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放》周刊在抗日宣传中的重大作用

合集下载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延安的新闻事业(一)初创阶段的延安报刊抗战时期,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新闻事业从初期的小型报发展到大型报,从单一的报刊扩大到拥有《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多种新闻媒体兼备的粗具规模的新闻事业,成为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

它们宣传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马列主义理论,指导根据地建设和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中央加强延安原有的《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工作。

懈放》周刊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西安、上海。

武汉等地一度设有分销处,翻印发行。

1941年8月停刊,共出134期。

《新中华报》1937年9月由抗战开始时的油印改为铅印出版,并由苏维埃政府机关报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从1939年到1940年,延安报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新中华报》1939年2月7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仍兼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这改变了当时延安没有党中央机关报的状况,加强了中共中央的宣传力量。

该报一周年时,毛泽东为它写了纪念文章《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指明坚持团结、抗战、进步,反对投降。

分裂、倒退的方针就是该报的政治方向。

《新中华报》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反击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它和新华社、《解放》周刊共同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八路军军政杂志》(月刊),1939年1月15日创刊,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

毛泽东写发刊词,指出它出版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同时也为了供给抗战友军与抗战人民关于八路军抗战经验的参考材料”。

1942年3月停刊,共出39期。

《中国青年》(半月刊),1939年4月16日创刊,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主办。

毛泽东的论文《五四运动》和讲演《青年运动的方向》发表在该刊的第2、3期上。

1941年3月停刊,共出3卷。

《中国妇女》(月刊),1939年6月1日创刊,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办。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报刊简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报刊简介

作者: 何守义
出版物刊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5页
主题词: 解放战争时期;时事评论;共产党中央;潘梓年;影印出版;三日刊;刊物内容;理论研究;
中共中央东北局;大众日报
摘要:<正>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革命报刊已影印出版的有十三种,现简介如下: (一)《解放周刊》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

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1941年8月31日终刊,共出134期。

有时事评论、论著、理论研究、文艺、捷报、特辑、各地通讯、翻译、来信等栏,以时事评论为主。

它着重报导中国共产党对时事的态度和看法。

《解放周刊》为16开本,每期24页以上,1966年由人民出版社影印为七集。

(二)《群众周刊》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刊物。

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潘梓年任编辑兼发行人。

1949年10月20日在香港终刊,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刊物。

1955年人民出版社影印262期,分为四卷,止于1947年3月2日。

创刊启事中说:“出版本刊,固然是愿意把自。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时训练A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时训练A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时训练A1.(2020全国Ⅱ卷·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2.(2020浙江卷·13)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

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

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

经“沪战”一役( )。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3.(2019·北京高考·17)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 )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4.(2019.4·浙江高考·13)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

”这场“仗”指的是( )A.太原会战B.百团大战C.枣宜会战D.台儿庄战役5.(2019·江苏高考·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右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A.夫唱妇随赴战场B.抗战流血不流泪C.国共北伐齐协力D.解甲归田喜而泣6.(2018.4·浙江高考·11)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

抗战胜利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了全民抗战,提出抗战的战略思想,倡导和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推动和主导全民抗战的战局演进,成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组织和运用威力巨大的思想武器、文化武器、精神武器,展示了我党强大的政治优势和战斗力量。

①光辉的著作以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为代表的光辉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思想。

《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科学分析了抗日战争“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四个基本特点,深刻指出这场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于1938年5月,堪称《论持久战》的姊妹篇,强调持久战中的游击战不只是战术问题,还有它特殊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游击战争广泛而迅猛的发展。

此外,还有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以及毛泽东在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的讲课、讲演、报告等;周恩来的《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半年抗战的经验与教训》;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领导人的著作,为取得全民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②战斗的媒体1937年1月,新华通讯社在延安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通讯社。

《党史(第一卷)》阅读章节摘录

《党史(第一卷)》阅读章节摘录

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和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挑起关于三民主义的论争,国共两党对于抗日战争及中国发展前途的不同主张,更加成为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

国民党反共、反民主的本质进一步暴露。

共产党把坚持抗战与实现民主统一起来,使争取新民主主义前途的主张更加深入人心。

中共中央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政策,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真正成为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社会。

这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官僚腐败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贯彻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先进阵地。

各根据地建立的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所实行的各项新民主主义政策,表明根据地已经开始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逐步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

人民群众在根据地内,真正过上了当家做主人的崭新生活。

人们精神振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和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政权建设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

继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根据地之后,晋西北、山东、晋冀豫、冀鲁豫、皖东北、皖东、皖江、苏北、苏中、苏南、豫鄂边等根据地,相继建立了边区(省)或相当于省一级的政权,县、村(乡)政权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东江和琼崖根据地,建立了县级政权。

但在1940年前,因抗日民主政权处于初创阶段,各根据地政权建设发展不平衡,法制建设才开始起步;在不少地区包括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根据地的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对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和政策作了具体规定。

此后,根据地政权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它既与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相区别,也与工农民主专政不同。

它是经过民主选举和按照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

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权结构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在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发展:
1.中央日报:中央日报成立于1928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
组织机关的机关报,也是共产党党报的雏形之一。

中央日
报在国共合作时期起到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作
用,同步报道国共合作的重要活动,扩大党的影响力,增
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组织了一
系列抗战报刊,如《解放日报》、《解放周报》等,致力于
动员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这些报刊报道了抗战的胜利和
人民斗争的力量,起到了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凝聚民
族精神的作用。

3.解放区的报刊:在解放区建立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报
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1948年创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的正式刊
物。

解放区的报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了解放区的革
命斗争和经济建设成就,加强了党和人民的联系,推动了
革命事业的发展。

4.解放后的报刊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革命报
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成
为党的重要喉舌,宣传党的政策、思想,报道国内外重要
新闻和时政动态,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和理论教育。

这些革命报刊的发展,使得共产党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作用。

它们通过传播党的指导思想,宣传革命斗争和建设成果,凝聚了党、军队和人民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解放》周刊在抗日宣传中的重大作用作者:邹华斌赵芳来源:《党史文苑》2004年第10期[摘要]《解放》周刊是抗日战争初、中期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中共中央许多领导人都曾参与其工作。

它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抗日宣传的喉舌,对抗战的顺利进行起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解放》周刊抗日宣传重大作用《解放》周刊是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办的。

它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是当时“最有权威的刊物”,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而且也是全中国民族、人民的喉舌”①。

当时中共中央许多领导同志都直接参与了该刊的工作,它曾发表过中共领导人的许多论著。

《解放》自创刊到1941年8月31日停刊,在四年多的时间里,积极传播中共关于抗日救国的政策和主张,阐述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总结抗战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进行了指导,对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大力宣传党在抗日持久战中的政策和主张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整个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在这危急时刻,《解放》充分发挥它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刊的作用,发表了大量文章,对宣传党的抗战方针、政策做出了贡献。

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阴谋。

1937年5月1日,在卢沟桥事变之前,《解放》就发表了《李王匪伪又蠢蠢欲动》,揭露了日本“以经济提携为中心之对华政策”的虚伪及其对中国领土的野心,呼吁国人加紧战备。

7月12日又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团结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8月9日发表张闻天的《论平津失守后的形势》,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是决不会满足于占领平津,它所要的是全中国。

11月13日《解放》再次指出:“对日战争是不能避免的,所有日本‘和平解决’的言论,日本外交家的漂亮辞句,都不过是掩盖其战争准备的烟幕弹。

”②及时地宣传了党的持久战思想。

1937年4月24日,《解放》第一期发表的《迎接对日直接抗战伟大时期的到来》中指出:“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然而这必然是一个持久的战争。

”此后,《解放》又先后发表朱德的《实行对日抗战》、张闻天的《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彭德怀的《争取持久战胜利的先决条件》以及周恩来的《怎样进行持久战》等文章,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实行持久战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及开展持久战的具体方法,并表示了持久战中国必胜的信心。

1938年7月1日,《解放》第43、44期发表毛泽东的著名的《论持久战》,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持久战的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那么,如何在这场持久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解放》指出必须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国共两党的合作发展和巩固起来,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1937年9月6日《解放》发表毛泽东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及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国民党的政策要全部的彻底的转变,必须全国上下实行一个彻底抗日的纲领,即根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孙中山所制订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精神而提出的救国纲领。

11月13日《解放》发表《巩固国共合作争取抗战胜利》,指出:“今天坚持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中心关键,就是在于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而这个统一战线的基础,就是国共两党的合作。

”为了实现抗战的最后胜利,《解放》还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投降主义和分裂活动。

1938年12月30日,汪精卫与日本签订《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密约,次年1月30日《解放》发表《投降就是亡国》,指出“对日投降妥协,就是使我民族沦为完全的亡国奴,就是使我民族陷入悲惨的死路”。

因此,要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反对妥协投降,坚持民族团结,继续抗战。

针对统一战线中顽固派的反共分裂活动,《解放》指出共同防共即是灭亡中国,为着坚持抗战的最后胜利,就必须坚持民族团结,反对一切反共的分裂行为。

1940年5月15日《解放》在《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阴谋》一文中指出:“在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与投降危险下,各抗日党派(首先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一切抗日人士,以及广大人民,应当更紧密的团结起来,反对日寇的反共诱降的阴谋活动,反对国际反动派的反共劝降的阴谋活动,反对国内顽固派以反共准备投降的阴谋活动。

”二、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在对敌作战中所取得的战绩及宝贵经验,对抗日游击战争进行战略战术上的指导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一起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抗击了大部分的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对抗日军队取得的战绩及经验教训,《解放》也及时地进行了介绍,并对抗日战争进行了战略战术上的指导。

《解放》刊登了大量报道八路军、新四军战绩的文章。

1938年2月16日发表了《八路军一月来的胜利》,1939年7月7日发表了《八路军、新四军两年来的战绩》,1940年1月30日为驳斥有人对根据地“游而不击”的诬蔑发表了《八路军致林主席、蒋委员长电》,其后又先后发表了《抗战三年来八路军的英勇战绩》、《八路军在华北反扫荡的百团大战》等文章,对八路军的战斗情况进行了统计。

这些文章详细总结了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次数,伤毙、俘虏日伪军的人数以及缴获的各种设备等等,使国人了解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了解到沦陷区的抗战情形及敌寇在其占领区内的惊人损耗,并揭穿了汉奸、汪派、托派与投降分子的“无耻的造谣”,坚定了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为了给其他抗战部队提供参考,《解放》对八路军、新四军积累的多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介绍。

1937年11月27日,《解放》发表了林彪的《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介绍了取得这一胜利的十二条经验。

同年12月11日,《解放》发表了项英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对当前抗战的教训》,介绍了南方游击战争取得胜利的经验,指出目前抗战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加,使武装与民众结成一片。

次年4月5日及5月15日,《解放》又先后发表了杨松的《论七年来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及《再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经验和教训》,对东北游击运动的特点,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介绍。

这些文章的发表使许多兄弟部队获取了大量的对敌作战的经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

《解放》还注意从理论上对对敌作战的方法进行战略上的指导。

针对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外都存在的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的思想,《解放》于1938年5月30日发表了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文章指出,一般说来游击战争是一种起辅助作用的作战形式,它不担负战略任务,但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形势下,“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的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它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因而就“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此文的发表对统一和提高全党全军对抗日游击战的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对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也给予了大量的指导。

《解放》发表的阐述战术问题的文章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郭化若的《抗日游击战争战术上的基本方针》及陈伯钧的《论抗日游南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二篇。

前者从整个游击战争的战术上进行指导,它指出“灵活”、“主动”、“积极”是游击战术原则的出发点。

后者则具体提出了游击战争袭击战术中袭击驻止之敌的十二大要领和袭击行动之敌的十八条原则。

三、报道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有力地指导了根据地的建设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解放》对抗日根据地建设高度重视,它不但总结了各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还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为把根据地建设成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新社会做出了贡献。

关于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解放》于1937年10月30日发表了《边区各乡各区人民政府选举运动的总结》,指出边区选举运动是“根据着彻底主动原则采取了真正的民主方式进行的”,具有普遍、平等、直接及秘密的特点。

1940年4月20日《解放》又发表了《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在乡的具体实施》,文章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概括了边区民主政治的七大特点,并以乡参议员的选举为例,详细地介绍了边区民主政治的具体实施。

另外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如1940年5月31日发表的《晋察冀边区民主政治的新建设》等等。

当孙中山关于民权主义的遗教已被国内少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所践踏与破坏殆尽的时候,各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却是蒸蒸日上,这与《解放》的大力宣传鼓动是分不开的。

关于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939年2月28日及次年5月15日《解放》先后发表了李富春的《加紧生产,坚持抗战》和《生产运动总结与新的任务》,介绍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有力指导了其他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1941年1月16日《解放》发表《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续),从整体上对根据地经济建设进行了详细介绍。

《解放》这些关于财政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和介绍,对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于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1940年4月10日《解放》发表了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的任务》一文,提出新文化的“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四个要求,并指出“为抗战建国服务,以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与大众的因素作为自己内容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民主主义的性质。

对于根据地存在严重问题的文化教育建设,《解放》也发表了大量文章进行总结和指导。

如1938年5月发表的《陕北公学实施国防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半年来的陕北公学》及1939年2月发表的《陕北公学一年来教学的点滴经验》等文,系统介绍了陕北公学培养抗战干部的有关情况,对根据地如何开展文化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之,《解放》周刊在抗日宣传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从其内容来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共抗战方针政策的正确方向,有很多内容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解放》也存在着某些不足,比如说发表的文章在时间上经常滞后,还发表了一些王明关于统一战线右倾错误的文章,但瑕不掩瑜,《解放》周刊对抗日宣传的重要作用仍然是不可抹杀的。

注释:①《〈解放〉二周年纪念》,参见1939年5月1日《解放》第70期。

②《毛泽东与英记者贝特兰之谈话》,参见1937年11月13日《解放》第2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