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

第38卷第3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V o l.38 N o.3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M a y,2012*‘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龚玲,张大均(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400715)摘要:目的:修订从品质角度出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㊂方法:在分析原始问卷㊁整理个体访谈和借鉴国内外同主题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和团体讨论设计初始量表,多次施测修改量表,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㊁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对量表的测量学指标进行检验㊂结果: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包含职业适应性㊁学习适应性㊁社会适应性㊁人际适应性㊁生理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6个因素,累计贡献率50.04%,共30个项目;问卷的信㊁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㊂结论:本量表可作为评测在校大学生适应性的工具㊂关键词:心理素质;适应性;大学生;量表修订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075-07一、引言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㊁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因此该阶段也被称作人生的第二个关键期㊂在此阶段,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对大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㊂尤其是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处于一个剧烈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学生的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㊂作为影响身心健康㊁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大学生适应性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㊂不同的研究者对适应性有不同的理解㊂有的研究者从外在状态的角度对适应性做了界定,探讨适应性的功能;而更多研究者则是从内在本质的角度对适应性做出界定,探讨了适应性的机制和发生条件[2]6㊂但是,适应性究竟是一种能力倾向还是行为状态,是心理特性㊁心理过程还是行为结果并没有统一的结论㊂根据王钢对人际适应和人际适应性的区分[2]7,适应性应当是在适应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静态性㊂张大均[3-7]从个体心理素质的角度界定了适应性的概念,即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功能成分,指个体对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或品质,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㊂在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上,国外目前应用较多的量表主要有大学适应量表(C A S)㊁明尼苏达多*收稿日期:2012-01-20作者简介:龚玲,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㊂通讯作者:张大均,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学研究 (10J HQ003),项目负责人:张大均;2010年度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建构研究 ,项目负责人:张大均㊂重个性测试表中的大学适应不良分量表(MM P I-2)和大学生适应问卷(S A C Q)等等[8]95㊂但是,这些量表基本上都是从问题角度出发,被用来筛选可能具有适应问题的在校大学生,并以此为相应的干预提供指导意见㊂并且,这些量表多关注的是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缺少对大学生的持续发展的关注㊂鉴于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国内学者开发了一批针对中国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工具,目前主要有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8]㊁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量表[9]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10]㊁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问卷[11]和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12]等㊂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上述量表存在以下问题:(1)从可推广性看,部分量表取样集中于某个别地区,故进一步推广有待考虑;部分量表仅针对学校适应,并未能全面考察大学生适应性㊂(2)从编制细节上看,部分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不够理想,因素负荷值过低㊂(3)从测量角度上看,除王滔[13]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问卷是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功能性层面出发,其它测量工具主要是从适应性的状态㊁过程等心理活动的动态方面出发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它们是动态的㊁外显的成分,受到稳定的㊁内隐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制约[5]㊂心理素质作为人心理结构的核心成分,是心理活动的根本(起支配作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7]㊂我们认为适应性作为心理素质重要的功能性成分,是心理现象内在的属性和特征,体现的是适应的内部本质特征㊂实现对大学生适应性品质的测量,不仅可简单地了解大学生适应状态或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诊断大学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能进一步预测大学生适应状况发展变化的趋势㊂因此,从心理素质的功能性成分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对于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优化大学生适应性心理品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㊂王滔[13]从理论探讨和实证调查两方面着手,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探讨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并研发了相应的测评工具㊂她认为,大学生适应性品质应当包含自我定向适应性和社会定向适应性两大维度㊂这两大维度又细分为七个因素,分别为学习适应性㊁生活适应性㊁生理适应性㊁职业适应性㊁社会环境适应㊁人际环境适应和应激适应㊂她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问卷共有35道题: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3,稳定性系数为0.775㊂但是此问卷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部分因素定义的属性不一致㊂有的侧重于能力,有的侧重于状态,未能更好地测量到适应性品质;其次,从问卷的可推广性看,样本集中于重庆㊁厦门和广州,不具有普遍性;最后,从编制程序上看,在进行差异分析时未能报告效应值等㊂所以我们在王滔[13]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以求编制出更科学的测量工具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首先通过访谈对原量表的结构进行审核,并结合专家讨论意见,最后确定大学生适应性包含六个因素㊂其次,通过整理访谈提纲㊁参考原始问卷部分题项及同类量表题项等途径形成项目库㊂然后集合多名心理学专业博士硕士反复讨论,在确保项目内容效度的基础上,形成初始测验问卷㊂另外,通过试测㊁初测和正式测量,验证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最终形成正式问卷㊂最后,我们选取一般健康㊁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作为效标考察其效度㊂二、方法(一)对原问卷的修订首先,我们以 评估品质 为基本原则,实现了对品质的测量㊂心理素质是人在主观与客观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概括化了的心理系统的特性,具有稳定性,只有那些惯常的㊁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性才是素质㊂适应性作为心理素质的功能成分,是一种品质,它是从各种习惯性或典型性行为反应中抽象出来的,具有跨时间和情景的 连贯性 ㊂S p i e l b e r g e r[14]认为对于过去状态的频率和强度的概括,可以要求被试描述自己 一般 ㊁ 常常 或 平时 的状态,从而得到对典型行为的有效评定㊂因此本研究以 评估品质 为原则,从惯常的㊁稳定的习惯性行为倾向和典型行为特征中收集项目㊂其次,在对原问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和专家意见,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主要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学习适应性㊁生活适应性㊁生理适应性㊁社会适应性㊁人际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㊂原问卷中的应激情境适应维度因在访谈中没有被试提及,且从理论分析来看,其主要指应激反应和应对策略,一方面这是适应性的结果而非适应性本身,另一方面这是适应性的特例,而特例本身是包含在一般适应之中的,故取消了这一维度㊂学习适应性指主体学习适应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学习的计划性㊁自主性和变通性;生活适应性指主体生活适应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生活自理性㊁生活自治性和生活独立性;生理适应性指主体生理适应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生理变化㊁体貌的接纳性和性心理调适性;社会适应性指主体社会化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社会认同性和社会融入性;人际适应性指主体人际交往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人际交往中的理解性㊁亲和性和互助性;职业适应性指主体职业规划与发展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职业价值选择性㊁自我定位清晰性和从业准备性㊂再次,为了保障量表良好的内容效度,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㊂一方面,我们从大学生适应性的内容角度出发,通过个体访谈的形式,探讨大学生适应性的具体特征㊂在此基础上,集合专家意见对适应性的维度进行审核㊁修正,并以每个维度下每一个特性或层面的含义为主题,分别整理出所有学生比较公认的5~7个典型行为特点表述,再将归类整理出的访谈信息进一步条目化,按照简短㊁意义明确㊁内容单一的原则合并为同类条目㊂另一方面,结合操作性定义,请25名研究生对原始问卷题项进行审核,挑选部分信㊁效度指标高的题项以作备份㊂同时,收集整理部分同主题量表的题项作为参考㊂由此形成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初始题库㊂然后,集中16名研究生㊁4名博士生参阅样例编制题项,反复集体讨论,逐条斟酌,仔细推敲,数易其稿,力求提高题项的内容效度㊂此外,再请35名中文系学生对量表项目的语法和词语进行修饰以避免歧义㊂最后,对初始问卷进行小范围试测,收集被试对量表题项的反馈信息,形成初测问卷80道题(不包含测谎题)㊂(二)被试1.访谈被试通过发帖在某所高校有偿招募,并从中选取一定被试以兼顾性别㊁年级㊁专业上的差异㊂受访者共计25人,其中男生12名,女生13名;大一4人,大二7人,大三8人,大四3人;文科8人,理科7人,工科6人及其他科2人㊂2.选取某高校35名中文系学生对项目进行语义和表征审核;随机抽选181名某高校学生试测,回收被试对问卷题项的反馈意见㊂3.初测和正式测量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考虑5个分层标准:区域,学校,专业,年级,性别㊂初测有效被试近600人,其中男生243人,女生347人;大一237人,大二112人,大三164人,大四75人㊂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所有回收的量表进行严格的非统计层面和统计层面的筛选以剔除无效量表㊂非统计层面的筛选遵循以下原则:(1)整份问卷答案呈现同一性作答(如有规律作答)或波浪形作答等明显乱答的情况;(2)整份问卷漏答题目大于4%;(3)整份问卷中同一题选取2个答案的题数或修改答案的题数大于4㊂统计层面的筛选遵循以下程序:首先将反向题转换,然后将测谎题选极端分的被试删掉以剔除不真实的数据;其次,项目总分相加后将得分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视为极端值,予以剔除㊂正式测量按照区域划分,同时考虑被试的学校㊁专业㊁年级及性别因素,分别从西北㊁华东㊁华北㊁西南㊁华中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2300份㊂依据上述标准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931份用于问卷分析,由此形成正式量表㊂具体来说,将数据随机分为同质的两个样本,其中965份用于做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中男生369人,女生606人;大一432人,大二298人,大三192人,大四43人;重点本科203人,普通本科678人,三类本科31人,专科54人;文科321人,理科353人,工科156人,艺体122人㊂另外966名有效被试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男生438人,女生521人;大一463人,大二309人,大三160人,大四27人;重点本科188人,普通本科689人,三类本科28人,专科60人;文科275人,理科365人,工科186人,艺体131人㊂用全部有效数据1931份进行信效度检验㊂4.选取中国西南地区六所高校,包含重点大学㊁普通大学及专科院校学生500人,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63份以考察效标关联效度;选取四所高校大一㊁大二㊁大三学生共110名,间隔四周考察重测效度,最终获得有效数据73人㊂(三)测量工具1.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正式测量共37道题目(其中信度题3个,测谎题1个),最终形成的正式量表共34道题(其中信度题3个,测谎题1个),均采用5点评分㊂两次测量中的α系数均是0.88㊂2.一般健康量表(G HQ-12)[15],共有12道题,每题有4个选项,计分采用0-1-2-3记分方法,即选择回答第一㊁二㊁三和四项分别记0㊁1㊁2㊁3分㊂本次测量的α系数为0.73㊂3.自尊量表[16],共有10道题,分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㊂本次测量的α系数是0.84㊂4.生活满意度量表(S W L S)[17],共5个项目,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㊂本次测量的α系数是0.76㊂(四)数据分析采用S P S S16.0软件进行项目分析㊁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用A m o s4.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㊂三、结果(一)项目分析量表各题项进行项目分析,结果表明33道初始题项的C R决断值均大于3,按总分高低分组被试,结果表明差异非常显著(p<0.01),因此此33个项目均可以保留下来做进一步分析㊂(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取样适当性检验结果KMO值为0.90,B a r t l e t t球形检验值都显著,均为p<0.001,说明题目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分析,获得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6个,可以解释方差变异的50.04%㊂各题项在所属因子上的负荷在0.41 ~0.78之间,共同度在0.33~0.70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51以上,大部分都在0.70以上㊂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最终结果,确定大学生适应性包含6个因素,分别对应为职业适应性㊁学习适应性㊁社会适应性㊁人际适应性㊁生理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㊂表1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因素负荷矩阵㊁贡献率及共同度题项职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生理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共同度N210.520.49 N230.630.47 N240.730.59 N310.710.61 N320.720.58 N330.680.55 N340.590.46 I120.610.40 I140.700.53 I210.730.59 I220.720.59 I320.560.47 I330.480.40L220.600.45 L230.700.58 L240.620.55 L250.560.51 M110.540.45 M130.760.67 M180.780.70 M210.470.46 M220.480.57 K110.550.33 K120.630.42 K140.530.38 K130.620.42 J110.490.43 J120.640.57 J140.490.41 J150.410.38特征值3.583.022.572.381.831.64共计贡献率11.9610.058.577.926.095.4650.04(三)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另一半数据(n=966)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㊂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接近验证性因素分析所要求的拟合指数标准,显示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结构模型可以接受(见表2)㊂表2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拟合指数模型χ2d fχ2/d f T L I C F I I F I R M S E A nA S F C1682.1513984.2270.8220.8370.8380.058966(四)信度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的信度检验,主要考察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㊂从表3可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α系数在0.51~0.84之间,重测信度在0.60~0.84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㊂但是有些维度的α系数略高于0.50,不是太理想㊂表3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信度分量表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生理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适应性α系数0.880.770.600.510.710.730.84重测信度0.840.790.690.600.670.720.82(五)效度分析1.结构效度采用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进一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见表4㊂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12~0.51之间,大部分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30~0.50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㊂各个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46~0.81之间,大部分因素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60 ~0.80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㊂结合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㊂表4适应性各因素之间和总分之间的相关矩阵量表名称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生理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适应性适应性总分学习适应性1生活适应性0.35**1生理适应性0.12**0.35**1社会适应性0.36**0.39**0.27**1人际适应性0.29**0.37**0.30**0.50**1职业适应性0.51**0.38**0.18**0.52**0.38**1适应性总分0.71**0.65**0.46**0.73**0.66**0.81**1 2.效标关联效度取一般健康㊁生活满意度和自尊为效标,计算大学生适应性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如表5:适应性总分与一般健康有0.33的显著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有0.44的显著正相关,与自尊有0.47的显著正相关,效标关联效度达到统计学标准㊂表5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效标效度量表名称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生理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适应性适应性总分一般健康-0.25**-0.20**-0.15**-0.23**-0.20**-0.22**-0.33**生活满意度0.34**0.29**0.20**0.33**0.35**0.38**0.44**自尊0.34**0.35**0.21**0.38**0.43**0.35**0.47**四、讨论(一)量表的编制程序及量表的信效度指标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修订是基于心理素质视角,依据 评估品质 ㊁ 可评价性 和 考虑答题者的心理倾向 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收集㊁整理项目库,经过试测㊁初测和正式测验后形成㊂为了确保修订量表的科学性,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考察㊂首先运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两种指标考察了量表的信度㊂结果发现,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51到0.84之间,重测信度介于0.60到0.84之间,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㊁重测信度为0.84,结果良好㊂其次,本研究通过标准化的修订程序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通过各维度之间和总分之间的相关矩阵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均显示可以接受㊂此外,量表还考察了三个外部效度,结果显示适应性总分和一般健康总分的相关为-0.33,和自尊的相关为0.47,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为0.44,且均非常显著㊂可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用于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是令人满意的㊂(二)本工具的应用范围和价值本量表可应用于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等领域的研究㊂近十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18],其中以适应性问题最为广泛[19]㊂究其原因,这都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缺乏有关[20]㊂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大学生适应性作为心理素质的功能要素,它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状态的主要因素[7,21-22]㊂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量表从个体具有基本性㊁稳定性和衍生性的品质出发,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在适应性上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存在什么问题,还可进一步对问题的深层根源性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检测那些虽然暂时没有适应性问题但容易受到应激事件影响的个体,为提前制定干预预案提供指导㊂此外,还可以在群体层面上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㊁结构和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指明方向,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㊂(三)本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本研究在正式测量中抽样不够均衡㊂大四学生样本相对过少,华南和东北地区未能抽取有效被试㊂虽然整体量表的信度较好,但是个别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还有待提高,比如生理适应性㊂由于内部一致性系数与题目长度㊁数量直接相关,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考虑增加部分题目㊂另外,本研究对所得维度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时,其拟合指数偏低,尚需要进一步改进㊂致谢:感谢王金良副教授在本研究中给予的宝贵指导和支持;感谢王智老师和杨念㊁王鑫强㊁刘传星㊁李晓辉㊁董泽松等同门提供的建设性意见;感谢王立新等老师在数据收集中提供的帮助!参考文献:[1]陶沙.从生命的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2]王钢,张大均.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6(3):56-62.[4]张大均,陈旭.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心理素质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2001(1):9-12.[5]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6]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1-44.[7]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M]//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94,503-504.[8]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9]邓颖琦,顾海根.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 A S S大学版)修订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5):98-103.[10]卢谢峰,刘华山.中国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1]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122-127.[12]纪木茂,房明,吴斌,等.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M]//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7-23.[13]王滔,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4]S p i e l b e r g e rCD.A n x i e t y a s a nE m o t i o n a l S t a t e.I n.D.S p i e l b e r g e r(E d),A n x i e t y:C u r r e n tT r e n d s i nT h e o r y a n dR e s e a r c h(v o l.Ⅰ)[M].N e w Y o r k:A c a d e m i cP r e s s,1972:24-49.[15]杨廷忠,黄丽,吴贞一.中文健康问卷在中国大陆人群心理障碍筛选的适宜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69-773.[1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增刊):165-167.[17]郑雪,严标贵,邱林,等.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3-65.[18]童辉杰.对20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质疑[J].思想理论教育,2007(5):80-83.[19]郭晓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分析[J].心理研究,2011,4(2):88-94.[20]罗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1]王爱平,许燕,等.学校行为适应㊁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385-388.[22]周正红,周生江,张桂青.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㊁心理适应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203-206.责任编辑曹莉。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定性研究 , 没有借助统计分析手段,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但
给实际操作带来一定 的难度 。学校适应 是一个广义 的多维 的概念 , 于应 当用 哪些指标衡量学生 的学校适应 , 研究 对 是
者普 遍关心的问题 。 目前解决这个 问题 主要 是通过两 种方 法 , 是翻译或改编 国外 的量表 , 的优点是这些量表 具有 一 它
单位, —个班约 3 左右, 一名主试进行集体测试。 0^ 由 4数据处理阶段。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结果建立数据 . 库, 应用 SS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PS 结合专家意见, 将学校适应的主要内容确定为: 生活环境适应、 学习适应 、
交往适应 和情绪状态 四个 方面 , 生活 适应这 个分 量表 并将 进 一步分 为 : 习生活 环境 和生活 质量 两个 方面 , 1 个 学 共 2
良好的信效度和标准化 , 缺点是它 的有些指标并 不适合 我 国国情 。二是 自编置 表 ,由于现在 社会 发展 变 化迅 速 , 需 要一些适合我 国国情 的大学 生学校 适应量 表 , 为进 一步 深
入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 提供科 学工 具 , 本人 在这方 面进 行
・ 收稿 日期 :0 5—0 2 2o 8— 8

1被试对 象。武 汉地 区高 校 四年制 本科 生 , . 人校 后 3
4个月的新生。
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心理学家从大量的心理实验中得出
结论 : 适应是儿童和青少 年发展 的 中心 问题。在研 究儿 童
2研究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访谈、 . 开
放式 问卷 调查 和问卷测查等方法 。 三、 ■表的编制 ’ ・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6 期
2006年 2月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维度构成及计分方式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维度构成及计分方式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维度构成、题项及计分方式一、维度构成及题项(一)学习动机*1、上大学后,我明显变懒了。

2、上大学后,我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

*3、我觉得失去了学习目标。

4、我感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因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5、我感觉我适应大学的学习。

6、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并能付诸实践。

7、我的学习很有效。

*8、我不会安排时间,学习无急迫感。

(二)教学模式*1、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不如中学。

*2、我常怀念以前的同学和事而不能自拔。

*3、社会上对大学生的不良看法(如“读书无用”等)导致我荒废学业。

*4、大学学习与中学脱节,我感到很不适应。

*5、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总让我觉得不舒服。

*6、我上大学后,染上了不少不良嗜好。

*7、我不适应大学的作息时间。

(三)学习能力1、上大学后,我的思维方式更成熟了。

2、面对大学里激烈的竞争,我总是不懈地努力提高自己。

3、上大学后,我的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4、我觉得上大学后,认识更加宽广,前途更加清晰。

5、上大学后,我的独立性显著增强。

6、我认为上大学后自己更具灵活性。

(四)学习态度*1、何必太认真呢!睁只眼,闭只眼,你就适应了。

*2、要不是为了学分、毕业证,我早就不学了。

*3、由于对专业课不感兴趣,我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4、大学学习只凭个人兴趣,不需要什么方法。

(五)环境因素*1、大学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对学习影响很大。

*2、将来就业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我的学习。

*3、大学生活条件(不好)对学习有较大影响。

*4、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对学习有较大影响。

NOTE:带*的题目为反向题项二、计分方式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即完全不符合计1分,较不符合计2分,不确定计3分,较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

NOTE:(1)维度上和总量上分数越高,表明适应状况越好(由于全国常模还在制定过程中,因此目前只能用于相关或比较研究,还不能作为筛选工具)。

(2)计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反向题项。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小组成员:曹丽华院校: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系别:信息科学系班级:08心理学号:088314152曹露梅学号:088314153 孙靓学号:088314112刘晨晨学号:088314110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一、测验目的1、定义理论定义: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坏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坏境,最终达成个体与社会坏境间的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

操作定义:通过测量大学生在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社交和身体状况等四个维度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

2、测验对象(被试群体的基本信息)对象: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大学生性别:不限受教育程度:在校全日制本科大学生二、计划 1、访谈访谈一问:同学,对不起,打扰一下,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答:可以。

问:请问你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什么看法?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啊,大概就是大学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吧。

问:人际关系也就是社交方面,那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具体是指什么呢?答:也就是工作学习吧,大学生嘛。

问:你认为与家庭生活和身体状况有关系吗?答:有吧,但感觉不是很大,只占小部分。

答:谢谢你的配合,再见!访谈二问:不好意思同学,麻烦你一下,打扰你几分钟。

想问你几个问题。

请问你觉得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因素有哪些?答:恩,比如个人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情况,应该还有个人自身特征吧。

问: 那你觉得个人成长环境是怎样影响社会适应性的?答:比如说,有些大学生总是依赖父母,自己从来都不自己做事,甚至连一件衣服都没洗过,这样的学生自然而然到大学里不会适应。

问:那么个人自身特征又是怎样影响的呢?答:比如说,有些意志坚强的同学遇到事情就会主动求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快就会克服困难;而那些唯唯诺诺的人只会等待,相比之下,前者更能适应。

问: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答:不客气。

访谈三问:你好同学,打扰一下,我们目前正在编制一个量表,想做几个问卷,希望得到您的配合。

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编制的研究

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编制的研究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迷茫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能否适应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性格和生活习惯的同学更好相处,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而,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状况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问题。

然而,口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定义还未达成一致,也没有提出统一的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指标和研究工具。

关于学校适应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几种,美国心理学家Ladd等人提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习成功的状况。

Birch则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也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

我国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了界定,其中,陈君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地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

曾晓强提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同学校环境的良好调适状态,即个体能够感觉良好地履行和完成学校环境和学生角色所赋予的各项任务。

赵娟提出,学校适应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下,行为方式符合学校的行为规范,发展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学校适应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谐地与他人交往,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愉快度过大学生活的状况。

以往研究者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大学生学校适应包括哪些方面的适应还没有达成统一。

陶沙提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

陈君也提出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和情绪适应。

有的研究者考察了大学生整个阶段的学校适应,其中,卢谢峰认为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包括七个方面,即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身心症状表现。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其学习适应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学习环境变化时,能够有效调整学习策略、动机和态度,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适应不仅关乎学业成绩,更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编制一份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于评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其学习策略调整以及提供个性化教育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编制一份适用于评估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量表。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我们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适应性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心理学测量原理和方法,进行量表条目的编写、筛选和修订,最终形成一份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

该量表将为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和研究者提供有力的评估工具,有助于更加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个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管理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

学习适应性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业成功的保障,更是未来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石。

学习适应性是大学生应对学习挑战的关键。

大学课程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深度,需要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策略。

学习适应性强的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从而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习适应性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时期是个体自我认知、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适应性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适应性还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要求个体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学习适应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编制一份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于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学生学习策略、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过程,包括量表的理论基础、编制方法、实施步骤以及初步应用效果。

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

本研究不仅为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工具,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学习适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因此,编制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于评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指导大学生提高学习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学习适应的理论探讨和影响因素分析,为后续量表的编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量化研究方法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编制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以期通过量化手段更准确地评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

在量表编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发出了多个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应用价值的量表。

这些量表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多维度特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环境适应等方面。

同时,在量表编制过程中,还注重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确保量表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然而,现有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量表的内容上,部分量表过于关注学习策略和技能方面,而忽略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心理层面的内容。

在量表的适用范围上,部分量表可能只适用于特定群体或特定情境,缺乏普遍性和适用性。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心 理 学 报 2006, 38 (5) : 762~769 A cta Psych o log ica S in ica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3
冯廷勇 苏 缇 胡兴旺 李 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人格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
摘 要 对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 因素 ,并编制一套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测验 。对四类院校 918 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 ,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探 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动机 、教学模 式 、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环境因素等 5 个方面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所提取的 5 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 好 ,测验具有较好的信 、效度 。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适应 ,探索性因素分析 ,验证性因素分析 。 分类号 B844
762
5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冯廷勇 等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763
大学生的学业期待和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的正相 关 [ 6 ] 。R ice等研究了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学习适 应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 学习适应性有显著的正相关 [ 6 ] 。就环境因素而言 , 大量研究集中在大学生的家庭因素对其学习适应 性 、学业成就的影响方面 ,研究者主要从家庭的教养 风格 、家 庭 结 构 、社 会 经 济 地 位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探 讨 [ 7, 8 ] 。这些研究表明 ,父母依然是影响学生社会 化的重要因素 ,父母与学生的关系是预测学生适应 大学生活的重要指标 。另外 ,研究者还从大学生的 性别 、学习任务难度 、学校纪律 、教学交往 、寝室环 境 、图书馆资料和互联网信息的利用等方面对大学 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了探索 [ 9 ] 。 同时 ,研究者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测评工具 也开展了一些研究 。其中 ,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 测评大多数都包括在大学生整体适应之中 。 Zitow 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水平问卷 ( CARS) [ 10 ] ,用于研 究大学生面临大学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时的主观评 估 , 其 中 包 括 对 学 习 压 力 事 件 的 评 估 。Baker 和 Siryk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 ( SACQ )从多方面对 大学生的适应问题进行了评估 ,包括学习适应 、社会 适应和情绪适应等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 、效度 ,是 国外研 究 大 学 生 适 应 问 题 使 用 最 广 泛 的 问 卷 之 一 [ 11 ] 。但它并不是针对学习适应性的 ,因此 Simon 等人针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编制了大学生反 应与适应性问卷 ( TRAC) [ 12 ] ,它将学习适应性分为 以信念 (B elief) 、情感 ( Emotional)和行为 (B ehavior2 al)为基本维度的九大因素 ,即害怕失败 、考试焦虑 、 考试准备 、注意质量 、同伴帮助 、求助教师 、学习优 先 、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容易度 。 目前 ,国内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尚处于 探索阶段 。相对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大 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新生的学习适 应性 。大多数研究者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 、 原因和对策上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特别是对大学新 生的心理适应方面的研究较多 [ 13 ] 。章明明的研究 表明 , 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占总体不适应的 2718% ,其主要原因有学习动机不足 、对专业缺乏兴 趣 、心理冲突与情绪波动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 [ 14 ] 。 徐鸿等人认为 ,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对 学习方法 、学习环境 、学习计划和学习自我意识不适 应等方面 [ 13 ] 。另一方面 ,国内也有少数研究者开始 探索测验工具的研究 。冯廷勇 、李红采用问卷法研 究了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姓名:卢谢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基础心理学指导教师:刘华山2003.5.1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II正SlS摘要人在进入陌生环境的时候,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新环境的熟悉,以及了解环境对自己的要求,并主动调整身心状态以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如何看待和处理适应问题将影响到个人的自身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因而理应受到我们的关注。

适应性表示个体与他所处环境有效、恰当地相互作用的程度。

对于适应性的结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本研究从人.环境关系的角度出发,结合有关理沦研究和开放式调查的结果,得出大学生适应性的“七因素相关模型”,即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陛、,£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朋。

价、身心症状表现。

根据以上理论维度编制项目,经过项目评价和预试,最终形成正式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m)。

以本量表为主要调查工具,对8所高校的1043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用来做研究是可诘、有效的。

(2)人际适应性是大学生适应性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3)与其他因素相比,人际适应性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联系更加密切。

(4)大四毕业生在各种适应性水平上表现最强,而大一新生并非在所有适应性方面都是最弱的,相反在某些方面(如环境认同)他们的适应能力甚至超过了高年级学生。

(5)大学生在职业准备和环境认同方面适应性较差,而在生活自理方面则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并不是最差的。

(6)聚类分析发现,三类大学生在各分测验上呈现出低、中、高不同层次、方向一致的水平差异,分别将其命名为:“强型”(适应性较强)、“中间型”(适应性一般)、“弱型”(适应性较差)。

通过Fisller判别函数可以对被试直接进行鉴别分类。

同时还发现,“环境总体认同”这一变量对于大学生的适应性类型鉴别力更强。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性:适应性结构;适应性量表;适应性类型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Abstract111eco啷of矗xingin、viIllnewe11vimllnl【entisadaptation,wmcllincludes如11iliarizh1潲gab(mt沤dem锄dS,anda由us曲g枷velyone’ssom甜c·ingt}1eenvir锄|Inentarldandmentmhabin】st0mal(eorleselfdevelopbenerHowtoregaIdanddealwimadap切donpmblems'州chisi11rel商ont0one’sadapcabli啊撕ll翻notjllstpersonaldevelopme北butsoc谢devel哪盯leIlti11山e血cllre.ThuS“muStbetakenlmtoaccoumbyuS.Adaptabl岭i11dicatestllede孕∞ofone’s幻te删砸on诵m|lisorhersunDund协gspI删wehavenoc叫瑚onviev叩豳ab(mtmesm】ctureofe西ciermyandadequateIyAtadaptabih砂Fmmape麒HⅢvil讲姐entrel撕onpe印ec廿ve,tllisstudygainSa“Seven-factor-correl砸onModel”ofcouegestud趿tadap乜biI咄refeH崦lomefindingsofrelev觚tthe0陀dcalresearchandoper·a司edsurvey1l-eSef砬torscom豳“Le岫gAdaptability”,“hterperS0nalAda汹iH妒’,“SelfAda雎埘i妒’,“CareerCho沁Adap讪li妒’,“LivelihoodselfmanagementAd印tablity,l“EnviromentalGcnemlE训u撕on”and“somatic—mentalSyITlpcom”.W色咖pneitemsiIlac∞ld锄ce谢thtlleforego访gtheoredcalc删“mon.Afteritemevalu撕onandpretestmg,“C0llegeStudentAdaplabilityInvento∥’(CSADcomeSi11t0beingu16maielyWitht11isinVeIIto啦wetested1043undergraduaIesof8collegesinWLl}lafldisc血岫tanaIysis,1henusillgIktoratlaiySis,卅弦sSiona11alysis,cJuscera11aiysisandwea11alyze廿1eres锄hda诅andfind:(a)CSAJhasgoodpotencyandreliabilityandValid时w池p肼曲gtha士it'sreli如leandValidasresearchinlpl锄ent.(b)“mterI)erSollalAdap{a:bmty,’ismemosciIllp(}naIltfactor访mesnuctureofc011egestl埘emad印油ili吼(c)“Interpe哪涮Adap僦li妒’ismorec讲ulected、vitllmeaSuresofcollegesn】dems’S0m撕candm咖alt搬dm锄dlifeq蛐th柚渤fhctors.(d)As硼i曲ediIlaur坶pc瞳heses,theselliorsarcmemostsm)ngiIldⅡkjIldsofadap协bili吼The丘eshlllenarenotmemostweal(m“ofthefh咖rs,andonthecon扛a职theirad印讪il时evensurl)asSesmatof山esenioIsi11soInea甲ectS,e.g.”EnViIo姗entalGerleralEvalu撕Dn,’.(e)ThereSllltsofclu姗a11alysisshowmalt11reesortsof∞ll昭egtuder】_吲ScoresonseVensecorlda巧scaIes}lavetllesaInedi丘抽lcesat恤℃elevels.1hetllreeS0nsare1啦’:respecdvelynanleda脏r“s订ongIl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1HESJS“Midst孵”趾d“Ⅵ锹聊e,’.wecandi删yc1删pnewsu巧ectsbyFjshernneardiSc血nh锄tf血甜011s.Wealso丘11dthat‘‘Em由呻mentalGeneralE}valuadon'’v撕ablehasmo陀poc翩cyindiSc血碰船曲gandclassi蛳gcollegestuden括aocofdingtotheiradapk断l吼K码rwords:(klleges叫ent.Adapt£lbility;Adap讪il酊structure;Ad印tabil时ScaIe;AdaptabiH砂typeIIl⑧硕士学位论文MASIER’S1}iESJS刖蟊青年期是个体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进入大学是发生在青年期的重要转折。

尽管进入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项积极的生活事件,但是,它同时也使个体经历与环境关系的多方面改变,必然给个体带来压力与挑战。

大学生自入学开始,就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而且会随时感受到潜在的学习竞争和就业压力,随之出现的情绪困扰与心理问题大大增加。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进入大学给个体带来的普遍压力。

国内外研究者发现大学生、尤其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中相当部分在不同程度上经历各种身心症状的困扰。

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同龄正常青年组常模,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黎凡,1988;李淑然等,1989:王淑兰,199l;范存欣等,1998,2001)。

下面是一个关于“适应性障碍”的案例:惠惠,18岁,是某高校的大一学生。

她自幼受到父母宠爱,想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但在学习和行为上父母要求严格,不许做这,不许做那。

到了中学父母不让她做任何家务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她成天看书学习,今年考入大学,也由父母陪同入学,安排好宿舍后,父母欲回家,而她不想让父母回家,经再三劝说方才同意父母回家,开始她表现尚正常,只是生活处理能力差。

临近单科考试,她因忙于学习,经常吃不到饭,衣服也不洗,有时不梳头就去上课,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受到父母严厉批评。

她逐渐出现情绪低落,不愿与同学交往,常独自一人在宿舍里唉声叹气、哭泣,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甚至对父母说不想读书,想退学。

惠惠开始出现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在床L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次日感到头昏脑涨,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食欲差,食量明显减少,自述没有胃口,不想吃。

父母心里很着急,将惠惠带到心理门诊咨询,以寻求医学上的帮助。

(摘自《医疗与保健》,2001年第5期,37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惠惠”这样的人不少。

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升学、考试、就业,还是恋爱、结婚,人们无时无刻不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应激事件。

过量、过强、过长的心理眶力或刺激则可影响人的心身健康,引起适应性障碍。

每年大学新生入校时,我们都会看到:许多家长和学生一起到学校,甚至是全家出动。

.1.⑧硕士学住论文MAsTER’S1HEsIS尽管这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然而家长们走了,许多问题出现了。

有的大学生感叹:“大学生活真令我失望,大学生活真累!”这些大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极高,入学前是当地的学习尖子,在家里是“重点保护对象”,自我感觉良好。

而进了大学后感到,大学并非想象中的大学,自己的成绩一下子也只不过是中等,心理的失落感产生了,极个别甚至走向极端,对什么都失去兴趣,甚至想到自杀;有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对大学校园里以及社会某些方面的不公,不能正确看待,于是怨天尤人;有的学生仅是对生活的不习惯,感到孤独,感到大学的同学不如高中的好处,也闷闷不乐。

还有的学生拘囿于以前的学习模式,而无法接受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生活方式,不知道如何安排课余活动,以至于终同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这些问题都牵涉到一个共同的话题一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即他们能否有效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否尽快适应新的群体和人际关系?能否保持积极的心态,适应学校环境的要求?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并带着自信踏入社会,接受未来的挑战?在大学时期,心理适应能力是影响青年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