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镜下表现及临床意义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

脑 白 质 疏 松 (leukoaraiosis,LA),是 一 个 影 像 学 诊断术 语,由 加 拿 大 神 经 病 学 家 Hachinski于 1987 年首先提出,用以描 述 脑 室 周 围 及 半 卵 圆 中 心 区 脑 白质的斑片状或 斑 点 状 改 变[1]。CT 表 现 为 边 界 不 清的低密度灶,MRI 表 现 为 边 界 不 清 的 T1 加 权 为 等 、低 信 号 ,T2 加 权 高 信 号 。 众 多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脑 白 质 疏 松 和 认 知 功 能 损 害 、步 态 及 平 衡 能 力 损 害 、情 绪改变和抑郁症、尿失禁、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等 [2] 临 床表现有关。脑白质疏松是发生卒中的独立预测因 素之一,伴严重脑白 质 疏 松 的 首 次 发 生 梗 死 者 再 次 发 生 卒 中 的 风 险 高 于 无 或 伴 轻 度 脑 白 质 疏 松 者 。 [3] 缺血性脑 白 质 疏 松 是 脑 白 质 疏 松 的 最 常 见 的 的 类 型 ,目 前 认 为 它 属 于 脑 小 血 管 病 变 的 一 种 特 殊 类 型 , 本病与年龄、高血 压、炎 症、遗 传 等 危 险 因 素 密 切 相 关。本文针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 C 反应蛋 白(hs-CRP)在 缺 血 性 脑 白 质 疏 松 患 者 的 诊 断 意 义 进行相关分析。 1 对 象 与 方 法 1.1 研 究 对 象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预警价值

br s ance ea t c r Z A a qa g,I We , u —a g, E Z a - n HA h—o g HU NG Y —in L U iMO J n y n R N h npig, NG Z id n .
( eate tfBes S rey聊 A dae o i lG a g i dcl n e i ,  ̄o 4 0 1 C i ) D pr n o r t ugr, m a . i dH s t ,u n x Mei i rt Hu u5 50 , hn f t pa a U v sy h a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1. 引言1.1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死亡率第二位的癌症。
每年有数十万女性被乳腺癌夺去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乳腺癌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而且患者常常在早期没有典型的症状,使得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及早发现和治疗乳腺癌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作为乳腺癌诊治中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和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技术,将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原理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原理是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或蓝染剂到乳腺癌部位,让其以淋巴管系统达到淋巴结引流区域。
当手术进行时,外科医生可以通过探测器或目视找到首次接受转移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
这种方法并非是盲目地切除整组淋巴结,而是选择性地检查前哨淋巴结。
如果前哨淋巴结未检测到癌细胞,那么其他淋巴结通常也不受累。
这一原理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淋巴清扫手术,同时避免了淋巴管反流导致的影响。
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原理可以实现早期发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病灶,并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通过精准的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够有效地指导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2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诊断和治疗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诊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前哨淋巴结活检是通过注射示踪物质,找到首个接受乳腺癌细胞引流的淋巴结,对该淋巴结进行活检检查是否有癌细胞转移。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的基本概念。
前哨淋巴结是指肿瘤最首先引流的淋巴结,通常是位于肿瘤区域淋巴引流路径的第一个或几个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靛青等示踪物质标记肿瘤周围引流的前哨淋巴结,然后通过手术取出前哨淋巴结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淋巴结有无转移,从而判断肿瘤的分期和预后。
而微转移检测则是利用一系列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实验方法对淋巴结组织进行详细的检测,以发现淋巴结微小转移病灶,从而及时发现肿瘤的转移情况。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非常重大。
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明确了解乳腺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的治疗方案中,手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往往是根据淋巴结是否转移来决定的。
对于未转移的乳腺癌,可以选择较为保守的手术方式,如乳腺保留手术或微创手术;而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根治性手术,包括全乳切除术和前哨淋巴结清扫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帮助医生明确了解病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微转移检测可以在非常早期发现淋巴结微小转移病灶,从而实现早期治疗和干预,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早期发现和治疗淋巴结微小转移病灶对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影响非常大。
过去,很多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之后,未能及时发现淋巴结微小转移病灶,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给患者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而现在,通过微转移检测,可以提前发现微小的淋巴结转移病灶,及时进行靶向治疗或者综合治疗,有效预防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一些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或者三阴性等不同分子生物学类型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还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针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癌,通常会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和药物方案。
而通过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和微转移的检测结果,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标签:乳腺癌;前哨淋巴检;活检前哨淋巴结是最早接受肿瘤淋巴引流和发生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对于乳腺癌病病人,如能在术中准确定位、检出前哨淋巴结(SLN),并诊断有无肿瘤转移,对确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我们自2003年10月~2006年8月对60例乳腺癌患者开展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以探讨其在乳腺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人均为女性,年龄30~75岁,平均49.7岁,肿瘤位于左乳32例,右乳28例;外上象限33例,外下象限11例,内上象限14例,内下象限2例。
全组均行改良根治术。
组织类型:浸润型导管癌52例,导管内癌3例,小叶癌2例,髓样癌1例,黏液样癌2例。
1.2 药品与试剂江苏济川制药厂生产的1%亚甲蓝注射液[MB],规格:2 ml,20 mg。
1.3 手术方法将1%亚甲蓝注射液4 ml在乳晕四周皮下分为4~6点均匀注射,局部按摩4 min,然后行改良根治术。
先游离靠近腋窝侧皮瓣,依蓝染淋巴管走向找到蓝染淋巴结定为前哨淋巴结(SLN),然后继续行改良根治术。
术毕将SLNB及全腺腋窝淋巴结切除术(ALND)在内的所有淋巴结分别作病理检查。
2 结果本组共行SLNB 60例,检出率为98.3%(59/60)。
其中1例未发现SLN,活检标本经病理检查为纤维组织,余59例取出SLN 108个,每例1~3个,平均1.8个。
腋窝淋巴结转移23例,无转移37例,每例取出淋巴结数目9~40个,平均14.7个,本组SLNB的准确性为96.6%(57/59),假阴性率4.4%(1/23),假阳性率为0。
3 讨论自从Halsted发明乳腺癌根治术以来,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一直是乳腺癌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自从Fisher提出了乳腺癌从一开始就是全身性疾病以来,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作为一种局部治疗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及微转移检测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前哨淋巴结活检是一种在手术切除乳腺肿瘤时同时取出可疑的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染色等技术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从而避免了传统开放式切除全部腋窝淋巴结的手术,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手术范围可以进一步缩小,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微转移指的是肿瘤细胞在淋巴结中形成的非显微镜可见的转移灶。
传统的病理学检测方法往往无法准确检测到微转移,因此容易漏诊。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微转移检测的准确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通过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能够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分期和预后。
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范围的决定、辅助治疗的选择等。
能够避免过度治疗和减少并发症。
对于淋巴结未见转移的患者,不需要进行开放式切除全部腋窝淋巴结的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微转移的患者,可以及早进行适当的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等,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能够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精确确定手术范围,避免切除过多的淋巴结,减少了对淋巴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了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提高了术后的生活质量。
能够指导预后评估和随访监测。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后续的随访和监测。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和预后与淋巴结状态密切相关。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技术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其对临床诊治意义重大。
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它使我们能够单独检测第一个被癌细胞侵犯的淋巴结而不是切除整个淋巴结区块。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外科手术的代价和风险,同时还能准确地确定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前哨淋巴结活检已经逐渐成为乳腺癌术后治疗的标准技术,减少了乳腺癌患者因高代价和高风险手术而被拒绝治疗的情况。
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微转移的检测。
传统的淋巴结活检技术只能检测到淋巴结内的肿瘤组织,而无法检测到淋巴结周围的微小癌细胞,这些细胞被称为“微转移”。
然而,微转移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因此对其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学染色技术可以检测到微转移,这项技术在治疗后及时检测微转移,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技术在乳腺癌临床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准确的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避免大面积淋巴结切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和手术的代价。
检测微转移有助于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外,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技术还可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预测转移和预后。
总之,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技术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乳腺癌治疗的个体化、精准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病理探析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病理探析【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病理情况。
方法:将我院近年来(2020.1-2022.6)期间接收治疗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2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对患者采取临床病理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检验结果。
结果:分析检验后结果可见,患者主要表现为腋窝淋巴结肿大、局部疼痛、明显的乳房肿物或者包块、乳腺肿物表面不光滑、界限不清楚、活动度相对较差、周围有散在的钙化点、有供养血管、累及皮下淋巴管、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房皮肤或者胸大肌筋膜受侵。
结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病变后期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临床需加强对患者的病理检查,以确定患者疾病类型。
关键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临床病理引言乳腺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多见于女性,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危急生命安全。
早期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后其远期生存率明显更高于中晚期患者,因此,早期临床病理诊断十分关键。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是最常见的病理症状,可累及其他正常组织,同时也对手术治疗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还需加强对患者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帮助临床评估患者疾病治疗预后,在疾病手术治疗后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检验情况,详见下文。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近年来(2020.1-2022.6)期间接收治疗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均为女性,20例,年龄区间为35-62岁,平均48.18±4.83岁;所有患者在病理检查前均已知情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加入;排除合并其他严重恶性肿瘤疾病者;排除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无法配合临床检查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需要采取临床病理检查,检查方式为:常规麻醉后将2ml美蓝分四点注入乳腺肿块周围的皮肤下,常规游离皮瓣后分离脂肪与结缔组织,沿胸大肌外缘找到被染成蓝色的淋巴管,找出距离乳腺最近的蓝染淋巴结,切除后送检,将取出的病理组织按长轴剖开后进行病理检查,按照染色法进行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镜下表现
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镜下表现,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2001年3月~2005年3月对50
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从SLN
淋巴结包膜侵犯、癌细胞分布、转移灶大小、淋巴管栓塞四个方面比较腋窝非前哨淋巴
结阳性组与ANSLN阴性组SLN的病理表现差异。
[结果] 18例SLN转移病例中,ANSLN
阳性9例,ANSLN阴性9例。
ANSLN阳性组中%SLN镜下癌细胞呈弥漫性散在分布,占据整个淋巴结切面面积的50%以上。
ANSLN阴
性组中SLN100%呈彼此孤立的巢状分布,各
转移灶面积总和不超过整个淋巴结面积20%,两者差异有显着性。
[结论] SLN内癌细胞
的分布特征和转移灶大小可能是腋窝非前
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关键词】乳腺肿瘤前哨淋巴结病理
学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
是最先接受肿瘤淋巴引流和最早发生肿瘤
转移的淋巴结[1]。
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SLNB)作为近年来乳腺外科的主要进展之一备受关注。
我院自2001年3月~2005年3月对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SLNB,其中SLN转移18例,观察其镜下特征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女性,年龄37岁~55岁,平均岁;绝经前21例,绝经后29例;SLNB术
前均未行局切活检;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 临床TNM分期T1~2N0M0,其中T1 期18 例,T2 期32例;肿瘤最大径8mm~39mm。
肿瘤位于乳腺外上象限38例,外下象限5例,内
上象限6例, 内下象限1例。
全组40例行
改良根治术,5例行保乳根治术,4例行标
准根治术,1例行扩大根治术。
病理为浸润
性导管癌46 例,导管内癌3例,髓样癌l 例。
方法
材料
染料示踪剂为1%美蓝;同位素示踪剂为
99mTc标记的硫胶体;前哨淋巴结导航仪为Crystal?鄄2000。
方法
本组前9例患者于术前10min在肿块周围4点皮下各注射1ml美蓝,后41例患者术前14h~18h于肿块周围4点皮下注射99mTc标记的硫胶体,并于术前10min在相同部位注射美蓝。
术中沿蓝染淋巴管寻找蓝染或放射性核素浓聚的淋巴结(即SLN),将其完整切除,记录各部位放射计数数值,然后常规进行腋窝淋巴结解剖(axillary lymphnode dissection,ALND)。
前哨淋巴结与腋窝非前哨淋巴结分别行病理检查,常规5μm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其镜下形态学特征,对病理检查可疑的前哨淋巴结行免疫组化(IHC)检查,检测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
统计学处理
应用四格表精确检验( Fisher’s exact test),统计软件SPSS 完成统计分析。
2 结果
49例患者成功检测出SLN,共101枚,平均每例枚。
18例共21枚SLN发现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