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术语

合集下载

常见经济术语及解释

常见经济术语及解释

常用经济名词解释汇编1、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

2、扩大内需: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

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3、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4、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也称社会总产品。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

它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理论基础不同外,计算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社会总产值是包括物耗在内的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只是新增加的价值。

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5、GNP:英文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经济术语

经济术语

经济术语1、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价值的总和,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3、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Index,简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当 CPI的增幅大于3%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当CPI 的增幅大于5%时,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4、零售物价指数(Retail Price Index,简称RPI),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5、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简称WPI),是根据大宗物资批发价格的加权平均价格编制而得的物价指数。

6、赤字率——财政风险,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7、恩格尔系数——居民生活水平,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

8、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差距,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9、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是指一组出厂产品批发价格的变化幅度,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

中国经济术语

中国经济术语

中国经济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经济术语:
1.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一个国家
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2. 人民币(Renminbi,RMB):中国货币的官方名称,也称
为元。

3.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一个国家持有的
外国货币储备,通常用于维持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和支付国际债务。

4. 产业结构调整:指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的相对比重发生变化的过程,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

5. 基础设施建设:指建设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过程,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6. 金融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使金融行业更加自主、开放和竞争的过程,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透明度。

7.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外国投
资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或扩大企业的投资活动。

8. 出口导向型经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模式,主要通过出口商品和服务来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9. 农村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向城镇化转变的过程。

10.货币政策:由央行采取的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的政策,以达到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 经济学术语

金融 经济学术语

金融经济学术语1. 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通过调整利率、信贷政策和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和价格稳定。

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工具,以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

3. 经济周期:经济发展中的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4.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5. 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现象。

6. 总需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购买特定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7. 总供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8. 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9. 通货稳定:物价相对稳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程度相对较低的经济状态。

10. 利率:借贷资金的价格,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并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11. 资本:用于生产的货币、财富和实物资产。

12. 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一种形式,代表持有者在企业中的股份,股东通过股票在企业中享有一定的权益。

13. 风险:投资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在某个投资决策中可能导致亏损的可能性。

14. 供需关系:市场上需求和供应的相互作用,导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形成。

15.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并可能导致不公平或无效的结果。

16. WTO(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的监管机构,旨在促进自由贸易和减少贸易壁垒。

17. 全球化:全球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紧密的趋势,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

18.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项特定经济活动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

19. 外汇:一种国家货币兑换成另一种国家货币的过程和市场。

20.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内实现的实际产出的总量的增加。

经济学术语大全

经济学术语大全

经济学术语大全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逆向选择( Adverse choice ) 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选择成本( Alternative cost )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需求的弧弹性(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 )如果P1 和Q1 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 /( P1-P2)( Q1+Q2)非对称的信息( Asymmetric information ) 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平均成本( 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产品( 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平均可变成本( 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投资的3 (BetaB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债券收益(Bond yield )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收支平衡图( Break -even 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预算线(Budget line )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 和商品Y 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经济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名词解释大全1.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总价值。

2. 通货膨胀: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3. 供应链:指从原材料的生产到最终消费品的销售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网。

4. 垄断:指市场中存在唯一或少数几家厂商,它们通过控制市场份额和价格来限制竞争。

5.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超过出口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6.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超过进口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7. 外汇市场:指不同国家货币交易的市场,也是国际支付和投资的主要场所。

8. 价格弹性:指商品或服务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分为需求价格弹性和供应价格弹性。

9. 劳动力市场:指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劳动者)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市场。

10. 金融市场:指所有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外汇等)交易的市场。

11. 利率:指借贷或储蓄中所支付或获得的回报,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12. 资本市场:指股票交易所和债券市场等交易金融资产的市场。

13. 税收:指政府通过征收税费从个人和企业收取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投资。

14.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消费者购买一定篮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15. 外国直接投资(FDI):指企业或个人在国外购买或建立企业,以获取利润或控制权。

16. 经济增长:指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增加。

17.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稳定的政策。

18.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开支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19. 价格指数:衡量一组商品或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

20.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找不到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这只是一小部分经济名词的解释,经济学领域涉及的概念和术语非常广泛,深入了解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政策。

经济学基础术语

经济学基础术语

经济学基础术语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和Q2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 yield)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 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经济学常用术语及定义

经济学常用术语及定义

经济学常用术语及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管理有限资源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有许多常用术语和定义。

这些术语和定义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以下是常用经济学术语和定义的详细介绍。

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制造或生产物品或服务的资源。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精神。

1.土地是指全部自然资源,包括土壤,矿产和水资源等。

2.劳动是指人们的劳动力和技能。

3.资本是生产性资产,包括机器、设备和建筑等。

4.企业家精神是指个人或企业家通过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或新市场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创新。

二、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过程,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行为。

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价格下,想要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

2.偏好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特定品质、外观和使用感受的喜好程度。

3.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和决策。

三、市场和价格市场和价格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市场是指买卖商品或服务的地点,价格是售价或购买价。

1.市场分为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

商品市场是指买卖物品的地点,服务市场是指买卖服务的地点。

2.价格的决定因素包括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

当供给增加时,价格会降低;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会提高。

四、成本和效益成本和效益是经济学中用于评估决策的基本原则。

成本是制造或生产物品所用的资源成本,效益是从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中获得的利润。

1.成本和效益可以是直接和间接的。

直接成本是指制造或生产物品所用的实际成本,间接成本是指生产物品或提供服务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如时间和劳动力。

2.效益是指从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中获得的收入。

利润是指从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中获得,扣除生产成本后的利润。

五、竞争和垄断竞争和垄断是市场定价的两种不同形式。

竞争市场中,许多企业在一个市场上销售相同的产品或服务。

垄断市场中,一家企业掌握了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1.竞争市场上,因为存在许多供应商,价格通常比垄断市场上的价格要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

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帕金森定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晕轮效应: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

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

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

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

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

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

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习得性无助实验: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