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司谏书》习题1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必修4第四单元第13课与高司谏书

③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_劝__说_____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通__“__悦__”__,__高__兴____
①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
_看__重_____ 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_看____ 2.顾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为什么说本文是一封对旧党迫害新政行为的“发于极愤 而切责之”的政治宣言书? 【点拨】 这篇文章义正辞严,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嫉恶如仇 的精神。作者于激愤之下所作,故文章言辞锋芒毕露,无所 顾忌。他尖锐地指责高司谏并非“愚者之不逮”,而是“以 智文其过”,故责骂他为“君子之贼”,又奚落他“犹能以 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 耻事尔!”这些激烈的言辞一气呼出于胸肋,荡荡的中气环 绕全文。犀利刀笔剖辟高司谏虽为“言事之官”,实为随人 进退之辈,虽在“朝中称谏官”,但对范仲淹被贬之事却“ 默默”“不敢一言”,背地里则累加“诋诮”,故其为人“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第13课 与高司谏书
古诗品韵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 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年携手处, 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 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 花更好,知与谁同?
【赏析】 这是一首伤时惜别、感叹人生聚散无常的小 令。词的上片写在春风中为友人举杯送行时,回忆起往昔和 友人一起在洛阳城东郊野游玩的情景,当时春花遍地,杨柳 依依,凡是柳阴花下我们都游遍了。下片写惜别之情。“聚 散”两句充满哲理性的感叹,人生短暂,聚散匆匆,无穷的 遗恨尽在不言中。今年的鲜花开得比去年明艳,想必明年会 开得更加美丽吧?只是那时,又能同谁一起游玩呢?言外之 意就是明春我们未必能像去年一样相聚。把全词推进了一个 富于高度概括意义的境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与高司谏书欧阳修阅读答案翻译

与高司谏书欧阳修阅读答案翻译篇一:《与高司谏书》(语文版必修4)《与高司谏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继续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三、感受作者疾恶如仇、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学习借鉴中国古代正直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胆识。
四、学习本文观点鲜明、析理透彻、语言简洁有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接、厕、卓卓、黜、逮、诛;固、以、其。
二、着重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刚正的性情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章的结构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个别句子的翻译理解。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自学、点拨提示、研讨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醉翁亭记》,了解了欧阳修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
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书信体散文《与高司谏书》,领会他析理透辟、言辞犀利的另一种风格,感受他疾恶如仇、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和胸怀胆识。
二、题解。
这封信写于北宋景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
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
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
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
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
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高若讷(音nè),字敏之,时任左司谏。
三、阅读理解。
1教师范读全文(有条件可听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同时正音。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概括各段主要内容,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可采取自读、齐读、默读等多种方式。
第1段重点词语和主要内容:家随州:家,用作动词,可译家住。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课后巩固:4.13 与高司谏书 Word版含解析

13与高司谏书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司谏./请柬.谬.说/绸缪.诋.诮/中流砥.柱B.利禄./渌.水了.无/了.解当黜./相形见绌.C.庶.乎/蔗.糖不逮./逮.捕怃.然/一忤.宰相D.擢.用/濯.足谏诤./峥.嵘轮毂./刘越虽殁.解析:A项,jiàn/jiǎn,miù/móu,dǐ;B项,lù,liǎo,chù;C项,shù/zhè,dài,wǔ;D项,zhuó,zhèng/zhēng,gǔ/mò。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交往)B.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名字列在他们中间)C.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
(充当供皇帝咨询的官员)D.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小偷)解析:D项,“贼”的意思应该是“败坏者,祸害”。
答案:D3.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②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③苛政猛于.虎也④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四个句子中的“于”全是介词,在①句中是“到”的意思,在②句中是“在”的意思,在③句中表比较,在④句中是“向”的意思。
答案:D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
B.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八大家中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或出其门下,或由其举荐,日后各自成名,由此形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
语文版必修四语文全套备课精选同步练习:第13课 与高司谏书2课时.doc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更.(ɡēnɡ)十一年B.不敢一忤.(wú)宰相以近刑祸C.今班行.(hánɡ)中无与比者D.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chù)2.下列“其”的用法与例句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立朝有本末A.其.后更十一年B.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C.以智文其.过D.足下厕其.间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侃然..正色侃然:刚直的样子B.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决:断定C.以为当黜.黜:贬黜D.乃愚者之不逮.逮:抓住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B.立朝有本末..C.足下诋诮希文为人..D.此君子之贼.也5.下列句子中,没有倒装现象的一项是()A.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B.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
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
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
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
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
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效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
2019-2020学年语文(语文版必修4)检测:13 与高司谏书

13 与高司谏书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司谏/请柬 谬说/绸缪 诋诮/中流砥柱B.利禄/渌水 了无/了解 当黜/相形见绌C.庶乎/蔗糖 不逮/逮捕 怃然/一忤宰相D.擢用/濯足 谏诤/峥嵘 轮毂/刘越虽殁项,jiàn/jiǎn,miù/móu,dǐ;B项,lù,liǎo,chù;C项,shù/zhè,dài,wǔ;D项,zhuó,zhèng/zhēng,gǔ/m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接:交往。
B.而足下厕其间厕:夹杂。
C.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备顾问:充当供皇帝咨询的官员。
D.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贼:小偷。
项,“贼”的意思应该是“败坏者,祸害”。
3.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 ②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 ③苛政猛于虎也 ④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于”全是介词,在①句中是“到”的意思,在②句中是“在”的意思,在③句中表比较,在④句中是“向”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B.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C.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D.某年十七时,家随州项,名词用作动词,张贴公告,布告;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与……绝交;D项,名词用作动词,家住。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
B.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八大家中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或出其门下,或由其举荐,日后各自成名,由此形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语文版必修4 第13课《与高司谏书》实战演练

第13课与高司谏书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
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
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
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
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
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效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
不宣。
修再拜。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便当去.之去:离开B.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堪:能胜任C.《春秋》之法,责贤者备.备:具备D.使正予罪而诛.之诛:惩罚解析:选C。
备:详尽周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遇纳谏之.圣主如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B.足下在其.位而不言其.人视端容寂C.而不以.贤者责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选C。
A.“之”同为结构助词“的”;B.“其”同为代词,相当于“那”;C.“以”分别为介词“拿、用”和介词“由于”;D.“而”同为转折连词“可是、却”。
3.下列对所选语段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的开头部分作者以天子之圣明,斥责高若讷的失职,贬斥其“在其位而不言”的行为。
B.作者还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作比较,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练习:第四单元 13 与高司谏书巩固提升案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考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便当去.之去:离开B.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堪:能胜任C.《春秋》之法,责贤者备.备:具备D.使正予罪而诛.之诛:惩罚解析:选C。
备:详尽周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遇纳谏之.圣主如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B.足下在其.位而不言其.人视端容寂C.而不以.贤者责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选C。
C项中“以”分别为介词“拿、用”和介词“因为”。
A项中“之”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中“其”均为代词,相当于“这”“那”,D项中“而”均为转折连词“可是、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某年十七时,家.随州B.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C.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D.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解析:选D。
A.家: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B.非:意动用法,以……为非。
C.榜:名词用作动词,张榜公告,布告。
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B.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C.此乃庸人之常情D.以为不贤,亦不免责解析:选D。
A、B、C三项均为判断句;D项,为省略句。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侍郎田一俊以教习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
礼部..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
迁授编修。
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
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
起故官,督湖广学政。
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
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
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第四单元 13 与高司谏书 Word版含答案

13与高司谏书◎诗海拾贝田家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赏析】这首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作者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
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
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
“赛罢田神笑语喧”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
◎语林撷英欧阳修名句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2.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用人不限资品,但择有才。
5.善用人者必使有才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6.少壮及时宜努力,老大无堪还可憎。
7.醉翁之意不在酒。
8.老去光阴速可惊。
9.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10.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
◎作者卡片姓名欧阳修生卒年1007~1072字号称谓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相关材料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
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
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背景呈现这封信写于北宋景祐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
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
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
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
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
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高司谏书》习题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实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 再:又。 B.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暇:空闲。 C.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 接:交往。 D.《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责:要求。 解析 再:两次。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某年十七时,家随州 B.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C.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廷 D.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 解析 A.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B.非,意动用法,以……为非。C.名词用作动词,张榜公告。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A.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 B.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C.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 D.以智文过,此君子之贼也 解析 都是介词,凭借。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B.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 C.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言者 D.宋,何罪之有 解析 A、C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AC 5.下列各句中,“见”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时变节乃见 D.冀君实或见恕也 解析 B、D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答案 B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6~9题。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效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 ②足下幸生此时: ③昨日安道贬官: ④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 答案 ①认为 ②对对方的尊称 ③被贬 ④谦称自己的心意 7.从文段找出3个文言特殊句式,并说明。 答: 答案 ①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省略句、被动句) ②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省略句,句前省略“榜”) ③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定语后置句)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 译文:
②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译文:
③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 译文:
答案 ①您幸运地生在当世,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 ②您在谏官的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碍胜任谏官之职的其他人。 ③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断交、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 9.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欧阳修怎样的品格和胸怀? 答:
答案 表现欧阳修嫉恶如仇、追求正义、胸怀坦荡的高贵品质和宽广胸怀。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4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注】 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写人情之难言 人情:人的情感。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有司:官府的通称。 C.以歌咏大宋之功德 歌咏:歌颂、颂扬。 D.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穷人:生活穷苦的人。 解析 穷人:处境困厄的人。 答案 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B.殆穷者而后工也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C.不得奋见于事业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D.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解析 C.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向。A.均为连词,相当于“来”。B.皆为副词,大概。D.皆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梅圣俞“穷”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②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③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④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⑥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②写他“穷”的现状,④写他借写诗抒发不得志,⑥写世人喜其工巧。 答案 A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大多出于困厄之士的笔下,他们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就把内心郁积的忧愁感慨转化为诗兴,写出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B.梅圣俞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向世人表白,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话从侧面印证了梅圣俞诗歌的工巧。 D.文章没有把论述梅圣俞的诗歌艺术当作主要内容,而是借诗序的形式,表达了对梅圣俞虽才智超群却未能“得用于朝廷”的惋惜和悲叹。 解析 原文中“说”通“悦”,即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不能理解为表白的意思。 答案 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译文: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译文: 答案 (1)怎么(或“为什么”)让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2)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并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于是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辑,我就为它作序并保存起来。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而多不得志,难道是这样吗?大概世间流传的诗多是古代不得志者的言辞。大凡因郁结他的才能不能在世间施行的读书人,多喜欢自己纵情于山巅水涯之外,看到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态种类,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内心有忧思感愤,他就生发怨愤之情,而表达羁臣寡妇的感叹,写出人情难以表达的话,大概越是不得志那诗就越精巧。这样说来,那么不是写诗能够使人不得志,恐怕是人不得志之后才擅长写出精巧的诗啊。 我的友人梅圣俞,年轻时因父辈的恩荫补授为小官,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每每被有关部门的长官压制,被困于州县,共达十几年。(梅)今年五十岁,还去应地方官的招聘,做他人的副手。积郁他具有的才能,不能发扬表现在他的事业中。他的家在宛陵,幼年就通晓写诗,从做童子的时候,吟出的诗句已使他的长辈惊讶。年长以后,学习六经仁义的学问。他作文章简约古朴纯正精深,不苟且求得世人的欢心。世上只是了解他的诗罢了。但当时无论贤与愚,谈论诗的人一定要向圣俞求教;圣俞也自因不得志,乐于在诗中表现抒发(不得志之情)。所以他一生的作品,在诗方面尤其多。世人已经了解他了,可是没有向皇上举荐他的人。昔日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并感慨说:“二百年以来无有这样好的诗作啊!”虽然了解他很深,可是最终也没有举荐他。如果使他幸运地能够被朝廷任用,作雅、颂,歌颂大宋朝的功德,难道不是很伟壮吗?怎么让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世人只喜欢他诗的精美,不了解他长久不得志而将老啊,能不可惜吗! 圣俞的诗已经很多,自己不整理。他妻子的兄长的儿子谢景初,害怕他的诗作多而容易遗失,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以来作的诗,按次序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并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于是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辑,我就为它作序并保存起来。 那以后十五年,圣俞因病死于京城,我痛哭后而为他写墓志铭,于是到他家索求诗稿,得到他的遗稿千余篇,合并原先珍藏的诗作,选取其中优异的诗六百七十七篇,编为一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