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
《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
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
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
该报4开一大张。
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
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老百姓》等副刊。
抗战时期其它报刊

抗战时期其它报刊在日寇占领的沦陷区,不少爱国志士曾创办一些秘密的地下抗日报刊。
在天津有《高仲明纪事报》、《炼铁工》、《抗战》、《匡时》、《前哨》月刊、《火线上》、《突击》、《后方》等。
江苏苏州附近小镇上出版有《青白报》。
上海沦陷后,在尚未被日寇占领的被称为"孤岛"的租界地区,爱国志士利用英、美、苏等国商人充当发行出版人的名义注册,创办了一批挂着"洋商报"旗号的中文抗日报刊,著名的有《译报》、《文汇报》、《导报》、《时代》周刊等。
此外,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香港,曾是抗日进步报刊出版的一个特殊阵地。
有中共领导的《华商报》晚刊、邹韬奋主持复刊的《大众生活》、《大公报》香港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办的《光明报》等。
日寇和汉奸在沦陷区出版大批敌伪报刊,用作欺骗、奴化和毒害被占领区中国民众的宣传工具。
主要有北平的《新民报》、《武德报》、《实报》、《华北新报》,天津的《庸报》,上海的《新申报》、《中华日报》,南京的《总汇报》、《南京新报》,广州的《迅报》等。
(张之华)《高仲明纪事》报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占领下的天津秘密出版的中国抗日报纸。
1937年9月创刊于天津法租界内,1939年9月停刊,共出版700余期。
主要创办人是原天津《大公报》编辑、记者顾建平。
油印日报,16开,日出12张,后改为八开4张。
主要抄收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新闻。
最初发行几十份,后发行约1000份。
(陈业劭)《译报》《每日译报》中国上海"孤岛"时期出版的抗日报纸。
1937年12月9日创刊。
四开4版日报。
夏衍负责主持。
编辑部有姜椿芳、梅雨(梅益)、于伶等。
为避开日本占领军的新闻检查,全部新闻、特写、通讯、论文稿源均编译自外国在华外文报刊。
创刊号刊登了毛泽东对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日销万余份。
屡遭日伪的恐吓干扰,迫使印刷所不敢承印,于12月20日出版12期后被迫停办。
1938年1月21日改名《每日译报》复刊。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革命报刊简介

作者: 何守义
出版物刊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5页
主题词: 解放战争时期;时事评论;共产党中央;潘梓年;影印出版;三日刊;刊物内容;理论研究;
中共中央东北局;大众日报
摘要:<正>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革命报刊已影印出版的有十三种,现简介如下: (一)《解放周刊》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
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1941年8月31日终刊,共出134期。
有时事评论、论著、理论研究、文艺、捷报、特辑、各地通讯、翻译、来信等栏,以时事评论为主。
它着重报导中国共产党对时事的态度和看法。
《解放周刊》为16开本,每期24页以上,1966年由人民出版社影印为七集。
(二)《群众周刊》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刊物。
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潘梓年任编辑兼发行人。
1949年10月20日在香港终刊,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刊物。
1955年人民出版社影印262期,分为四卷,止于1947年3月2日。
创刊启事中说:“出版本刊,固然是愿意把自。
抗日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五组

1945年8月16日《解放日报》版 面局部
2、《解放日报》的改版
版面改革 改版前: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延安), 一二版国际新闻为主,三版是国内新闻,四版是边区 新闻和副刊。 改版后:第一版为国内外要闻版,以国内为主,国内 以解放区为主;第二版为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 第三版为国际版,间或有敌占区新闻;第四版为综合 版副刊。 社论的改革
二、强调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是 党报的基本特征。
三、确认“全党办报”的指导思想,党报成 为党的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党报的文风应该是生动活泼,新鲜有力 的马列主义文风,反对党八股。
五、党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张新闻 必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全真实。
六、发扬党报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和 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二、博古与《解放日报》改版
1、改版前的《解放日报》
1941年5月15日停办《新中华报》,将该报《今日新闻》合并, 于16日正式出版《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从1941年5月16日创 刊,1947年3月27日停刊,历时5年10个月零11天。第一任社长 是博古,第一任总编是杨松。 改版原因: (1)在《解放日报》最初10个月的办报实践中,在宣传报道上, 对党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忽视甚至脱离群众生活和实际运动 (2)报社工作人员大多数是抗战以后参加革命的青年人机械地 搬用国内外某些大报的具体作法,追求“城市化”和“正规化” (3)党的若干领导机关对党报的作用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不善 于利用报纸为实际的革命斗争服务。
1948年春,建立了第一个国外分社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试验播音, 呼号为“XNCR”,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 电台,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窑洞里播音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经过四次迁址,到达北京,成为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
抗日战争时期的报刊(二)

沫 若等
开始是 油 印 旬 刊
、
后 改为 铅 印 周刊
主要在
刊
出至
,
194 0
年
2
0 期停 刊 月第 3
。
陕西关中 以 及陇 东
3 个省 及到全 国 1
、
晋南 市
、
豫西 一 带发 行
,
。
,
并逐 渐 普
发 行到 法
《西 北 战 线 》
1 93 7
0 月1 0 日 在三原 县云 阳 镇 年1
。
,
还翻译成 世 界 语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的 报 刊
王 自成
仁
)
郭
斌
。
抗 日战争 时期 版
业
,
,
开初西安地 区 的进步报刊 相 继 出
,
词
毛 泽东 的 题 词 是
” 。
:
“
要把西北上 的 事办好
: “
、
,
人民
、
影响很大
。
以后
国 民党加 紧摧残 进 步 新 闻 事
。
必 须 有 言论 自由
林伯渠 的 题词 是
3
为动 员广大
毛 泽东
使《 老 百 姓 报 》的 精神复 活
《秦风 工 商 日 报联 合 版 》
三十 一 期 合刊是
、
十 月纪 念
”
林伯
《秦风 日报 》创 刊于
,
渠
张鼎 垂 等 同志 都 为 复刊 后 的 《西 北 》周 刊 题 了
,
, 9 37 工 年5月9 日
杜斌垂 为 董事长
成柏 件为 社 长兼
呼6
.
她
8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四)中央三刊的关系(P117)
• 相互配合,共同宣传 • 性质与任务各有侧重
二、团中央报刊
(一)前期团刊
• 1922年1月15日,团中 央第一个机关报《先 驱》 • 团旅欧支部《少年》 月刊(《赤光》半月 刊)
(二)《中国青年》
1、概况: • 1923.10.20,上海,团中央机 关报 • 该时期出版时间最久、最杰出 的革命报刊之一。
第七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的新闻事业 (1921-1927)
教学内容
中共初创 阶段的报 刊
国共合作 时期两党 报刊
私营性大 报
广播事业 与通讯事 业
新闻学研 究和教育
党刊
国民党报 刊
共产党报 刊
上海
团刊
天津
工人刊物
北京
§1、中共初创阶段的革命报刊
一、党中央三刊
(一)《向导》周报
• 1922年9月13日,上海。 • 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4、两位著名撰稿人
恽代英
• 以马列主义教育青年 • 鼓励青年研究社会科学 • 文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 通俗易懂: “只要你读到它,全身就像火 烧一样地发热。”
萧楚女
• 宣传革命,鼓励青年: 《革命党人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首先是一往直前的勇气, 第二是热烈的感情,第三是 正确的认识和革命的人生观。 • 文章以情理动人,分析深刻 有力 “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 家”
三、工人报刊
(一)《劳动周刊》
• 1921年8月,上海; • 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 • “办得异常完善,大可以增进劳动者的 知识,这是教育训练劳工们一个最好的 机关报”。——《共产党》月刊
(二)《工人周刊》
• 1921年7月,北京; • “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_西安事变_中四份报纸倾向性比较

传媒史话● 方 莉“西安事变”中四份报纸倾向性比较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是改变中国革命时局的大事。
本文试图以南京《中央日报》、西安《解放日报》、津沪《大公报》与陕北《红色中华》对“西安事变”报道的比较,来分析不同党派、不同立场的报纸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评析它们在事件中的态度倾向及其转化过程。
《中央日报》是中国国民党机关报,于1928年2月1日创刊于上海,一年后迁至南京。
西安《解放日报》是在“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由张学良的东北军接管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机关报《西京日报》而改办的一张报纸。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9月由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⑤《红色中华》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铅印大报。
这四份报纸代表了当时主要社会力量的立场,分别是国民党、抗日联军、民族资产阶级和共产党。
按照“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情况,笔者将四份报纸对此事的报道分为三个阶段来分别梳理。
报道的第一阶段:12月13日到12月16日“西安事变”肇始,蒋介石被扣押西安,消息尚不明朗,社会各界人士都蠢蠢欲动。
尽快披露这一重大新闻,成为各报的第一要务。
1.对该事件的定性对于““西安事变””这一突发性事件,南京《中央日报》一开始就把它定性为“叛变”,认为张学良“主张推翻政府”。
①而《大公报》援用中央社的消息,与此有相同的论调。
《解放日报》称“蒋委员长在兵谏保护中”,②并在《对时局宣言》一文中详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抗日救国八项主张。
《红色中华》将张、杨的行动称之为“西安抗日起义”,③是“坚决的革命行动”。
④2.报道内容和倾向这一阶段的《中央日报》头条新闻集中报道了南京政府的动态及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对此事的态度和行踪。
同时,该报还大量刊登了社会各界来电慰蒋或讨张的消息,为日后发兵“讨逆”造势。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

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报刊抗战8年中,国民党统治区报刊随着战局和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作3个阶段。
1、抗战初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报业集中地的上海,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报刊出版的中心。
新办的抗日报刊达数十种。
主要有: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救亡日报》,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海编辑人协会办的《文化战线》,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办的《救亡周刊》,陶行知主持的《战时教育》,进步文化工作者办的《战线》五日刊,几家刊物合并出版的《战时联合旬刊》等。
原有的几家报纸纷纷派出战地记者加强军事新闻报道。
《大公报》记者长江、秋江的战地通讯,曹聚仁为《立报》采写的"战地特讯",引人瞩目。
上海、南京沦陷后,抗日报刊出版中心转移到武汉。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办,除原有国民党办的《武汉日报》、《扫荡报》外,新出版的报刊还有: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由《抗战》三日刊和《全民》周刊合并而成),《大公报》汉口版,《战时旬刊》,《战时青年》,《抗战文艺》,《抗敌新闻》,小型通俗刊物《救中国》,东北救亡总会刊物《反攻》等。
1938年3月,全国性新闻团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正式成立,组成广泛的新闻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战中期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治统治中枢的"陪都"重庆,成为国统区报刊出版中心。
原在沿海城市出版的大批报刊相继向内地迁移,加上原有地方报纸,重庆报纸最多时达23家。
主要有:《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时事新报》、《新蜀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西南日报》等。
还有《群众》、《全民抗战》等大批期刊。
此外,桂林、西安、成都、昆明等城市,亦是报刊出版比较集中的地区。
许多报纸增设分版,如《中央日报》以重庆版为总社,先后出有湖南、贵阳、昆明、成都、广西、福建、安徽等10多个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八大报刊八大事件《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它是一份全国性的党报,以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使命。
《群众》周刊的署名编辑兼发行人是潘梓年,实际负责人是许涤新,后为乔冠华。
设有“社论”、“短评”、“抗战言论”、“经济与民主”、“民众动员问题”、“文化与教育”、“国际”、“军事”、“宣言与来件”、“纪念日”、“通讯”、“访问记”、“读者问答”、“漫画”等栏目。
抗战时期,该报及时分析抗日战争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评介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展趋势和和前途,反映人民的抗日要求,着重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建国后停刊,共出143期。
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
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
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的报纸,在战火迁移中从未中断过出版。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
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兼任董事长,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汀,总编辑华岗。
该报4开一大张。
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主要内容是及时报道抗日战争的形势,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战绩,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该报初名《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山西五台,1940年11月7日改为本名。
它注重评论和典型报道,设有“社论”、“军区要闻”、“一周时事”、“国际风云”、“边区生活”等栏目,还有《海燕》、《老百姓》等副刊。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拓的倡议下,形成了“八头骡子办报”的“游击办报”方式和精神,充分发挥党报的鼓动和组织作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方针政策,指导了晋察冀边区的反扫荡斗争。
1945年9月12日,迁至新解放的大城市张家口。
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城市报纸。
后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
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为适应形势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
初为4开中张2版,9月16日起扩充为对开4版。
社址设在延河之滨的清凉山上。
毛泽东为该报撰写了发刊词,指明:“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
”创刊初期,发表了大量西方通讯社和中央社的消息。
《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廖承志。
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
1947年3月27日终刊,共出2130期。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内实力最雄厚的党报,于1928年2月在上海创刊,成为蒋介石集团的重要舆论工具。
“七七”抗战爆发后,《中央日报》立刻采取应变措施,除留下一部分人继续坚持出版至南京沦陷外。
另一部分人员携带器材分水陆两路向南、向西迁移。
1938年1月10日,《中央日报》长沙版创刊,同年9月1日又创设了重庆版,至抗战胜利,《中央日报》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2家分社的庞大报团系统。
扫荡报原名《扫荡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于1932年6月23日在江西南昌创办。
它是国民党军事系统的中心,也是蒋介石的一个忠实宣传工具。
其主题内容是向官兵阐扬、灌输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匪”的反动主张。
“九·一八”事变后,调整宣传中心,提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并扩充设备、加强新闻报道,扩大发行量。
1938年10月1日,部分人员入川筹组重庆版创刊。
1950年7月7日终刊。
大公报《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办。
在它的百年历史中,抗战时期是其光辉的一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积极进行爱国宣传,以文报国、以笔抗日,发表了大量旗帜鲜明的文章和社评,激发全国人民爱国热情,促进全国上下团结抗日。
在整个抗战时期,报社历尽艰辛,六迁其址,甚至有在防空洞出报的日子,但却没有在日寇占领区出过一张报纸,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抗战决心。
为此,周恩来总理称赞“《大公报》是一份爱国、抗日的报纸”。
194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大公报》该年度最佳新闻事业服务荣誉奖章。
救国时报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创办、巴黎印刷发行的海外机关报。
1935年创刊时名《救国报》,廖焕星、李立三先后任主编。
以团结全民、抗日救国为宗旨,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目的,面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进行抗日宣传。
发行43个国家及国内各地,销数达2万份,影响遍及国内外。
它的广泛发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在国际上特别是在华侨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鼓舞了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游击战争,推动了美洲和南洋各地救国会的建立。
1939年10月停刊。
八大事件新生事件1935年5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
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
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心下,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决定组织一个永久性的团体,定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
新闻工作者遭日机轰炸遇难1938年10月22日,日军大举向武汉逼近,《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的潘美年等9名新闻工作者在沿长江向重庆撤退时在汉阳燕子窝遭日机轰炸遇难。
十报“联合版”事件1939年5月3日和4日,日本侵略军对重庆市区进行了轰炸,一些报社的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国民党当局趁机通知重庆十家大报暂时停刊,由《中央日报》牵头合组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10家报纸的负责人组成联合委员会,商定联合版由各报分组轮值编辑,消息主要采用中央社电讯稿,不发各报采访稿。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
该台隶属于新华通讯社,稿件由新华社口播科编辑。
这是当时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这也成了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的纪念日。
《新华日报》关于“皖南事变”的“反检”壮举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亲自为《新华日报》撰写了题为《团结起来打敌人》的社论。
《新华日报》也准备刊登一篇反映“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然而样稿报上去后,却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机构扣压。
第二天《新华日报》便在检扣稿件留下的“天窗”上,刊登了周恩来题写的“为江南死难者致哀”的悼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挽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解放日报》整风改版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当时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
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改版前,《解放日报》过量的刊登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
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
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1943年初,美、英、苏等盟国记者向重庆国民党当局提出要到延安等抗日根据地采访的要求。
1944年5月18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启程访问延安。
共有31人,成员有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英国《泰晤士报》、路透社、苏联塔斯社、合众社、美联社、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的记者以及一些国统区大报记者和部分国民党官员。
(主要参考书目:方汉奇、李矗所著《中国新闻学之最》,特此感谢)范长江:30年代我国新闻战线上一颗红星毛泽东接见范长江被誉为30年代我国新闻战线上一颗红星的范长江,1937年2月,在杨虎城将军的公馆里,采访了他平生第一次遇到的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周恩来。
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全国震惊!《大公报》连续发表社论,声讨张、杨“罪行”。
作为《大公报》战地记者的范长江,当时正在绥远前线的百灵庙采访,对事变感到十分困惑。
不久,蒋介石又被释放,返回南京。
为了弄清事变真相,长江写道:“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
”当时西北对外交通完全断绝,长江利用各种私人关系,冒险飞兰州。
他说服了甘肃省主席兼51军军长的于学忠,特拨给军用卡车一辆,还选派了数名全副武装卫士随车护送。
此间,长江数次被绑架,险些丧了性命!1937年2月2日傍晚,终于在乱军丛中,顶风冒雪,抵达西安。
2月4日,在《大公报》西安分销处同仁的协助下,通过陕西省主席邓宝珊的介绍,范长江向着杨虎城将军的公馆走去。
周恩来同志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来自绥远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闯进西安,当时年仅27岁的《大公报》战地记者-范长江。
他紧紧握住这谈风锐利、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年轻人炽热的手,和蔼地说:“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红军干部对你的名字都很熟悉。
”恩来同志十分赞赏地接着说:“你和我们红军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对周恩来的印象,范长江通讯中有如下记载;“四日午后经朋友介绍,我们在杨虎城公馆看到了周恩来先生,他有一双精神朴质的眼睛,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地表露在外面。
穿的灰布棉衣,士兵式的小皮带,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土音,如果照普通谈话的口音推断,很有点像江西人。
”两天后,长江在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于2月9日抵达延安,作了闪电式的采访。
他对毛泽东的印象是,“许多人想像他不知是如何的怪杰,谁知他是书生一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了一点。
”晚上,长江应邀到凤凰山毛泽东的窑洞里叙谈。
在彻夜长谈中,毛主席反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性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以及抗日战争战略等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使长江十年来苦苦探索和追求而又无法解答的中国前途问题,一夜之间,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拂晓,无比兴奋的范长江表示决心留在陕北,进一步收集资料,写几本宣传共产党的大书。
但毛泽东却指出:当前迫切的政治需要,不是写书,而是设法利用《大公报》在舆论上的重要地位,宣传我党目前最重要的政策,广泛动员全国民众,促成民族统一战线,以便进行对日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