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分析)
乳腺癌康复成功案例

乳腺癌术后康复成功案例——雪伦义乳官网总结摘录案例一: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一定要慎做钼靶检查我第一次见到李女士的时候是在诊室的走廊,当时我们不认识,仅仅是当我出来打水的时候,路过她的身旁,一个人拿着一张纸——似乎是某个检查的查结果,一个人默默的抽泣,肩膀抽动的幅度很大.“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么”我问道.她抬起头,眼睛已经哭红了:“怎么会这样,我可是年年体检的啊”她顺手把她的检查结果递给我.我拿过来看一下,是个超声检查“双乳腺肿物——考虑双乳腺癌”.哦……我明白了,需要我帮你么“医生,你说这是为什么啊,我可是年年体检的啊……”我把她请进诊室,她向我讲述了她的故事…….李女士,33岁,是某大公司的白领,优越的生活环境给了她良好的教育,与其他女性不同,有一个阴影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李女士的姥姥的妹妹是乳腺癌患者,她的母亲也是乳腺癌患者,她母亲的四个姐妹中,已经有一个乳腺癌,而且他舅舅的女儿也是乳腺癌.因为家族中存在着很多乳腺癌患者,李女士从很年轻的时候就一直检查做体格检查.有一次,一个医生和别的患者说了一句“钼靶看得更清楚”,被那时候的李女士无意中听到了.同时由于她自己本来就具有较高的学历,她在网上也查得在国外乳腺癌最常用的筛查手段也是钼靶检查.所以,从二十几岁开始,她就坚持每半年体检一次,而且每次都坚持做钼靶检查.就这样,10年以来,李女士已经经历了20多次钼靶检查——天,我听到这里,真的感觉浑身都在颤抖答案就在这里——李女士的双乳癌除了家族的遗传因素之外,医源性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之一——这十年来,竟然没有一个医生阻挡过她——一个年轻的,有家族性乳腺癌倾向的妇女不停地照钼靶.遗传性乳腺癌是家族中,没有患病的乳房是绝对不能进行钼靶检查的因为遗传性乳腺癌家族中的妇女有几个特点:普遍女孩多于男孩,乳房相对致密、乳腺癌发病年龄早,对放射线特别敏感,放射线和某些药物更容易引发癌症.由于发病年龄普遍较早,而且乳房相对致密,所以钼靶检查基本上在此类患者毫无意义,因为致密的腺体导致根本无法发现任何肿瘤.但是由于此类患者对放射线的高度敏感,故而频繁的钼靶检查足可以使没有疾病的乳房发生乳腺癌尽量李女士发生乳腺癌的概率相对偏大,但是频繁的钼靶检查无疑是导致乳腺癌发病风险提高的重要因素,而且提早了乳腺癌发病年龄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提醒广大女性朋友,当家里出现两个以上乳腺癌患者时,即使早期减持体检是正确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咨询医生自己是不是可能是遗传性乳腺癌突变基因携带者,如果是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基因BRCA1/2突变基因携带者,千万千万不能频繁做钼靶检查,否则,将使一个本来仅仅是高风险的乳腺癌风险进一步提高,而且提早发病时间——发病年龄早无疑使乳腺癌的死亡风险提高.案例二:乳腺癌术后如何还给自已一个正常的生活今天没有安排手术,有两个乳腺癌术后的老病人来复查,我们姑且称呼她们A女士和B女士. A女士,四十多岁,乳癌术后10个月,化疗结束后3个月,浸润性导管癌T1N1M0,家境优越,有疼爱自己的老公和儿子.来复查时,查体一切正常,精神也可以.头发已经长起来些,尽管不长,带上时髦的假发,完全就是一个“健康”的时尚女性.可是A女士说,出院已经3个月了,她很少出门,更别说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买菜都要邻居代买.为什么担心亲朋好友会询问自己的病情,担心走在路上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剩下自已一个人在家的时间就在担心会不会复发转移嗓子疼会担心嗓子转移了牙疼会担心转移到牙了,经常失眠.A女士走后,下午B女士来了.B女士,33岁,乳癌术后3年,浸润性导管癌T2N1M0.正在经历着不幸的婚姻,3年前来作手术时,爱人正在闹离婚,手术过程,化疗阶段一直是老父亲,哥哥嫂子在陪伴,从未见过爱人的身影.B急冲冲的走进来,手里拿着新复查的腹部彩超,“王大夫,快帮我看看,好像超见东西了,”“肝血管瘤是良性的,和乳腺癌没有关系.”B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询问B现在的生活,仍在和爱人分居,自已打工,很辛苦,除了偶尔还回担心自已的病情,生活的很轻松.用B自己的话说“我现在有点豁出去的意思,再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了,生活上,家庭里,工作中我敢一个人去闯了”.我笑着说B活出了一个新的自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唯唯诺诺的B了.这是我以前手术的两个乳癌患者的真实经历.也有可能是很多乳癌术后康复阶段的患者的经历.癌症是确实在你们身上有过的经历,是一辈子都不可能摸去的记忆,对癌症的恐惧心理,随着时间的延长,也可能会减轻,但也许永远都不会逝去.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既然事情已经不可逆的发生了,我们该如何走出阴影如何还给自已一个正常的生活如何还给周围关心自己的亲人一个“改变了模式”的正常的生活如果自已不想从这种疼苦的,暂时失去健康的心境中走出来.那么谁又能真正帮到自己呢案例三:乳腺癌患者要融入圈子有利于更好的康复生活刘女士患的是乳腺癌,在刚接到诊断书的时候如雷轰顶,心情一跌千丈.后来在其在丈夫和孩子的关怀下,接受了手术、放疗、化疗,但化疗后精神和身体无法恢复,痛苦难耐.后来刘女士遇见了癌友世界俱乐部的袁秀青女士,她也是一名癌症患者,但在她身上却完全看不出是位患癌症病人.两人聊了许多,刘女士也报着试试的态度来到了癌友世界俱乐部,没想到却有如此大的收获,从心理上刘女士完全树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也接受了无毒抗癌康复疗法的后期治疗,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至今她还定期来会诊一次,以待更好的康复.患者心语--祝福好人一生平安我叫刘春兰,今年41岁,2004年11月在北京医院被诊断为乳腺癌,看到诊断书我如雷轰顶,心情如雨前的天空,乌云密布.在丈夫的体贴,孩子的关怀下,我接受了手术、放疗、化疗,手术对身心的伤害很难用语言表达,再加上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我的精神和身体已到了极限,处于崩溃状态,对生活已失去了勇气,家人看到我这个样子,痛心万分.就在这时,我遇见了癌友世界俱乐部的袁秀青女士,她也是一名癌症患者,但在她脸上却洒满了阳光,她把我带到了癌友世界俱乐部,我看见一张张蓬勃向上的脸,我被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所感动,他们让我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信心.庚万元主任是我的治疗医师,他象对待亲人一样,为我诊断,给我调理,我在他的指导下接受了无毒抗癌康复疗法.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经过二个疗程的治疗,我真不敢相信我能恢复的这么好.原来每天只能吃一点点食物,现在的进食量一天天在增加,我的身体也渐渐的胖了起来,精神也好了起来,也有了劲,原来连走路都成问题的我,现在已经能爬山,做日常家务了,丈夫和孩子看见我日渐康复起来,特别高兴,欢声笑语又在我的家中回荡起来,现在我已经向单位申请要求回单位上班,领导已经同意了,我又可以像以前一样生活,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案例四:无毒抗癌绿色疗法不见得是适合所有的乳腺癌患者我,苏瑶,一个曾经觉得“乳腺癌”离我很遥远的女人,却在事业蓬勃发展、家庭幸福美满的时刻,患上了乳腺癌不但要失去女人的美丽,还要饱尝化疗的痛苦……大概是在一年前,我经常感觉到左乳肿胀,并隐隐作痛,特别是在月经前后更明显.开始我没有放在心上,有一回洗澡时,我偶然摸到左乳长了两个肿块,大的如鸡蛋,小的如红枣.因为没有其他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再加上工作忙压力大,就没有到医院做检查.心想我还不到40岁,以前身体状况一直都不错,这也不会是什么大问题.又过了一段时间,硬结越来越大,而且工作时间一长就觉得特别累,再后来…好像是觉得情况不妙,我开始有些担心了.于是利用难得的一个休息日,去医院作彩超检查,之后又做了核磁共振检查,最后被医院确诊为乳腺癌.我当时就傻了,两腿发软,浑身冒汗,整个人好像要虚脱了一样.医生告诉我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左乳.当时我的意识一片模糊,医生后面说了许多话,我一个字也没听清.我只是觉得,“乳腺癌”这三个冰冷的汉字将要改写我的一生.乳房对女人来说太重要了,你能想象一个女人没有了乳房的情形吗也许不是你的男人不爱你了,而是你自己会因此不再爱自己了.你会因此而失去了自尊和自信,会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所以,尽管老公劝了我好多次,要我趁早手术治疗,我都迟迟没有答应.我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先后到几家医院复查,都是同样的结果,都说需要手术治疗.一张张同样的诊断结果,让我万念俱灰,生活也因此失去了原本鲜活的色彩.虽然老公安慰我,说他爱的是我的人、我的心,不管我身体怎样,他都不会嫌弃,但我还是想“完美”的面对他.于是老公说先保守治疗,万一不行……老公没有说后面的话,可我知道他的意思,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对我来说,失去乳房,生与死没有分别.我要拼尽全力保住她我接受了医院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但强烈要求医生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一切可能保存乳房,否则我放弃治疗.在医生的努力下,我的愿望得以实现.但医生告诫我,保乳手术虽然成功了,但有很大的复发几率,要进行至少5个疗程的化疗,化疗完以后还要每半年回医院检查一次.就这样,我开始了痛苦万分的化疗.从第二个疗程开始,化疗的副反应,让我越来越难以承受.厌食、呕吐、免疫力下降导致细菌感染、脱发、皮肤色素沉着等.我没想到,保住了身体的完整,却还是逃不过这些折磨.看着往日自信美丽的我,越来越丑陋、憔悴,我失去了继续坚持的原动力,我放弃了化疗.放弃化疗之后,病情又开始反复.老公不忍看我痛苦,也不忍让我之前受的苦全都白费,想方设法为我寻医问药.终于,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网上有癌友介绍说,她在医院接受了“无毒抗癌绿色疗法”,经过主治医生王教授的细心诊治,她现在身体状况很好,精神也好,不知情的人根本看不出她曾是癌症患者.她的话让我倍受鼓舞,迫不及待地让老公陪我到安定门中医院来找王教授.王教授果然是名不虚传.我们见面的那天,她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深地感动了我.她耐心而细心地陪我聊天,倾听我的诉说,细致入微的体会我对生命的不舍和对美的渴求.在聊天的过程中,王教授除了详细询问乳房肿块发现的经过和之前接受的治疗外,还着重问我几岁初潮,有无喝酒抽烟,是否喜欢吃薯片和含脂肪多的食品,家里有没有人患过乳腺癌等情况,我不解地问王教授,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她说,因为这些情况都与乳腺癌有关.经过一番亲切的交谈,王教授对我的病情和我的要求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根据我的情况,精心配制了“无毒抗癌绿色疗法”系列方剂.她告诉我,这些药物都是取自天然的无毒中药,本身无毒性、无污染,而且经过科学配伍后,只是有针对性的杀死癌细胞,不损伤正常细胞,还可以改善身体状况,扶助人体正气,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神经系统功能和新陈代谢功能,即使常期服用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她嘱咐我,不要心急,要按照她要求的方法服用,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会恢复到原来那个自信美丽的我.她的话让我兴奋不已.于是按照王教授的指导,我连续服用了两个疗程,并改正了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终于,奇迹出现了,我去医院做了彩超,一切指标都恢复正常了如今,我还在坚持服用王教授开的方剂进行巩固治疗.癌症不见了,美丽自信又回到了我的身上,亲历过磨难之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体验,人也变得活跃了,而且又回到了心爱的工作岗位,同事们都说,我的那种自信和美丽,一点儿也不像曾经患过乳腺癌的人.得知自己患了乳腺癌以及为此进行手术和化疗的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痛苦、最残酷、最孤独和最无助的时光.和所有的乳腺癌患者一样,于猝然间,经历了生死,经历了伤痛,经历了命运对一个爱美女人的挑战.案例五:乳腺癌化疗的成功案例全大妈今年56岁,已经绝经一年了,一年前左乳外上象限发现一质硬无痛性肿块,直径约2.0厘米,轻微活动,当时没有进行治疗,肿块渐大、渐硬,半年前出现乳头内陷并固定,2个月前出现左乳皮肤红、肿、热、痛,左乳头可挤出少量褐色液体,于是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全面检查查体:身高155cm,体重65kg,肥胖外观,慢性病容,步行入院,双颈及锁骨上淋巴结未扪及,左前胸明显隆凸.心、肺未检出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钼靶X线:左乳肿块巨大质硬,无法拍摄;右乳内下份结节影,良性可能,右乳上份局部致密影,右乳增生性改变.左乳块空心针穿刺组织活检: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全身骨扫描发现全身多处骨代谢活跃,结合临床诊断为乳腺癌多发骨转移.脊柱CT发现第11、12胸椎乳腺癌转移.治疗过程术前化疗2周期后,左乳肿块明显减小,皮肤红、肿部分消退,之后在全麻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式姑息切除“及“双侧腹部取皮+创面植皮术”,术后继续化疗3个周期.治疗后肺部、肝脏、颅脑复查未发现癌转移,脊柱T12L1骨破坏无进展.李某某,女,35岁,未停经.1年前发现左乳内上象限肿块,在苏州某医院行“肿块切除活检”,示“乳腺癌”.即行CMF方案化疗1周期,化疗后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2/7癌转移,胸小肌淋巴结无转移0/3,ER2+,PR2+,ⅡA期T1N1M0”.术后间断CMF方案化疗4周期,间断口服三苯氧胺,不规律放疗.2005年8月出现声音嘶哑,并气促、腰背疼痛,胸部CT发现“双肺多发转移,双侧胸腔积液,颈部、前纵隔淋巴结肿大”,当地医院给予“艾素100mgd1+阿霉素70mgd2”化疗1周期,后口服“甲地孕酮”1月,2005-12月经停止,同时出现胸闷、咳嗽、进食困难、腰背部疼痛,胸部CT提示“左侧大量胸水,右侧少量胸水”,当地医院多次胸穿放液,曾用DDP120mg胸腔内灌注.无效.2006年5月转入医院治疗,经相关检查发现:CA153达115.0U/L,CEA31.2ng/ml;食管上段外压性狭窄;全身多发骨转移;双肺多发转移、双侧胸水、心包积液;窦性心动过速.入院后改善一般状况,然后应用双膦酸盐抗骨转移治疗2005-11-22佳诺顺4mg,2005-12-19艾本4mg,多烯紫杉醇+健择2周期化疗.胸腔闭式引流+白介素-2胸腔内灌注,化疗期间出现Ⅲ度白细胞减少,中度贫血.患者胸闷、咳嗽减轻,进食困难缓解,腰背疼痛消失,病情好转,2006年7月出院.张女士悲痛乳腺癌张友兰女32岁2009年3月因发现乳房有异常肿块到医院检查确定为乳腺癌,检查报告如下:右乳腺浸润性导管性二级,乳头-,浅筋膜-,腋窝淋巴结+10/17,右锁骨下淋巴结+5/5,免疫组化:ER+PR+++E-cad+CerbB-2-.张友兰和丈夫小卢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苏州工作,夫妻俩为在苏州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勤俭节省,刚刚在吴中买了一套不错的房子.搬进新家后,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小两口正筹划下一步生一个漂亮的小宝宝让整个小家更加温情.不料在一天清晨醒来的时候,小张觉得乳房胀痛难忍,虽然以前也有过隐隐的感觉,但一会就过去了,也就没有在意,自检时发现不明肿块.在丈夫小卢的一再要求下夫妻俩到了吴中区医院检查,初步诊断为乳腺癌.小张自觉得不太可能,这么年轻怎么会患上这个病呢于是来到了苏州xx医院中心做了进一步的病理生理检查,结果如上,确诊为早期乳腺癌.这让夫妻俩一时不知所措,小卢甚至吵着要将房子卖掉给小张治病.在治疗中心的李主任耐心劝道下,小卢和小张的心情才开始平静.李主任说:小张这个病情较轻,属于乳腺癌早期,是可以治愈的,我们会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请放心.听到了李主任的话小夫妻俩开始平静下来.李主任给他们采用的方案是,右乳房保守切除,为了巩固疗效,防治复发,在手术治疗期间同时使用自体免疫细胞生物治疗.经过3个月的住院治疗小张基本康复,仅需每周到医院做一次生物治疗,定期检查.时间转眼3年过去了,小张完全康复,和常人无异.在2012年6月还有了自己的小宝宝,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李主任指出,在早期乳腺癌治疗里面手术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手术能切除人肉眼看到的肿块,但对一些微小或已转移的肿瘤细胞却无能为力,并且手术后患者免疫状况也迅速下降,机体免疫功能减弱,所以建议术后一周联合生物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达到清除体内微小肿瘤细胞,提升患者免疫力的治疗目的.江西的靳女士,62岁,乳腺癌.靳女士,2008年在社区组织的癌症筛查时被发现患有乳腺癌,好在发现得及时,病情并不严重.当时就做了切除手术.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0年国庆节的时候由于骑车不慎摔倒,造成肋骨骨折,查CT示乳腺癌术后复发、乳腺癌骨转移.后又肺部严重感染、伤口不愈合造成了胸瘘,每天从瘘口排出大量的恶臭的浓液,后来我就出院、回家静养了.由于肋骨骨折、胸瘘导致我的左手残废、不能活动了,我的饮食起居、瘘口的换药就都由我的女儿来做了,可怜我的女儿既要照顾还小的儿子,又要照顾我这个累赘.由于乳腺癌已经复发而且发生骨转移,因此身体好转些后,我们就开始准备进行巩固治疗了.在网上看到说运用生物免疫治疗的效果好,因此我们来到了武汉市医院.入院后,积极的配合医生检查、商讨治疗方案.在医师不断的鼓励我,护士们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我内心深受感动,我的心情开朗了很多,我下决心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能辜负医护人员对我的厚爱.11月,开始了正规的治疗,医生说根据我的个人情况,适宜应用DC-CIK治疗方案,这个方案的具体操作就是从人体外周血、骨髓血或脐带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经过一定时间,在实验室内诱导、培养出具有健康活性的DC与CIK细胞,并增殖,大量回输到患者体内,在不损伤和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和功能的前提下,直接识别、杀死、消灭存在于人体内血液、淋巴中的癌细胞,恢复和增强机体自然抗癌免疫系统和功能.12月,接受治疗一疗程后,症状就有明显好转,后为巩固治疗又先后2次在武汉市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直到现在病情一直比较稳定.大家都说乳腺癌发生骨转移、肋骨骨折、胸瘘后我还能活着真是个奇迹,医生说这要归功于我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性格、孝顺的女儿、和睦的家庭,但是我要说,我之所以还能健康的活着全依仗武汉医院采取的规范、合理、适当的治疗措施.我们全家都十分感激医院的医护人员们,使他们又为我们全家带来了欢声笑语.案例六:乳腺癌术后康复用品让生活更加圆满乳腺癌,一个让人恐慌的名词,意味着我在忍受痛苦的同时要失去美丽,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让我一度生活在恐惧当中.治病,就如同一段旅程,虽然前路崎岖,却有着独特的风景.随着脚步的前行,开始时的锥心疼痛渐渐变得平静,取而代之的是心态的日渐平和;最初的恐慌渐渐消失,渐渐体会到什么是“勇者无惧”.乳腺癌,这个听过、见过,以为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的疾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悄然而至,瞬间让晴空变得乌云密布.很羡慕那些可以保乳治疗的人,尽管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承受更多的药物反应和化疗的痛苦,但是,至少身体的完整的.可是,不幸的是,我偏偏是那种“不能保的”.那时的我,纠结在“要美”还是“要命”中不能抉择.最后是医生的话给了我希望,他说:如果你经济负担的起,我们可以安排你进行乳房重建,重建后的乳房和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就算你的经济能力负担不起手术的费用,你也可以佩戴义乳,现在国内有很多很不错的义乳品牌,和真乳极其相似的.经过了一番挣扎之后,我本着“好死不如赖活着,就算没有真的还能有假的”的原则,在签了无数次大名之后,接受了手术.手术结束了,真正的痛苦和恐惧才正式来了.随着治疗的深入,药物和化疗的一系列反应开始纷纷呈现,无一遗漏.身体的痛,会让我在夜里惊醒;血压暴涨,走了如同坐过山车;血脂升高,让我以为自己被注射了猪油.跑去问医生,医生告诉我是正常反应;问病友,病友说:这算什么,我的更严重.术后的我,完全从一个职场女强人变身超级师奶,每天享受为家人洗手作羹汤的幸福.就在家人夸我的手艺堪比大厨的时候,我已经跑偏了无数个乳腺癌患者群.这是我和一个“前辈”学的,她说过:一个人走夜路怕黑,一群人结伴而行便不再觉得孤独.事实也证明了她的说法,过来人的经验和鼓励如篝火般温暖,如灯塔般明亮,让我想靠近,再靠近.渐渐恢复之后,我最终决定不做重建手术,经济压力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我渐渐的接。
乳腺癌MRI的特征性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1材料 和方 法
1 . 1 材料
2 . 1乳腺 癌肿 块短 径 与长径 之 比与腋 窝淋 巴结转 移
的相 关性
2 0 1 0年 7月 至2 0 1 4年 7月在 某 医 院住 院并经
4 4 例乳 腺 癌 患 者 病 灶 的 短径 与 长 径 的 比值 在
术 后 病理 证 实 的乳腺 癌 患者4 4 例( 排 除术 前化 疗 的 0 . 2 7 8 ~l 之 间波 动 ,当其 比值 越 大 时 , 同侧 腋 窝 患者 ) ,均 行腋 窝淋 巴结清 扫 ,证 实2 6 例 有 同侧腋 淋 巴结 转 移率 越 小 。其 中淋 巴结 阳性 组 ( = 2 6 ) 的 窝淋 巴结 转移 ,患者 均 为女性 ,年 龄2 3  ̄7 4岁 , 平均( 4 6 . 2 8 ±1 3 . 6 4 ) 岁 。其 中浸 润性 导管 癌 3 2 例,
1 . 3图像 分析
率 高 ,死 亡 率仅 次 于肺 癌 ,严 重 危 害 女性 健康 。 根据 近几 年相关 数据 统计 [ 3 ] ,乳 腺癌 淋 巴结转 移最
由两名 高 年 资 影像 学 医师 对 4 4 例 乳 腺 癌 患者 常见 及 最 早 受 累 的部 位 是 同侧 腋 窝 ,因此 乳 腺癌 病 变 MR动态 增 强MR的特 征进 行 分 析 ,分 别 选择 手 术治 疗 是 否 行腋 窝淋 巴结 清 扫 已有 很 多 相 关报 高 分辨 率 表 面 线 圈 技 术 的改 乳腺癌肿块短径及长径极值的层面 ,测量乳腺癌 道及 研 究 ,随着 MRI I 已经 成 为 乳 腺 癌检 肿块的短长径值 ,并计算其 比值 ;统计患者肿块 进及 新 的成 像 技 术 发 展 ,MR 出 、诊 断 和分 期最 有 前 途 的检 查方 式 ,术 后 切 除 呈 边 缘 强 化 的早 期 强 化率 ,当两 名 医 师诊 断 意 见 不一致 时咨 询上 级意见 。 的肿块 大 小 与MR 评估 的范 围误 差极 小 [ 4 】 。淋 巴结 5 】 ,因 此 行 病 理 证 实 腋 窝是 否 存 在 淋 巴结 转 移 ;选 取 转 移 已成 为 评 估 乳 腺 癌 预 后 的 重要 指标 【 呈 边 缘 强 化 的乳 腺 癌 作 为兴 趣 区 ,按 照公 式 早 期 对 淋 巴结 的转 移 如果 能 做 到 尽 早诊 断 和 及 时 治疗
乳腺Paget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术, 1 例行 单 纯 乳 房 切 除 。其 中有 4例 患 者 出现 腋 窝淋 巴结
t
l 1 C l h e n C Y, S u n L M, A n d e r s o n B O , e t a 1 . P a g e t d i s e a s e o f t h e
疗效, 报 告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例, 恶性肿块征象 或结 构扭 曲 1例 。说 明该病 临床表 现未得 到
患者和医师重视 , 而 出现误诊 , 大多患者发 现合并乳房肿 块就诊 后 才确诊。因此 , 乳头乳晕 区有湿疹样表现者 都应考虑 P a g e t 病
的 可 能 J 。
河南外科学杂志 2 0 1 3年 1 1月第 1 9卷 第 6期 HE N A N J O U R N A LO F S U R G E R Y N o v . 2 0 1 3, Vo 1 . 1 9 , N o . 6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 1・
・
临床实践 ・
乳腺 P a g e t 病 的 临 床 诊 治 分 析
乳腺 P ge a t 病, 又名乳 腺湿疹 样癌 , 是 乳腺 癌 的一种 特殊类 型, 其 临床特征是 在乳头及乳晕区 出现慢 性湿疹样 改变 , 临床较 为少见 , 一 般 预 后 良好 , 但 首诊 误 诊 率 较 高 , 严 重 影 响 患者 预 后 … 。2 0 0 9— 0 2— 2 0 1 1— 0 3间 , 我院共收治 7例乳腺 P ge a t 病 患 者, 现对患 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析 , 以提高本病 的诊断 和
7 例 患者 乳
头、 乳晕 区破溃 、 结痂 、 脱 落等湿疹 表现者有 5例 ; 其 中有 6例行乳腺 改 良根治术 , 1例行单 纯乳房切 除 , 随访 6~ 4 8个 月 , 2例淋 巴结 乳腺 P a g e t 病 的临床表 现较 为明显 , 但 在诊 断 中易误 诊 , 对乳 头乳 晕区有湿疹样表现者均要考虑本病 的可能 , 单纯 的 P a g e t 病 愈后 良好 , 可行乳 房单纯切 除 ; P a g e t 病 合并其他类 型
乳腺癌术后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一例

和纵 隔小 淋 巴结 未 见 F D G异 常 摄取 ; ( 4 ) 右 下肺 小 结 节 ,
注: 患 者术后 出 现左侧 腋 窝淋 巴结 转移 癌 , 考 虑来 源 于 乳
腺; 一 所示 转移 癌 ; 一所 示淋 巴结
F D G未见异常 摄取 , 建议 随访 ; ( 5 ) 脂 肪肝 ; ( 6) 右 侧第 7 、
。
病例报告 。
乳腺 癌 术 后对 侧 腋 窝淋 巴结 转 移 一例
周彦 君 陆 肖玮
左乳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 , 考虑右侧 乳腺 癌术 后对侧腋 窝 淋 巴结转移 的可能性 大 , 局部 治疗可选择 全乳放射 治疗+ 左 侧腋窝淋 巴结清扫 , 或左侧乳 腺癌改 良根治术 。告知患 者及 家属后 , 患 者及 家 属 要 求 行左 侧 乳 腺 癌 改 良根 治术 , 遂 于
・
3 1 6・
中华 乳腺 病杂 志 ( 电子 版 ) 2 0 1 6年 1 O月 第 1 O卷 第 5 期 C h i n J B r e a s t D i s (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O c t o b e r 2 0 1 6 , V o 1 . i 0 , N o . 5
淋巴结比例对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

存 ( F )并 应用 L g rn DS, o -a k检 验 L NR对患 者预 后 的价值 。 结果 本组 病例 L R平 均值 为 03 ± .8 NR和淋 巴结 N -1 01 。L
阳性 总数 呈正 相关 。N L R低 分组 中位 O S和 中位 D S 比 L R高分 组长 , F均 N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 义 。 结论 L R是影 响 有 N
腋 窝 淋 巴结转 移 的三 阴性乳 腺 癌 的预后 因素 。
【 键 词 】乳 腺 癌 ; 巴 结 ; 后 ; 阴性 关 淋 预 三
te go p . s l h a NR cr s03 _ . . h ru s Re ut T eme n L s s oe wa . + 1 LNR sc reae t u e fmea tt o e o iiey 1 0 8 wa orltd wi n mb ro tsai n d sp st l . h c v
I h o NR c r o p t eme in OS a d me in DF r e trta ih L n t elw L s oe g u , h d a n d a S wee g ae h n hg NR r u ,whc r tt t al r r go p ih we e sai i l sc y
sg i c n. n l so NR i rg o t a trfrn d - o i v BNC. inf a t Co cu i n L sap o n si fco o o e p st eT i c i
乳腺癌术后对侧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1例

乳腺癌术后对侧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1
例
狄奇;张春旭
【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6)6
【摘要】@@ 临床上乳腺癌术后对侧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极为少见,极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作者在临床实习期间,在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普外科所见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1例,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636)
【作者】狄奇;张春旭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专升本部,河南,新乡,453003;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东区普外科,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以腋窝肿大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的男性隐性乳腺癌 [J], 赵康康;赵宗兴;任晓俊;刘倩;厉超;杨建征
2.乳腺癌术后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一例 [J], 周彦君;陆肖玮
3.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双侧隐性乳腺癌 [J], 段哲萍;张洪珍;刘斌
4.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23例报道 [J], 孙云芸;张卫东;杜亚如;张军;
闵美林
5.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1例报道 [J], 张卫东;吴艳春;王敦英;闵美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行X_线摄影与CT_检查的诊断效能分析

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24)03-0506-06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行X线摄影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分析王浩宇,㊀石文达,㊀赵晓彬,㊀崔志新(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㊀河北㊀承德㊀067000)ʌ摘㊀要ɔ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㊂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㊁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㊂结果:112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28.57%;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低分化比例㊁组织类型为浸润性癌比例㊁有脉管浸润比例㊁肿瘤直径ȡ5cm比例㊁组织Ki-67表达ȡ14%比例分别为68. 75%㊁90.63%㊁28.13%㊁31.25%和84.38%,明显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㊁病灶组织类型㊁脉管浸润㊁Ki-67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X线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500,P<0.05,一致性较差; 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825,P<0.05,一致性较好;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㊁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㊁87.50%和95.00%,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㊂结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受分化程度㊁病灶组织类型㊁脉管浸润㊁Ki-67表达的影响;相较于X线,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较高㊂ʌ关键词ɔ㊀乳腺癌;㊀腋窝淋巴结转移;㊀危险因素;㊀X线;㊀CT检查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㊀㊀㊀ʌdoiɔ10.3969/j.issn.1006-6233.2024.03.028Risk Factors for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Comparativ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X-ray Imaging and CT ScansWANG Haoyu,SHI Wenda,ZHAO Xiaobin,et al(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Hebei Chengde067000,China)ʌAbstractɔ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compare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X-ray and CT examinations.Methods:A total of112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2021to May2023were selected.Differences in clinical data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analyzed.The diagnostic value of X-ray and CT examinations for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also assessed.Results:Among the112pa-tients,32had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was28.57%.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with low differentiation,invasive cancer,vascular infiltration,tumor diameterȡ5cm,and Ki-67expressionȡ14%were68.75%,90.63%,28.13%,31.25%,and84.38%, respectively,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P<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ifferentiation degree,focus tissue type,vascular invasion,Ki-67ex-pression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P<0.05).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X-ray diagnosi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was poor, with a Kappa value of0.500and P<0.05.The consistency between CT diagnosi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was good,with a Kappa value of0.825and P<0.05.The sensitivity,accura-cy,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of CT in diagnosing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92.86%,87. 50%,and95.00%,respectively,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X-ray examination(P<0.㊃605㊃ʌ基金项目ɔ河北省承德市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编号:202204A068)ʌ通讯作者ɔ崔志新05).Conclusion:The occurrence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s influenced by differentiation degree,lesion tissue type,vascular invasion,and pared to X-ray,CT demonstrates higher diagnostic value for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ʌKey wordsɔ㊀Breast cancer;㊀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㊀Risk factors;㊀X-ray;㊀CT exami-nation㊀㊀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1-2]㊂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是肿瘤发生血行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其中以腋窝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3-4]㊂目前,X线和CT等影像学技术可用于评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5-6]㊂X线是基本影像学方法,常用于乳腺疾病的检查和诊断,也是评估淋巴结转移的常用方法[7]㊂CT技术分辨率较高,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在显示病灶位置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方面的效果已被临床认可[8]㊂但是,影像学检查结果具有变化性,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9]㊂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旨在为改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效果提供依据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50岁患者75例,年龄ȡ50岁37例;分化程度中高分化66例,低分化46例㊂纳入标准:①女性患者;②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明确;③术前未行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④术前接受X线㊁CT检查;⑤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㊂排除标准:①双侧乳腺癌;②合并有其他系统恶性肿瘤㊂1.2㊀资料收集:收集患者组织低分化比例㊁组织类型为浸润性癌比例㊁有脉管浸润比例㊁肿瘤直径ȡ5cm比例㊁组织Ki-67表达ȡ14%比例及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㊁生育情况㊁绝经情况㊂1.3㊀检查方法1.3.1㊀X线检查:检查所用仪器为MGU-1000D MAMMOREX Pe.ru.ru DIGITAL乳腺数字化摄影钼靶机(日本),摄片条件:20~35kV,50~110mAs;进行头尾位和内外侧斜位投照㊂投射范围为自乳腺内上方以45度投射向外下方,包括腋窝组织㊂当腋窝发现肿块影㊁微小钙化㊁结构扭曲且局限有致密浸润㊁边缘呈现毛刺症中任意两条征象时,则怀疑为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㊂1.3.2㊀CT检查:检查所用仪器为64排256层CT机(东芝AQULION ONE TSX-301ACT)㊂患者取仰卧位,乳腺自然下垂㊂参数设置:5mm层厚,5mm层距, 90~120kV,100~120mAs,300~500Hu窗宽,0~50Hu 窗位㊂先进行平扫,自颈根部至乳腺下缘进行扫描,再进行增强扫描,利用高压注射器以3.5mL/s的速度注入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23s后行动脉期扫描,55s静脉期扫描,检查腋窝淋巴结的有无,若出现腋窝淋巴结,则需要标记其深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为后续手术提供信息㊂X线摄影和CT结果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共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㊂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CT㊁X线两种技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计算其与金标准的一致性㊂1.4㊀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xʃ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Kappa值>0.75,一致性较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㊀果2.1㊀术后病理学结果:112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28.57%㊂2.2㊀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低分化比例㊁组织类型为浸润性癌比例㊁有脉管浸润比例㊁肿瘤直径ȡ5cm比例㊁组织Ki-67表达ȡ14%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㊂见表1㊂表1㊀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临床病理特征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n=32)㊀未发生(n=80)χ2P年龄<50岁21(65.63)54(67.50)0.0360.849ȡ50岁11(34.38)26(32.50)分化程度低分化22(68.75)24(30.00)14.1810.000中高分化10(31.25)56(70.00)㊃705㊃生育情况是25(78.13)65(81.25)0.1410.707否7(21.88)15(18.75)绝经情况是17(53.13)41(51.25)0.0320.858否15(46.88)39(48.75)乳腺癌家族史有3(9.38)5(6.25)0.0300.862无29(90.63)75(93.75)病灶组织类型浸润性癌29(90.63)51(63.75)8.0890.004非浸润性癌3(9.38)29(36.25)脉管浸润有9(28.13)6(7.50) 6.6990.010无23(71.88)74(92.5)肿瘤直径<5cm22(68.75)69(86.25) 4.5950.032ȡ5cm10(31.25)11(13.75)病灶部位右侧21(65.63)47(58.75)0.4530.501左侧11(34.38)33(41.25)病灶所在象限外上象限23(71.88)53(66.25)0.3320.565非外上象限9(28.13)27(33.75)ER表达阳性22(68.75)52(65.00)0.1430.705阴性10(31.25)28(35.00)PR表达阳性18(56.25)44(55.00)0.0140.904阴性14(43.75)36(45.00)HER-2表达阳性9(28.13)21(26.25)0.0410.840阴性23(71.88)59(73.75)Ki-67表达<14%5(15.63)33(41.25) 6.6950.010ȡ14%27(84.38)47(58.75)2.3㊀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将分化程度㊁病灶组织类型㊁脉管浸润㊁肿瘤直径和Ki-67表达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㊁病灶组织类型㊁脉管浸润㊁Ki-67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各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Logistic回归结果见表3㊂2.4㊀X线㊁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X线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500,P<0.05,一致性较差;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825,P<0. 05,一致性较好㊂见表4㊂2.5㊀X线㊁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比较:CT 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㊁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㊁87.50%和95.00%,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㊂见表5㊂2.6㊀典型病例:某女性患者,51岁,患者于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肿块,约鸡蛋黄大小,无发热㊁乳头溢液㊁乳头凹陷㊁乳头偏斜㊁乳头脱屑㊁乳头糜烂㊁皮肤红肿㊁皮肤破溃㊂无其他明显不适㊂诊断:左侧乳腺占位;左侧腋窝多发增大及肿大淋巴结;病理:(左)乳腺浸润性癌㊂免疫组化:ER(-)PR(-)HER-2(1+)ki -67(热点区增殖指数约40%);左侧腋窝肿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2.12ˑ1.51cm;左侧乳腺肿物最大横截面:2.11ˑ2.99cm㊂见图1㊂表2㊀各变量赋值情况变量符号赋值情况腋窝淋巴结转移Y未发生=0,发生=1分化程度X1中高分化=0,低分化=1病灶组织类型X2非浸润性癌=0,浸润性癌=1脉管浸润X3无=0,有=1肿瘤直径X4<5cm=0,ȡ5cm=1Ki-67表达X5<14%=0,ȡ14%=1㊃805㊃表3㊀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因素βSE Waldχ2P OR(95%CI)分化程度0.9870.22419.4150.001 2.683(1.730~4.162)病灶组织类型 1.1210.34710.4360.001 3.068(1.554~6.056)脉管浸润0.7780.22412.0630.001 2.177(1.403~3.377)肿瘤直径0.3460.4050.7300.812 1.413(0.639~3.126) Ki-67表达 1.0330.3359.5080.001 2.809(1.457~5.417)常数项-3.924 1.12112.2530.001-表4㊀X线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病理结果X线腋窝淋巴结转移㊀㊀腋窝淋巴结未转移CT腋窝淋巴结转移㊀㊀腋窝淋巴结未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1913284腋窝淋巴结未转运971476 Kappa0.5000.825P0.0010.001表5㊀X线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比较检查方法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X线59.38(19/32)88.75(71/80)80.36(90/112)67.86(19/28)84.52(71/84) CT87.50(28/32)95.00(76/80)92.86(104/112)87.50(28/32)95.00(76/80)χ2 6.488 2.0937.544 3.395 4.840P0.0110.1480.0060.0650.028图1㊀某患者CT图像红色箭头:左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密度中等,边缘清晰,可见浅分叶,大者位于内侧近胸壁3㊀讨㊀论乳腺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性较大㊂及时针对肿瘤分期㊁淋巴结转移㊁病灶浸润程度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期意义重大㊂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既会增加治疗难度,术后也更易复发[10]㊂为了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主张手术清扫淋巴结,因此术前评估有无淋巴结转移至关重要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低分化比例㊁组织类型为浸润性癌比例㊁有脉管浸润比例㊁肿瘤直径ȡ5cm比例㊁组织Ki-67表达ȡ14%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了肿瘤直径ȡ5cm比例,前述因素均被认㊃905㊃为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㊂以往有研究称[11],肿瘤大小超过5cm,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可达70%以上㊂但是本研究未能证实其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本研究样本例数较少有关㊂分化程度越差,肿瘤就更易转移,且以往有研究称其与肿物直径结合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较高[12]㊂大多数研究中[13],脉管浸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较强因素,该过程是肿瘤转移的必经之路,包括血管浸润和淋巴管浸润,有淋巴管侵犯的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占51.0%,无淋巴管侵犯的患者仅有19.0%,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14]㊂有研究称,Ki-67>14%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是ɤ14%者的1.498倍[15]㊂Ki-67越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但是,目前临床对该指标的临界值的确定存在争议,还需要进一步探究㊂X线为基础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其具有成像方便㊁检查费用低㊁分辨率高的优势,但是该方法不能完全显示腋窝全部范围㊂且在检查时需要对乳腺进行按压,可能会对乳腺形态造成一定影响,使得影像征象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离㊂CT能够全面观察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学特征,且操作相对简单㊂未发生转移的腋窝淋巴结在CT下呈现环形或半环形的软组织密度影,实质部分呈现均匀强化㊂有研究称,正常的淋巴结一侧具有一 门 部凹陷结构,其结缔组织疏松,淋巴结门和髓质增厚较为均匀,结构得以保持㊂癌细胞若经血管㊁神经及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其会损伤皮质及髓质,导致淋巴结实质发生不规则增厚,呈现不均匀增强, 门 结构可能会消失㊂CT影像学检查可以获取腋窝淋巴结大小㊁形态㊁结构㊁强化方式等指标,较X线的诊断效果好㊂本研究结果显示,X线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而CT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CT 诊断的灵敏性㊁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较X线检查高;两种方式的特异性㊁阳性预测值没有显著差异㊂X线摄影可对患者腋窝淋巴结的形态㊁边界㊁密度㊁周围结构及转移情况进行初步了解,但该方法对于隐匿㊁高位㊁贴近胸壁及腋尾部肿块的显示效果不佳㊂CT的优势是可以从大小㊁形态㊁结构㊁强化方式等角度全面地显示腋窝淋巴结情况,判断有无转移㊂但是也有研究称,CT的辐射量较X线高,可能会增加对心肺等组织的不必要辐射,因此临床建议在初步探及乳腺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时用X线,对可疑阳性患者可同时进行CT扫描,进而提高诊断阳性率㊂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受分化程度㊁病灶组织类型㊁脉管浸润㊁Ki-67表达的影响;相较于X线,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较高㊂ʌ参考文献ɔ[1]㊀Wang YW,Chen X,Tian Y,et al.Decreased expression ofcirc_0000160in breast cancer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J].Front Mol Biosci,2022,8(8):e690826. [2]㊀Luo J,Chen S,Chen J,et al.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DNA methylation markers to predict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J].PLoS One,2022,17(12):e0278270.[3]㊀Marino MA,Avendano D,Zapata P,et al.Lymph node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breast cancer:concurrent dag-nostic tools[J].Oncologist,2020,25(2):e231-e242. [4]㊀Chung HL,Le-Petross HT,Leung JWT.Imaging updates tobreast cancer lymph node management[J].Radiographics,2021,41(5):1283-1299.[5]㊀Wang W,Qiu P,Li J.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ased on anatomical imagingand functional imaging[J].Breast Cancer,2022,29(6):933-944.[6]㊀Zhao R,Jiang H,Cao J,et al.Prediction of axillary lymphnode metastasis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by sound touchelastography[J].Ultrasound Med Biol,2022,48(9):1879-1887.[7]㊀Huang Z,Wu Z,Zou QQ,et al.Risk factors of non-sentinel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with1-2sentinellymph node macrometastases underwent total mastectomy:acase-control study[J].World Surg Oncol,2023,21(1): 125.[8]㊀颜美莹,阮磊,杨琛,等.乳腺鳞状细胞癌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性[J].肿瘤学杂志, 2022,28(5):364-369.[9]㊀孙献甫,张强,牛连杰,等.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腋窝淋巴结负荷预测模型的构建[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5):563-568.[10]㊀赵欣,苏丹柯.影像学术前诊断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22,14(4):475-479.[11]㊀张玉姣,宋德领,王燕飞,等.基于乳腺X线图像影像组学列线图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J].放射学实践,2022,37(1):48-54.[12]㊀刘正敏,易照雄,陈颖柏,等.CT,超声弹性成像在鉴别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性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12):93-94. [13]㊀Fu Y,Jiang J,Chen S,et al.Establishment of risk predictionnomogram for ipsilateral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T1breast cancer[J].Zhejiang Da Xue Xue Bao Yi XueBan,2021,50(1):81-89.㊃015㊃[14]㊀Cai SL ,Wei RM ,Han L ,et al.Risk factors of non -sentinel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443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sentinel lymph node -positive [J ].Medicine (Baltimore ),2022,101(29):e29286.[15]㊀Zhang W ,Xu J ,Wang K ,et al.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one or two positive sentinel lymph nodes [J ].BMCWomens Health ,2020,20(1):143-145.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24)03-0511-05发生骨侵蚀的早期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张㊀颖,㊀王俊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㊀河北㊀石家庄㊀050051)ʌ摘㊀要ɔ目的:探讨早期PsA 发生骨侵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住院治疗的早期PsA (关节炎病程ɤ1年)患者5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外周关节进行超声检查,分析发生骨侵蚀的部位及特征,根据超声下有无骨侵蚀分为骨侵蚀组及无骨侵蚀组,分析两组间年龄㊁性别㊁病程㊁血沉㊁C 反应蛋白等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以及超声影像等的差异㊂结果:50例PsA 患者中23例(46.00%)存在骨侵蚀,27例(54.00%)无骨侵蚀,骨侵蚀组较无骨侵蚀组受累外周关节数更多(P <0.05)㊂骨侵蚀组手㊁足关节受累及附着点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骨侵蚀组(P <0.05)㊂两组间在年龄㊁性别㊁病程㊁皮疹是否先发㊁中轴关节是否受累㊁HLA -B27的阳性率及炎性指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㊂手㊁足关节受累㊁附着点炎㊁受累外周关节数与骨侵蚀呈正相关㊂结论:骨侵蚀在早期PsA 患者较为多见,最常发生于手㊁足关节,并与附着点炎及受累外周关节数密切相关㊂ʌ关键词ɔ㊀银屑病关节炎;㊀骨侵蚀;㊀关节超声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㊀㊀㊀ʌdoi ɔ10.3969/j.issn.1006-6233.2024.03.029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Early Psoriatic Arthritis and Bone ErosionZHANG Ying ,WANG Junxiang(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Hebei 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ʌAbstract ɔ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earlyPsoriatic Arthritis (PsA )who develop bone erosion.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early PsA (disease durationɤ1year )hospitalized from January 2018to January 2023were selected.Peripheral joints of patients wereexamined us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o analyze the location and features of bone erosion.Based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bone erosion on ultrasound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e bone erosion group and the non -bone erosion group.The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parameters ,as well as ultrasoundima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age ,gender ,disease duratio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C -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others.Results :Among the 50PsA patients ,23(46.00%)had bone erosion ,while 27(54.00%)did not.The bone erosion group had involvement of a higher number of peripheral joints compared to the non -bone erosion group (P<0.05).The prevalence of in-volvement in hand and foot joints and enthesit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bone erosion group (P<0.05).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age ,gender ,disease du-ration ,pre -existing skin rash ,axial joint involvement ,HLA -B27positivity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P >0.05).Involvement of hand and foot joints ,enthesitis ,and the number of affected peripheral joint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ne erosion.Conclusion :Bone erosion is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early PsA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in hand and foot joints ,a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nthesitis and the number of affected peripheral joints.㊃115㊃ʌ基金项目ɔ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编号:20180468)ʌ通讯作者ɔ王俊祥。
腋窝淋巴结状况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引流的影响

瘤 进行 分别 分 析 , 后再 集合 起来 分析 , 按照 回 然 但 归 模型 中的大 小 做 调 整 。最 后 , 项 研 究 的结果 每
组 合起来 取 一 个 差 异 ( 倾 向 ) 反 变 量 权 重 平 或 的
敦 A adD uuhta 进行 的一 项腋 窝淋 巴结 nn .Prsohm
研 究 中肿瘤 的平均 大小 比前 哨 淋 巴结 研究 中的大 得多 , 因此 对 于 2 0mm、 0mm和 > 0 m 的肿 <2 2 m
不 能解 释 B R C L的 许 多 现 象 。例 如 : 然 接 受 相 虽
同的治疗 , 只有 少 数 患 者发 展 为 B R , 水 肿 但 C L且 范 围常 常很局 限 , 不 累及 整 个 上 肢 ; C L在 手 并 BR 术或放疗后 数年 才 发展 成为 临床 症状 。因此 , BC R L的产 生 很 可 能 是 复 杂 的 多 因素 作 用 结 果 。 曾经 有一 些 回顾 性 的研 究 , 图将 临床 病 理 和 治 试 疗 因素与 B R C L的发 展 联 系起 来 , 是 这 些 研 究 但 大部分 的结 果 是 矛 盾 的。 因此 , 文 介 绍 英 国伦 本
的合 并分 析 中 (P= 3 差 异显 著 。去 除肿瘤 大 00 )
小、 手术 后 时问和 反复 测量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在研 究
前 均 签 署 知 情 同 意 书 。共 有 22例 ( 究 1中 1 研
1 2例 ; 究 2中7 4 研 0例 ) 行腋 窝淋 巴结 清 扫 的原发 乳腺 癌患 者参 与 了研 究 。没 有患 者在 腋窝 淋 巴结
淋 巴 结 放 射 治 疗 是 导 致 乳 腺 癌 术 后 淋 巴 水 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术后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7例分析
在乳腺癌转移至对侧腋窝淋巴结较为罕见,1981年~1996年间,我们收治7例,占同期住院乳腺癌病人总数的0.23%,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7例患者均于一侧乳腺癌手术后6个月~9年间发现对侧腋窝单个淋巴结肿大而就诊。
入院后经全身体检、胸片、腹部B超、乳腺钼靶X光片、红外线扫描等检查,除发现第7例患者右第4肋间转移外,余均未见肿瘤复发和其它远处转移。
对侧乳腺未见异常,亦未发现其它器官新的原发灶。
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对侧腋淋巴结转移癌,转移数目3~14个不等,同时,均对对侧乳腺进行了多部位的连续病理切片检查,未发现恶性成分。
详情见下表。
复习并对照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切片,发现它们与对侧腋淋巴结转移切片的图像特征相类似。
2 讨论
乳腺癌转移至对侧腋窝较为罕见,文献偶见报道。
其转移途径目前尚不太清楚。
一般认为,当癌瘤广泛浸润乳腺组织,阻塞了皮肤淋巴管与乳腺内淋巴管间的通路时,从乳房皮肤引来的淋巴液可逆流,癌栓偶可随逆流的淋巴液经真皮淋巴管转移至对侧腋淋巴结或对侧乳房[1]。
也有人认为,癌细胞逆流播散时,少数病例尚可经胸壁深筋膜播散至对侧腋下淋巴结[2]。
还有人认为,内乳淋巴管在第一肋间平面与对侧有吻合交通,癌细胞可由此途径转移到对侧乳房或腋窝淋巴结[3] 。
另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是血行远处转移的一部分[3]。
分析本组资料可发现如下特点,①年龄38岁~50岁,平均43岁,处于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区。
②病期偏晚,均为T2N2MO或T3N2M0,Ⅲ期。
③原发侧均有融合状腋淋巴结转移,且转移数目较多。
④病理类型均为恶性程度较高的非特殊浸润型癌[4] ,其中多为导管浸润癌(5例)。
⑤原发肿瘤多位于乳腺内侧象限。
⑥多因对侧腋窝单个淋巴结肿大就诊,而术后病理都证实为多个淋巴结受累。
在诊断上,应当注意与对侧原发性隐性乳腺癌相鉴别。
其鉴别方法可参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
我们认为,在经全身各项检查,包括对侧乳腺的多部位连续病理切片,均不能找到第二原发癌证据的前提下,如发现如下临床特征之一,应考虑为乳腺癌向对侧腋淋巴结转移。
①两侧转移淋巴结病理切片的图像特征相类似;②出现同侧肿瘤复发或其它远处转移;③原发肿瘤病期偏晚,同侧腋淋巴结有多枚转移,术后发现对侧腋窝肿块的时间间隔在2年之内。
以上7例均符合上述特征。
对于乳腺癌术后对侧腋淋巴结转移癌的处理,我们认为不应不加分别地都按一般转移癌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如果合并有其它远处转移,可行姑息性手术切除。
以术后放、化疗为主。
如未发现其它处转移,可行对侧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尽早补充放、化疗,而不应轻易放弃根治性治疗的机会。
这一点对于临床上不能排除对侧原发性隐性乳腺癌的患者尤为必要。
以上除第7例因合并有肋间转
移而行姑息性切除外,余均行改良根治术。
随访结果,1例不足3年,其余6例中,3年生存率为66.67%(4/6),5年生存率为33.33%(2/6)。
这说明,单纯对侧腋窝转移,经积极手术治疗,其结果并不悲观。
年龄原发部位同侧病理同侧腋 TNM分期术后对腋伴随复发对侧手术随访手术结转移侧腋窝转转移方式枚数移时间方式 1 50岁右乳内上M 导管浸润癌 5 T3N2M0 9年无复发转移 M 已6年4个月,健在. 2 48岁左乳外上 R 髓样癌 3 T2N2M0 1年5月无复发转移 M 3年后死于转移. 3 48岁左乳内上 R 导管浸润癌 18 T3N2M0 1年2月无复发转移 M 5年5个月后复发、转移死亡 4 38岁右乳外下 R 单纯癌 4 T3N2M0 1年5月无复发转移 M 1年9个月后死于广泛转移. 5 39岁左乳内上 R 导管浸润癌 27 T3N2M0 6月无复发转移 M 已4年,健在. 6 39岁右乳内下 R 导管浸润癌 4 T3N2M0 8年10
月无复发转移 M 已9个月,健在. 7 40岁左乳内上 R 导管浸润癌 14 T3N2M0 4年右第Ⅳ肋间转移腋淋巴结摘除 1年2个月后死于广泛转移. 注:"R"代表"根治术","M"代表"改良根治术",随访时间均从对侧手术后开始计算。
复习并对照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切片,发现它们与对侧腋淋巴结转移切片的图像特征相类似。
参考文献
1. 关曾文, 乳腺癌. 第1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5
2. 武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等编著. 外科病理学(下册). 第1版.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803
3. 沈镇宙, 乳腺癌. 第1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10
4. 王德延, 傅西林, 潘帼黧,等. 乳腺癌组织学类型与预后的研究. 肿瘤临床.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