会日益准确,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白玲,王勇.彩超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人民军医,2013,56(12):1432-1433.

[2]张治国,吴文海,王倩楠,等.彩超与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的对照研究[J]. 中国医疗设备,2013,15(12):124-125,131. [3]王兵,张学珍.乳腺癌超声诊断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9(8):1286-1287.

[4]彭金亮,谭书德.彩超、MRI、CT诊断乳腺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6):2039-2040.

[5]黄芳.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2011,17(2):179-181.

[6]陈进,杭剑萍,李励琦.彩超结合Ki-67 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34):506-507.

[7]李燕,钟青,崔建华.乳腺癌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与腋淋巴结转移关系[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10):687-690.

[8]李大强,李燕.腋窝淋巴结联合原发病灶超声诊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1,22(4):205-207.

[9]李慧芳,刘景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和彩超诊断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8):91-95.

[10]童清平,毛萍,王佳佳,等.超声多参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意义[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6):484-487.

[11]张玲,何以敉,林礼务,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发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5):410-412.

[12]孟方,李征毅,乔军,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7):612-615.

[13]何晓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2063-2065.

[14]李秀昆,梁桂欣,刘磊,等.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病理分型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1):109-111.

[15]曹秋月,黄敏,郭建峰,等.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其大小及组织病理学类型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0):1852-1855.

[16]胡正明,孙德胜,钟洁愉,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8):548-5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