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内容研究——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随着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普及使用,得到了社交网络平台的迅速推广和普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目前大学生们最主要的社交沟通工具之一。
虽然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但与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本文对该话题进行了一定的调研。
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频率非常高。
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在微信朋友圈上发表动态或评论他人的动态。
这说明大学生对于朋友圈的使用非常频繁,并且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想法。
调研数据还显示,近60%的大学生每天都会留意并点赞朋友圈里的动态,这表明大学生对于他人的生活和状态非常关注。
尽管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非常频繁,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
调研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发布朋友圈动态时存在过度追求点赞和关注的倾向,他们常常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辑和美化自己的朋友圈,以求获得更多的赞和关注。
一些大学生在使用朋友圈时存在过度曝光个人隐私的问题,他们会在朋友圈里公开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个人信息,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调研数据还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在使用朋友圈时容易受到虚拟形象的束缚,为了迎合朋友圈的审美标准,他们会经常改变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使得真实和虚拟形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和隐患,需要加强大学生对于微信朋友圈使用的规范和引导。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过于追求点赞和关注,不要沉迷于朋友圈的表面追求。
大学生应该增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要随意公开个人信息和隐私,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和安全。
大学生也需要明确认识到朋友圈中的虚拟形象与真实形象之间的差距,并保持真实和自我,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改变自己。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调研表明,大学生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较高,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
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朋友圈,需要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加强,并明确认识到虚拟形象与真实形象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近年来,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他们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交流感受、发布各种信息和表达观点。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的调研,试图分析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习惯以及对其看法,探讨微信朋友圈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通过面对面填写问卷和网络问卷的形式,覆盖到了不同年级、专业、性别和地域的大学生。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学校等基本信息;2. 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问卷包括了受访者每天在微信上花费的时间、发朋友圈的频率、喜欢在朋友圈发布哪种类型的动态等;3. 对微信朋友圈的看法:包括微信朋友圈对受访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对朋友圈发布内容的态度、有无发布过令人后悔的内容等;4. 微信朋友圈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微信朋友圈对于了解朋友近况、交流感情、获取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二、调研结果1. 个人基本信息:在本次调研中,共有300名大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
受访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24岁之间,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工、经济等各个领域,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也都纷纷参与了问卷调查。
2. 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在受访者中,有约85%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信朋友圈,其中半数以上的人每天在微信上花费的时间超过1小时。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会发朋友圈的频率在3-5次之间,主要发布的内容包括生活琐事、旅游风景、美食和学习工作等。
也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对于朋友圈发布内容进行了筛选和控制,避免过分泛滥和无意义的发帖。
3. 对微信朋友圈的看法: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微信朋友圈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能够及时了解朋友们的动态和生活状况,也能够分享自己的心情和见闻。
但也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对于朋友圈中的某些内容和言论持有质疑的态度,认为有的人发布过于个人化和无聊的内容,缺乏意义。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交网络兴起的时代,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的调研,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的行为和习惯,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日新月异,大学生倾向于通过朋友圈分享生活点滴、交流情感、获取信息等。
通过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的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主题偏好、互动程度、评论关注度等情况,有助于学校和社会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为他们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服务和支持。
调研结果还可以为学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制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行为习惯及心理特征,探究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微信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据。
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需求和偏好,为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优化和改进提供参考,并为学校和企业开展与大学生群体相关的社交媒体营销活动提供指导和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的深入调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交友和社交方式,促进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健康、积极行为,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的必要性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微信朋友圈这一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社交互动。
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了解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行为习惯和偏好对于挖掘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可以了解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类型、互动频率、对不同内容的关注度等,有助于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服务。
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以新疆为例

锯j { ! r 研宪考 考2 0 1 3 年第5 期( 总第2 4 9 3 期)
会有限的问题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频频 出现 “ 用工荒” , 这
和城镇转移 ,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 ” 但是, 二 元 经济结构阻碍了城 乡统一 的劳 动 力市场体 系的 形成 , 形 成 了中国就业需求与供 给 的结构性 矛盾 , 二元 经济结 构
质和 就业 技能 。
土地资源的 日益稀缺 、 新疆农村 人 口的递增 , 使得农
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庞大 , 与 此同时 , 农村 剩余劳动 力 非农转移渠道受限 :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滞后 ; 农民非农创 业能力非常有限 ; 进城 务工 只能从事 低端行业 ; 劳务输 出 面临传统观念制 约 , 等等 。南疆 作为新 疆少 数民 族主要 聚居地 , 农村剩余 劳动 力问题 更加 突出 : 自然 条件 恶劣 , 生态环境脆弱 , 农 业水 平落后 , 工 业基 础薄弱 , 农 村大量 剩余 劳动 力滞 留、 依 附 于农 业领 域 , 加重 了生 态环 境负 荷, 农业效率 只能呈现低效 率 , 加剧了城 乡发 展差别和居 民收入差别 , 也进一步 固化 了二 元经 济结构 。因此 , 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 困扰新疆社会经济 发展的一个
庭 困难学 生完成学业。 ( 三) 构建 劳务输 出平台。
新疆高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

意愿 与现实 期望有 偏 差 , 其 就 业压 力较 大 ; 毕 业 生就 业 的部 门 主要 为 企 业 , 且用 人 单 位对 本 科 层次 的毕业 生需求 量较 大 。影 响毕 业 生就业 的 主要 因素 为 : 思想品质、 专 业素 养 、 专 业证 书和
合 作精 神等 。对用人单位的调 查访谈表 明: 新疆高校会计 专业毕业 生无论 是专业 素养 还是综合素 养均得到 了用人单位 的肯定 , 而且今后被调查单位仍会 以会计专业毕业生为主要招聘对象。
样本 , 调 查其 就 业 状 况 及 变 化 动 向。在 对 毕业 生 及用 人单 位进 行 问卷 调 查 和 实地 访 谈 的基 础 上 , 利用 第一 手数 据对 新疆 高 校会计 专业毕 业生 的就 业状 况 、 就业 质量 及其 影 响因 素进行 分析 , 并从 政
府、 用人 单 位 、 高校、 大 学 生 四个 层 面提 出了可行 的对 策建 议 。
位基本 信息 、 用人 单 位 对 毕业 生 的需 求 情 况及 用 人单 位对毕 业生 的满 意度 。
本次调 查共 向毕 业 生 发 放 问卷 2 5 0份 , 收 回 2 4 1份 , 有效率 为 9 6 . 4 l 9份 , 有效率为 8 4 . 2 %; 调 查 时 间 为
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理论功底所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包括学生品行人际交往学习能力发展潜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的最明显优势和不足对培养学生的希望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二调查结果及分析一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1
・
调查研究 ・
《 新疆财经) 2 o 1 3年 第 6期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1 2 基金 项 目 :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 0 1 2年 度 重 点 科 研 计 划 项 目“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调 查 研 究 — — 基 于新 疆 财 经 大 学 会 计 学 院毕 业 生
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传播信息辨别能力的调研

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传播信息辨别能力的调研
刘依妮;张植惠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年(卷),期】2018(000)010
【摘要】为了分析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信息辨别能力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及建议,本次调研以山西太原3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群抽样确定1000个样本,并以现场发放回收问卷的形式收集信息,整理调查问卷,设置有效筛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将收集的数据利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面对微信朋友圈传播信息表现出辨别力低下、不能正确判断处理等很多问题.针对大学生信息辨别力低下的现状,笔者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提出了相应措施和建议,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微信媒介素质水平,使其学会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
【总页数】4页(P26-28,32)
【作者】刘依妮;张植惠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1;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TP393.094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广告传播效果调研——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 [J], 李静;张菊兰
2.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传播信息辨别能力的调研 [J], 刘依妮;张植惠;;;
3.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辨别能力的培育 [J], 喻博文
4.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J], 周旭平; 王志英; 毕宇晓; 周响; 吕佳瑞; 潘依柳
5.媒介素养视阈下大学生谣言辨别能力的实证研究 [J], 张舒雅;李沐庭;张淇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微信朋友圈来展示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与朋友们分享交流。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真正使用情况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我进行了一项调研。
我邀请了100位大学生参与调研,并根据他们的回答总结了以下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
在受访的100位大学生中,有95位表示平时会使用微信朋友圈,占回答总数的95%。
可见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频率也较高。
在受访的大学生中,有61位表示每天都会发布动态,占回答总数的61%。
有28位表示每周发布动态,占28%,仅有11位表示只偶尔发布动态,占11%。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习惯了每天使用微信朋友圈。
调研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生活照片、旅行记录、美食分享、个人思考等。
生活照片是最常见的类型,有88位大学生表示会发布生活照片,占回答总数的88%。
旅行记录和美食分享也较为常见,分别占69%和58%。
而个人思考则相对较少,只有34%的大学生会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调研还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
有65位大学生表示主要是为了记录生活点滴,占65%。
有53位表示主要为了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占53%。
而仅有12位表示主要为了获取他人的点赞和评论,占仅12%。
当被问及微信朋友圈对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有何影响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微信朋友圈有助于维系和加深他们的社交关系。
有76位大学生表示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更好地了解朋友们的生活状况,占76%。
有43位大学生表示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找到共同话题和兴趣相投的朋友,占43%。
也有18位大学生认为微信朋友圈过度曝光个人隐私,可能导致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调研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对自己在微信朋友圈中所展示的形象比较重视。
新疆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现状研究——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

ScienceandEducationForum 科教论坛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91新疆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现状研究——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文/吴禹希 张慧蕾摘要: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员中特殊而重要的一个群体,肩负着崇高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是我党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是党的事业的生力军,是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主要接班力量。
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分析了新疆高校本科生党员队伍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新疆高校本科生党员队伍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疆高校;本科生党员;发展;建议党员发展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科生是学校学生的主体,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本科生为样本,通过对新疆财经大学本科生党员队伍现状的分析,厘清新疆高校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加强新疆高校本考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1 新疆财经大学本科生党员发展现状1.1 数量不足、比例不高目前,我校党员本科生占本科生总数的6.76%。
据新疆维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区共有学生党员1.81万名。
由此,我校本科生党员数量明显不足。
此外,对我校963名本科生党员按照民族细分统计。
在本科生党员中,汉族本科生党员占本科生总数的3.88%;少数民族本科生党员占本科生总数的2.88%。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高校仅在校大学生党员比例就达7.7%,随着近年党员队伍稳步壮大,我国高校大学生比例大于7.7%,而相比之下,我校党员本科生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比例,说明本科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比例不高,少数民族本科生党员占比低的问题尤为突出。
1.2 党员比例分布不均再次,对我校本科生党员按照年级进行统计,并进一步将党员细分为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
发现,我校本科生党员中,正式党员占比30.63%;预备党员占比69.37%。
正式党员均是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一、二年级均无正式党员。
预备党员大多数集中于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年级、二年级几乎没有预备党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2016.12|一、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概述(一)微信朋友圈概要随着中国互联网规模及普及率的逐步升高,国内各个虚拟社区也日益走向成熟。
正是这种社会化、平民化的网络平台使得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接触到丰富的信息、开阔自身的视野。
微信是腾讯公司为手机用户打造的一款免费即时网络通讯产品。
微信朋友圈于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和大部分虚拟社区一样,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进行信息分享、与其他好友交流互动的平台。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比起单向的信息传播,用户更倾向于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微信朋友圈提供了这样一个双向的平台。
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在朋友圈中分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以及对好友所分享的信息进行评论和点赞,实现与微信好友的线上互动与交流。
同时,微信朋友圈可以设置浏览权限,有“不看TA 的朋友圈”与“不让TA 看我的朋友圈”功能,分享信息时,可选择“公开”即所有朋友可见、“私密”即仅自己可见、“部分可见”即选中的朋友可见和“不给谁看”即选中的朋友不可见。
在微信朋友圈中,信息分享是首要的用户体验。
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
聂磊根据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中关于“社区即生活共同体”的定义,提出社区以地域、意识、行为和利益为特征,是一种由具备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的社会团体,这当中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
①而社会网络是经由友情关系、亲情关系和认识的关系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
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微信好友的添加集QQ 好友、手机通讯录和“附近的人”三种渠道为一体,所交往的人际关系来源于现实社会圈,又以网络为平台丰富和加固用户之间的关系,实现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相融合。
(二)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思想使彼此增长知识,分享微笑使彼此感受到快乐,分享爱心使彼此觉得温暖。
朋友圈里各式各样的信息分享,无疑增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
用户在朋友圈分享信息和与他人互动的行为可以将人际关系由线下拓展至线上,丰富人际交流。
分享的信息内容和数量越多,人们越容易理解他人的生活和观点。
信息分享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强的人际关系,并促使用户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观点。
微信朋友圈正是形成这样一个分享信息给他人,并接受他人所分享的信息的群体性的平台。
完整的信息分享过程,由信息获取和信息分享两部分组成。
信息分享行为是用户将获取的信息分享给其他人的行为,它集信息的获取与分享为一体,属于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一方面,信息获取和分享是个体从事的一系列行为和过程,包括有意识地关注其他人有代表性的信息需求、在不同背景环境下获得信息时联想到他人的信息需求、建立信息与信息需求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分享信息。
②就微信朋友圈而言,信息分享行为可以看成是用户从事的活动和过程。
微信用户关注好友的信息需求,并在接触到好友需要的信息时,联想到该好友,继而在朋友圈中分享信息。
另一方面,信息分享也可以看作是集体性行为,每个微信用户分享对他人有用的信息的行为,都会引发好友们参与和分享信息。
二、新疆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内容研究(一)研究方法及样本为了探究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分享内容,此次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在校园中抽取学生样本进行研究。
第一步,随机选取大学生30名。
这30名大学生中,有12名愿意配合调查研究,同意将笔者添加为微信好友并对他们在朋友圈分享的信息可见。
这些样本在性别分布上,男生、女生各6名;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2名、大二学生3名、大三学生4名、大四学生3名;在专业分布上,文科学生4名,理工科学生8名。
所选样本性别与年级分布都比较平均,理工科专业学生多于文科专业学生。
第二步,将以上12名研究对象添加为微信好友,以便可以看到对方在朋友圈分享的信息。
并观察他们从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9月31日这整3个月期间分享的所有信息,将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出数据。
第三步,通过深度访谈,使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及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新疆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分享行为。
(二)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分析1.信息分享概况本次研究以信息内容为分类标准将信息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内容分为新闻类信息、情感类信息、生活类信息、知识类信息、广告类信息、娱乐类信息、宗教类信息、求助类信息、正能量信息、艺术欣赏类信息。
统计性别与年级不同的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的信息总数,结果如下:全部12名学生3个月内共分享信息897条,其中6名男同学共分享信息159条,6名女同学共分享信息738条;大一学生2名共分享信息178条,大二3名学生共分享信息95条,大三4名学生共分享信息258条,大四3名学生共分享信息366条;文科专业4名学生共分享信息409条,理工科8名学生共分享信息488条。
可以由以上数据分析看出,在大学生朋友圈信息分享的数量上,性别变量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新疆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内容研究———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余张瑞睿胡康华摘要: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网络虚拟社区。
在大学生群体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分享的信息内容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所学专业中会有所差异。
本文将以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的行为,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社会心理取向和使用与依赖取向的研究,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信息分享动机。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新疆大学生;信息分享新媒体聚焦81DOI:10.19395/ki.1674-246x.2016.12.042|RADIO &TV JOURNAL 2016.12文对群体规律的研究将性别作为主要研究的变量,将大学生分享的信息根据三种分类标准划分,以下所有所有计算,百分比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信息分享数据统计根据信息的内容分类,统计得出的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在各类内容的信息中,生活类信息所占数量最多。
另外,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信仰宗教的地区,部分大学生会在朋友圈中分享宗教类信息,宗教类信息在所有信息中占0.9%。
3.信息分享行为综合分析(1)沉默的螺旋现象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分享行为中,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即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令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感知。
于是在公共领域内,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的实力消长呈螺旋状。
通过访谈得知,新疆大学生在分享信息时,倾向于转发由意见领袖发表的信息,或发表与意见领袖相同的观点,这个意见领袖往往是自己的老师。
当与意见领袖观点向左时,往往会选择不发声。
尤其是在遇到有争议的话题时,沉默的螺旋现象会更加明显。
(2)使用与满足理论本次研究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从女生分享率更高的情感类、生活类信息和男生分享率更高的知识类、正能量信息来看,用户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和以“他人”为中心的两种趋势。
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指用户分享信息是为了让他人了解自己,将自己的生活、心情和想法展现给他人,以及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以“他人”为中心指用户在分享信息时会考虑到他人对信息的需求,分享者在获得某一信息时,联想到他人对此信息有需求,而为了他人分享信息。
从信息内容分类上来看,女生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她们将信息分享视为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的一种方式;而男生则更倾向于以“他人”为中心,将信息分享视为为他人提供信息、帮助、服务等满足他人需求的行为。
三、结语从大学生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分享行为来看,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信息,大学生群体满足了自身的情感需求和信息需求。
在浏览好友分享的信息时,容易产生共鸣,由此获得群体归属感,网络社交平台的用户需要这种归属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微信朋友圈在功能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用户的这种需求。
可以适当分类话题,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群体。
这样有助于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增强用户对朋友圈的依赖程度。
注释:①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闻记者,2013(05).②李丹.非交易类虚拟社区中用户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金田,2013(02).课题项目:校级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名称:民间影像传播对新疆他者化的重新建构与想象;项目编号:XJUFE2016K004。
(作者余张瑞睿系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生;胡康华系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手机媒体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接受和喜爱。
近年来,手机媒体快速发展起来,为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寻找一条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和谐发展的道路,它们二者的互动融合发展成为了当前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不仅可以提升手机媒体的权威性,同时还可以提升传统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促进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概念阐释(一)手机媒体的基本概念手机媒体主要是运用手机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的一种新载体形式,它将分众作为传播目标,以互动作为传播应用,以定向为信息传播效果的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人们称作是“第五媒体”。
手机媒体使用、携带便利,在信息获取、传播、更新等方面都比较快捷。
此外,手机媒体还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便捷性、即时性、移动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
(二)传统媒体的基本概念传统媒体通常也被称作是平面媒体,最初是从广告界发展而来的。
具体来说,传统媒体就是通过传统形式的传播方式,运用特定的机械装置向社会大众定期发布新闻信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探析□王乐摘要:手机媒体快速发展,媒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即时性、互动性、覆盖面、权威性等方面各有其优势特点,将二者进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必将增加手机媒体和新媒体的交流、融合与互动,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本文对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意义进行探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二者更好的融合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手机媒体;传统媒体;互动融合;共赢;资源专论新媒体聚焦表1根据信息内容分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