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

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

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的居住和生存所需要的空间,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状况。

本调研报告主要介绍外国建筑史中的几个代表性建筑,包括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以及巴黎圣母院。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二、古埃及金字塔古埃及金字塔是迄今为止世界保存最完整的一类古建筑。

金字塔内部是埃及法老的陵墓,外部用大块的花岗石板覆盖,形成了独特的四棱锥形。

金字塔的建造技术高度发达,几乎是完美无缺的。

古埃及人相信,法老去世后会进入永生,因此金字塔被认为是通往天堂的阶梯。

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对后世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现代摩天大楼中常见的金字塔形状。

三、古希腊神庙古希腊神庙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遗产,以其优雅的设计和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古希腊神庙通常由矩形石块砌成,有带有圆柱的廊柱和屋顶,整体呈现出统一而谐调的比例。

古希腊人追求理性和秩序,这种理念贯穿于他们的建筑设计中。

古希腊神庙的设计在西方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古罗马建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都有深远的影响。

四、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也被称为大竞技场)是古罗马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被用于进行角斗和其他娱乐活动。

斗兽场通常呈椭圆形,有多层的座位供观众观看比赛。

罗马斗兽场的设计和建造工艺非常复杂,显示了古罗马人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先进水平。

它也是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例子。

罗马斗兽场对后世的竞技场、体育场馆等建筑类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市。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始于12世纪,成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哥特式建筑以其尖形尖塔、尖拱和高大的灰色飞扶壁而闻名。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工艺相当精湛,通过使用螺旋楼梯和扶手,使得高塔和拱顶能够支撑起巨大的压力。

中外建筑的对比调查报告

中外建筑的对比调查报告

四、洛可可建筑风格:
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 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 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细腻 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 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 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 壁画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 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 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 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 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 《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 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 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 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 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 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 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 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 (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 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 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 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 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 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Thank you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 本的特征:

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

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

-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一历史背景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华闭关锁国的国门,西方文化也在炮舰的护卫下涌入中国。

沈阳这座古老的城市也逐步迈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

营口开埠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增开牛庄为通商口岸,牛庄成为东北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

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这里渐入东北腹地。

除了以英法传教士为媒介引进的个别对西洋教堂的模仿式建筑。

中东铁路1 1896年中俄合作成立的中东铁路公司使外国人可在铁路沿线一定区域内拥有行政驻军司法采矿贸易减免税等特权,它也成为源源不断输送西方文化进入东北的大动脉。

2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夺得了中东铁路大量权益并圈占大量土地用于日本人居住和设置各种相应机构,称之为附属地,沈阳一段称奉天满铁附属地。

这一城区的建筑特点与当时日本国内的建筑样式几乎同步发展.商埠地的形成1906年划定奉天省城商埠地地界,大批西式建筑在这一地区形成,主要建筑类型是银行,娱乐设施,商行,小住宅等。

自主近代化1912-1931年是沈阳城市自主近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与兴盛期,奉系军阀官僚资本的形成发展与急剧膨胀,西方金融的大量涌入,使商埠地出现大量“西方古典式”建筑。

九一八事变1931-1948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沈阳主权,这时期以日本人设计的建筑为最重要的部分。

铁西工业区形成,是近代工业建筑的集中地,造型平常,立面式样简单,建造活动逐渐停滞,二沈阳近代建筑的发展建筑现象总是滞后于政治进程,并表现为渐进而非突变。

协,形成一种对抗与制约。

在这种背景下生成的建筑形态,既体现西洋风又渗透着东北风,洋式建筑大都不够正统,甚至不伦不类,但它具有再创造的性质,这使得近代沈阳建筑有三种类型: 1 传统建筑(略)2纯粹的西式建筑(以英法传教士为媒介引进的个别对西洋教堂的模仿式建筑) 3 中西参杂的建筑(以“洋门脸”和“中华巴洛克”两种最具代表性)这几种建筑模式体现了沈阳建筑的近代化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持续发展过渡到对西洋建筑的简单模仿,再到西洋建筑与本土文化深度结合并逐步成熟的几个阶段和过程。

威斯敏斯特教堂调研报告

威斯敏斯特教堂调研报告

威斯敏斯特教堂调研报告威斯敏斯特教堂调研报告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是英国伦敦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堂,位于伦敦市威斯敏斯特区的威斯敏斯特宫附近。

作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威斯敏斯特教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朝圣者。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参观情况以及对游客和教徒的意义。

威斯敏斯特教堂建于11世纪初,最初是一座几世纪前的修道院教堂。

它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哥特式,具有典型的拱顶和尖塔。

教堂内部装饰华丽,拥有许多宝贵的艺术品,如壁画、彩绘玻璃和雕塑等。

在教堂内部,有许多皇室成员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墓地和纪念碑,包括伊丽莎白一世、沃尔特·罗利和威廉·莎士比亚等。

威斯敏斯特教堂还是英国国家开国院士勋章(Orderof the Bath)的授勋地。

威斯敏斯特教堂对游客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可以购买门票,参观教堂内部的各个区域,如中殿、侧殿和圣物殿等。

此外,教堂还提供由专业导游带领的参观服务,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教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参观过程中,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和建筑细节,同时还可以享受到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

除了旅游景点,威斯敏斯特教堂对教徒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英国国教会的总部和英国皇室的皇家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是一座重要的宗教仪式场所。

每年有许多重要的宗教仪式和庆典在这里举行,如王室婚礼、加冕礼和国葬等。

这些仪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代表了英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时刻。

此外,威斯敏斯特教堂还开设了每日的礼拜活动,为教徒提供宗教服务和祈祷场所。

鉴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重要性和受欢迎程度,我们建议教堂管理方继续改善游客服务体验。

首先,可以考虑增加导游的数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其次,可以改进教堂内部的引导标识和信息展示,方便游客更好地了解教堂的历史和档案。

最后,可以开设一些相关活动和展览,以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和了解教堂。

外国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外国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外国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外国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1. 引言外国建筑设计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设计思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调研报告旨在介绍外国建筑设计的现状和趋势,帮助我们了解并借鉴其优秀的设计理念。

## 2. 外国建筑设计特点外国建筑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风格多样外国建筑设计风格多样,涵盖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

### 2.2 创新设计思路外国建筑设计注重创新和实验,追求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

他们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追求建筑的功能性和美学价值的完美融合。

### 2.3 注重绿色环保外国建筑设计强调绿色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他们在建筑材料、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3. 外国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下面我们将介绍两个典型的外国建筑设计案例,以展示外国建筑设计的优秀之处。

### 3.1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Bratislava Castle)布拉迪斯拉发城堡位于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市,是斯洛伐克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这座城堡始建于9世纪,经历了多次修复和重建,如今成为了一个博物馆和文化中心。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以其宏伟的外观和精美的内部装饰而闻名。

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风格,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同时,城堡内部的展览和文化活动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 3.2 阿拉贡塔(Aragon Tower)阿拉贡塔是英国伦敦的一座住宅摩天大楼,其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的建筑模式。

这座高耸的塔楼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创新的设计而备受关注。

阿拉贡塔的外观呈现出错层的结构,营造出动态和流动感。

这种设计不仅仅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还为住户提供了更好的景观和阳光照射。

此外,阿拉贡塔注重绿色环保,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的技术,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世界建筑调研报告

世界建筑调研报告

世界建筑调研报告在世界建筑调研报告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这些建筑不仅代表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也展示了人类对于空间利用和美学追求的不懈探索。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1. 莫斯科红场——俄罗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斯科红场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

其标志性的红色砖墙围绕着广场,边上还有伊凡喷泉和圣巴西利大教堂等建筑。

红场起初是军事防御要塞,后来成为政治、宗教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2. 夏威夷美济寺——美国夏威夷美济寺位于夏威夷的一个小岛上,是一座典型的夏威夷建筑。

它使用了传统的岛民建筑技术,如草屋和平板墙,融合了夏威夷文化和日本建筑风格。

寺庙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美丽的海景而闻名。

3. 法国卢浮宫——法国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以其丰富的艺术藏品和华丽的建筑设计吸引了全球的游客。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展示了法国宫廷的豪华与卓越。

4. 印度泰姬陵——印度泰姬陵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陵墓之一,也被誉为印度的爱情之城。

它是一座巨大的白色大理石建筑,由著名的孟加拉大理石雕塑师建造。

该陵墓以其精湛的建筑技术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是对爱情的永恒纪念。

5. 中国北京故宫——中国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其建筑风格独特,以黄色琉璃瓦和红色墙体为特色,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执政的场所,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必访的景点之一。

通过对这些世界建筑的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建筑是文化、历史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彰显了不同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独特之处。

同时,建筑还承载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空间的利用创新。

这些世界建筑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并让我们感受到了建筑对于塑造城市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中外建筑对比调研

中外建筑对比调研

宫殿建筑:最早发现 于1500年前的商代河 南偃师二里头村;隋 唐五代十国时期大明 宫、含元殿、麟德殿 均位处高地、雄踞于 全城之上、居高临下;
• 拜占庭建筑:希腊十字式平面的教 堂成为拜占庭教堂最普遍的形式在 技术方面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就 西方中世纪时期主要分 是创造了将穹顶支撑的4个或更多 为拜占庭时期的建筑、 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解决了 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建筑 方形平面上盖穹顶的承接过渡问题; 三种建筑风格 在建筑装饰方面,墙面内墙装饰色 公元397年罗马分裂成东、 西两个帝国,由于地理 彩丰富,十分精美,拜占庭中心地 因素的原因,在中世纪 区主要建筑材料是砖块或石块。 欧洲分为两大宗:西欧 (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圣 为天主教;东欧为正教。 马可主教堂) 宗教建筑成为建筑成就
• 西方工业革命对建筑产生深远 的影响,产生了建筑的新技术、 新材料和新类型,钢铁结构的 房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代表: 巴黎埃菲尔铁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与分析
中方:
• 中国传统的建筑大多以简 单的、有组织的、有规律 的布局为主,其中以庭院 式组群最为突出。基本采 用对称方式,主要以木材 和砖瓦为建筑材料,表达 的是人的精神文化和内在 修养,风格上相对平和、 含蓄。大多以人为主。
西方
的最高代表。东欧的天 主教堂大力发展了古罗 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 形式。西欧则大大发展 了古罗马的拱顶结构和 巴西利卡形制。
• 西欧罗马风建筑: • 古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 被哥特人灭亡,西欧由此 形成封建制度,在愚昧和 野蛮的状态下,基督教迅 速发展,教堂和修道院继 承了古罗马末年的初期基 督教教堂的形制。早期罗 马风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 建筑,并采用半圆拱、十 字拱等传统做法,教堂的 平面多采用有长短轴但罗 马风建筑的外观常常比较 沉重,墙体巨大而厚实, 为减少沉重感,墙面用连 列小券,的拉丁十字式,

哥特式建筑研究报告

哥特式建筑研究报告

哥特式建筑研究报告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它起源于12世纪,主要流行于13世纪至16世纪。

哥特式建筑以高耸的尖顶、尖
拱窗和复杂的装饰为特点,它的设计和结构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宗教和上帝的虔诚与威严。

本文将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欧洲建筑史上的地位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和结构上。

哥特式建筑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和设计元素,例如尖拱窗、高耸的尖顶和螺旋形的铁塔。

这些设计使得建筑物看起来更加高大、庄重和宏伟。

而在建筑结构方面,哥特式建筑采用了飞扶壁和扶壁拱,这种结构形式可以分散建筑物的重量,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其次,哥特式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哥特式建筑代表了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和政治权力。

许多哥特式大教堂和城堡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体现了教会和王权的威严与权力。

同时,哥特式建筑也标志着中世纪欧洲城市化的进程,它的设计和结构影响了后来的建筑风格,如文艺复兴和巴洛克。

最后,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期哥特式,它出现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代表建筑物有巴黎圣母院和圣丹尼斯教堂。

第二阶段是高峰哥特式,出现在13世
纪至14世纪,代表建筑物有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

第三
阶段是晚期哥特式,出现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代表建筑物有米兰大教堂和西班牙的哥特式宫殿。

总之,哥特式建筑作为中世纪欧洲建筑的一种重要风格,它的设计和结构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宗教和威严的追求。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影响了后来的建筑风格,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一历史背景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华闭关锁国的国门,西方文化也在炮舰的护卫下涌入中国。

沈阳这座古老的城市也逐步迈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

营口开埠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增开牛庄为通商口岸,牛庄成为东北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

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这里渐入东北腹地。

除了以英法传教士为媒介引进的个别对西洋教堂的模仿式建筑。

中东铁路1 1896年中俄合作成立的中东铁路公司使外国人可在铁路沿线一定区域内拥有行政驻军司法采矿贸易减免税等特权,它也成为源源不断输送西方文化进入东北的大动脉。

2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夺得了中东铁路大量权益并圈占大量土地用于日本人居住和设置各种相应机构,称之为附属地,沈阳一段称奉天满铁附属地。

这一城区的建筑特点与当时日本国内的建筑样式几乎同步发展.商埠地的形成1906年划定奉天省城商埠地地界,大批西式建筑在这一地区形成,主要建筑类型是银行,娱乐设施,商行,小住宅等。

自主近代化1912-1931年是沈阳城市自主近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与兴盛期,奉系军阀官僚资本的形成发展与急剧膨胀,西方金融的大量涌入,使商埠地出现大量“西方古典式”建筑。

九一八事变1931-1948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沈阳主权,这时期以日本人设计的建筑为最重要的部分。

铁西工业区形成,是近代工业建筑的集中地,造型平常,立面式样简单,建造活动逐渐停滞,二沈阳近代建筑的发展建筑现象总是滞后于政治进程,并表现为渐进而非突变。

外来势力在进入沈阳的过程中,受到本土奉系势力的强势阻击,二者互不服软又互有妥协,形成一种对抗与制约。

在这种背景下生成的建筑形态,既体现西洋风又渗透着东北风,洋式建筑大都不够正统,甚至不伦不类,但它具有再创造的性质,这使得近代沈阳建筑有三种类型:1 传统建筑(略)2纯粹的西式建筑(以英法传教士为媒介引进的个别对西洋教堂的模仿式建筑)3 中西参杂的建筑(以“洋门脸”和“中华巴洛克”两种最具代表性)这几种建筑模式体现了沈阳建筑的近代化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持续发展过渡到对西洋建筑的简单模仿,再到西洋建筑与本土文化深度结合并逐步成熟的几个阶段和过程。

洋门脸: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上仍沿用传统方式,仅将建筑入口等重要部位做成西洋古典式中华巴洛克:日本人对沈阳近代具有西洋建筑形象的折衷主义建筑类型所赋予的专有称谓三调研概况四 具体案例1小南天主教堂1.1概况沈阳小南天主教堂,沈阳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小南街南乐郊路40号。

教堂原建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是法国传教士方若望所建。

现存建筑沿袭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会所在地。

1.2历史始建于1878年,1900年沈阳义和团运动爆发,焚烧了当时在沈阳修建的所有外国建筑,天主教教堂被焚毁。

1908年法国主教用清政府赔款在原址重建,1912年竣工。

1.3现状小南天主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小南天主教堂的主教堂的形制是拉丁十字式的。

小南天主教堂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结构,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四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

小南天主教堂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

特点:(一)内部空间:1.尖券:尖券和尖拱的侧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

2.平面:基督教早期的巴西利卡(但这种典型的西式建筑平面进入沈阳后也做了适应性改变,如建筑的主入口为适应寒冷的地域气候而设计为双层门)(二)外部处理:1.立面:对塔夹着中央的山墙,垂直地划分为三部分,水平方向利用栏杆雕像等也划分为三部分,中央是圆形玫瑰窗,底层是三个门洞。

2.透视门3.强化竖向线条,墙和塔均是越向上分化越细,越多装饰,并且上端设有小尖塔,所有的建筑细节上端都是尖的。

追求向上的升腾之感。

富有雕刻,基本没有了古典建筑的因素。

4.玫瑰窗:也称玫瑰花窗,为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指中世纪教堂正门上方的大圆窗,内呈放射状,镶嵌着美丽的彩绘玻璃,因为玫瑰花形而得名。

5.束柱:在主教堂里面有许多修长的束柱。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1.4 与本土文化的结合采用了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点,不过在某些方面大相径庭。

教堂双塔的设置就与典型的法国哥特式教堂不同,设置在了南面,整个的横厅并不是东西向而是南北向。

在传统的建筑技术上也有所变革。

1)砖墙的建筑材料与砌筑方式小南天主教堂虽然采用沈阳传统的青砖砌筑(这是由于沈阳当时只有烧制青砖的砖亩,据记载,特殊形式的青砖有梁亨利神父亲自指导工匠专门烧制而成,在青砖的砌筑方式上,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的“三顺一丁”的砌筑方式,这在沈阳是首次的尝试)小南天主教堂没有采用当时在教堂建筑中盛行的哥特式墙体系统2)传统工艺四分拱利用传统工艺创造出内部大厅的天花四分拱。

在西方的哥特建筑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抵消横向推力的一种结构形式即是扶壁,但由于其沉重的体量不仅厚重遮光,而且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所以飞扶壁应运而生,通过凌空两侧的飞券,在中厅十字拱的四角的起脚处抵住侧推力,从而解决水平分力的问题。

而小南天主教堂并没有釆用飞扶壁结构体系,却采用了“两层皮”的做法(屋顶分为两个部分,上面是三角形木屋架,架与中厅两侧墙的壁柱上,而下面的四分拱则是木条吊顶完成,即通过木条抹灰顶棚做成四分拱外形,起券于壁柱上的垫石,拱助也是由木条拼制而成,外面涂抹灰浆,并用青灰画成青砖的质感和砖缝)这样不仅解决了屋面的结构问题,也取得了想要的四分拱的艺术效果。

2张氏帅府2.1概况张氏帅府建筑群始建于1914年,完成于1933年,由中院、东院、西院加上院外的建筑群这四部分组成。

其中包括中国东北传统四合院,西洋楼以及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少帅府等风格不同的建筑。

它的变化反映了沈阳建筑发展的全过程,是沈阳近代建筑史的缩影。

2.2早期中路的四合院建筑是最早开始建造的,接着是1916年增建的小青楼。

这一时期张作霖刚进入奉天,同时也是沈阳近代建筑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建筑延续了中式建筑的传统风格,中路四合院则是典型的代表是同一时期沈阳城内最有时代特征的建筑。

它是一座传统的仿王府式建筑,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和装饰手法,并延续了前朝后寝的建筑功能。

小青楼同许多早期建筑相同,在中式传统建筑中增加一些西方的元素:带有女儿墙的平顶屋面,屋顶的线脚,拱券形门洞窗洞口,宝瓶式栏杆。

主体还是沈阳地方传统建筑的凹字形平面,五开间口袋房,硬山顶,抬梁式构架,举折屋顶,石雕雀替与青砖外墙。

2.3中期大青楼和帅府办事处分别建于1922年和1925年。

这一时期是沈阳近代建筑由早期以中式传统建筑穿插西方元素到中期大量模仿西方建筑的过渡阶段,也是中西文化不太成熟的融合时期。

大青楼共三层,是仿罗马式(中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

建筑整体富丽堂皇,外部有精美的立体浮雕。

建筑主要立面采用对称式构图,有明显水平向划分。

三段式构图配合竖向的柱式分割,一层是柱廊加壁柱,二三层都是壁柱。

柱式是简化的爱奥尼和多立克柱式,有拱券式门洞圆形窗和屋顶三角形的山花这些西方建筑元素,而材料上使用的是中式的青砖结合混凝土。

帅府办事处在材料上相较于大青楼有了一些进步,增加了石材的使用减少了混凝土,它与青砖结合更为和谐。

入口处八根柱子形成了柱廊式空间突出入口,二层往上是平面化的壁柱,柱子也分柱头柱身柱基三部分,使用的雕刻样式却是一种中式的图案。

建筑四角有四个塔楼,中间设钟楼,都是西式的设计样式,也有一些中式的元素融合在其中。

结构上,墙体和柱子混合承重,开敞的空间是简单的框架体系,房间还是砖墙承重。

细部上,屋顶的栏板采用了中式的砌筑方式,宝瓶栏杆,层叠线脚,露台等都是西洋风格。

2.4晚期沈阳近代建筑的晚期以西路少帅府为主要代表,它建于1929年是一组集办公住宅为一体的建筑群,也称西院红楼群,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

整体建筑风格是都铎哥特式,少帅府在艺术的融合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经典的西洋格调中融入了传统的中国元素,达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这种西式的形式与中式的意境体现了沈阳近代建筑晚期的较高水准是近代晚期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少帅府采用砖木混合结构,砖墙砖砌柱和三角形屋架,形成了坡屋顶的形式;居住建筑的阁楼利用老虎窗采光弥补了传统屋顶结构形式的不足也更具有生活气息。

立面构图强调竖向并使用竖向的窗洞,强化竖向视觉效果,建筑挺拔庄重有体量感。

建筑材料都选用了红砖,而不是大小青楼的青砖;细节上,墙角窗框等位置都用清水砂浆修饰。

办公部分建筑仍是对称式纵横三段式的构图方式,中间部分,三角形山花高于主体建筑,入口向外突出而居住部分更为灵活,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它的开窗尺寸较小,立面元素更加活跃,办公与居住整体上风格统一,这些特点使少帅府成为英式都铎哥特风格与中式结合的优秀作品。

3中街建筑群4奉天满铁附属地建筑群4.1中山广场建筑群日本统治时期,设计师仿效欧洲巴洛克城市规划的手法设计了放射式广场。

主要由7栋近代建筑围合而成,广场建筑群代表着20年代沈阳外国建筑的设计思潮主流,即以样式建筑为美的设计原则。

概况:1.现辽宁宾馆(原大和旅馆):始建于1927年至1929年,由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建设和经营管理。

总体建筑共七层,是当时附属地一带最高建筑,也是沈阳地区最早,中国最早的大型豪华、高档次宾馆之一。

2.现沈阳市总工会办公楼(原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位于中山广场东侧。

1926年由日本人设计,该大楼建成后会社遂迁至于此。

3.现华夏银行中山路支行(原日本朝鲜银行):位于中山广场东北角的两栋钢混办公楼是伪满洲兴业银行旧址,建于1920年,建筑面积为2881平方米。

4.现招商银行中山支行(原三井物产会社):位于中山广场北端南京北街196号。

总建筑面积6142平方米。

5.现沈阳市公安局(原大和警务署):位于中山广场西北端,建于1906年,占地面积为30000平方米,共建七栋楼房。

6.现中国工商银行沈阳市分行中山支行(原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位于中山广场西侧。

1905年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沈阳城内中街设立奉天出张所,1921年该支店从城内迁入日本租界。

1925年10月又迁至中央广场西侧。

主要建筑:现辽宁宾馆(原大和旅馆)辽宁宾馆位于中山广场西南侧。

为七层的砖混结构建筑,由建筑主体及对称的双塔组成。

辽宁宾馆在总体结构上更多地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并融合了许多巴洛克式的装饰处理手法:门前的钢构雨棚是大和旅馆的标志性装饰,山花两边的曲线和中间还有三道拱券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开窗面积自下而上以此变小采用透视术表现建筑体量;山花中间穿插券柱式透视门,追求新奇的装饰都是巴洛克建筑的典型设计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