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详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一、说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划、议、悟、读五步走﹚三、说教学过程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
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
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
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
”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
”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
”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三篇篇一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重点教学“臀”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段。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宽大,孔隙窄小的特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对于六年级下册的学生而言,类似游记的文章在不同学段都有接触,学生们自己也写游记,但是在他们常常陷入选材难以取舍,条理不晰的现象。
而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叶圣陶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小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本课除了让学生学习并体会作者观察仔细,语言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的行文特点外,也尝试让学生内化迁移写作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实践体会“见闻+感受”写作技巧,学会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宽大,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写一处美景。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秀丽,景色迷人,吸引了来自各国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中介绍了长江、三亚和烟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地理知识和词汇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课文中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对课文描绘的景色的想象和描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写作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双龙洞的美丽?”、“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双龙洞的景色吗?”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知识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如果你去双龙洞旅游,你会写些什么?”、“你能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双龙洞吗?”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是特殊单元——习作单元,单元主题是“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文中多次描述了作者行踪变化,游览路线是课文的线索之一。
在不同地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
泉水流经的路线,是课文的另一线索。
根据习作单元每项内容的不同功能,学习本文,重点是在阅读中学习习作的方法: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多处景物的方法;学习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景点的特色的表达方法。
这是第一课时教学,学习的重点是通过阅读,借助游览路线,理清文章线索,抓住关键的过渡句,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为完成单元习作打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
因是多处景物,所以要指导学生把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写下来。
在前期借所见、所闻描写景物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指导学生将直观描写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相结合,写出美景的特点。
教学目标:1.结合、语境以及生活实际,认识“蜿、蜒”等6个生字,会写“浙、簇”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借助表示作者行踪变化的关键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3. 练习运用过渡句,巧借表示行走方式的词,把景点之间转换的过程写清楚。
4.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借助表示作者行踪变化的关键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
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
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学生认读理解词语。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
(板书:17记金华的双龙洞)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
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杜鹃宽窄肩背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上源自由读,指名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0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幼教中班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幼儿教案《幼教中班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
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案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案,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课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⑴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⑵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1、品赏路上的见闻:⑴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⑵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水声]⑶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⑷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2、游览外洞和内洞:⑴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⑵导读“洞口很宽,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详案
师:这是——
生齐答:金华的双龙洞。
师: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还写下一篇游记。
(板书课题)师: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了第二遍。
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
谁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1:蜿蜒。
师:全班一块儿读。
生齐读:蜿蜒。
师: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
生2:美丽的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蜿蜒,再读过一遍。
恩,好的,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那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生: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
师: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
生: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师: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
生齐答:双龙洞。
师: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
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师: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
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看看老师黑板上的题目。
第一个是——
生:第一次金华城—罗店—入山—小桥。
师:看清楚,这是哪儿啊?
生:洞口。
师:对了,这是双龙洞口。
第五个是?
生:外洞—孔隙—内洞。
师:第八个是?
生:出洞。
师: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
送给他!
生鼓掌。
师: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
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说。
师:好,谁来试试?请你。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来到罗店,过了
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
了外洞,到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师: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
生齐答:途中。
师: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
生齐答:游览。
师:最后,原路——
生齐说:返回。
师:返回出了洞,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
生:游洞。
师:最后写了?
生:返回。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
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
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师:大点声,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一块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孔隙。
师:孔是什么?想想,你说。
生:很小的洞。
师:小洞,窟窿,是的,那隙呢?你告诉大家。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师:很小很窄的。
生:洞。
师:是指洞吗?
生:缝隙。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那把他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
思呢?你说
生:很小的裂缝。
生:很窄小。
师:说得好。
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
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
谁来读你划的句子。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
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
的小船。
师: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生齐说:孔隙的窄小。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好,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请你读。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
就慢慢移动。
师: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看这是本课的生字,
一块儿读一读。
生齐读:臀。
师: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呀,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字
说明和~~,一块告诉我。
生齐说:身体有关。
师: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生:指的是屁股。
师: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
生齐说:后脑。
师:摸摸你的后脑,到~
生齐说:肩背。
师:到~~
生齐:臀部。
师:到~~
生齐:脚跟。
师:没有一处不~
生齐:贴着船底的。
师: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
生齐:窄小。
师: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
就慢慢移动。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的好奇和小心,还划了哪
句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正音:(sì)似乎。
生: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好的,你找的是这句。
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稍微额角。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说。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读出作者的感觉。
师: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
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你是怎么躺的?
生1: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师: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
生齐:躺好了。
师:那你们是怎么躺的呢?从——
生齐读: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师: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
生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
生3:不能。
师:你会不会动?
生3:不会动。
师: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
生齐:不敢动。
师:因为,我又感觉~~
生齐: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
生1: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听不清)擦伤肩背。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
生2: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
生3: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过了孔隙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
生1:我感觉那个上帝保佑我。
因为我终于出来了,很让人激动,没受伤。
师:你的感觉呢?
生2:我的感觉是终于出来了,不用再胆颤心惊呢!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生齐:见闻。
师: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感受。
师: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请你说
生1:仿佛坐着小船进了孔隙,划出来了。
师:是仿佛看着作者进去吗?
生1:恩。
师:仿佛?你说。
生2: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师:是呀,仿佛就像自己就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了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
师生同说:身临其境。
师:其实在我们潍坊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也可以任选一处景点,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
小结
完成写作后进行交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