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信使用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

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

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随着手机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在大学校园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程度、用途及可能的问题和影响。

首先,通过对全国208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

调查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日常沟通,其中90%的受访者每天使用微信超过2小时。

这表明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很高,将其作为主要的社交工具。

对于大学生来说,微信的主要用途是与同学和朋友聊天交流,占据了大多数的使用时间。

近80%的受访者使用微信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联系,约70%的受访者使用微信进行群聊和组织活动。

另外,微信支付和微信公众号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帮助他们方便地进行日常消费和获取信息。

然而,尽管微信的使用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影响。

首先,由于大学生长时间使用微信,导致他们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书籍或进行其他有益的活动。

其次,一些大学生将微信作为主要的社交方式,导致他们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降低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此外,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社交媒体,忽视了课堂和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为了改善大学生微信使用的问题和影响,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大学生应意识到微信是一种工具,不能过度依赖和滥用。

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其次,大学生应主动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课堂讨论等方式拓展社交圈子。

同时,学校和家长可以加强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引导和监督,提供正确的使用指导和资源。

最后,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设置屏蔽时间、设定学习模式等功能来合理管理微信使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普遍且高度依赖,主要用于日常沟通和社交。

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分析

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分析

关于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目录前言:什么是“微信”…………………………………………………一、调查背景…………………………………………………………二、调查目的…………………………………………………………三、调查方法…………………………………………………………四、调查过程……………………………………………………五、调查意义…………………………………………………………六、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七、问卷分析结论………………………………………………………附录:调查问卷………………………………………………………前言微信是一款由腾讯公司推出的,支持多平台,旨在促进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推出,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

同时,可以显示对方实时打字状态,以实时掌握对方的响应情况。

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等的智能手机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

微信支持多种语言,以及Wi-Fi,2G,3G和4G数据网络。

截至2013年0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一、调查背景网络时代日新月异,涌现出诸如QQ、人人网、博客、微博等新的社交形式。

伴随着社交网络载体的多样化和多功能化,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打电话与发短信,而有了更多更新颖的选择。

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

该应用程序不仅支持在线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还满足了多人手机群聊的消费需求。

“微信”通过其最具特色的语音聊天方式成功传递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声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平白的文字叙述衍生的生疏感,同时借助网络传送,突破距离的限制。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摘要: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对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探讨了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动机、需求、满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主要出于社交、信息获取、娱乐等多种需求,而微信平台也提供了相应的满足机制。

本文旨在为理解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及其对社交媒体发展的影响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其用户群体广泛,包括大量的蒙古族大学生。

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探讨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动机、需求及满足程度,以期为理解该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二、理论背景:“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个体基于特定需求而使用媒体,并通过媒体使用来满足这些需求。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使用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行为,用户基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媒介,并从中获取满足。

在社交媒体领域,这一理论适用于解释用户为何选择使用特定的社交平台以及如何通过平台满足自身需求。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微信使用习惯和需求满足情况;深度访谈则用于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深入了解被调查者的微信使用动机和满足程度;观察法则用于记录被观察者的微信使用行为和互动模式。

四、研究结果1. 蒙古族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与需求研究发观,蒙古族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动机包括社交需求、信息获取需求、娱乐需求等。

他们通过微信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获取各类信息,以及享受微信提供的娱乐功能。

2. 微信满足蒙古族大学生需求的方式微信作为一款综合性社交平台,为蒙古族大学生提供了多种满足需求的方式。

调查报告: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1 调查背景微信是腾讯推出的一种高端的网络交流工具,作为自媒体的一种新生力量发挥着传播媒介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媒介,微信因其较少的流量消耗、较高的兼容性和较丰富的信息传递模式,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多种交流沟通方式,具备强大的社交功能,微信支持通过搜索微信号码,扫二维码,从QQ好友列表以及手机通讯录等多种方式添加朋友,甚至还提供了基于位置服务的“摇一摇”功能来添加朋友,这就使得微信用户之间建立关系变得异常方便,从而可以让微信用户迅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1]。

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群,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已赢得巨大市场的微信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极为重要的挑战。

本文以XX市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深入分析微信在XX高校学生中应用推广情况及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对如何在XX高校更高价值地使微信提出相应的对策。

2 调查情况本次调查针对XX市6所高校(XX科技大学,XX交通大学,西北大学,XX电科技大学,XX工程大学,XX理工大学)的85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调查时间是201X年3月20日,调查共发放问卷850份,收回有效问卷828份。

其中男生446名,占52.3%,女生404名,占47.7%;大一学生226,占26.6%,大二学生205,占24.1%,大三学生215,占25.3%,大四学生204,占24.0%。

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大学生使用微信状况及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主要问题分为受访者基本信息、微信的使用时间和地点,微信及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行为和偏好、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动机和满足等四个部分。

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

3 调查结果及分析3.1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调查大学生使用微信每天一次的占23.4%,每天数次的占38.7%,2-3天使用一次的占20.0%,每周使用一次的占11.8%,每月使用一次的占6.1%。

《2024年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范文

《2024年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范文

《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信作为一款集社交、信息传递、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软件,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理论背景“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传播学领域,强调用户基于特定需求选择媒介,并从中获取满足感。

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使用习惯以及所获得的满足感,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三、调查方法与样本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数据分析法。

选取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同时,对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四、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分析(一)使用动机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主要包括社交需求、信息获取、娱乐消遣等。

其中,社交需求是使用微信最主要的原因,如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获取情感支持等。

信息获取则主要体现在关注公众号、阅读朋友圈动态等方面。

此外,微信的娱乐功能如游戏、音乐等也吸引了大量用户。

(二)使用习惯大部分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信,且使用时间较长。

他们主要通过微信进行文字、语音和视频聊天,分享生活点滴。

此外,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也是大学生常用的功能。

在支付、购物、学习等方面,微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满足感大学生在使用微信过程中获得了多种满足感,包括社交满足、信息满足、娱乐满足等。

通过微信,他们可以与远方的朋友保持联系,了解时事新闻,享受游戏、音乐等娱乐活动。

这些满足感增强了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性。

五、问题与挑战尽管微信为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如信息安全问题、过度依赖问题等。

部分大学生因过度使用微信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导致社交障碍。

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微信,避免过度依赖,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

大学生微信使用基本情况

大学生微信使用基本情况

大学生微信使用基本情况3.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通过为期一月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42份,问卷回收率为88.75%。

其中有效问卷142份,在这之间有14人表示从未使用过微信,占142份有效问卷的9.9%。

而这14人中之所以从未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或是觉得微信功能与QQ 类似,受到手机硬件资源的限制,所以未使用微信。

鉴于本研究主要分析调查对象的微信使用行为,故而最终确定样本数量为128份。

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中甘肃本省生源有17人,占总数的13.3%,外省生源有111人,占总人数的47.3%;男生有55人,占总人数的43.0%,女生有73人,占总人数的57%。

其中大一学生有31人,大二学生有36人,大三学生有34人。

大四学生有2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4.2%,28.1%,26.6%,21.1%。

表3.1 样本基本特征表3.2 微信使用情况分析3.2.1调查对象微信接触情况(一)微信使用时间 表3.2 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间类别频数百分比生源地 本省(甘肃)17 13.3 外省 111 86.7 总数 128 100.0 性别男 55 43.0女 73 57.0 总数 128 100.0 年级 大一 31 24.2 大二36 28.1 大三 34 26.6 大四 27 21.1 总数128100.0类别频数百分比使用微信时间3个月以下 13 10.23-个月-半年 12 9.4 半年-----1年 30 23.41年及以上 73 57 总计128100.0如表3.2所示,10.2%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在3个月以下,9.4%的大学生则在3个月至半年左右,23.4%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长在半年至一年左右,还有57%的大学生则使用微信在一年以上。

并且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间在大学生的年级(χ²=18.755,df=9,p=0.027<0.05)、学科种类(χ²=9.009,df=3,p=0.029<0.05)上有显著差异。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微信成为了大学生们最常用的社交平台之一。

微信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展示自己生活、交流情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交网络,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影响。

大学生们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会受到内容过度筛选、信息焦虑、时间浪费等问题的困扰,甚至会造成社交隔阂、个人隐私泄露等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使用频率、发布内容、满意度、使用习惯以及受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合理利用微信朋友圈,减少负面影响,促进社交交流的健康发展。

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查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探讨他们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行为和习惯。

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使用频率、发布内容、满意度、习惯以及对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在这一社交平台上的行为特征,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参考意见。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是否与其社交需求呈正相关,探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内容的差异,探讨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满意度是否受到朋友圈内容质量的影响,了解大学生是否会因为在微信朋友圈中受到不良言论或不当信息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自我管理提供有益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行为特征和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建议。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调研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习惯和态度,从而为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大学生对微信及朋友圈使用现状的调研

大学生对微信及朋友圈使用现状的调研

摘 要: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山西太原 3 所高校的 1 000 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分析等统计分析 方法,对搜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大学生对微信及朋友圈使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传播 信息的认知判断和处理方式,分析现今微信朋友圈传播信息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指出大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海量 微信朋友圈信息的同时,需要提高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端正科学态度,并能从自身出发对朋友圈信息去伪存真,共 创一个积极、健康、科学的信息环境。 关键词:信息传播;微信;朋友圈;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06;TP393.09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8.09.023
大学生从微信朋友圈获取的信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网络信息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使得许多错误观念和虚拟信息更加逼真媒体为经济效益轰动效应而过度渲染部分使用者为吸引眼球博取热点而从中牟利使得微信信息更加鱼龙混杂这使尚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难明辨其中的是非善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9这就要求大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的同时提高自主图1不同性别遭受朋友圈虚假信息危害情况统计图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从来没有12次多次经常29629719681125674609男女表2不同性别对误导信息采取行为的样本人数与比例统计表比例200877131000人数人18580658923比例184727441000女人10541424570比例2271106631000男人8039234353积极在社交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并进行广泛传播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争论直到自己的观点被认同我不需要做任何事事情总会真相大白合计类别不同性别的样本人数与比例合计创新思维innovativethinking025scitechinnovationam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微信使用基本情况3.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通过为期一月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42份,问卷回收率为88.75%。

其中有效问卷142份,在这之间有14人表示从未使用过微信,占142份有效问卷的9.9%。

而这14人中之所以从未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或是觉得微信功能与QQ 类似,受到手机硬件资源的限制,所以未使用微信。

鉴于本研究主要分析调查对象的微信使用行为,故而最终确定样本数量为128份。

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中甘肃本省生源有17人,占总数的13.3%,外省生源有111人,占总人数的47.3%;男生有55人,占总人数的43.0%,女生有73人,占总人数的57%。

其中大一学生有31人,大二学生有36人,大三学生有34人。

大四学生有2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4.2%,28.1%,26.6%,21.1%。

表3.1 样本基本特征表3.2 微信使用情况分析3.2.1调查对象微信接触情况(一)微信使用时间 表3.2 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间类别频数百分比生源地 本省(甘肃)17 13.3 外省 111 86.7 总数 128 100.0 性别男 55 43.0女 73 57.0 总数 128 100.0 年级 大一 31 24.2 大二36 28.1 大三 34 26.6 大四 27 21.1 总数128100.0类别频数百分比使用微信时间3个月以下 13 10.23-个月-半年 12 9.4 半年-----1年 30 23.41年及以上 73 57 总计128100.0如表3.2所示,10.2%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在3个月以下,9.4%的大学生则在3个月至半年左右,23.4%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长在半年至一年左右,还有57%的大学生则使用微信在一年以上。

并且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间在大学生的年级(χ²=18.755,df=9,p=0.027<0.05)、学科种类(χ²=9.009,df=3,p=0.029<0.05)上有显著差异。

表3.3 不同专业和年级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间(%)专业年级微信使用时间文科理工科大一大二大三大四3个月以下 3.3 16.2 16.1 11.1 11.8 .03-个月-半年10.0 8.8 16.1 2.8 5.9 14.8半年-----1年18.3 27.9 35.5 11.1 20.6 29.61年及以上68.3 47.1 32.3 75 61.8 55.6总数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年级方面,有16.1%的大一学生使用微信时间在3个月以下,32.3%大一学生使用微信时间在1年以上。

而大二,大三乃至大四的学生微信使用时间都较为集中在1年以上。

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微信使用时间也在增长。

在专业方面,理工科的学生有16.2%微信使用时间在3个月以下,而文科学生则只有3.3%微信使用时间在3个月以下。

而且文科学生中68.3%在微信接触时间上超过一年,而理工科学生的则相对只有47.1%。

总体来说,文科大学生的微信接触时间是要高于理工科的。

(二)微信使用强度表3.4 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从表4可以看出,有40.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1-3次,有18%的大学生使用4-6次,8.6%的大学生使用7-9次,还有32.8%的大学生则开通了推送功能,从而随时使用。

表3.5 不同专业和年级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专业微信使用时间每天微信使用频次文科理工科3个月以下3-个月-半年半年--1年 1年及以上1-3次20.0 58.8 69.2 75.0 50.0 26.04-6次25.0 11.8 23.1 8.3 20.0 17.86-9次11.7 5.9 0.0 0.0 10.0 11.0开送推送功能,随时使用43.3 23.5 7.7 16.7 20.0 45.2另一方面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的频次在大学生的学科种类(χ²=19.985,df=3,p=0.000<0.05)以及微信使用时间(χ²=22.530,df=9,p=0.007<0.05)上有显著差异。

文科学生相较于理工科在更高频次使用微信。

而且,随着微信使用时间的增长,每天使用微信的频次也逐渐升高。

3.2.2 大学生使用微信目的分析表3.4 大学生使用微信目的频数百分比使用微信目的谈心聊天70 21.6 获取资讯83 25.6 积累人脉33 10.2 喜欢与人沟通31 9.6 身边的朋友都在使用65 20.1 有困难寻求帮助 19 5.9 找个玩伴 6 1.8 其他17 5.2 总数324 100.0从上表可以看出,谈心聊天、获取资讯、由于身边的朋友在使用因为使用微信这些原因占相对较大比重,三者加起来超过60%。

即时通讯是微信使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访谈中,大四郜同学提到由于身边的朋友都开始使用微信,若是她不使用,就失去了同她们联系交往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微信作为即时通讯的工具是她选择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微信有一些消息推送比如腾讯新闻、还有各种公众号、服务号发布各种信息,你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加入,获得更多感兴趣的咨询,而且十分便捷。

微信这个通讯平台的多样服务,可以让她在其中的社交变得更加丰富!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目的同社会交往的目的具有相似性,在调查和访谈,数据也显示这大学生通过微信进行社会交往的预设目的。

3.3 大学生通过微信的人际交往情况3.3.1 大学生通过微信与交往对象的联系频次大学生在校园中,同各种交往对象进行社会互动与交往,形成了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亲人关系、师生关系、恋人关系以及陌生人关系等等。

以下表格主要是看大学生通过微信同各种交往对象的接触状况。

表3.5 大学生通过微信同微信好友联系频率(%)朋友原来同学大学同学室友父母老师恋人陌生人从来不1.6 5.5 7.0 20.3 25 26.4 0.0 19.6很少26.6 28.1 31.2 34.4 27.6 56.9 16.1 67.4有时33.6 35.2 32.0 27.3 19.7 15.3 32.3 13.0经常28.9 25.8 25.8 14.8 21.1 1.4 22.6 0.0总是9.4 5.5 3.9 3.1 6.6 0.0 29.0 0.0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微信与朋友“有时”或“经常”联系的频率加起来超过50%,同大学同学、原来同学、父母的联系频率集中在“有时”或“经常”,同恋人的联系频率选择“总是”“经常”的比例都相对较高。

而通过微信同老师、陌生人联系的频率“从来不”和很少两个选项中。

总体而言,大学生通过微信与朋友的联系频度是较高的。

个体之间相互接触的频率会影响互动的双方的熟悉性。

而在人际交往中,熟悉度对于增进个体的好感与互动是有积极作用。

微信这个新平台使得大学生同朋友之间保持着熟悉性,巩固着他们的友谊。

而大学生通过微信同大学同学和原来同学的联系频率也较高。

很多同学在访谈中表示之所以使用微信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也是身边的同学和原来的初高中同学开始使用,为了方便联系而开始使用的。

现在大学同学之间也比较经常用微信聊天,还有班级的群组聊天会发布一些班级的信息和活动通知。

由于原来同学可能在不同的省份,见面聊天的机会比较少,而微信却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不会因时空距离而导致原油的人际关系的疏远。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父母使用微信的人数76,占到总人数的59.4%。

已超过半数。

但也有比较大比例的同学添加父母为微信好友后并不经常同父母聊天。

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大学生虽然添加父母为微信好友,父母却并不经常使用微信。

因此更多的时候是通过电话同父母进行联系。

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微信开辟了一个同父母联系的新渠道,交流成本也很低。

大四郜同学说,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和父母用微信聊一聊,主要的内容也就是同父母分享一天的日常琐事等等。

有时候自己发了个不太开心的状态,父母看到后也会很关心的打电话询问,那时候就会很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在所有调查的大学生中,有恋人的比例占总调查人数的24.2%。

通过微信总是同恋人联系的频率的人数比例也相对较高。

在访谈中,有少数同学还表示自己是异地恋。

而微信的联系方式快速、便捷,只有有手机和网络,几乎可以随时使用,更重要的是交流成本相对于打电话很低的。

可以说是非常的经济实用。

大学生添加老师为微信好友的人数为72人,大约占总调查人数的56.2%。

但大学生通过微信同老师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

因为同老师的年龄和社会阶级的差异,大部分本科生同老师平时的互动并不是十分多。

在访谈中,受访大学生说我更多的用微信同同学和朋友聊天,大家比较熟悉,聊得开。

但是同老师有时却不知道要聊些什么,不过有时候看到老师发的某个状态还是会点个赞,或是评论一下,老师也会回复,但通常都不会主动和老师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聊天。

但还是有比较少数的同学谈到自己平时同老师的关系也不错,加了微信后,也偶尔会聊聊天,也挺喜欢这样子的方式,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同老师之间的社会阶级和年龄差异被弱化了,就像个朋友似的进行相对比较平等的交流。

在调查中得知使用过摇一摇、找附近的人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35.9%。

而这些人中有19.6%的大学生虽然使用过该功能,却没有与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

总体来看,大学生使用微信同陌生人联系的频率并不是很高,而且联系频率都集中在很少、有时这样的程度。

在访谈中,大四刘同学表示她之所以未使用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她认为使用这种功能总感觉不安全,对网络上的陌生人她总有一种不信任感。

她更加不会想要尝试在网上建立这种同陌生人的亲密友谊关系。

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微信是一个主要基于熟人人脉而进行社交的平台。

大学生使用微信更多的是为了方便同朋友和同学乃至父母的联系。

因为这一部分人群是大学生可以信赖的。

他们希望通过微信表达感情,寻求彼此之间的关心、理解和互相尊重,以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

表4.1 大学生关注朋友圈中的状态的频率(%)频数 百分比 大学生关注朋友圈中的状态的频率很少 16 12.8 有时 51 40.8 经常 53 42.4 总是 5 4.0 总数125100.0在使用微信的128名大学生中,有125名大学生表示使用朋友圈,而且使用的频率主要集中在“有时”“经常”两个选项上。

很多同学反应,自己很多的高中好友可能在不同城市上学,时空距离这么远,有时候很担心随着时间和经历的不同,彼此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疏远。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偶尔还会打打电话,但是这种交流方式的成本代价有些高。

应该是大二的时候开始使用微信,她觉得微信可以让她和原来的同学时时刻刻保持联系,有时候没有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很长时间的沟通,但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送去几个问候什么的,每天也能说个一两句,感觉虽然彼此空间距离很远,但是心的距离很近,彼此还在关心和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