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学院课程教案(理论教学)

合集下载

大理大学可课程教案

大理大学可课程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云南民族概述2.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3. 云南民族音乐舞蹈4. 云南民族节庆习俗5.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云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民族分布情况。

2. 提问:同学们对云南的民族文化有哪些了解?二、讲授新课1. 云南民族概述- 介绍云南的少数民族种类、人口分布、主要民族分布地区等。

- 讲解云南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 介绍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特点、制作工艺、文化内涵。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云南民族服饰。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云南各民族的特色服饰,并简要介绍其文化内涵。

2.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云南哪些民族的服饰特点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授新课1. 云南民族音乐舞蹈- 介绍云南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特点、表现形式、文化内涵。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云南民族音乐舞蹈。

2. 云南民族节庆习俗- 介绍云南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庆祝方式、文化内涵。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云南民族节庆习俗。

3.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 介绍云南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形式、创作手法、文化内涵。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云南民族民间艺术。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云南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简要介绍其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2.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传承云南民族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概述、服饰文化、音乐舞蹈、节庆习俗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理论教学)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型:(1)1、必修;2、选修;3、其它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级班授课时间:至学年3学期计划学时:58学时(其中:理论40,实验:18)任课教师:所属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大理学院教务处制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人卫出版出版社,李凡、刘晶星主编,2007年8月,第7版授课人: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学位:讲授题目: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计划学时:1.5所属章节:第5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质粒的基本特征、医学上重要的质粒及所编码物质的意义;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种类及概念。

2.熟悉: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转位因子的概念及种类;转化的条件;F质粒的转移方式;R质粒的种类及传递性R质粒的结构及功能;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机理;转导与溶原性转换的区别。

3.了解:基因的突变及损伤后修复;转化的机理;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质粒、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教学难点:质粒的基本特征、医学上重要的质粒及所编码物质的意义;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种类及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PPT课件使用教具:多媒体思考题:1.简述质粒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2.细菌变异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3.简述细菌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新的性状。

4.简述耐药性质粒及其在细菌间传递耐药性的方式。

参考资料: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Heredity and Variation of Bacterium)概述(5min)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

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

基因型变异(genotypic variation)——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非遗传性变异。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

《扎染和蜡染艺术》教案范文学习目标: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

感受扎染、蜡染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方法:欣赏、讲授、观摩制作过程教学用具:课件、录像教学过程:扎染工艺在大理,扎染制品主要用于服饰和各种家庭装饰用品。

大理的扎染某某某案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

染制的某某某案形象生动,晕纹自然,蓝地白花,青里带翠,呈现素雅凝重之感。

特别是大理古城,大街小巷摆满了色彩艳丽的各种各样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制品,为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平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

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

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

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

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某某某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某某某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欣赏扎染制品扎染壁挂、扎染桌布、扎染窗帘、扎染门帘、扎染围巾、扎染面料、扎染服饰等四、扎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1、材料:真丝、棉布、棉线、麻绳、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促染剂、固色剂等。

云南省大理州苗尾九年制学校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单元 电功和电热》教案 新人教版

云南省大理州苗尾九年制学校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单元 电功和电热》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一单元 电功和电热》教案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1、知道电功及其单位,掌握电功的公式,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2、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功率3、理解焦耳定律,知道电热器的原理4、会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 1、理解电功的概念2、理解电功率的概念,掌握电功率的计算公式3、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4、理解焦耳定律及有关计算 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 1、怎样理解电功这个物理量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如:内能、机械能和化学能等的过程。

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是电功的基本计算公式,适用于任何电路。

根据W=Pt ,也可以计算电功,但是,根据I=U/R 推出的电功的两个计算公式:Rt I W 2=和t RU W 2=只适用于计算将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的电功。

电功的单位是焦耳,常用的电功单位是千瓦时(度)。

1千瓦时=6106.3⨯焦耳 2、怎样理解电功率这一物理量电功和电功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物理量。

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即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P=UI 是计算电功率的基本公式。

另两个公式P=I 2R ,P=U 2/R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P=UI 结合欧姆定律I=U/R 推出的,仅适用于将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或电路。

3、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1)额定电压(U 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2)额定功率(P 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3)实际电压(U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4)实际功率(P ):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 U 0时,则P > P 0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 U 0时,则P < P 0 ;灯很暗, 当U = U 0时,则P = P 0 ;正常发光。

(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 ;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

例“220V100W”是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的灯泡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瓦。

旅游学理论教师教案模板

旅游学理论教师教案模板

旅游学理论教师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生,具备一定的旅游基础知识,对旅游学理论有初步的了解。

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5分钟,共2课时。

四、授课教师XXX(姓名),具备多年旅游学教学经验,对旅游学理论有深入研究。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2)了解旅游学的研究方法;(3)学会运用旅游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旅游学理论进行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旅游学理论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专业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2)旅游学的研究方法;(3)案例分析及运用旅游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旅游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2)案例分析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3)如何将旅游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旅游业的发展图片和数据,引出旅游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哪些理论支撑?”、“旅游学理论如何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2、新知讲授(20分钟)- 教师以PPT为辅助工具,详细讲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强调重点内容。

- 通过具体实例,解释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研究方法的应用。

3、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与旅游学理论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享观点,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简案

教学简案
3以事实为依据,追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高速到来,充斥在人们眼球中的食品营养与安全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然而由于普通民众对食品营养知识的认知与辩识水平高低不一,一些事实不清,内容不真的营养现象层出不穷,给我们无论是专业学生还是普通民众都带来极大的困扰。为使食品营养学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其知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健康生活。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均以权威信息来源为准绳,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并将它们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除此之外,并将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如就“安徽阜阳空壳奶粉事件、反式脂肪酸与人体营养与健康关系、三聚氰胺事件”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对其产生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等进行详尽讲解,要同学们明白食品营养与安全同老百姓的健康密切相关,作为食品科技工作者,必须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健康、营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
三、教学周历



教学
内容
1、课程介绍
2、绪论
3、绪论+练习册讲解
教学
目的
1、使学生对营养学有一个清晰认识
2、掌握营养学的基本学习方向及内容
重点
难点
1、食品及食物
2、营养及营养素



教学
内容
1、蛋白质+脂肪
2、脂肪+碳水化合物
3、碳水化合物+维生素
教学
目的
1、掌握营养素的组成、分类及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教学
内容
烹饪实训
教学
目的
重点
难点



教学
内容

昆明学院课程设计

昆明学院课程设计

昆明学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昆明学院所选教材中关于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如关键概念、原理及相应的实例。

2. 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会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结合昆明学院所选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设计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课程。

学生特点:针对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教材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原理- 关键概念:列举与本章节相关的重要概念,如定义、性质、分类等。

- 基本原理:阐述本章节的核心原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 实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材第二章:知识运用与实践- 应用案例:介绍本章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 实践活动: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教材第三章:拓展提高与创新能力- 拓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与本章节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知识面。

-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设计创新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大纲安排:1. 第一周:学习教材第一章,掌握基本概念与原理。

2. 第二周:学习教材第二章,进行知识运用与实践。

3. 第三周:学习教材第三章,拓展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

大理大学教案

大理大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茶道精神及茶艺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茶道精神及茶艺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茶道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2. 茶艺知识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关于茶文化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茶文化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茶文化有什么了解?(二)讲授新课1. 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介绍茶树的起源和分布。

(2)讲述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药用、食用到现代的品饮。

2. 茶道精神(1)介绍茶道精神的内涵,如清、寂、和、敬、真、美等。

(2)分析茶道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如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人际交往等。

3. 茶艺知识(1)介绍茶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2)讲解泡茶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茶艺表演。

2. 其他同学观摩,并点评表演者的茶艺水平。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茶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2. 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茶文化在各地的特色和传承。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授、实践、观摩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自己的茶艺水平。

3.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开展更多关于茶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