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重文化建设创品牌

合集下载

我国边疆文化的建设

我国边疆文化的建设

第五章边疆文化建设第一节文化和文化功能①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一)文化的涵义。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又包括哪些范畴?这是一个争论不休而又歧义层出的问题。

“文化”一词,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词汇中便已出现。

我国的《周易·贲卦》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文化即由其中的“人文化成”简化而来,意思是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开始活动及其成果。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补亡诗·由仪》中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在中国古籍中“文化”被理解为统治者的施政方法而与“武力”、“武功”相对立。

成为“文治”与“教化”的总称,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和礼乐制度建设及对人的教育感化。

我们今天所用“文化”这一词的意义与古代已有所不同。

在欧洲,现代英文和法文的culture,德文的kultur,均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育。

罗马思想家西赛罗指出“精神文化是哲学”,认为如同农民耕种土地一样,对理智也要进行加工。

另外,文化一词还在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思想修养的意义上被使用着。

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

”这一定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可人们对“文化”的探讨远没有结束。

古迪纳夫(Goodenough)说道:“文化这个词长期以来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物。

”威廉(Williams)提出:“文化是英语中两三个最复杂词之一。

之所以如此,部分是因为它在几种语言中的盘根错节的历史发端,但主要是因为,它现在已被一些不同学科和一些不同且不兼容①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强化“五个认同”筑牢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团结基石

强化“五个认同”筑牢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团结基石

28实践·思想理论版 特别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五个认同”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对马克思民族理论的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思想保障,而且对加强民族团结也具有深远意义。

内蒙古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坚守,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的壮美篇章。

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各族人民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五个认同”思想,为建设亮强化“五个认同”筑牢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团结基石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保障。

增强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伟大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伟大祖国的前途命运关乎56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捍卫祖国统一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内蒙古自古以来就对伟大祖国有着深厚的认同感,今天内蒙古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

历史和现实表明,内蒙古只有在祖国的怀抱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族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因此,内蒙古各族人民要旗帜鲜明反对分裂主义,自觉肩负起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职责,自觉践行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

要加快内蒙古地区经济徐 娟292018年第3期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关注发展,夯实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认同的基础,将发展成果惠及全区各族人民,培育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建设伟大祖国的积极性,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

强基富民固边做法3

强基富民固边做法3

“强基富民固边”好立党威、暖民心、稳边疆——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基本做法长白县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边境线长,边情复杂,社情多样,舆情敏感,暗战激烈,是国家重要战略方向,省军区首长曾说“长白县是半岛形势的风向标”。

在复杂的局势面前,长白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军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坚持以强基富民固边工程为统领,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百姓富裕、民族团结、边境稳固。

下面,简要报告长白县强基富民固边工程的一些做法。

一、立党威,基层政权巩固发展党执政的实践证明:党事业的根基在基层、力量在基层、重心在基层,必须始终强化基层政权建设,把基层政权建设成维护边疆安全、带领群众致富的战斗堡垒。

(一)坚持重心下移,增强基层政权的向心力。

为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长白县全力贯彻省委提出的“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的重要指示精神,并以此为主线,开展了“两有”实践工程,通过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家庭的实际行动,转变了机关干部工作作风,解决了疏离群众、对群众缺少感情的问题。

机关干部“沉下去”,走遍全县77个村屯,与群众谈心交朋友,把基层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摸细、摸准、摸透,与困难户对接包保,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对群众最急迫、最直接、最不满意的问题,列出单子,理清头绪,分清轻重,先急后缓,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制定规划,逐步解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一年来,投入资金640多万元,为群众办实事2800多件,帮扶570多名党员群众发展致富项目,增进了干群交流,密切了党群联系,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强化执政基础,提升基层政权的凝聚力。

注重党的政治核心建设,结合乡镇党委换届,把军警官担任的乡镇党委委员纳入正式选举;建立了军警官进村兼任村官机制,选派军警官到全县所有行政村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镇村班子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高。

对振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思考

对振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思考

2020·3乡村是开展文化活动的沃土,在乡村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而且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十分重大。

然而,在红河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基层政府重视乡村经济发展,对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却重视不够,阻碍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因此,高度重视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乡村文化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红河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州内民族众多,有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瑶族、回族、布依族、布朗族、拉祜族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2%。

长期以来,红河州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有效地维护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使其观念得到转变。

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民族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近几年,红河州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少数民族地区好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重点文化工程,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

近几年,红河州实施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累计投入10多亿元,依托14个公共图书馆、14个县市文化馆、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200多个。

三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边疆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群众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实施方案

“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实施方案

“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精神,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推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简称“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深入持久有效开展,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党的民族工作方针,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要求,以满足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基本任务,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和队伍建设为重点目标,进一步发挥文化志愿服务在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一)政府主导、志愿参与。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全国文化系统,引导社会各界力量,面向边疆民族地区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渗透到工作全过程。

(二)需求导向、项目带动。

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和基层文化建设需要,精心策划实施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确保供需有效对接。

通过实施项目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带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深度服务、注重实效。

重点围绕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建设,坚持“走进去”和“请出来”相结合,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度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增强服务效果。

(四)统筹推进,整合资源。

坚持与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文化援助机制相结合,与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与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三、主要内容“文化志愿者边疆行”作为“春雨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融合文化、志愿、边疆、少数民族四个元素,以“大讲堂”、“大舞台”、“大展台”为基本载体,通过双向互动形式,搭建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帮扶与交流平台。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黑政办发〔2015〕5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黑政办发〔2015〕5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正文:----------------------------------------------------------------------------------------------------------------------------------------------------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黑政办发〔2015〕5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有关直属单位:我省森林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0.3%,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保护是前提,发展是核心”为总要求,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和“五大规划”为切入点,以转型为主线,以合作促发展,以改革提效率,以开放增活力,加快机制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向规模要效益,推进森林食品产业、北药新兴产业、苗木花卉产业、旅游业、木材加工业、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接续产业快速发展,扩大就业、繁荣林区经济,不断增进林区人民群众福祉。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主导,绿色发展。

严守生态红线,加强森林保护与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二是坚持机制创新,高效发展。

创新经营机制,通过兼并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林区发展活力。

三是坚持转型牵动,集聚发展。

依托资源优势,壮大接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林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边疆民族文化建设——以广西为例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边疆民族文化建设——以广西为例

【语言与文化】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1年12月(第12期,总第296期)Dec.,2021(No.12,General No.296)收稿日期:2021-09-20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移民管理法治化视角下广西边境治理研究”(21WT05);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中越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调查及文化安全研究”(20WT05)作者简介:李冬青(1974-),女,广西德保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院长,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东盟研究。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边疆民族文化建设———以广西为例李冬青(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广西南宁530511)摘要:边疆民族文化建设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是稳边固边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

由于边疆各民族在地域特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边疆民族文化建设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进行特别关注。

广西作为多民族边疆地区,其特殊的区位特点使民族文化建设在总体国家安全框架下具有典型代表性。

从广西的经验做法出发,可以总结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结合,是民族文化建设保障总体国家安全的关键之举。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广西文化建设;跨境民族;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1)12-0149-06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譹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表现,而软实力又是国家硬实力在精神层面的集中反映。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印发《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印发《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印发《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公布日期】2017.12.21•【字号】桂文发〔2017〕34号•【施行日期】2017.12.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印发《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相关直属机构:《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2017年12月21日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前言为进一步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根据《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行动计划。

第一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我区文化资源优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原则坚持先进引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发掘优秀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质量,讲好广西故事,弘扬广西精神、中国精神。

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重点,提升文化内容原创能力,加大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