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互联网+”模式构建研究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模式构建之研究

课程体 系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集 中反映 , 其科学性、 社会性和针对性直接影响培养对象的实现。 因此 . 教 学改革应首先抓好课程体系的调整与优化。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作为素 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与优化大 学生的综合素质方 面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与终身 体育思想 的关键, 是落实党的教育政策的重点 。因此可以说 , 程体系 课 的变革与优化是普通高校体 育改革的突破点之一 ,普通高校体育要适 应 2 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 I 必须首先从课程体 系的优化着手。构建合 理的课程体系结构体系势在必行 2我 国大 学 体 育课 程 发 展 回顾 及 现状 分 析 l 2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历史回顾 自新 中国成立 以来 ,我 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大体经历 了四 个阶段: 第一, 10 从 9 3年至 12 92年为高校体育课程初建阶段。 阶段高 此 校设置了以普通体操和兵式 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程 第二 , 12 年至 从 92 14 99年为高校体育课程融合阶段。这个 阶段高校废除 了兵式体操 , 体 育课程以 田径、 球类 、 游戏和体操为主同 时融人 了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为基础的美国“ 自然体育 ” 理论和形式。第三, 14 从 9 9年至 17 年 为高 98 校体育课 程革新 阶段 。这个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确立了“ 全面 、 实用 、 科 学、 健康” 的基本 原则 , 逐步完善 了我 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体系。第 四 17 年至今为高校体育课 程改革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 从 98 出的改革开放方针指明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的方向。 教育部于 17 9 8年 重新编定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 程教学大纲 、以及以后所颁发的高等 学校体育工作暂规定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等一系列 指令性文件, 特别是进入 2 世纪后 ,0 1 l 2 0 年教育部颁布 了新的《 全国普 通高等学校教育指导纲要》 不仅使高校体育教育得到 了重视 . , 教学制 度得以健全 ,而且也成了扫建具有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的高校 体育课程体系的依据 。 22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以教育部颁 发的一系列指令性文件 为依 据, 在终身体育 、 全民健身的体育 教育思想指导下 , 高校体育课程 的设 置较过去发生 『根本性的变 化, 主要表现在扩增 了体育课程内容。 据对 许多高校 的粗略统计,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 已涉及到 的体育项 目在 2 O 个以上 其中实践项 目新增了武术、 体育舞蹈 、 健美操等 ; 体育理淦部分 新增 了体育卫生与健康、 现代健康与身体锻炼等 内容 2 0 04年 , 中国教 育改革又有新进展 , 高校体 育课程改革随之也有新的突破 。 纵观高校体 育课程的历史和现状 . 可以看出高校体育课程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 , 它 的发展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变革息息相 关。如在改革阶段 的高校体育课 程的实施, 从总体上来讲完成了社 会所赋予的体育教育的历史使命。 然 而, 当前 人 类 社 会 已进 人新世 纪 . 国也 进 入 改 革 发 展 的 关键 时期 。 我 我 们务必清醒地认识到现行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结 构体系 已不能适 应国 际化大社会及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高校体育课程必须全面创新。 3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分 强 调 “ 一 性 ” .过 统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 ,但在总 的框 架和体系上 , 没有根本性 突破 , 还普遍 采用传统方式 、 方法 和手段 , 教学 过程基本上是以教 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 , 使整个教学过程 比较死板 , 气氛比较沉闷, 填鸭式、 注如式 、 教师包打 天下等现象比较 普遍 , 在教学 安排上强调共性 , 更没有体现因材施教 . 统一” 以“ 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 生, 忽视了大学生由于先天遗传 、 营养 、 生活环境 、 运动基础和生理 、 心理等方 面的个 体差异性 , 在一定程 度上抑制了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学习的自主性 , 制约了学生爱好 、 特长与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持续进步,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往往只侧重于体育技能的传授和体能的锻炼,忽视了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精神的培养。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构建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即将体育技能教育、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精神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路径。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提出完善和优化建议。
本文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二、“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构建,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教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以及体育教育学的深入研究与实践。
教育心理学强调个体在学习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交互作用,对“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供了心理层面的支撑,尤其是在体育技能的习得、运动情感的培育以及体育行为的养成方面。
体育社会学则关注体育文化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功能与影响,它指出了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如何通过“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促进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互融合。
体育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在体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以及体育精神的培育方面,体育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构建高效、系统的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指导。
“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多元化的,它涵盖了教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以及体育教育学的理论精髓,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体育课程“三评”考核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中医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20 0 2年 8月教育部颁布的 < 国普通高 等学校体育课 程 全 教学指导 纲要》 ( 简称 < 纲要> )指 出 :在 体育课 程教学 中,
对学生 的学习评价应是对 学习效果 和过程 的评 价 ,主要包 括
效果 。福建 中医学院体育课 程教学考 评体 系的建立 充分体现 了 “ 以学生为 本” 的原则 ,以鼓励 学生 积极 参与 体育运 动 、
ta hn n e t h udb ar d u ,h rcia l ytm as sme tga u lyetb i e , db sclytee roo “h e v u t n ec iga dtsi so l ec ri o ttepa t bes s n e c e o ses n rd al sa lsd a a ial h mby tree a a o f h n f l i
第1 3卷 第 3期
20 0 9年 7月
体 育科学研 究
S o s S i n e R s ac p t ce c 9 u.20
体 育课 程 三 评 " 核模 式 的构 建 与 实践 研 究 “_ ■ _ 考 I,
师要综合运用各种评价 手段 、评价方 法 ,发现并 发展学生 多
自 占的比例 , 所 开展教 、 考分离 , 逐步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考评体系 , 基本形成 了“ 三评 ” 的考核模式。
“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

体 育课程改革将 改变课程评价 的观点提 出来 , 可是每个方式 的运用 参考文献 都 具备 了相应 的前提 条件 , 脱 离 了前 提条件而 去谈 方法的使 用 , 就 没有 … 1 蒋凌云. 浅谈“ 以 人 为本 ” 的 城市 社会 体 育的 发展 策 略[ J ] . 科技 信 办法给 出正确 的结论 。 以往高 校体 育教学 的评价里 , 大学生 作为评价 的
( 上接 6 1 页)
“ 体育成 绩” 进行单 因子方差分析 , “ 健美操和体育舞蹈” 与“ 三大球 ” 和“ 三 ( 2 ) 在“ 自 主学 习能力” 方面 , “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比“ 传统” 教学模式
通过 交往行 为特定 的社会联 系 。 实验后对 8 个体 育项 目两 个班学生 进行 小 球 ” 成绩 对比 , 均达 到显著性水 平 ( P<0 . 0 5 ) 。 人际交往 能力 问卷 调查 ( 满分 1 0 0 分, 共2 0 题) , 实验组 平均得分 为9 1 . 6 6 ,
学模式是 以小 组的为 单位进 行学 习 , 他们为 了达到 共同的 学习 目 标, 相 互帮助和鼓 励 , 为 了寻 求问题的答案会 主动咨询 教师 , 这样师生 、 学 生之 团队利益 出发 , 认真观 察和 分析 同伴 的动作 , 并提 出合理的建议 , 成 绩好
( 4 ) “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很好 的补 充“ 传统” 教学 模式的不足 , 它符合 当代 高校育人的宗 旨和体 育运 动的团队精神 , 对高校体 育教学 改革有促
评 价者来 决定 , 被评价者 根本 不具备 主动权 。 当代教 育思想 不断强调 评 息, 2 0 1 0 ( 1 8 ) .
陕西省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研究

极性 , 以利 于充分 发挥 学生 的 主体作 用 , 能体 现 更 出“ 以人 为本” 但是 由于条 件 限制 , , 各高 校在课 内
外 一 体化 程度 、 保健课 程 、 高水平 训 练课 程方 面存 在着 较大差 异 , 别是 地 方 高 校 的课 程 类 型 与结 特 构 与 省会 院校 相 比存在 较 大差 距.
开 放 、 主 自
福 建 大 学
主 副 项 制
突 出师 范 性 不 同层 次
以陕 北 、 中 、 关 陕南 为 地域 划 分 , 取延 安 大 选
学 、 鸡文 理学 院 、 宝 西安 理工 大学 、 安交通 大学 、 西
青岛科技大学 1 +x课 程 模 式
湖 北 大 学
课 内 外 一体 化
表 3 陕 西 省 部 分 高 校 大 学 课 程 结 构 及 类 型
高 校
一
从 表 1 表 2可 看 出 , 西 省会 高 校 根据 自己 、 陕
实 际 的总 体 要 求 , 以运 动 参 与 目标 、 动 技 能 目 运
标 、 体 健康 目标 、 理 健 康 目标 、 会 适应 目标 身 心 社
第2 6卷 第 2期
2 2年 3 月 Ol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 fGa s a h iest ( t rlS in e ) o r a n uLin eUnv ri Nau a ce c s o y
Vo . 6 NO 2 I2 .
M a .2 2 r O1
突 出终 身 体 育
西 北 大学 、 西安 电子科 技大 学 、 康学 院等 学校 为 安
高校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Vol.28No.7Jul.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7期(下)2012年7月1引言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与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思想、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全新的改变.其中,由于教学主体地位的互换与转变,使得体育教师有传统的主导者变成了辅助者,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求.因此,积极地探索与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服务型体育教学是建立在以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与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其自身所彰显出的积极主动地通过服务的手段来达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的重要内涵来看,对于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教学发展,具有突出的适应性.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积极构建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与策略进行探讨与研究,对其重要的功能及作用进行理性的阐述,目的在于为全面推进此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2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特征2.1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所谓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充分理解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树立服务意识,运用相关的服务手段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理念,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服务其成长、成才为教学目标,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与支持其个性发展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教学、管理以及服务三者的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并贯穿于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始终.进而形成有机的服务体系,用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以及全面的发展,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自主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型人才.2.2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2.2.1教育思想具有主导性.服务型体育教学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据,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2.2.2教育理念彰显人性化.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以人为本”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本着服务的思想,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与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2.3.3教育形式呈现渗透性.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旨在将服务意识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教学的各相关环节,以一种“渗透”的形态存在于教学之中,已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与感悟,进而促进其体育理论与技能的全面提高与发展.2.2.4学生接受方式蕴含选择性.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的普遍尊重与关注,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融合.学生高校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与策略研究周军(辽东学院体育部,辽宁丹东118001)摘要: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对高效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与策略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切实把握该模式的实质所在,透析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与应用价值,以便为该教学模式的普遍运用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为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导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依据与保障.关键词: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途径;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7-0080-0380--可以依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对教学的项目与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进而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2.2.5教学方式凸显多元化.由于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形式上的渗透性的特征,因而,在对学生产生影响、实施教育智能的过程中,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方式过于单一,则无法满足不同素质水平的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需求,因而难以达成教学的目的.因此,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3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3.1以教师的服务作为交流与沟通的媒介,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与个性培养实现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作为一种具有全新内涵的教学模式,其实施与应用需要以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保障.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的发生互换与转变的情况下,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无法适应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在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师生间相互的理解与尊重,学生通过对教师服务的接受,体验与感悟教师情感的付出,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与依赖,这种相互间的信任、理解与尊重,可以为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的条件.3.2在教学过程中便于统筹兼顾,促进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服务型体育教学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有效地修正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笼统行为,针对学生在知识水平、素质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客观差异,为学生营造与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环境.服务型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爱好以及个性特征等综合因素,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因而,其教学行为具有普遍适应性,即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来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有效地避免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局限性与狭隘性特征的影响,使得处在不同素质水平的教学对象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由此可见,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实现统筹兼顾,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3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实施有的放矢的服务,凸显教学行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真挚情感的付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伊始要对学生的自然状况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以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基准,进行层次的划分,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的教学行为,进而使得不同素质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因而,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体验与感悟理解与尊重、确保其自身素质的切实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4通过服务所达成的师生间的互动情感,有利于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素质教育对与教学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最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12条中,对教学方法的功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而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支持,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的释放与发展,使其自信心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对体育教师充满信任与依赖.这对于实现师生间良性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与维系作用.不仅能够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使之自觉地为周边学生提供服务、形成互动,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增加、关系融洽.因此,有利于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4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与策略4.1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与支持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辅助作用的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助于其自信心的建立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81--适应自身教学地位的转变,不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充分理解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其辅助与引导作用,进而为构建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4.2理解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素质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助与支持学生群体由于在自身素质与个性方面存在着客观性的差异,因而,传统的“整齐划一”式的教学体系以无法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自信心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生成,已形成严重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在实施服务型体育教学时,首要的环节在于要对学生的客观差异性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与认知,以便于制定凸显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学策略.要针对不同素质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素质能力低下的学生,更要为其提供辅助与支持,以帮助此类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增强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自主参与体育学习的令好习惯.4.3积极营造服务氛围,使之与教学的全过程达成有机的融合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完善的服务意识与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体系为基础的,为了避免服务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要求教师在对服务型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要充分注重对服务氛围的构建,将服务元素充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与教学的全过程达成有机的相融,进而能够在每一时刻都能够针对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使得学生由初步的体验发展到逐步的理解,从不断的感悟到完全的接受,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理解与认知程度达到理想的程度时,就会形成与教师服务意识的有效应和,进而构建起完善的服务型体育课堂.4.4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使得体育教学课堂成为良好的服务平台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仅是对教师服务能力的考量,同时也是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不断的激发、诱导、唤醒与培养,使学生从服务受众逐步转化为服务主体.随着学生服务意识的逐渐发展,就会自觉地与同学间建立起良性的服务关系,进而形成互帮互助、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因而,努力将体育课堂打造成为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服务平台,是高校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宗旨,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內驱.4.5加强对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促进其服务水平与能力的提高教师作为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引导者与实施者,对其自身的素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每一名高校体育工作者都应当积极自主地强化对自身素质能力水平的培养与发展,不断地修正、充实与完善自身的服务意识与能力,使自身的素质水平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生日益增强的体育学习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讲,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现状,将直接影响到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发展与完善,将对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4.6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入“人文化”管理的元素服务型体育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就是要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充满人性化的特征.以便彻底摒弃与消除传统的高压式教学对学生的身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而促进学生在体育理论、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断地注入“人性化”的元素,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与个性差异得到尊重与理解,对于低素质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效的重拾自信,自觉地体验体育学习的乐趣,进而将体育课堂构建成为集学习、娱乐、怡情、互动、交流以及发展于一体的教育场所.———————————————————参考文献:〔1〕白晓明,王家忠,等.以人为本城乡联动全面构建服务型师训体系—宁波市市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3):5—9.〔2〕胡赤弟.双重压力下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9(2).〔3〕蒋冀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4〕安琳,兰劲华,蒋素铎,等.高校教学管理落实质量工程的有关思考[J].重庆工程学院学报,2007(10):147-149〔5〕施於人,邓成超.流程再造与高校教学滚李信息化[J].重庆工程学院学报,2005(4):63-66.82--。
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大学体育—足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营口理工学院为例

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大学体育—足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营口理工学院为例发布时间:2021-04-26T11:19:41.11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孙大威[导读] 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体育足球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经本研究得出结论,在我校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为基础构建的《大学体育—足球》混合式教学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新颖的教学模式在足球专项技术教学方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传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体育》公共课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辽宁营口理工学院体育部孙大威 115000 [摘要]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体育足球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经本研究得出结论,在我校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为基础构建的《大学体育—足球》混合式教学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新颖的教学模式在足球专项技术教学方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传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体育》公共课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足球教学;混合式;应用研究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Sports of Football Based on Chaoxing Xuexi Tong— Taking Yingk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Sun Dawei ( Sports department of Yingk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oning Yingkou 115000)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xperiment and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sports of football cours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blended teaching of college sports football based on Chaoxing Xuexi Tong platform in our school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nd the new teaching mode has achieved excellent teaching effect in football technology teaching, 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spreading sports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of college sports public teaching . Key Worlds:Internet+;Football teaching;Blended mode;Researching and practicing “互联网+”模式的飞速发展与应用,教育信息化是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类教育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
“互联网+”视角下ITMC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安徽体职院为例

①基金项目:2019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名称:“互联网+”视角下体育类院校ITMC 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安徽体院体育运营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Azcj150)。
作者简介:王芳(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管理。
DOI:10.16655/ki.2095-2813.2004-5554-9407“互联网+”视角下ITMC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研究①——以安徽体职院为例王芳(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管理系 安徽合肥 230051)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ITMC沙盘模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情景模拟教学课程,学生分组演练,模拟企业运作过程,弥补了传统课程中体验感不足的缺点。
该文分析安徽体职院体育运营管理专业前期实践教学现状,存在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尚未形成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训教学资源不足、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仍需完善的问题,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考核体系角度提出构建ITMC沙盘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ITMC 市场营销 实训教学 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1)01(c)-0124-03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TMC Sand Table Simulation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Perspective——Taking Anhui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Athletics as an ExampleWANG Fang(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 Anhui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Athletics,Hefei, Anhui Province, 230051 China)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ITMC sand table simulation education is a brand-new situational simulation teaching course. Students group drill and simulate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s, which makes up for the lack of experience in traditional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major of sport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in Anhu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for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has not been formed, the training teaching resources are insufficient, and the train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design,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ITMC sand table mode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Key Words: ITMC; Market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效性,普遍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互联网+”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各行各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校传统的课
堂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为此,高校在进行体育
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化技术,构建互联网+模式进行教学,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
本篇文章简要分析了在互联网+
背景下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能够使高校体育
教学更加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互联网+;模式;构建;研究
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想要提
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
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案进行创新。
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宜的
现代化技术,构建互联网+模式来开展体育教学,使高校所培育出的体育专业学
生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互联网+”模式构建的作用
(一)能够使体育资源更加多样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
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为此教师不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鼓励学生积极的加入到体育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使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增强。
比如说,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可以先播放
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于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动作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由教师进
行示范,带领学生进行操作,这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知识和动作的印象,为学
生体育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1]。
(二)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开展教学
为了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利
用好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应该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将学生作为主体,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这不但能够使学生对于体育学生产生热情,还能够让这一
专业的学生认识到体育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目前,大部分专业体育教师在
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并
不高。
为此,教师要合理的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制作微课、线上教学等,使
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的选择进行学习的内容。
教师在开展体育教
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使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有更加
深刻的认识,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
(三)传递知识的方式出现了变化
之前高校体育老师并不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在理论课中,教师一般将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比较低,而现代化技术的使用,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这使
原本的文字教学变得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
并且,教
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
思考,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教学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
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学习最新的体育知识和动作要求,了解互联网+相关知识,确保所开展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
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作为支持。
二、构建“互联网+”模式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构建专门的平台来开展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在新时代下必须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在互联网+出现和发展的
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对于线上教学进行管理,使教学得到规范开展,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从当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教学活动
管理从原本的单一变得更加多样,尤其是在进行现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
到现代技术的作用,合理的对于技术进行使用。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平台有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其能够提供和体育相关的资讯,在线上开展教学,并帮助学生记
载自己在课下进行的锻炼情况、预约体育馆等。
这能够较为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支持。
之前,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校的体育馆数量是有限的,专业使
用体育馆的时间比较固定,如果要对于课程进行调整,很可能没有场地进行活动,这就导致学生的体育实践课被浪费。
而这一平台的出现,能够将这一问题出现概
率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并且,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向学生反馈
成绩,提供师生交流的平台等。
根据上文来进行分析,想要构建互联网+模式来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要有专门的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持[3]。
(二)进行立体混合教学
在传统模式下开展的体育专业教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只重视学生进行学习
的结果,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实用,能
够和现实相结合,导致所进行的教学容易出现问题。
而借助于互联网+,可以达
成立体化混合教学这一目标,使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产生热情,并形成较好的体育
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
体育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和德育有着
较为密切的关联,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将自己作为课堂的
主导,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有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于片面,不利于学
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这一情况下,开展立体化混合教学,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
结合,能够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提升教学的质量,使效果达到预期。
在教学
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对于教学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说在教
学之前组织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创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在课后帮
助学生解决问题等。
(三)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
从目前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来进行分析,借助于互联网+的模式能够从多个角
度对于学生进行评价,比如说学生的运动习惯、体育能力、体育知识掌握程度等,这种模式下的评价方式能够使评价机制更加的合理,对于学生的评级也更加全面、更加细致,从而提升评价的有效性,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同时借助于此评价方式,能够使体育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恰当的
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材施教的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体育
能力,这有利于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4]。
除此之外,这种评价方式也
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更加清楚自己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原因,从
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主人翁”态度,以更好的去改正、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
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多元发展,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
通过构建互联网+模式来对于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能够改变目前体育专业的教学
现状,使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产生兴趣,不断的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体育素养,成
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龚欣雨,刘丽婷.“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改革探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9)
[2]郑丽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2019,40(07)
[3]郑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10)
[4]张洪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远程控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科
学,2017,8(09)
作者简介:
綦恒波1985-1男汉族湖南衡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休闲体育单位:大理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