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题11
随堂练习六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历史学科随堂练习(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姓名:_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3、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分为满洲、蒙古及汉军八旗。
但八旗制度亦可视个别需要而作调整,并无严格划分界限;有汉军改满洲八旗者,有蒙古改汉军八旗者,亦有蒙古改满洲八旗者,甚至有同一家族分隶满洲及汉军八旗者。
故入关后,一般人皆以“旗人”来通称满洲人。
我们应如何解读以上叙述?( )A、满洲人为显示血统之纯正,故「旗人」指的是通晓满洲语的正统八旗军人及其家属B、满洲人及蒙古人地缘与血缘相近,故「旗人」指的是满洲及蒙古八旗军人及其家属C、满洲人为笼络汉人,允许汉人加入八旗,故「旗人」是指满洲及汉军八旗及其家属D、满洲人为了塑造族群融和,混编八旗,故「旗人」是指满、蒙及汉军八旗及其家属4、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5、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高三历史专项训练试题:人教版必修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附参考答案)

专项训练试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单选题1.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
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A. 民间社会发育有限B. 基层自治卓有成效C. 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 县域经济长期滞后2.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大臣往往被当朝笞责,重者致死,或者投入“诏狱”,酷刑折磨致死,完全破坏了中国古代“君使臣以礼”的传统。
下列明代史实中,与这一现象的实质最相符的是()A. 推行改土归流B. 内阁拒绝草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C. 废行省设三司D. 太监乱政比其他任何朝代都严重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
这说明朱元璋()A. 强调法律治国作用B. 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 严查官员擅权贪污4.土司制度是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明政府规定:对“不志诚”、“犯了法度”、“不系世袭”者,即行改土归流;“不系世袭”者若是报朝廷,则可以袭替。
对于首先归附的强大土司,明政府均明确宜布予以世袭,以示绥抚。
据此推知,明代的土司制()A. 加速了土司世袭的瓦解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 有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D.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5.《明书》中记载:“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
”与这一记载异曲同工的明代举措是()A. 营建北京并迁都于此B. 废丞相权力分于六部C. 设内阁辅助皇帝理政D. 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6.“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军国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过关训练及答案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过关训练1.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3.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5.《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
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C.内阁地位等同于六部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7.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1.清朝军机大臣的最基本职责是()A.决定全国军国大事B.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C.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答案】D【解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排除A项,符合题意的是D。
BC项是军机处的职责,但不是最基本职责。
故选D。
【考点】军机处点评: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军机处的职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2.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在()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B.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C.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D.实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一时期东西方的横向比较。
明清之交,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而清朝统治者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所以C项正确;A、B两项均发生在明朝中期而非清朝,D项发生在18世纪。
故选C。
【考点】综合比较中西文明的发展点评:本题以清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综合比较分析能力。
解答关键是把握题干隐含的时间信息。
3.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答案】①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②执掌宰相职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内因与外因:结合前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及丞相制度的作用,说明外因;结合明朝建立的社会背景,说明内因。
【考点】宰相制度的废除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到了皇权。
(2)历史原因:元丞相权势过重。
(3)直接原因:胡惟庸娇姿擅权,胡乱作为。
4.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A.处死查理一世B.“光荣革命”C.议会通过《权利法案》D.詹姆士二世逃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皇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和第4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训练(含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2.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
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杨绾认为科举制 (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4.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6.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7.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任。
“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试题1.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在()A.战国、清朝B.秦朝、清朝C.隋朝、明清D.汉朝、清朝【答案】B【解析】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结束于清朝。
故B项正确。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答案】①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②执掌宰相职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内因与外因:结合前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及丞相制度的作用,说明外因;结合明朝建立的社会背景,说明内因。
【考点】宰相制度的废除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到了皇权。
(2)历史原因:元丞相权势过重。
(3)直接原因:胡惟庸娇姿擅权,胡乱作为。
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答案】A【解析】明朝废丞相,为了缓解全国政事的压力,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后来发展成内阁制度,故选A。
B项为清雍正时期所设;CD项是宋太祖时期为削弱相权而设。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名师】明代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区别4.宋、明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宫讲毕,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
这种变化反映了清代A.文人政治地位低下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儒家统治地位衰落D.君主权威扩至思想领域【答案】D【解析】“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的信息表明清代对于思想统治控制的严密,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君主专制强化,故B错误;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并没有衰落,故C错误。
5.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
【基础练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人教必修1)-精选学习文档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练习一、单选题1.《清实录》中记载某中枢机构的职责是:“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寮”。
该机构是()A.内阁 B.军机处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六部2.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
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 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 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3.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
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A.权力稳固 B.机构健全 C.精干高效 D.保密性强4.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
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
其目的是()A.“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修书以遏邪说”,强化纲常伦理C.抱残守缺,反对儒学创新 D.经世致用,顺应西学传播5.“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
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A.设枢密院 B.设立南书房C.设置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内阁6.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
这说明明代内阁()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阁臣权力有限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深受皇权控制7.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
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8.1395年,明太祖敕谕群臣说:“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其目的是()A.扩充内阁的职权 B.使内阁成为法定机构C.避免权臣专权乱政 D.由六部掌管国家行政9.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达标训练(附答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明太祖________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________宣告废除。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A.元世祖B.明太祖C.明神宗D.明成祖3.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朱元璋曾感叹:“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当时天下动荡,事务繁多B.新设官员很多,这增添了很多事务C.丞相被废除,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了六部,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4.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________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____________由此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_。
5.(2010浙江嘉兴一中高三摸底,8)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这里的“我朝”是指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6.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知识点三军机处的设立7.清初,________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________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________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8.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最高峰的象征是A.设参知政事B.实行行省制度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9.“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皇权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10.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2.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强化君主专制C.让“群臣”监督皇帝D.精简政府机构3.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4.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A.丞相的废除B.皇权的加强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内阁的废除5.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
”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
”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6.明朝废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 )A.改变蒙古贵族守旧的生产方式B.完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取消地方行政机构7.“奏章票拟,主之内阁。
”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A明宣宗时 B.明英宗时 C.顺治时期 D.康熙时期8.“票拟”是()A.大臣的奏章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9.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最终被哪位帝王废除? ( )A B C D10.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11.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12.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犯了历史性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已被废除,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当时宰相的权力已经大大削弱,电视剧夸大了宰相的权力13. 观察下图,表示正确的是 ( )A. B.C. D.14.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5. 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议政处议政处 军机处 议政处六部 内阁 内阁 南书房 议政处 内阁 军机处 南书房A B C D16.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皇帝 御史大夫 诸卿 六部 太 尉 皇帝 御史大夫 六部 中 书 枢密院 皇帝 御史大夫 丞相 诸卿 太 尉 皇帝内 阁 南书房 六部太 尉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17.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18.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军机大臣由亲臣重臣组成C.军机处办事具有“勤”“速”“密”的特点D.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裁撤于宣统帝时19.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 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皇权C 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20.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 )A.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C.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敷衍文雅D.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21. 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22. 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点,下列哪一现象不符合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A.皇帝直接统领六部B.明中叶后大学士有票拟资格,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C.清初军国重务一般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D.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23. 关于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压制人民思想,阻碍社会变革C.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民主自由D.始终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24. 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①皇帝“家天下”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官僚制度 ④“多民族”与“大一统”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25.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 )A B C D26. 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 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权年代 皇 权 年代27.阅读下列图文,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三: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叶凤毛《内阁小识》材料四明代殿阁大学士(1)材料一中“已成之法”主要指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废宰相,权分六部。
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
(2)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说明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还采取哪些措施。
①中央:设立内阁。
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28.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图一图二廷寄(1)据读图一、图二判断图一是什么时期什么机构的办公地点?该机构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图一是清朝军机处。
它是秉承皇帝意旨,经办军政事务的国家中枢。
(2)图二的廷寄有什么作用?有利于增加保密性和加快文书的传达(3)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方面的什么重要特征?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29.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种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
第一种朱元璋画像黑黑的大脸,脸特别长,额骨隆起,脸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胡须,两眼炯炯发光,眉毛又浓又粗,眉眼都向上吊竖着,鼻子很大,鼻孔问上翘起,耳朵很长,几乎垂到肩膀上,嘴又大又宽,下巴比上额突出许多。
其相貌,使人感到威严、凶狠。
第二种朱元璋像,脸庞丰满,神态慈祥,其相貌显得和善多了,而且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感觉。
图一图二你认为哪一种画像是朱元璋的真相?理由何在?为什么朱元璋的画像有这么大的差异?[思路解析]回答此题时,应结合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及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作答,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既可。
[答案]第一种,因为朱元璋出身贫苦,早年身世坎坷,经受了许多磨难,不可能是一付养尊处优的模样。
第二种,朱元璋从乞丐最后成为皇帝,身份变化的巨大反差使其产生了竭力美化自己、掩盖过去的畸形心态;为强化皇权、维护皇帝的尊严而不择手段,反映了当时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30.古迹、图片承载了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请你为下列三幅图片附上解说词。
解说词要求包含图片所反映的时间、主要史实和意义,每则解说词的字数在50字左右。
图1:西周分封示意图图2:秦诏版图3:内阁大堂旧址1.分封示意图:西周时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让王族、功臣和现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秦诏版: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以“朕”“制”“诏”等特定称呼显示皇帝与众不同,增强其在人们心目当中的神圣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内阁大堂旧址: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多。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内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建立。
31.阅读下图请回答:(1)图片上是哪个地方?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两个朝代的皇宫?故宫;明、清(2)有同学去过故宫吗,故宫给你的印象怎样?略(3)请再看图片:故宫平面图。
从这平面图中,你可以看出故宫的布局有什么特点?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怎样的特点?中轴对称;故宫的建筑风格,为表现君权授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宫殿高大华丽,轴线两侧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