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1、概述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2.1地形条件(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浅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毒妻绰 = 0-— 2— 一 一 070 一 — 一 4 ( 1) - — 一 — 1 70 5 — 00 一9-2 — 0 一 7一 0一— 0 —一 一 5
和分 选 性 差 等 特 征 。 根 据 泥 石 流 规 模 、 质 、 形 条 件 和 受 害 对 象 不 同 , 石 流 危 性 地 泥
害 。⑤ 漫 流 改 道 。 泥石 流 中 的 固 体 物 质 堵 塞 其 流 路 , 成 漫 流 改 造 道 , 毁 或 淹 没 下 游 各 种 设 施 。⑥ 磨 蚀 。泥 石 流 含有 大 量 泥 沙 , 冲 在 运 动 中 对各 种 保 护 目标 及 其 防 治 工程 的表 面造 成 严 重 的磨 蚀 。 ⑦
弯道 超 高 与 爬 高 。 高重 度 泥 石 流 运 动 的 直 进 性 很 强 . 弯 道 处 流 在
动或 遇 阻 时 其 超 高 或 爬 高 的 能 力 大 , 时甚 至 能 爬 脊 越 岸 淤 埋 各 有 种 目标 。⑧ 挤 压 主河 道 。泥 石 流 冲 出 的 大量 泥砂 使 堆 积 扇 不 断 扩
大 , 成 通 航 河 道 的 险 滩 , 碍 通 航 , 将 主河 逼 向 对 岸 , 对 岸 形 有 并 使 ( ) 游 流 通 区 的地 形 多 为 狭 窄 陡 深 的 峡 谷 。 床 纵 坡 大 , 3中 谷 使 遭 受 严 重 冲 刷 , 成 山 坡 失 稳 , 害 各 种 目标 , 且 由 于 流 路 改 造 危 而 泥 石 流 得 以迅 猛 直 泻 。 变 . 沿岸各种设施遭受危害 。 使 () 游 堆积 区的地形 为开 阔平坦的 山前平 原或河 谷阶地 , 4下 4、 石 流 的 防 治 措 施 泥 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 4 1防 治 原 则 . 22地 质 条 件 . 泥 石 流 是 一 种 较 大 规 模 的 自然 灾 害 , 形 成 原 因是 自然界 多 其 ( ) 造 : 质 构 造 复杂 , 层 皱 褶 发 育 , 构 造 活 动 强 烈 , 1构 地 断 新 地 种 因 素 共 同作 用 的 结 果 , 因 比较 复 杂 , 治极 为 困 难 。因此 对 泥 成 根 震 烈 度较 高 的 地 区 , 般 对 泥 石 流 的 形 成 有 利 。 由 于 这 些 因 素 导 一 石 流 的 防 治 应 遵 循 以下 原 则 : 防 为 主 、 以 防治 结 合 、 强 制 弱 和重 避 致 地 表 岩 层 破 碎 、 坡 、 塌 、 落 等 不 良 地 质 现 象 发 育 , 泥 石 滑 崩 错 为 点 治 理 : 沟 谷 的 上 、 、 游 全 面 规 划 , 、 、 、 综 合 治理 ; 对 中 下 山 水 林 田 流 的形 成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固体 物 质 来 源 工程 方 案 应 中 小 结 合 , 以小 为 主 , 地 制 宜 , 地 取 材 。 因 就 ( ) 性 : 构 疏 松 软 弱 、 于 风 化 、 理 发 育 的 岩 层 , 软 硬 2岩 结 易 节 或
浅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周国胜

浅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周国胜摘要:泥石流以暴发频次高、突发性高、流速快、破坏性强为特点,常冲毁道路、桥梁、耕地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本文通过对S103线兰州至黄河石林公路什川至青城段公路工程勘察时所遇的典型泥石流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分析,探讨了降雨、地震等诱发泥石流的因素,研究了泥石流分布特点,对泥石流在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建设公路工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及建议1引言我国山地面积广阔,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地形复杂,成为世界上泥石流最发育、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我国山区公路、铁路、桥梁等工程建设遭受到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因而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愈来愈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1]。
S103线兰州至黄河石林公路什川至青城段公路工程路线总体走向大致自西南向东北(图1),项目起点位于什川镇,由西向东,经十字沟、刮风圈沟等,设置特大桥跨越黄河,终点与青城黄河大桥顺接。
本项目起点和终点路段,为黄河阶地,地形平坦开阔,中间路段为构造剥蚀(侵蚀)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本项目泥石流的发育特征,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分析,探讨了降雨、地震、人为活动等诱发泥石流发生的因素,研究了泥石流分布特点,旨在能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设计防治措施及参考。
2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2.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沟谷纵坡降、沟坡坡度、集水面积和斜坡坡向等[2]。
项目区处于皋兰、榆中地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内侧,陇西系马啣山、兴隆山旋回折带、河西系庄浪河凹陷带与兴隆山隆起带三大构造体系的复合部,断裂构造发育。
线路途经地带总体南低北高,属中山区。
项目区起终点段地形平坦开阔,中间段山高谷深,冲沟发育,路线区域最低点为终点处,海拔约1447米;最高点为刮风圈隧道附近,海拔约1848米,落差较大,沟壑交错,沟谷坡面陡峻破碎,坡体的固体物质易汇聚于沟道内,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浅析矿山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矿 山经济 损失 。主要是摧毁矿 山及其设施 , 淤 埋矿 山坑道 、 伤害矿 山人 工 作 员、 造成停 工停产 , 甚至使矿 山报废 。另外 , 尾 矿库是 金属矿 山重要 工 业设施之 一, 尾矿库 的建设在 防治矿 山泥石流 中起 到很重要 的作用 矿 库 的建 设往往难 以避开居 民区, 因此矿 山尾 矿库一 旦溃坝, 含 有大量 水分 的尾沙 沿 山谷 向下游倾 泄形成泥 沙流 , 造成群死 群伤的重 大灾 害。
巨砾, 成 为稀性泥石 流的物质来 源。在新 构造 运动活 动和地震强 烈区, 不 仅 破坏 山岩完整 性、 稳 定性 , 形成碎 屑物 质 , 还有激发泥 石流 的作用 。不 良的 物理 地质 作用 包括 崩坍 ( 冰崩 、 雪崩、 岩崩 、 土 崩) 、 滑坡、 坍方 、 岩 屑 流、 面石堆 等 , 是 固体碎屑物质 的直接来源 , 也可直接 转变 为泥石流 。 ( 2 ) 充足 的水源 条件 水 既是泥石 流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又 是泥石流 的激 发条件和搬运 介质 ( 动 力来 源) , 水 体对松散碎 屑物质起 着片蚀 作用 , 或 者使松 散碎屑物 质沿 河床 产生运移和 移动 。泥石流 的水源 , 包括暴 雨 、 冰雪 融水和水库溃 决水 体等 形式 。我 国泥石流 的水源主要 是暴雨 、 长 时间的连续 降雨等 。 ( 3 ) 地 形 地 貌 条 件
科 学 论 坛
科 学 与财 富
浅析 矿 山泥石 流 的形成及 防治措 施
王 茜 ( 黑龙江省冶金设 计规 划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 摘 要: 根据矿山泥石流的形成及特点 , 对泥石流产生 的危害进行论述 , 并 阐述 如何综 合治理, 避 免灾害发生 。 关键词 : 矿 山 泥石 流 危害 防治措施
浅谈泥石流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漏斗 状 ,地 形 比较 开 阔 、周 围山体 破碎 、植 被 生长 不 良 ; 中游 流 通 区的地 形 多 为狭 窄陡深 的峡谷 ,谷 床 纵坡 降大 ; 下游 堆积 区的 地形 为开 阔平坦 的 山前平原 或河 谷阶 地 。 松散物 质 : 泥石 流常 发生于 地 质构造 复杂 、断裂褶 皱发 育 ,新 构 造活 动 强烈 ,地 震 烈度较 高 的地 区 。地表 岩石 破 碎 ,崩塌 、滑坡 等 不 良地 质现 象发 育 ,为 泥石 流 的形成 提 供 了 固体 物 质来源 。 水源 : 我 国泥石 流的 水源主 要是暴 雨 、长时 间的连 续 降 雨等 。暴 雨是 泥石 流形 成的动 力 因素 。
中 国科技 信 息 2 0 1 3年第 2 1 期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N D T E C H N OL O G Y I NF OR MA T I ON N o v . 2 0 1 3
资 源及 环 境
浅谈泥石流 的成 因及 预防措 施
梁 ,阻断交 通 ,阻碍救 援队 伍 和工 程机 械进 入 灾 区 ,加 大
救援 难 度 ,严重 延缓 救 援进 度 。通 讯线 路 ,造 成灾 区通 讯 中断 ,影 响救 援工 作开 展 。
这是 一 种长 期 的有 助于 减缓 泥 石流 形成 、能达 到 一定
防 御 目的 的 治 理 性 手 段 。 主要 方法 是 封 山 育林 ,固结 表
地 方 ,及 时逃 生 。泥 石 流预 警 的实 际操 作并 不 复杂 ,就是
在山沟 中设 置观察哨,在雨季密切观察 ,一旦洪水形成,
就拉 响 警报 ,告 知居 民立 即疏散 和 撤离 。
松 散物 质 ,如泥 沙 、石 块等 ;其次 是 触发 因素 ,即持续 的 强 降 雨 ,导 致 山洪 突然 暴 发 ,洪水 携 带大 量 泥 沙和 石块 形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通常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发生。
其特点是以土石流型式出现,水土混合物连续不断地流动,往往会摧毁沿途的建筑物和道路,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泥石流的习性、形成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习性泥石流是由于地质、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特点是源头面积大、流量大、速度快且带有砂石、碎石、泥沙等物质。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局部强降雨:雨量相对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
2.地形条件: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发育的沟壑。
沟壑之间的坡度大,山坡土壤疏松且易于崩塌,土石流受到重力作用呈自由流动状态。
3.地质条件:泥石流发生的地质条件主要有两种:一是存在脆弱的泥岩、砂岩等岩石,易于崩塌;二是存在水槽状的地层结构,形成水流维持,形成岩层砖石渣砾物浸染而成为泥石流物料。
(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首先,由于强降雨引发山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导致土石流的大量产生和流出。
其次,冰雪融化时水量过大,超出了所在山区的放水能力,导致水流被阻碍而形成泥石流。
此外,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提前预警和制定防治措施减少其损失。
下面是泥石流防治措施的主要措施:1.预先规划和构筑泥石流防护工程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立泥石流灾害应急机制。
其次,在泥石流易发地带,根据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制定泥石流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土石流的产生,不允许在泥石流危险区内修建建筑物或设施。
另外,应该在山地区建造泥石流防护堤、拦河坝、加强河道整治和防洪工程建设,使泥石流的运动方向和流向合理化,并增加泥石流的缓冲时间。
2.加强预报预警和数据监测加强卫星遥感、地质和水文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泥石流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可能泥石流发生地的监测,及时进行预警和报告。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简介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
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
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
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二)工程措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等情况。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 物理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物理条件,如地势险峻,地面坡度大,易产生坡面滑动,崩塌、滑坡等类型的地质灾害。
2. 水文条件降雨、雪融等水文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湿润的环境能够使得山体土壤的黏着力减少,岩石的内部纯度下降,产生岩石崩塌。
3. 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还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高、地面土壤可渗透性差、破碎岩层网络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预测监测防控对于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要建立多次、全方位的防治监测系统。
利用地质雷达、监测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对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泥石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采用隧道、堤坝等结构防止泥石流的流动。
墙壁的防护工程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堆积,以及减小泥石流造成的破坏。
3.宣传教育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非常重要,要启动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改进,增强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对泥石流的科学认识,提高公众对灾难发生的预警能力。
4.生态治理泥石流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对山地生态进行合理整治是重要的防治策略。
适当措施的生态治理可以减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提高山体环境的质量,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地质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监测、工程治理、宣传教育、生态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灾害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