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仿真实验报告格式 (2)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引言移动通信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本次实验旨在探索移动通信的原理和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方面。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移动通信的实际应用和调试技巧。

二、实验原理1. 信号传输移动通信中,信号传输是实现通信的基础。

信号传输主要包括信号的产生、调制和解调三个过程。

信号的产生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或模拟信号发生器等设备完成。

调制过程将产生的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载波信号,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调幅、调频和调相等。

解调过程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回原始信号。

2. 信道编码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移动通信中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主要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常用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纠错码等。

三、实验内容1. 信号传输实验通过实验设备产生信号,并进行调制和解调操作。

观察信号的变化和传输效果,了解调制解调的原理和过程。

2. 信道编码实验使用信道编码器对信号进行编码,然后进行传输和解码。

观察编码前后信号的差异,了解信道编码的作用和效果。

3. 通信质量测试通过实验设备进行通信质量测试,包括信号强度、信噪比、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

根据测试结果评估通信质量,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操作和测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信号传输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号强度、信道干扰、调制方式等。

合理选择调制方式和增强信号强度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

2. 信道编码可以有效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采用适当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降低误码率,提高通信质量。

3. 通信质量测试是评估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信号强度、信噪比和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通信质量问题。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

移动通信是指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方式、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SIM卡、方式和电脑组成实验平台,通过调试和实验,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实验目的-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学习使用SIM卡进行移动通信。

3. 实验内容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SIM卡- 方式- 电脑实验步骤:1. 将SIM卡插入方式;2. 打开方式的设置菜单,找到移动网络设置,并将方式连接到移动网络;3. 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调试软件;4. 连接方式和电脑,确保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5. 打开移动通信调试软件,选择方式SIM卡,并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调试。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使用SIM卡进行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方式的移动网络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度等指标,并将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方式可以成功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信号强度较高。

5.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方式能够稳定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移动网络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这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的,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二 移动通信仿真通信实验

实验二    移动通信仿真通信实验

实验二移动通信仿真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用仿真信道实现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的通信过程
二、实验仪器设备
HD8670型移动通信实验箱等
三、实验内容
将实验系统的甲乙双方,用仿真信道连接起来,进行DS—CDMA 通信实验。

四、实验原理
图2-1是仿真信道的电路图,图2-2是用仿真信道构成的DS—CDMA通信实验
图2-1仿真信道实验电路图
图2-2 仿真信道实验方框图
五、实验步骤
1、按图2-2把跳接器K101、K103、K301的1-2接通,K104、K105、
K106断开作甲方发、乙方收的DS-CDMA移动通信实验。

2、按图2-2把跳接器K101、K102、K10
3、K301的1-2断开,K10
4、
K105、K106、K301的3-1接通,作乙方发、甲方收的DS-CDMA移动通信实验。

六、实验报告要求
说明通过仿真信道进行DS-CDMA通信实验的方法,仿真信道各跳接器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TD-LTE硬件配置(1)实验名称TD-LTE硬件配置(2)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中认识和了解通信网络和设备。

2、使用模拟现网的TD-LTE硬件平台和维护操作网络管理平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无线网络设备之中各个网元设备的工作配置原理,熟练掌握无线网络信令流程,理解无线网络对接数据的含义特征,提高学生对现网设备的安装、维护能力,提高学生对无线网络的开局能力。

(3)实验器材客户端、服务端、CCS2000U用户端程序、ZXSDR B8200 TL200设备物理接口、协议接口。

(4)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图:ZXSDR B8200 TL200是一款支持多频段、多制式的基带单元,可同时支持GSM、UMTS及LTE等多种制式。

仅需进行软件配置和少量的硬件改动,即可将ZXSDR B8200 TL200配置为GERAN基站、UTRAN基站、LTE基站或者GUL多模基站。

ZXSDR B8200 TL200的软件结构分为SDR平台软件层、LTE适应软件层和LTE应用层。

SDR平台软件层:主要实现BSP、OSS和BRS的功能。

LTE 适应软件层:主要实现OAM和DBS的功能。

LTE应用层:实现LTE协议功能,包括控制面子系统、用户面子系统、调度器子系统、基带处理子系统等功能模块。

通过数据配置完成对两个E-UTRAN TDD小区的建立互通。

(5)实验方法1、进入WIN 2008操作系统。

数据配置前,首先打开网管服务器;2、创建子网,填写相关信息;3、创建网元,填写相关信息;4、运营商配置,填写相关运营商信息;5、填写PLMN信息,添加BBU侧设备(说明:各单板放置的位置要和实验室机柜中所用的BBU一致);6、配置RRU,在机架图上点击图标添加RRU机架和单板,右键设备,点击添加RRU,会弹出RRU类型选择框,选中类型即可。

由于有2个RRU故需要增加2次(说明:RRU的类型必须与实际的硬件设备保持一致);7.、时钟配置(默认配置即可);8、光纤配置,是配置光接口板和RRU的拓扑关系(说明:2个RRU需要增加2条光纤);9、物理层端口配置(说明:以太网方式配置参数直接手动改成1000);10、以太网链路层配置;11、IP层配置;12、带宽配置;13、SCTP配置;14、业务与DSCP映射配置;15、静态路由配置;16、OMCB通道配置;17、创建无线网络;18、配置基带资源(说明:此处要配置2条基带资源,两次配置基带资源,若参考功率超出范围,要降低,不能都设为19.9);19、S1AP配置;20、E-UTRAN TDD小区配置(说明:本网元有2个射频单元(2个RRU),需要再创建一个小区);21、数据配置完成;22、测试网管与BBU是否建立连接,数据同步;23、验证数据配置是否正确,小区是否起来。

《通信原理》软件仿真实验指导与报告

《通信原理》软件仿真实验指导与报告

第一章Systemview软件仿真环境概述1.1 Systemview系统设计窗口:1、第一行“菜单栏”有几个下拉式菜单,通过菜单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2、第二行“工具栏”是由图标按钮组成的动作条:(01) 清屏幕(02) 删除元件(03) 断线(04) 连线(05) 复制元件(06) 图标翻转(07) 注释(08) 创建子系统(09) 察看子系统结构(10) 根轨迹(11) 波特图(12) 画面重画(13) 中止(14) 运行(15) 打开时间参数窗口(16) 打开系统分析窗3、左侧竖栏为“基本元件库”:(01) 信源库(02) 子系统(03) 加法器(04) 子系统I/O接口(05) 操作库(06) 函数库(07) 乘法器(08) 信宿库●信源库:●操作库:操作库是本软件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它把很多复杂的功能集成为一个小模块,其中的每一个算子都把输入的数据作为运算自变量,以实现对用户数据的操作,包括“滤波器/系统”、“采样/保持”、“逻辑运算”、“积分/微分”、“延迟器”、“增益”六大选项,每种选项又包含若干子选项。

函数库:函数库也是本软件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它把很多复杂的函数集成为一个小模块,其中的每一个算子都把输入的数据作为运算自变量,以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函数运算,包括“非线性函数”、“函数”、“复数运算函数”、“代数函数”、“相位/频率”、“合成/提取”六大选项,每种选项又包含若干子选项。

信宿库●通常系统采样频率“Sample Rate [Hz]”约为系统中所有模块最高频率的五至十倍。

●按钮“Set Power of 2”用来控制系统波形采样点数“No. of Samples”;波形采样点数越多波形越精细,系统运行时间也越长,波形采样点数过多也会导致波形过于紧密而不利于观察,故波形采样点数应该与系统采样频率相结合,灵活调整。

●设置完系统采样频率“Sample Rate [Hz]”和系统波形采样点数“No. ofSamples”之后,必须通过按钮“Update”进行确认。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_实验报告_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_实验报告_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课程教师胡苏1,必做题目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1.1.1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1.1.3实验仿真(1)实验框图(2)图表及说明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图四:Impulse Response#从频率响应的图可以看出,信号的频率响应失真比较严重。

(3)实验结论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参数,计算瑞利衰落信道的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相干带宽 410*2787.421==τπσc B Hz相干时间 005.01==mc f T s1.2 BPSK/QPSK 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1.2.1 实验目的掌握基于simulink 的BPSK 、QPSK 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仿真BPSK/QPSK 信号在AWGN 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1.2.2 实验作业1.基于simulink 搭建BPSK/QPSK 通信链路,经过AWGN 信道,接收端相干解调,仿真并绘出BPSK 和QPSK 信号在0b E N 为0~10dB 时(间隔:1dB )误码性能曲线。

通信原理软件仿真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软件仿真实验报告

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原理》软件仿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通信原理》软件实验院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科1003学生姓名:易海博学号:03102085(班内序号)13指导教师:李莉报告日期:2012年11月3日实验一● 实验目的:1、正弦信号的产生;2、双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3、单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4、四进制数字信号的产生;5、模拟滤波器的设计;6、单位冲激信号的产生;7、直流信号的产生;8、高斯白噪声的产生;9、矩形脉冲序列的产生; 10、低通带限型信号的产生。

● 仿真设计电路及系统参数设置:1、正弦信号的产生:振幅5V ,频率100Hz ,初相为452、双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幅度±10V ,频率100Hz3、单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幅度2V ,频率100Hz4、四进制数字信号的产生:幅度±1V 、±3V ,频率100Hz5、模拟滤波器的设计: 1、低通滤波器:最高截止频率200Hz ,极点个数为62、带通滤波器: 6、单位冲激信号的产生:增益为1,出现时刻0.7s ,即()0.7t δ-7、直流信号的产生:幅度5V8、高斯白噪声的产生:功率谱密度6110/W Hz -⨯9、矩形脉冲序列的产生:幅度2V ,频率100Hz (周期0.01s ),脉宽0.002s (占空比20%)10、低通带限型信号的产生:最低截止频率300Hz ,最高截止频率3400Hz仿真波形及实验分析:1、正弦信号的产生:2、双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3、单极性不归零码的产生:4、四进制数字信号的产生:5、模拟滤波器的设计:1、低通滤波器:2、带通滤波器:6、单位冲激信号的产生:7、直流信号的产生:8、高斯白噪声的产生:9、矩形脉冲序列的产生:10、低通带限型信号的产生:实验分析:1、在产生图形的时候,一定要选好时钟频率,用书上给出的时钟频率,有时候得到的图形不是很清晰,这时候可以适当的调小时钟频率,得到清晰的图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专业10级
学号:
姓名:
实验所属课程: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实验室(中心):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
指导教师:李益才
2013年3月
一、题目
扩频通信系统仿真实验
二、仿真要求(以下两种要求满足其中一种即可)
要求一:扩频通信系统的多用户数据传输
①传输的数据随机产生,要求采用频带传输(DBPSK调制);
②扩频码要求采用周期为63(或127)的m序列;
③仿真从基站发送数据到三个不同的用户,各不同用户分别进行数据接收;
④设计三种不同的功率延迟分布,从基站到达三个不同的用户分别经过多径衰落(路径数分别为2,3,4);
⑤三个用户接收端分别解出各自的数据并与发送前的数据进行差错比较。

要求二:利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对扩频增益进行性能仿真
设计仿真方案,得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扩频(扩频序列用m序列)和不进行扩频的BER性能结论,要求得到的BER曲线较为平滑,并说明这种结论与理论上的结论是否相符,为什么?
三、仿真方案详细设计
扩频通信的信号带宽与信息带宽之比则高达100~1000,属于宽带通信。

信号的频带宽度与其脉冲宽度近似成反比;如果很窄的脉冲序列被所传信息调制,则可产生很宽频带的信号,这种很窄的脉冲码序列(其码速率是很高的)可作为扩频码序列。

在扩频通信中接收端用与发送端完全相同的扩频码序列与收到的扩
频信号进行相关解扩,恢复所传信息。

DSSS:
直扩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扩频系统通过相关接收,将干扰功率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去,使进入信号频带内的干扰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解调器输入端的信干比,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与处理增益成正比。

(2)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抗侦察、抗窃听、抗测向的能力。

扩频信号的谱密度很低,可使信号淹没在噪声之中,不易被敌方截获、侦察、测向和窃听。

直扩系统可在-15~-10dB乃至更低的信噪比条件下工作。

(3)具有选址能力,可实现码分多址。

扩频系统本来就是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

用不同的码可以组成不同的网,组网能力强,其频谱利用率并不因占用的频带扩展而降低。

采用多址通信后,频带利用率反而比单频单波系统的频带利用率高。

(4) 抗衰落,特别是抗频率选择性能好。

直扩信号的频谱很宽,一小部分衰落对整个信号的影响不大。

5.抗多径干扰。

直扩系统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多径信号到达接收端,由于利用了伪随机码的相关特性,只要多径时延超过伪随机码的一个切普(chip),则通过相关处理后,可消除这种多径干扰的影响,甚至可以利用这些多径干扰
的能量,提高系统的信噪比,改善系统的性能。

6.可进行高分辨率的测向、定位。

利用直扩系统伪随机码的相关特性,可完成精度很高的测距和定位
直扩技术主要用于通信抗干扰、卫星通信、导航、保密通信、测距和定位等方面。

扩频通信,即扩展频谱通信(SpreadSpectrumCommunication),它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同被誉为进入信息时代的三大高技术通信传输方式。

扩频通信是将待传送的信息数据被伪随机编码(扩频序列:SpreadSequence)调制,实现频谱扩展后再传输;接收端则采用相同的编码进行解调及相关处理,恢复原始信息数据。

频谱扩展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直序扩频(DSSS)使用高速伪随机码对要传输的低速数据进行扩频调制;跳频系统则利用伪随机码控制载波频率在一个更宽的频带内变化;跳时则是数据的传输时隙是伪随机的;线性调频系统中的频率扩展则是一个线性变化的过程。

而本次设计采用的是、、、、、、、C=Wlog(1+S/N) 其中:W为传输带宽;C为信息容量.式(7)含义是在给定信号功率S和噪声功率N的条件下,用一种编码系统,以很小的误码率,接近C的传输速率传送信息数字扩频通信的一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扩频通信系统基本框图图1所示为一个数字扩频通信系统的基本框图。

其中信道编码器、信道解码器、调制器和解调器是传统数字通信系
统的基本构成单元。

在扩频通信系统中除去了这些单元外,应该用了相同的伪随机序列发生器,分别作用在发送前端的调制器与接收前端的解调器。

这两个序列发生器产生伪随机噪声(PN)二值序列,在调制端将传送信号在频域进行扩展,在解调端解扩该扩频发送信号。

四、仿真结果及结论
五、总结与体会
扩频通信是通信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信道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

扩频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易于实现多址通信等优点,因此该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一些新型元器件的应用,扩频通信在技术上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在军事通信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正迅速地渗透到了个人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等民用领域,成为新世纪最有潜力的通信技术之一。

因此研究扩频通信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扩频通信系统的特点:抗干扰性强
由于扩频信号的不可预测性,扩频系统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

因为干扰者难以通过观察改善其干扰性能,而只能采用发射同被干扰信号不匹配的干扰技术,因此,干扰起不了太大作用;由于扩频通信系统在传输过程中扩展了信号带宽,所以即使信噪比很低,甚至是有用信号功率低于干扰信号功率的情况下仍能够高质量地不受干扰地进行通信,扩展的频谱越宽,其抗干扰性越强。

2.2 低截获性扩频信号的功率相当于均匀地被分布在很宽的频带上,以至于被传输信号的功率密度很低,使侦察接收机难以监测到。

因此,扩频通信系统具有低截获概率性。

2.3 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由于在电波传播过程中,遇到各种非期望反射体(如电离层、高山、建筑物等)引起反射或散射。

这些反射或散射信号同直达路径信号在接收端相互干涉造成干扰。

多路径干扰在雷达和通信中都有严重影响。

由于在扩频通信系统中增加了扩频调制与解扩过程,这样可以利用扩频码序列间的相关特性,在接收端解扩时用相关技术从多径信号中分离出最强的有用信号,或将多径信号中的相同码序列信号叠加,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无线通信中多径干涉造成的信号衰落现象,因而扩频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多径衰落特性。

2.4 保密性好
在一定的发射功率下,由于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无线信道中有用信号功率谱密度极低,这样信号可以在强噪声背景下,甚至是有用信号被噪声淹没的情况下进行可靠通信,使外界很难截获传送的信息,想进一步检测出信号的特征参数就更难了。

所以,扩频系统可实现隐蔽通信;同时,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码,旁人无法窃听他们的通信,因而扩频系统具有高的保密性。

六、主要仿真代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