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_点_轴_理论的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海洋产业集群和产业关联研究——以中国三大海洋经济示范区为例

基金项 目: 山 东 省 高 等 学 校社 会 科学 研 究项 目( 批 准号 : J 1 2 W G0 3 ) 资助。
通讯作者 : 肖建 红 , 男, 博士, 教授 , 研 究方向: 资源 与环 境 经 济 。
9 2
青 岛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海洋产业 集群和产业关联研究
— —
以 中 国三 大海 洋 经 济示 范 区为例
杜媛媛 , 肖建 红 , 张 志 刚
( 青 岛大 学商 学院 , 青岛 2 6 6 0 7 1 )
摘要 : 以中 国三大 海洋 经济 示范 区 为研究 对象 , 运 用 区位 商 和灰 色 关联 分 析法 , 分 别对 山东 省、 浙 江 省和 广东 省 2 0 0 3 2 0 1 2年 的海 洋产 业 集 群水 平 和 产业 关 联 进 行计 算 。结 果 表 明 ,
LQ — Ei  ̄ / Ei ( 1 )
其中, E 指 i 地 区产业 J的产值 、 从业 人 数 、 出 口额 等 , E 指i 地 区总 的产 值 、 从业 人数 、 出 口额 , , 指 国 家产 业 J的总 的产值 、 从业 人 数 、 出 口额 等 , E 指 点国家 总的产 值 、 从业 人 数 、 出 口额 等 。 区位商 的范 围 L Q ≥O , 当 区位商 L Q大于 l 时, 表 明该 地 区该产 业 聚集程 度较 高 , 具 有 比较 优 势 , 产业 专 业化 水平 较 高 , 可 以判 断存 在产 业集 群 ; 反之 , 区位 商 系数 L Q越接近 0 , 表 明 该地 区该 产业 分 布 零 散 , 不 具 备 比较优 势 , 专 业 化 水
海洋产业布局现状及对策

保障国家安全
海洋产业的发展是国家安全的重要 保障。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可以提 高海洋产业的战略地位,为国家安 全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可以保护 海洋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 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推动可持续发 展。
02
海洋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国内外海洋产业布局的对比分析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总结词
法律法规是保障海洋产业健康发展的重 要保障,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完善执 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和保障公平竞争 。
VS
详细描述
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海洋产 业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及配套政策。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和 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海洋产业领域的违法 违规行为。此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和标准化建设工作,推动海洋产业向规范 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05
未来海洋产业布局展望
海洋新能源的发展前景
1 2 3
海洋风电
随着风机大型化和深海风电技术的进步,海洋风 电将成为重要的新能源来源,为沿海地区提供稳 定的电力供应。
海洋太阳能
利用海面反射和吸收的太阳能进行发电,具有广 阔的开发前景,尤其在赤道附近的海域具有更高 的发电效率。
海洋地热能
利用海洋地热资源进行发电或直接供热,为沿海 城市提供环保、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总结词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支撑,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推动海 洋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详细描述
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加大对海洋产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究 和产品开发。同时,要建立健全海洋产业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此外,还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投身海洋产业的发展。
基于“点-轴”理论的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济中心博士后研究人 员, 研究方 向: 产业经济学 、 国际经济学 ; 于海楠 (9 2 18 一 洋大学经济 学院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区域经济学 ; 刘曙光 (9 6 16 一 海洋大学经 济学 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产业经济学 。
国海 洋大学经 济学 院教授 , 研究方 向: 区域经济学 、 海洋经济学 ; 单春红(9l 17~
权 对新西 兰海 产 品产业发 展 布局 及 其影 响 。M i C ne 【 产 业组 织 的成本 效 率 和 市场 获 得 or Mconl1从 a l3 3 角 度研究 了德 国造 船产业 如何 保持在 欧洲海 洋产 业 中的定位 问题 。 有关 我 国海洋 产业布 局 的研 究 , 大多集 中在就 某一 省 ( 、 ) 市 区 或某一具 体海 洋产 业 的研 究上 。
收 稿 日期 :0 8一 7—0 ; 回 日期 :0 8—1 2 20 O 7修 20 2— 9
作者简介 : 于谨凯( 9 1 17 一
)男 , , 山东 即墨人 ,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 东北财经大学应用经 )男 , , 山东乳山人 , 中国海 )男 , , 山东夏津人 , 经济学博士 , 中
中图分 类号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9 0 (0 9 0 0 5 —0 17 — 3 1 2 0 )2— 0 5 8
一
、
点轴理 论 及海洋 产 业布局 理论 研 究综述
( )“ 一 点一 轴 ” 系统 理论 综述
“ 点一 轴 ” 理论是 我国学者陆 大道 根据 克里 斯塔 勒 的 中心地 理 论 和德 国 巴伐 利亚州 区域规划 中提 出的发展轴 设想而提 出的 , 问经 历 了产生期 (94~18 ) 其 18 96 、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大连市海洋旅游发展研究

第26卷 第1期Vo l126,No11 2009年1月海洋开发与管理January2009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大连市海洋旅游发展研究张海清 赵 丹(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摘 要 “点-轴系统”是最有效的国土开发模式,对区域内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在分析大连市海洋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提出大连海洋旅游的空间发展结构模式为1个中心、3个增长极、4个发展点、2条重点发展轴、2条发展拓展轴。
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4个海洋旅游板块的空间结构体系,实现海洋旅游一体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点-轴系统”理论;海洋旅游;板块旅游;大连市1 大连市海洋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111 “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对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一经提出便被广泛应用于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
“点-轴系统”中的“点”是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镇)。
“轴”指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
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轴系统”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要使区域最佳发展,必然要求以“点轴系统”模式对社会经济客体进行组织。
“点轴系统”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规律,是最有效的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1]。
“点-轴系统”同样适用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布局过程中的空间结构的构建的理论依据,旅游带就是在“点-轴”旅游空间规划下形成的。
112 海洋旅游空间结构要素所谓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2]。
海洋产业布局的空间演进研究——以山东半岛为例

营企 业 工 作 . 遭遇“ 人 才难 求 ” 的 尴 尬处 境 。 促进 民 营 经 济产 业 结构 优 化 升级
道 提 高现 有 人 才 的收 入水 平 和 生 活待 遇 。 当 前 . 我 国正 处 于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的 重 也有 部 分 民 营企 业 已经 拥 有人 才 .但 是 用 2 . 拓 宽 融 资 渠 道 。政 府 、 银 行 和 民 营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 不得 其 法 . 福 利 待 遇水 平 跟 不 上 . 不 能 正 常 企 业 要 共 同努 力 解 决 贷 款 难 、融 资 难 问 要 战 略 机 遇 期 .
a mN A
Co U c11 Ⅶ
E ∞ NO MY
摘要 : 本 文 首 先从 影 响 产 业 布 局 的传 件 . 而 资 源 的稀 缺 性 要 求 我们 把 有 限 的 资 差 异 . 只 是 将 空 间位 置 限 定 于 近 海 、 近岸 、 统 动 力 因 素 和 具 有 海 洋性 的 动 力 因 素 两 源 合理 配 置 到 众 多 领 域 , 用 最 少 的 资 源 耗 海 岸 带 等海 陆 交 接地 带 。 因 此 . 研 究 海 洋
发挥人才功能 . 导 致人 员流 失 快 . 人 才稳 定 题 。 一 是 鼓 励 民 营 企 业 进 行 股 份 制改 造 上
会 的 过 程 中 。我们 应 毫 不 动 摇 地 鼓 励 、 支
困难 .缺 乏 高端 人 才 成 为 影响 民 营 企 业 转 市 . 或通 过建 立区域性 资本市 场 . 拓 宽 直 持 和引导民营经济健 康发展 . 进一步改 善 民 营 经 济 发 展 条 件 . 优 化 民 营 经 济发 展 环 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之一 接融资渠道 : 二是加快银行体 制改革 . 鼓励 4 . 民 间 投 资 增速 放 缓 。2 0 1 2年 , 盐 城 国 有商 业 银 行加 大 对 民 营企 业 的资 金 扶持 境 . 努 力 使 民 营 经 济 在 保 持 国民 经 济 快速
海洋产业布局

(三)海洋产业布局依托的空间地域
潮间带
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绝对高潮和绝对低潮 间露出的海域
潮下带
指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浪蚀基面以上 的浅水区域
浅海
水深小于500米的区域
大洋 潮上带
是海洋的中心部分,即海洋的主体
指位于平均高潮线与特大潮水线之间的 区域,宽度可达数十到数百公里
二、海洋产业布局的层次
海洋产业布局根据所涉及空间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 三个层次
2. 点轴开发模式
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逐渐增多,点和点之间由于 生产要素交换的需要用交通线路、动力供应线、水源供 应线相互连接起来。 轴线一经形成,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 生新的点。
3. 组团模式
主要类型: 按生产协作要求的成组布局; 按共建、共用基础设施要求的成组布局; 按综合利用资源要求的成组布局,其资源包括自然资源 和某一产品的副产品; 按治理污染要求的成组布局,其中上游产业的废弃物为 下游产业的有用物。
区域海洋经济与理论
区域海洋经济与理论
海洋产业布局
一、海洋产业布局的内涵 二、海洋产业布局的层次 三、海洋产业布局的模式
一、海洋产业布局的内涵
(一)产业布局: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 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 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二)海洋产业布局: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构成 海洋生产力的各产业部门及其产业结构体系在地域(海域 和陆域)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
宏观海洋产业布局 中观海洋产业布局 微观海洋产业布局
(一)宏观海洋产业布局
宏观海洋产业布局涉及的空间范围大于一个省级行政 单元,要决策的主要问题是各省级行政单元同一海洋 产业的发展规模及相互间的分工与协作;进行权衡的 主要标准是各省级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海洋经济区产业布局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

现我 国海 洋经济 的和谐 有序 发展 。
关键 词 : 产业 布局 ; 洋产业 ; 海 指标 体 系; 洋 支柱 产 业 海
中 图分 类 号 : 17 F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 0 ( 08 0 0 6 —0 17 — 3 1 2 0 )2— 0 0 8
为 国际综 合性海 洋计 划 、 国家 层 面海 洋规 划 、 ( ) 省 市 级海 洋 规 划及 地 级 市域 海 洋 规划 等 四种 区 域类
型。徐志良、 方垄 等归纳了我国海洋经济区的区域开放性 、 战略地缘复杂性 、 陆交互一体性 、 海 区 域边 界不 确定 性 和文化 价值 观念 的拓展 性 五个 方 面 的特征 。李 靖 宇 、 宾 潞 对我 国长 江 口及 浙 江 袁 沿岸海洋经济 区域与产业布局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 认为应该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认定区域综合
优势 , 依托海 洋 资源发 挥 区域引 擎功 能 。
海洋产业研究方面, adlB s, i al ae 研究了渔业所有权对新西兰海产品产业发展 的 R na esM c e H r l h t 影响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实现可转换配额的个人所有者和渔 民对渔业 的共同管理是解决非贸易渔业 产权 不清 、 缺乏 综合 管 理 和 立 法 弹性 及 不 当 的 政 府 干 预 等 问 题 的 一 条 有 效 途 径 。Md hhdlI .S aiu s — l 5认 为应该 从全 球视 角对孟 加 拉 国海 湾 渔业予 以关 注 , 渔 业 开采 、 易 、 工 、 口以及 市 场 等 a ml 从 交 加 出
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及重点发展领域研究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及重点发展领域研究∗丁黎黎㊀张恒瑶(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㊀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则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首先,基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先进性㊁差异性㊁动态性特征,给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内涵的重新解读,将五大发展理念与产业质量㊁结构㊁动力相结合来认识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什么 .其次,根据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新特征和现阶段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以海洋产业㊁核心要素㊁外部环境为切入点,给出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发展领域,回答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怎么做 的问题,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关键词: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核心内涵;新特征;重点领域中图分类号:P 7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G335X (2022)04G0014G09D O I :10.16497/j.c n k i .1672G335X.202204002一㊁引言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海洋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地,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就是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洋产业向高端化㊁现代化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不断增长,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已经具备了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进入 十四五 时期,海洋经济迎来新发展阶段,海洋传统产业将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海洋新兴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海洋服务业将成为带动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此背景下,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仅是 十四五 规划对海洋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引,也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下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提高海洋经济治理效能㊁壮大海洋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探索海洋产业高效㊁绿色㊁先进发展的新模式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无论是实践做法还是理论研究,尚未对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理解形成一致结论.与现代产业体系不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具有海洋经济系统的未知性㊁特殊性和不确定性,[1]使得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研究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海洋产业特殊发展规律的理论框架.这就引出了几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现实问题:(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只有厘清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深刻内涵,才能精准定位海洋产业现代化㊁高质量发展的方向.(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领域在哪里?只有明确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领域,才能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转化为现实成果.基于此,本文试对上述问题展开初步探讨.二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研究现状在厘清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之前,需要先明确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自 现代产业体系 一词41∗收稿日期:2022G05G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19V HQ 002)作者简介:丁黎黎(1978G),女,山东五莲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从事海洋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来,学者们对其内涵的探讨从未停滞.在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期间,学者们对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的解读变迁基本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调一致,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目前,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探索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后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高能耗㊁高污染的工业带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了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强调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新兴工业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三次产业的融合㊁结构优化和集群建设.[2][3](2)发展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 引擎 ,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情况仍然存在.学者们也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认为现代产业体系还应该以需求为导向,[4]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现代农业,提高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5](3)更新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及 高质量发展 ,并作出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为解决产业体系不健全㊁不平衡㊁不完善的问题,十九大报告从实体经济与核心要素的关系角度提出 构建实体经济㊁科技创新㊁现代金融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6]此后,学者们的研究也基本保持同步,认为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体经济放在根本地位,将科技㊁金融和人力三个核心要素充分注入到实体经济之中.[7][8][9]虽然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探讨,但是在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中普遍更侧重陆域产业,对海洋产业的探讨不够深刻.目前,学术界关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理解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论,从静态视角理解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认为现代海洋产业是以高端要素为支撑,以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以现代海洋产业为核心,以实现产业资源优化组合㊁产业融合发展为目的的海洋产业体系;[10][11][12]另一种是过程论,从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看作是科技进步和专业化分工推动的传统海洋产业逐步演变的结果,是更加现代化㊁体系化㊁高级化的海洋产业体系.[13]但不难发现,无论是内容论还是过程论,对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界定都较为模糊,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高端要素㊁良好环境㊁产业集群如何发挥作用? 传统产业逐步演变 就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全部内容吗以上问题是厘清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内涵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三、对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内涵的理解根据我国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G B/T20794 2006),海洋产业是指开发㊁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可划分为海洋第一产业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类.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进行海洋产业体系分析.从狭义角度来看,海洋产业体系不仅体现在海洋第一㊁第二㊁第三产业的构成,还体现在直接的海洋产业㊁间接的海洋产业,以及与直接海洋产业相关联的一系列上下游产业的构成.现阶段,我国海洋产业体系已形成了以主要海洋产业为代表的核心层㊁以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为代表的支持层㊁以海洋相关产业为代表的外围层的多维结构.[14]从广义角度来看,海洋产业体系作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也是由海洋经济活动各个环节㊁各个层面㊁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集合体.具体体现在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约束下,以海洋经济活动单位为主体,协同陆海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形成以海洋产业结构㊁海洋产业技术㊁海洋产业组织㊁海洋产业布局㊁海洋产业政策等有机融合发展的集合体.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赋予了新时代特征,是我国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等重大海洋战略实施的落脚点.一方面,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必须具有先进性特征,体现在发展理念和内生动力的先进性.具体而言,就是以新发展理念来指导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具有差异性和动态性特征.[15]由于各个沿海国家及地区在海洋资源禀赋㊁陆域经济发展㊁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具有典型的区位优势,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同时,由于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性㊁统计实践性等现实需求存在,使得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会随着经济发展㊁技术演进而不断512022年第4期丁黎黎㊀张恒瑶: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及重点发展领域研究调整,呈现出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态势.因此,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之路必然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具体而言,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语境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应从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出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资金链㊁数据链㊁人才链等先进生产要素链条为支撑,以陆海统筹为纲领,以绿色发展为保障,以开放合作为抓手,以数字共享为依托,大力延伸陆海产业发展链条,促进陆海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从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再到集群升级的海洋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模式,以推动海洋经济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内涵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㊀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内涵如图1所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以海洋高科技为引领形成 创新 的海洋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要使科技创新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海洋产业体系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在技术创新方面,海洋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在海洋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海洋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在制度创新领域,体现在涉海重点领域中激发市场活力的制度改革㊁陆海统筹工作机制的健全㊁预期管理与政策手段的协调机制建立,全面实现海洋经济治理能力的提升.二是以陆海统筹为纲领形成 协调 的海洋产业体系.积极推动陆海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空间布局优化方面的体现.一方面,在成熟的陆海协调发展机制基础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更为有效,跨地区的转移和互助机制逐步成型,形成服务于海洋产业发展的资金链㊁人才链㊁数据链㊁技术链等先进生产要素链条;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的体现就是塑造陆海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形成三大海洋经济圈和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结构.三是以生态优先为保障形成 绿色 的海洋产业体系.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绿色发展,就是践行 绿61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一方面,以海洋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体现现代海洋产业的先进性.在科学合理安排海洋资源开发的总量㊁时序和结构下,形成海洋产业绿色发展的动能,拓展出海洋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另一方面,以海洋生态优势激发出现代海洋产业的经济优势.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的源头治理,形成海洋产业的低碳㊁循环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四是以安全协同为抓手形成 开放 的海洋产业体系.现代海洋产业是高度外向型的产业组织形式,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以开放为战略视野,增进全球人民的海洋福祉,共享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形成了海洋产业体系发展韧性和抗冲击能力,能够抵御新冠肺炎疫情㊁俄乌冲突等重大事件冲击;搭建产业发展预测预警系统㊁国际海洋经济合作网络,保障现代海洋产业安全.五是以数字经济为依托构建 共享 的海洋产业体系.数字化是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数字化变革必然赋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方面,基于海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形成现代海洋产业链供应链资源的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打造开放共享的蓝色产业空间.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形成海洋经济数字产业化.利用海洋信息通信网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㊁ 互联网+海洋信息服务 等数字化平台,形成现代海洋产业新技术㊁新业态㊁新模式.四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新特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对以往传统海洋产业体系的继承延续和变革创新.除了继承以往海洋产业体系中海洋产业多维融合发展的特点外,现代海洋产业更具有独特的 现代 特征,具体映射在生产要素㊁产业布局㊁产业结构及市场效率等方面.(一)生产要素更先进传统海洋产业体系以劳动力㊁自然资源等低端生产要素的粗放式投入为主.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则更注重现代科技㊁核心装备㊁技术人才㊁金融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和优化配置,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嵌入海洋产业体系,形成先进生产要素和海洋产业体系复合发展的新态势.(二)产业布局更合理传统海洋产业体系单一地强调海洋产业的融合和聚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则更注重将区域资源禀赋㊁区位优势㊁地区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充分结合,合理发展海洋全产业链和海洋产业集群,形成合理科学的产业布局.(三)产业结构更优化传统海洋产业体系中传统海洋产业的生产规模占比较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区域海洋产业发展同质化程度较高.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下海洋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传统海洋产业向高质量转型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将成为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区域海洋产业分工向细致化演进,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四)市场运行更高效传统海洋产业体系存在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完善㊁市场化程度不足等缺点.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更注重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市场在海洋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海洋产业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形成公平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五㊁现阶段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技术㊁新领域㊁新业态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我国海洋产业在绿色化㊁智能化㊁链条化㊁高端化㊁国际化方向不断演进和延伸,不断向现代海洋产业迈进.(一)产业发展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深入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我国海洋产业正向着海洋生态文明新格局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等现代渔业在山东㊁河北等沿海省份得到大力推广;海水综合利用㊁海洋新能源等712022年第4期丁黎黎㊀张恒瑶: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及重点发展领域研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稳健;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逐渐成为海洋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引擎,共同带动海洋产业体系向绿色化㊁生态化㊁低碳化㊁无碳化转变.(二)产业要素创新智能化发展迅猛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技术㊁信息㊁数据㊁人才等创新生产要素深度融入海洋产业.海洋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有效补齐海洋科技创新短板; 互联网+海洋 海洋+智能工业装备 等智慧海洋工程取得突破,有效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以 政产学研用 协同机制完善海洋高端智能装备成果转化链,有效提升海洋装备智能化.(三)产业布局链条化趋势明显依托海洋产业园区和示范区,海洋产业以涉海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延伸扩展全链条布局.大型渔业企业入驻示范区,打造集研发㊁培育㊁养殖㊁饲料㊁运输㊁出口贸易㊁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渔业全产业链;积极构建滨海旅游示范区,不断创新 海洋旅游+ 特色发展模式,海洋旅游产业链初具规模; 专精特新 中小涉海企业入驻海洋新兴产业区,围绕涉海龙头企业以并购㊁外包等方式打造海洋全产业链.(四)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化转型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我国海洋产业正在由低效益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海洋渔业高端化转型,如海养殖捕捞地区积极引进优质高值鱼类品种,升级水产品捕捞㊁加工装备,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新领域;海洋生物医药高端化发展,如青岛市鼓励海洋生物医药高新企业入驻产业和科技园区,聚集高端前沿技术,积极推进生物技术突破和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㊁新产品的研发.(五)产业合作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国家 一带一路 合作倡议下,各海洋产业国际化合作项目和空间不断拓展.深圳㊁上海㊁青岛等沿海城市提出建设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发展规划,聚集海洋经济各类资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积极打造区域国际航运中心,全力塑造海洋产业集聚中心,完善海洋金融㊁海事法律等高端海洋服务业,为海洋产业国际合作提供战略基地和发展空间.六、加快推进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发展选择上要结合当前海洋产业发展的特征和不足,遵守国民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律,推动要素㊁产业和市场环境全面协同升级,推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如图2所示,可以从海洋产业㊁核心要素㊁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利用要素禀赋协同作用和外部环境改善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建设,进而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图2㊀推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81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一)加快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一是加快核心设备国产化㊁自主化生产步伐.一方面,着力突破海洋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加强海洋工程装备设计㊁研发和制造的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国际前沿技术的研发,着力突破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强化海洋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专利快速审查制度或特别审查制度,突破我国海洋知识产权地域边界,推动国际专利布局,开展专利储备运营,服务于我国海洋科技稳定健康发展.二是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发展.一方面,优化海洋领域科技产业化合作机制.强化 政产学研 协同效应,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优势科研力量和涉海领军企业等技术攻关群体,加速中间试验和技术转移,实现理论构建㊁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的创新价值链顺利衔接.另一方面,加快建立海洋科技研发成果转让转化新渠道.以海洋科技领先用户为主导,围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创新链培育产业链,保障海洋科技成果转让转化渠道的畅通.(二)推动海洋领域数字经济发展一是促进海洋产业要素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构建完善的海洋产业数字化标准体系.数字化标准体系应既包含基础的共性标准,又包含针对涉海金融智能服务等各要素的个性标准.对接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参考对标数字经济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国际先进案例和成功经验,及时更新并完善标准体系.另一方面,打造全方位海洋产业数字化创新平台.创建一批以海洋产业数字化为主题的众创空间和海洋科研机构,以海洋软件㊁海洋信息服务等领域为重点,营造良好产业创新环境,强化数字化建设的技术和平台支撑.二是实现产业数字化发展,构建智慧海洋.一方面,实现生产㊁管理㊁质量检测全流程智能化.结合精准识别㊁智能分析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建立预测㊁预警㊁控制和诊断等流程的信息处理模型,达到海水养殖业养殖精准化㊁海水利用业管理可视化和海洋工程装备决策智能化.另一方面,实现产品㊁服务销售智能化.借助云计算等数字分析技术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将消费终端纳入企业整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搭建 线上+线下 销售运营模式,积极布局全国销售网络,提高各类海洋产品和涉海服务销售效率.(三)完善海洋产业发展市场机制一是畅通海洋生产要素流动渠道,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一方面,建设各类海洋资源交易市场和平台.建立和完善海洋产权一二级交易市场和制度,推动各沿海城市成立海洋产权交易中心,鼓励海域海岛使用权市场化出让和交易,加快蓝碳交易市场和海洋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强化海洋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化运营.强化对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海洋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探索海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创设海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海洋知识产权定价和交易机制.二是提高海洋经济市场开放程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海洋经济市场.提高海洋非公经济发展步伐,支持涉海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放宽涉海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涉海民营企业与涉海国有企业合作,进一步提高涉海非公经济占比比重.另一方面,健全海洋经济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涉海经济的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涉海僵尸企业,特别取消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和歧视性条件,促进涉海独角兽㊁瞪羚㊁小巨人企业的成长发展,建立长效的海洋经济市场竞争机制.(四)促进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海洋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首先,遵循生态健康环保原则发展资源养护型水产养殖业,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范本,不断推进海洋渔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其次,大力发展深海远洋捕捞业,鼓励自主研发新型专业化远洋渔船和设备,建立全球远洋渔业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及海外渔业基地.最后,因地制宜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多元化休闲渔业示范区,规范发展休闲渔业新业态,保障休闲渔业与环境保护㊁资源节约全面推进.二是优化海洋交通运输业空间布局.首先,构建衔接顺畅的港口综合集疏运体系,推进建设港口铁9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P
x
2P x ( 2 lx - lx + 0 . 75 - 0 . 5 )
由于不考虑产品边际成本 , 所以成本仅由运输成本和固定成本构成。所以生产 x 产品的企业利润函 数可表示为 : x = R x - C x - F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即令一阶导数等于零, 有 求得带来最大化利润的企业厂址布局为: lx =
*
d x * = - m 2P x ( 4 lx - 1 ) = 0 d lx 1 4
y
( 1) = Ry - Cy - F
同理, 可以推导出生产 y 产品企业的区位布局选择, 其利润函数为: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求得最优区位选址: ly = 1*
d y * = - m 2P y [ 1+ 4 ( ly - 1 ) ] = 0 d ly 1 4
( 2)
由 ( 1 )式和 ( 2) 式不难看出, x 产品和 y 产品生产企业的选址都随着 的减小而向中心靠近 , 随着 * * * 的增大而向两端分散。两个极端情况分别为: 当 = 1 时, lx = 0 . 25, ly = 0. 75; 当 = 0. 5 时, lx = 0 5 , ly = 0 5。 (如图 2 所示 ) 从图 2 可以形象地看出 , 涉海企业进行产业布局的离散 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不同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偏好相关。消费 者偏好程度的差异越大, 则产业布局越是分散 ; 而随着偏好程 度的趋同, 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有向中心集聚的倾向。因此, 不 存在任何联系的两个企业在空间布局选择上 , 会选择各自最 优的生产区位, 而这一选择并不必然导致空间集聚。 该模型中的 表示两地消费者偏好的差异程度。实际 上 , 可以表示任何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 如边际倾 向、 技术、 知识、 环境等 , 而这些影响因子在经济全球化和统一 市场形成的背景下其差异相对来说正在缩小 , 因此企业在进 行相关产业布局时有向 中心 !集聚的趋势。随着妨碍生产 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的逐渐弱化, 这一向中心集聚的趋势明显加快, 而无数这样的中心集聚便形成 了空间上的 点 !。 由于需求差异和社会分工的需要 , 不同产业的企业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选址布局, 由此便 会形成不同的空间集聚 点 !。尽管模型中假设企业的生产活动是在一维线性空间中进行的 , 但现实 中并非如此。按照谬尔达尔的 循环累计因果论 !: 集聚中心的扩散效应一方面有利于扩展中心自身 的发展 , 同时又能克服原有中心的回波效应并将鼓励新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如图 3所示。 最初两个企业的生产布局点分别为 A、B 两点 , 并且在这两点之间建设了一条基于运输需要的交 通线。由于集聚效应的带动作用, 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不断向 A、B 两点集聚, 使这两点的集 57
[ 11] [ 10 ]
提出了 点轴群 !理
通过对欧洲集装箱港口的研究, 建立了主枢纽港的生命周期
[ 12]
模式, 探讨集装箱运输体系的空间布局与形成机制。 Randall Bess , M ichael H arte
[ 13]
研究了渔业所有
权对新西兰海产品产业发展布局及其影响。 M o ira M cConnell 从产业组织的成本效率和市场获得 角度研究了德国造船产业如何保持在欧洲海洋产业中的定位问题。 有关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就某一省 (市、 区 ) 或某一具体海洋产业的研究上。 由于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有较高的贡献度 , 其发展与布局也成为海洋经济地理学最早研究的领 [ 14] 域之一 。 二、 产业布局的动态 点 轴 !模型分析 在市场机制下, 企业是区位决策主体和布局行为主体, 企业根据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信号, 从自 身利润最大化出发做出区位决策, 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布局行为。在进行海洋产业布局时, 除了依托比 较优势所决定的自然因子 , 如土地、 资源、 环境、 地理位置等 , 还必须综合考虑涉海产业所面临的运输 因子、 劳动力因子以及外部市场需求等其他社会因子。因此, 基于以上分析, 在 与传统布局理论的均质空间假设相类似, 假设涉海企业经济活动发生在一个一维线性空间 , ( 2) 将整个市场划分为 A 区和 B 区两部分; 市场上存在对商品 x 和 y 的两种需求 , 其价格分别为
市场需求是均匀且连续分布的 , 总人口需求标准化为 1 ; P x 和 P y , 且 A 区消费者更偏好 x, B 区消费者更偏好 y; ( 3) 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受总收入水平 m 的预算约束; 用柯布 道哥拉斯效用函数将上述假设条件表示为: UA (x, y ) = x y s . . t 则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 A 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最优组合为 : ( x, y ) = ( m /P x , ( 1)m /P y ) B 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最优组合为: ( x, y ) = ( ( 1- )m /P x , m /P y ) ( 4) 运输成本由生产者承担 , 单位距离、 单位产品的运输成本为 新建厂址的固定成本为 F, 且 不管厂商在何处布局 , 边际生产成本都为零; ( 5 ) 生产 x 和 y 商品的两企业分别在 lx 和 ly 处布局, 显然, 由于 A 区消费者更偏好 x 产品, 因此生产 x 产品的企业在布局时 靠近 A 区, 而生产 y 产品企业在布局时会靠近 B 区 ( 如图 1 )。此 56
图 2 区位选择与偏好关系
*
于谨凯
于海楠
刘曙光
单春红
基于 点
轴 ! 理论的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聚规模越来越大, 成为该交通 沿线的两个一级 核 心集聚 点 !。规模经济的扩大一方面会衍生出新 的集聚中心 , 如图 3中 C、 D、E、F 等, 考虑到运输 成本等因素 , 这些点基本都会沿着交通线分布 ; 另 一方面, 外围的 各类生 产要 素, 如 人口、 资 本、 技 术、 信息等在交通线 力场 !的作用下也会 沿着交 通线展开布局。这样原来基于运输为主要目的的 交通线就变成了经济设施和社会设施等各种生产 要素的集中 轴 !, 且该轴对轴线附近的社 会经济 客体产生一个向心力, 这个向 心力不只指向轴 线
收稿日期 : 2008 07 07; 修回日期 : 2008 12 29 作者简介 : 于谨凯 ( 1971 ) , 男 , 山东即墨人 ,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 东北财经大 学应用经 ) , 男 , 山东乳山 人 , 中国海 ) , 女 , 山东青 岛人 , 中国 ), 男 , 山东夏津人 , 经济 学博士 , 中 济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 , 研究方向 : 产业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 于海楠 ( 1982 洋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区域经济学 ; 刘曙光 ( 1966 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产业经济学。
[ 7] [ 6] [ 45]
。在 区域发展规划方面, 刘继
以豫北地区的郑、 汴、 洛城镇体系为例 , 验证了点轴体系的分形演化特征。韩增林、 刘
伟等 以大连旅顺北路经济带为例, 研究了该理论在中小尺度区域交通经济带规划中的应用。寇晓 [ 8] [ 9] 东、 杨养锋 以点轴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 四极三轴 !的西安地区空间框架结构。李宏志、 王圣学 则 用该理论分析了西安大都市圈的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过程。贺有利、 张仁陟 论 , 认为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呈现点、 点轴、 点轴群的规律。 (二 ) 海洋产业布局研究进展 海洋产业的布局研究方面 , Baird
)m /2P = 0 . 5 m (w - l ) dw (
1
1 2
运输成本 Cx 可分为 ( 0 , lx )、 ( lx , t )和 ( t, 1 )三段, 运输成本函数为 : Cx = * ∋ = m m /P ∋
* 2
(
lx 0
( lx - w ) dw + m /P
l
(
x
1 2
(w - lx ) dw + ( 1 -
55
于谨凯
于海楠
刘曙光
单春红
基于 点
轴 ! 理论的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 1]
发展期 ( 1987~ 2002) 、 成熟期 ( 2003)三个嬗变阶段 。于 2002 年在 #地理科学 ∃上对该理论空间结 构系统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 分析, 并阐 述了其与增长 极理论以及网络 开发模式的异 同。至此 , 点 轴 !理论得以完善并形成框架体系。 点 轴系统 !理论是关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之一 , 是现阶段区域不平衡开发战略思想的 [ 2] [ 3] 最有效空间组织形式 , 在产业轴线的空间定位与发展态势上与双核结构模式存在空间耦合 。在 国土资源开发方面, 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生、 陈彦光等
1-
, UB ( x, y ) = x
1-
y
&
xP x + yP y = m 且 0 . 5%
% 1
图 1 线性空间与企业选址
INDUSTR IAL ECO NOM ICS RESEARCH
时, 生产 x 产品企业的收益 R x 可分为 A 区 ( 0 , 0 . 5) 和 B 区 ( 0 . 5 , 1 )两段, 其收益函数为: R x = P x ∋ m /2P x + P x ∋ ( 1* *
中图分类号 : F12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9301( 2009) 02 0055 08
一、点轴理论及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研究综述 ( 一 ) 点 轴 !系统理论综述 点 轴 !理论是我国学者陆大道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德国巴伐 利亚州区域规划中提出的发展轴设想而提出的, 其间经历了产生期 ( 1984~ 1986)、
(双月刊 )
2009 年第 2 期 ( 总第 39期 )
基于 点 轴 !理论的我国海洋 * 产业布局研究
∀ 于谨凯 ∀ 于海楠 ∀ 刘曙光
266071)
∀ 单春红
(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 , 山东 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