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杠杆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第1节 杠杆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
3.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2.杠杆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问题(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和思考,例如: - 你们平时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杠杆? - 你们知道杠杆是如何工作的吗? - 杠杆的作用是什么?2. 概念解释与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教师可以使用如下提示:- 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的简单机械装置。
- 支点是杠杆的转动中心。
- 力臂是指力作用点到支点的垂直距离。
- 杠杆的原理是利用力臂与力的乘积相等。
3. 杠杆计算方法的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和计算公式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杠杆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如下示例: - 一个杠杆的支点到力臂的长度比是1:3,如果在力臂的一段施加50N 的力,则在力臂的另一段所需要施加的力是多少?4. 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运用所学的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案例: - 一个人用杠杆将一块重物从地面抬起,杠杆的支点到力臂的长度比是1:4,如果他施加的力是100N,重物的重力是多少?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练习题可以包括计算杠杆的力臂比例和解决实际杠杆问题的计算题目。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如果有更多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设计杠杆并计算力的大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杠杆原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练习的方式,全面介绍了杠杆的定义、原理和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了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教案1

教案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的第一节杠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3. 学会使用杠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滑轮组、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杠杆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杠杆的特点。
学生可以发现,杠杆有一端是支点,另外两端分别是动力和阻力。
2. 知识点讲解:教师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杠杆分为三类:一类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类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三类是费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例题,如:“一个物体挂在杠杆的一端,另一端挂上一个钩码,当钩码的重力为10N时,物体恰好平衡。
如果将钩码的重力增加到15N,求物体的重力。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解答。
学生可以得出:物体和钩码的重力之比为1:1.5,因此物体的重力为7.5N。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几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如:“一个物体挂在杠杆的一端,另一端挂上一个钩码,当钩码的重力为8N时,物体恰好平衡。
如果将钩码的重力增加到12N,求物体的重力。
”5. 动手实践: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杠杆模型和钩码进行实验。
学生可以发现,当钩码的重力增加时,物体的重力也会相应增加,杠杆仍然保持平衡。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杠杆定义:有一端是支点,另外两端分别是动力和阻力。
分类:1. 等臂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2. 省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3. 费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挂在杠杆的一端,另一端挂上一个钩码,当钩码的重力为6N时,物体恰好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的第一节——杠杆。
杠杆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它包括动力臂和阻力臂,根据两者的长短关系,杠杆可以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杠杆的分类、特点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 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杠杆现象,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定义、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以及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 演示:用杠杆模型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 讲解:讲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钓鱼竿、撑杆跳等。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概念及分类2. 杠杆的特点3. 杠杆的平衡条件4. 杠杆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杠杆的分类和特点,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杠杆现象,如秋千、翘板等。
2. 答案: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这些杠杆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较好,但在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发明一些简单的杠杆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杠杆现象,讲解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的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杠杆。
杠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解杠杆的原理对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剪刀的构造,引导学生发现剪刀的刀片和把手构成了一个杠杆。
让学生思考:剪刀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分别是哪些部分?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杠杆是指能够在固定点旋转的硬棒,它分为三类:一类是支点在杠杆的一端,称为一端支点杠杆;一类是支点在杠杆的中间,称为中间支点杠杆;一类是支点在杠杆的外侧,称为外侧支点杠杆。
杠杆的特点是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平衡,即动力臂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
3.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臂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
引导学生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动力臂是指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是指阻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一根杠杆,动力臂为3cm,阻力臂为4cm,求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题,如:一根杠杆,动力臂为5cm,阻力臂为6cm,判断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杠杆定义:能够在固定点旋转的硬棒分类:1. 一端支点杠杆2. 中间支点杠杆3. 外侧支点杠杆特点: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平衡平衡条件:动力臂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根杠杆,动力臂为2cm,阻力臂为3cm,求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飞机的飞行原理、吊车的运行原理等
5. 实验和观察
- 实验设置: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
- 观察和分析: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6.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 小组讨论:探究杠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案例分析:分析杠杆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和重要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一节 杠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杠杆原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计算等基础知识,本节课将在力的基础上引入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简短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杠杆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杠杆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杠杆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杠杆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杠杆的特性和重要性。
7. 课后作业
- 撰写一篇关于杠杆的短文或报告,巩固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板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平衡条件以及应用,并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八、典型例题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法和讨论法,通过设置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然而,我也发现,对于一些概念和原理,学生们需要更多的讲解和示例来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 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②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②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②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①杠杆平衡条件2.2 教学难点①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杠杆平衡的应用3 专家建议抓住杠杆的五要素,分析出力臂,结合杠杆平衡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画力臂的时候,先找到支点,找到力的方向,最后画出力臂。
4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5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直尺、杠杆6 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
那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奥秘吧?观察图像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生】撬石头时用的撬棒。
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
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板书】杠杆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人教版)第一节杠杆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如果有一天,你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
小朋友想跟你一起跷跷板,但他的体重比你的体重小得多,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他能够和你一起玩跷跷板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76页至第79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杠杆仔细观察如下所示的几幅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师点拨】(1)如图所示的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根硬棒,在__力的作用__下能绕着固定点__转动__,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为了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对照图来熟悉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图中的__O__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F__;有时也用符号F1(或F动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G__;有时也用符号F2(或F阻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1__表示;有时也用符号l动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2__表示。
有时也用符号l阻表示。
(3)通常我们把杠杆的__支点__、__动力__、__阻力__、__动力臂__和__阻力臂__称作为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阅读】课本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
【学生思考讨论】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教师点拨】(1)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
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如右图所示)。
(2)对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将实验数据填到表格中,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__动力臂__=阻力×__阻力臂__(或写作F1l1=F2l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第一课时)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第一课时)优质教案第一节杠杆(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要点:(1)硬棒(2)绕着固定点转动三、几个名词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
(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
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1) 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 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 设计实验,制订计划(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如课本第6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五要素”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构造。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是了解杠杆构造(五要素);
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
【教学难点】
1、画力臂;
2、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学器材】
杠杆支架钩码回形针(分组,两人一组)
【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蜡烛跷跷板”)
师:仔细观察跷跷板,想一想它的两端为什么不断地翘起、落下?大家想了解其中的秘密吗?学完这节书我们就会明白了。
(板书:第二节杠杆)
2、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通过展示图片、录像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并了解复杂的机械由简单机械组成,从而说明学习简单机械知识的必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
)
师:我们也来学阿基米德利用杠杆(笔)来撬动地球(球),观察、思考什么是杠杆,有何特征?
生1:直的硬棒。
生2:能绕一个点转动。
师:好,还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3:不一定是直的
师:很好,大家赞同他们的意见吗?
师生归纳、总结出杠杆的概念。
(板书:杠杆: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都可以看作杠杆。
)利用动画演示撬棒撬石头,后指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板书:
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
教师示范:画出下图的力臂(并播放动画)
把画力臂的方法归纳成口诀:一打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具体步骤:
1、首先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O。
2、沿力的方向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3、过支点O作力作用线的垂线,用大括号勾出并标上符号L。
杠杆的平衡条件:
a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展示几种杠杆工作时的状态让学生观察、讨论)
师:杠杆工作时都处于什么状态?
生1:静止或转动
生2:匀速转动
师:很好,观察很仔细。
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时受力平衡,动力和阻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杠杆将处于平衡状态,杠杆处于这种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b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猜想
(教师演示课本77页的12.1—2实验,让学生观察哪个因素影响杠杆平衡。
)
师:根据你们的观察,请你们来猜想哪个因素影响杠杆平衡?
生: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
师: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两因素决定了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即是力臂)。
因此我们讨论力对杠杆的影响时只要考虑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就可以了。
<2>设计实验方案
师:既然杠杆的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那当他们之间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杠杆平衡呢?
生:(可能一时无法回答)
师:要得出确切的结论,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个实验怎么做?关键是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
①我们把钩码分别放在杠杆的两边,在杠杆平衡时,钩码对杠杆的动力、阻力就等于两边所挂钩码重,而不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力了。
②利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
实验前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力臂就可以从杠杆刻度尺上直接读出,使力臂的测量更简单。
学生再讨论具体实验步骤。
让学生汇报,归纳出实验步骤。
总结:实验步骤
①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这时杠杆两边受到钩码的作用力都等于钩码重。
把支点右方的钩码重当作动力F1,支点左方的钩码重当作阻力F2;用尺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记录F1、F2、L1、L2等数值。
③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记录结果。
求出各次实验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值,最后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4>实验数据分析
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填写实验表格,包括结论。
<5>交流与展示
让其中的一组学生把实验记录展示出来,并总结出结论。
后看和大家的结果是否一致。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杠杆的分类
让学生画出各杠杆的力臂,并讨论有什么不同的?
生:有的动力臂大,有的阻力臂大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动力臂大”和“动力臂>阻力臂”两种说法的不同。
师生:归纳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板书:a省力杠杆F1﹤F2,L1﹤L2
b费力杠杆F1﹥F2,L1﹥L2
c等臂杠杆F1=F2,L1=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