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洗脱.doc
梯度洗脱

①洗脱液体积应足够大,一般要几十倍于床体积,从而使分离的各峰不致于太拥挤。②梯度的上限要足够高, 使紧密吸附的物质能被洗脱下来。③梯度不要上升太快,要恰好使移动的区带在快到柱末端时达到解吸状态。目 的物的过早解吸,会引起区带扩散;而目的物的过晚解吸会使峰形过宽。
梯度洗脱可分为低压梯度(又称为外梯度)和高压梯度(又称为内梯度)。 (1)低压梯度装置。低压梯度是采用比例调节阀,在常压下预先按一定的程序将溶剂混 合后,再用泵输入色谱柱系统,也称为泵前混合。 (2)高压梯度装置。由两台(或多台)高压输液泵、梯度程序控制器(或计算机及接口板控 制)、混合器等部件所组成。两台(或多台)泵分别将两种(或多种)极性不同的溶剂输入混合 器,经充分混合后进入色谱柱系统 。
提高柱效,改善检测器的灵敏度。当样品中的一个峰的k值和最后一个峰的k值相差几十倍至几百倍时,使用 梯度洗脱效果特别好。梯度洗脱中为保证流速的稳定,必须使用恒流泵,否则难获重复结果。梯度洗脱常用一个 弱极性的溶剂A和一个强极性的溶剂B。
(一种原理,前者为洗脱装置和柱子之间封闭,适用于配备压力泵的易装置。):两个容器放于同一水平上,两容器连通,B与柱相连,当溶液由B流入柱时, A中的溶液就会自动来补充,经搅拌与第一容器的溶液相混合,这样流入柱中的缓冲液的洗脱能力即成梯度变化。
优点
梯度洗脱(gradient
梯度洗脱的优点:1.缩短分析周期;2.提高分离能力;3.峰型得到改善,很少拖尾;4.增加灵敏度。但有时 引起基线漂移。
原理及条件
原理
特点 洗脱要求
流动相由几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组成,通过改变流动相中各溶剂组成的比例改变流动相的极性,使每个流出的 组分都有合适的容量因子k,并使样品中的所有组分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佳分离。
实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纠错版_第8章_梯度洗脱

第8章梯度洗脱8-1引言如前所述,等度分离在洗脱全过程中流动相组成不变(例如50%甲醇-水),而在梯度洗脱中流动相组成随运行过程是变化的(例如100%甲醇-水)。
梯度洗脱中一般采用二元(溶剂)流动相:A与B,其中强溶剂B的浓度(%B)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增加。
图8-1所示为几种不同类型的梯度变化,其中线性梯度最为常用。
除另有说明,本书中均假设为线性梯度。
图8-1所示为流动相组成在20 min内,B浓度由0增大为100% (线性梯度,5%/min )。
许多样品用梯度洗脱会分离更好,但许多实验室却对梯度洗脱的应用存在很大偏见。
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有些实验室尚不具备梯度洗脱设备。
2、梯度洗脱更复杂,似乎更难进行新方法建立与常规分析。
3、某些HPLC检测器(如示差折光检测器)不能使用梯度洗脱。
4、每次运行梯度洗脱后需重新平衡色谱柱,耗时较长。
5、不同设备的分离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梯度洗脱法移植时会出现差异。
6、梯度洗脱中的基线问题更为普遍,并且必须使用高纯溶剂。
7、某些色谱柱/流动相的联合应用不适于梯度洗脱。
如权衡采用梯度洗脱对每一分离的优缺点,那么很多分离将只适于使用梯度洗脱。
本章中我们将说明梯度洗脱分离实际上与等度洗脱非常相似,因此梯度洗脱的方法建立和日常操作与等度洗脱相比并不太难。
在8-5节中我们将探讨上述列举的梯度洗脱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或减少这些问题的方法。
图8-1不同的梯度形状下面的讨论主要针对反相条件,但是其它HPLC模式的梯度洗脱也遵循相同的原理。
我们以目前对梯度洗脱详尽而全面的理解,可以通过几次初始实验的分离情况对以后分离进行准确地预测(见10-2-2节)。
8-2梯度洗脱的应用1、具有较宽k值范围的样品(即等度条件下不可能使所有谱峰达到0.5<k<20 )。
2、大分子样品(如分子量大于1000,尤其是生物样品,见第11章)。
3、样品含有晚流出干扰物,它们会污染色谱柱或在后续运行中流出。
梯度洗脱的原理

梯度洗脱的原理梯度洗脱是一种在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方法,用于分离复杂混合物中的成分。
它基于样品成分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来实现分离。
在梯度洗脱过程中,样品溶液通过色谱柱,与填充在柱内的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固定相通常是一种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材料,如硅胶、C18烷基硅胶等。
固定相上的功能基团与样品分子之间可以发生化学键结合、范德华力、离子键等各种作用力。
这些相互作用的强弱取决于样品分子与固定相的亲合性。
梯度洗脱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洗脱剂的组成和浓度来调节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洗脱剂由溶剂和缓冲液组成。
溶剂用于溶解样品,而缓冲液用于调节洗脱剂的pH值。
梯度洗脱过程中,洗脱剂的组成和浓度会逐渐改变,从而改变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力量。
这种渐变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也可以是阶梯式的。
在梯度洗脱中,起初使用的洗脱剂组成和浓度通常会导致样品在柱上发生吸附,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产生静态平衡。
然后,通过渐变洗脱,逐渐改变洗脱剂的组成和浓度,这种改变会破坏样品与固定相之间的平衡,使得样品离开固定相并向前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成分的分离取决于它们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强度的差异。
更强的相互作用意味着样品分子将更长时间停留在固定相上,移动速度较慢,而较弱的相互作用则意味着样品分子将更快地移动通过柱。
梯度洗脱可以根据样品分子与固定相的不同相互作用方式来实现不同成分的选择性分离。
例如,如果固定相表面是疏水的,那么非极性分子会更容易与之结合,而极性分子则更容易洗脱。
这种选择性分离也可以通过调整洗脱剂的pH值或离子强度来实现。
在一些情况下,一些成分可能会因为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力太弱而无法分离,这时可以采用后处理方法或使用不同的固定相来改善分离效果。
总之,梯度洗脱是通过改变洗脱剂的组成和浓度,调节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分离的方法。
它可以根据样品成分与固定相之间的亲和性差异实现选择性分离,并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制药等领域的样品分析中。
液相色谱梯度洗脱

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摘要:I.液相色谱简介A.液相色谱的定义B.液相色谱的原理II.梯度洗脱的原理A.梯度洗脱的定义B.梯度洗脱的作用C.梯度洗脱的应用III.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方法A.方法原理B.实验操作C.结果分析IV.梯度洗脱的注意事项A.溶剂的互溶性B.溶剂的纯度要求C.系统压力的变化D.鬼峰的产生E.梯度选择V.总结A.液相色谱梯度洗脱的优势B.液相色谱梯度洗脱的应用前景正文:液相色谱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分析技术,通过样品在液相色谱柱中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达到分离的目的。
而梯度洗脱是液相色谱中一种常用的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液相色谱的分离效果。
梯度洗脱是指在色谱柱中,流动相的组成逐渐变化,从而使得样品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不同,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
梯度洗脱的作用主要在于可以提高液相色谱的分离度,缩短分析时间,降低最小检测量,提高分离精度。
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方法主要分为高压梯度和低压梯度两种。
高压梯度是通过两台高压输液泵将两种溶剂输入,而低压梯度则是在常压下将两种溶剂混合,然后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输入到色谱柱中。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溶剂的互溶性、纯度要求、系统压力的变化、鬼峰的产生以及梯度的选择等问题。
液相色谱梯度洗脱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药物分析、生物制品分析、食品安全分析等领域。
在药物分析中,梯度洗脱可以用于药物的杂质分析、药物代谢产物分析等;在生物制品分析中,可以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在食品安全分析中,可以用于农药残留分析、重金属离子分析等。
总的来说,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是一种高效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梯度洗脱

第六章梯度洗脱1,引言2,梯度洗脱的应用3,梯度洗脱的原理4,建立梯度分离5,实验问题6,梯度洗脱方法建立的总结1,引言等度分离在洗脱全过程中流动相组成不变,而在梯度洗脱中流动相组成随运行过程是变化的。
梯度洗脱中一般采用二元(溶剂)流动相:A与B,其中强溶剂B的浓度(%B)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增加。
其中线性梯度最为常用。
2,梯度洗脱的应用常规的梯度洗脱分离适合于下列样品:(1)具有较宽k值范围的样品(2)大分子样品(3)样品含有晚流出干扰物,它们会污染色谱柱或在后续运行中流出。
(4)溶于弱溶剂的样品称溶液即使最终有可能使用等度方法,初始试验采用梯度洗脱往往是HPLC 方法建立的最佳起点。
2.1 梯度洗脱用于常规分析(1)样品的保留值范围选择梯度洗脱的一般理由是样品具有较大的保留值范围。
前面谱峰需用较弱流动相,而后面谱峰需用较强流动相。
采用梯度洗脱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等度洗脱条件下,k>20的晚流出峰往往会出现较严重拖尾。
(2)大分子样品组分大分子量样品(肽、蛋白质、合成聚合物等)一般采用梯度洗脱分离会更好,尤其用反相分离条件时。
这类样品的等度保留往往对于流动相组成(%B)的微小改变极其敏感,难以将保留值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3)晚流出组分有些样品采用等度洗脱可很好地分离,但所含有的晚流出干扰组分会污染色谱柱或对后续分离产生干扰。
(4)增强检测灵敏度梯度洗脱可增强检测,与相应的等度洗脱分离比较,样品峰变窄约两倍(且峰高增大2倍)。
(5)稀样品溶液对于溶解于弱溶剂中稀样品,梯度洗脱可以采用在体积进样,而不会引起峰展宽。
(6)梯度洗脱的替代方法有时,即使样品保留值范围超出0.5<k<20,仍是采用等度洗脱较好。
用极性较强的反相柱(如氰基柱)通常可以缩小保留值范围。
极性的弱保留组分易与强级性固定相发生作用,而非极性组分与其作用较弱。
对于某些样品,通过柱切换代替梯度洗脱也很方便。
2.2 梯度洗脱用方法建立当对组成未知的样品进行HPLC方法建立时,即使最终分离拟用等度洗脱首先采用梯度洗脱仍有以下益处:A,初始梯度洗脱分离可以近似估计出样品的保留值范围,为后续实验应该选用等度或梯度洗脱提供必要的依据。
梯度洗脱

梯度洗脱在色谱方法中,等度洗脱和梯度洗脱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听梯度洗脱应用更加广泛。
梯度洗脱可以不同的梯度性状展开。
梯度形状是指梯度试验中流动相的组成(B%)随着时间的变化。
梯度形状有以下几种:常用的ade,f常用于最后色谱柱清洗阶段。
在梯度洗脱过程中,色谱峰以一系列的小步骤流过色谱柱,在每一小步骤中,流动相的组成(%B)都发生细微的变化。
梯度分离可看成是大量细微的等度洗脱的结果。
在梯度洗脱中的k与等度洗脱中的保留因子k具有同样的意义。
t G:梯度时间; F:流速; Vm:死体积;ΔØ:梯度范围; S:分子量在100-500Da 的样品S值为4 。
公式运用于在梯度中洗脱出来的峰。
一:梯度洗脱条件改变的影响1.梯度开始时%B的改变2. 梯度结束时%B的改变3.梯度延时4.仪器的改变5.分段梯度1.梯度开始时%B调整其实的%B通常目的是缩短运行时间。
改变起始的%B值,同时也需要改变运行时间才能是K值不发生变化。
(t G/ΔØ不发生变化)下图表示了t G/ΔØ不发生变化时色谱峰的变化。
如上图所示,梯度变化范围都是每分钟2%B,但是(C)所示的方法在分离度分离的前提下,运行时间最短,方法最佳。
2最终时%B调整其实的%B同样是缩短运行时间。
改变%B值,同时也需要改变运行时间才能是K值不发生变化。
(t G/ΔØ不发生变化)备注:上图中虚线表示梯度。
箭头标记了梯度的终点(当它离开色谱柱时)。
(a)图中的最终B%是100%。
如上图所示,(b)图中的分离度来说,分离在效果没有发生变化,是因为最后的色谱峰(峰9)在梯度结束前流出色谱柱。
但是在(c)图中,由于峰7-9在梯度结束后流出,因此峰7-9实际上是在等度条件下流出,结果运行时间增加了。
只要最后的色谱峰在梯度结束之前离开色谱柱,只要t G/ΔØ不发生变化,分离不会有影响,除了减少最后的%B值会减少运行时间。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梯度洗脱方法的优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梯度洗脱方法的优化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
梯度洗脱方法是HPLC分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改变洗脱溶剂组成,可以实现对样品中复杂成分的有效分离。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梯度洗脱方法的优化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就梯度洗脱方法的优化进行探讨。
首先,梯度洗脱方法的优化需要考虑洗脱过程的速度和分离效果之间的平衡。
过快的洗脱速度可能导致分离不完全,而过慢的洗脱速度又会浪费时间和溶剂。
因此,找到合适的梯度斜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次,梯度洗脱方法的优化还需要考虑洗脱溶剂的选择。
洗脱溶剂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样品分离的效果。
合适的洗脱溶剂不仅能够提高分离效果,还能够缩短分析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洗脱溶剂包括甲醇、乙腈和水等。
对于不同的样品,需要选择合适的洗脱溶剂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此外,梯度洗脱方法的优化还需要考虑洗脱温度的影响。
洗脱温度可以影响样品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和解吸速度,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一般来说,温度较高有利于加速洗脱速度,但也可能导致部分样品的分解或者溶解度下降。
因此,合理选择洗脱温度是保证分离效果的关键。
此外,对于某些特殊的样品,为了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可以采用前柱洗脱方法。
前柱洗脱方法是将洗脱溶剂与样品分开处理,先用较弱的洗脱溶剂洗脱样品,再用较强的洗脱溶剂冲洗固定相,以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
当然,对于不同的样品,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优化,才能得到最佳的分离条件。
梯度洗脱方法的优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实验设计的方法,对洗脱条件进行系统优化。
例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有限次数的试验,确定最佳的洗脱条件。
此外,也可以运用现代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等,对梯度洗脱条件进行优化。
综上所述,梯度洗脱方法的优化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液相色谱进阶讲座之梯度洗脱13页word文档

主题:液相色谱进阶讲座之梯度洗脱简介:通过实例详细介绍“梯度洗脱”的意义、应用领域、操作方法以及优化,相信能够使广大网友的液相色谱技术有一些崭新的提高欢迎参与交流和讨论梯度洗脱gradient elution1 简介通常情况下,液相色谱操作中的流动相组成和比例是恒定的,这种洗脱化合物的方式被称为等度洗脱;但是为了改善分析结果,某些操作需要连续改变流动相中各溶剂组分的比例以连续改变流动相的极性,使每个分析组分都有合适的容量因子k,并使样品种的所有组分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佳分离,这种洗脱方式称为梯度洗脱。
2 梯度洗脱的应用梯度洗脱可在下列情形中发挥重要作用:A 在等度下具有较宽k值的多种样品分析。
B 大分子样品分析。
C 样品含有强保留的干扰物,在目标化合物出峰后设置梯度洗脱,将干扰物洗脱出来,以免其影响下一次分析。
D 单组份化合物方法建立时,不知道其洗脱情况,使用梯度洗脱,找出其较优的洗脱条件。
(1)多组分分析时,这些组分往往具有很宽的k值范围。
假如使用等度洗脱,这些化合物的k值无法同时落在1~10之间,结果就是,无法同时得到较好的分离度、较短的分离时间、较高的响应值。
图T1、T2、T3是笔者不同条件下分析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得到的色谱图。
图T1 (等度,流动相:80%乙腈水溶液)图T2 (等度,流动相:100%乙腈)图T3 (梯度,0-5 min,乙腈由70%上升到90%,5-10 min乙腈由90%上升到100%,10-18min,乙腈100%)其他色谱条件:色谱柱:Diamonsil C18(2),250*4.6 mm,5 μm流速:1.0 ml/min检测器:UV254 nm1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2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3 邻苯二甲酸二正丙酯(DPrP)4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5 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6 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7 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8 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P)9 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三种洗脱方式对比条件最小分离度分析时间灵敏度等度1(T1)>4>100 min 1-9,灵敏度逐渐降低,8和9难以检出等度2(T2)=0.811 min 1-9,灵敏度逐渐降低,均较高梯度(T3)>325 min 1-9,灵敏度相差不大,均较高由该分析案例可知,在多组分分析时,只要能够选出合适的梯度条件,就能够实现“较好的分离度、较短的分离时间、较高的响应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1 第六章 梯度洗脱 1,引言 2,梯度洗脱的应用 3,梯度洗脱的原理 4,建立梯度分离 5,实验问题 6,梯度洗脱方法建立的总结
1,引言 等度分离在洗脱全过程中流动相组成不变,而在梯度洗脱中流动相组成随运行过程是变化的。梯度洗脱中一般采用二元(溶剂)流动相:A与B,其中强溶剂B的浓度(%B)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增加。其中线性梯度最为常用。 2,梯度洗脱的应用 常规的梯度洗脱分离适合于下列样品: (1)具有较宽k值范围的样品 (2)大分子样品 (3)样品含有晚流出干扰物,它们会污染色谱柱或在后续运行中流出。 (4)溶于弱溶剂的样品称溶液 即使最终有可能使用等度方法,初始试验采用梯度洗脱往往是HPLC方法建立的最佳起点。 2.1 梯度洗脱用于常规分析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2 (1)样品的保留值范围 选择梯度洗脱的一般理由是样品具有较大的保留值范围。前面谱峰需用较弱流动相,而后面谱峰需用较强流动相。 采用梯度洗脱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等度洗脱条件下,k>20的晚流出峰往往会出现较严重拖尾。 (2)大分子样品组分 大分子量样品(肽、蛋白质、合成聚合物等)一般采用梯度洗脱分离会更好,尤其用反相分离条件时。这类样品的等度保留往往对于流动相组成(%B)的微小改变极其敏感,难以将保留值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3)晚流出组分 有些样品采用等度洗脱可很好地分离,但所含有的晚流出干扰组分会污染色谱柱或对后续分离产生干扰。 (4)增强检测灵敏度 梯度洗脱可增强检测,与相应的等度洗脱分离比较,样品峰变窄约两倍(且峰高增大2倍)。 (5)稀样品溶液 对于溶解于弱溶剂中稀样品,梯度洗脱可以采用在体积进样,而不会引起峰展宽。 (6)梯度洗脱的替代方法 有时,即使样品保留值范围超出0.5<k<20,仍是采用等度洗脱较好。用极性较强的反相柱(如氰基柱)通常可以缩小保留值范围。极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3 性的弱保留组分易与强级性固定相发生作用,而非极性组分与其作用较弱。 对于某些样品,通过柱切换代替梯度洗脱也很方便。 2.2 梯度洗脱用方法建立 当对组成未知的样品进行HPLC方法建立时,即使最终分离拟用等度洗脱首先采用梯度洗脱仍有以下益处: A,初始梯度洗脱分离可以近似估计出样品的保留值范围,为后续实验应该选用等度或梯度洗脱提供必要的依据。 B,若等度洗脱是较好选择,初始梯度实验可为进一步实验提供最佳%B的估计值。若梯度洗脱更合适,则初始实验可为下一步的梯度洗脱估计出开始和终止%B的最佳值。 C,初始梯度洗脱实验可以使整体样品分离更好、更快(与等度分离相比),对方法建立极为有利。 D,初始梯度实验遗漏早与晚的低浓度组分的可能性不大。 (1)用等度还是梯度分离? 通过谱图中标出的初峰和末峰的保留时间(tRa和tRz)确定。保留时间差ΔtR=tRz – tRa,则比值ΔtR/tG可以决定等度分离是否可行。最大允许k值范围为0.5<k<20,此时ΔtR/tG应小于0.40,也就是说,该样品保留值范围应小地梯度时间的40%。 (2)估计最佳等度条件 如果实验表明采用等度条件较好,则等度实验的最佳%B值可由下表确定。梯度分离中末峰的保留时间tRz可用于估计最佳%B值,该值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4 在样品的等度分离中可使末峰的k值较理想。 由梯度洗脱中末峰保留时间tRz估计出的等度运行的%B(ACN)值 tRz(min) 等度运行中末峰k值对应的%B估计值 k=5 k=10 k=20 5 6 0 — 10 19 12 5 15 29 22 14 20 37 30 22 25 45 38 30 30 53 46 38 35 61 54 46 40 69 62 54 45 77 70 62 50 85 78 70 55 93 86 78 60 100 94 86 65 — 100 94 (3)估计最佳梯度条件 如果实验表明样品更适于梯度条件,可由下表估计分子量小于2000样品的初始和终止%B的最佳值。 基于初始梯度运行中的首峰和末峰的保留时间估计梯度洗脱的起始和终止%B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5 tRa或tRz(min) 起始%B 终止%B 5 3 14 10 11 22 15 19 30 20 27 38 25 35 46 30 43 54 35 51 60 40 59 68 45 67 76 50 75 84 55 83 100 3,梯度洗脱的原理 梯度洗脱中,流动相强度(%B)在分离过程中逐渐增加。也就是说随样品迁移过色谱柱中,以k衡量的样品各谱峰的保留值是减小的。 梯度洗脱的有效k值等于谱峰在柱上迁移至一半路程时的k值。 梯度洗脱中k的平均值定义为k*,与等度分离一样,它决定样品的分离度和峰宽。 不同峰的k*近似为常数值是反相线性梯度分离的主要特征。因此,线性梯度色谱图中每一谱峰具有相似的峰宽。 3.1 梯度与等度洗脱 等度分离中的每个谱峰在穿过色谱柱的过程中,被组成恒定不变的流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6 动相(%B)所包围,由容量因子k衡量的某一谱峰的保留值在分离过程中保持不变。但在梯度洗脱中,一谱峰在穿过色谱柱的过程中周围的流动相是改变的,该谱峰的即时k值也是在变化的。另外,等度色谱图中被分离的谱峰通常具有不同的k值,而在梯度洗脱中不同谱峰的有效k值(k*)却几乎相同。
式中GS为梯度变化速率,%/min;F为流速,mL/min;Vm为柱死体积,mL。 若已知某一样品需用梯度洗脱,选择k*≈5进行初始试验较为合适,这样可以兼顾分离度、能方便检测的峰高和运行时间。 3.2 梯度变化速率的影响 由于等度与梯度洗脱的相似性,较大k*值的影响应与较大k值一样:(1)k*增加,分离度Rs开始先增加,然后达到平衡;(2)谱峰伴随峰高相应减小而展宽;(3)运行时间延长。 %/min(梯度)的增加类似于%B(等度)的增加 梯度k*的增加类似于等度k的增加 梯度洗脱的方法建立几乎同等度分离一样。首先优化保留值(k*),然后按需要改变选择性(α),最后可调节柱条件(N)以兼顾改善运行时间和分离度。 3.3 梯度范围的影响 梯度范围指梯度起始和终止%B的差值。初始的试探性实验可进行一次全范围梯度(即5→100%B)。 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7 足够大的初始%B值主要影响色谱图中的前部谱峰,使它们的k*值降低;峰变窄;分离度降低。 如梯度过早结束(末峰离开柱之前),通常应增加运行时间,并使后面谱峰变宽(检测灵敏度下降)。 4,建立梯度分离 梯度方法建立的步骤可总结为: (1)以等度分离的相同方式选择初始条件:色谱柱,流动相组成,流速,温度等;首次梯度试验却应采用较宽的梯度范围。应先优化初次实验的k*,梯度变化速率不能太陡。 (2)再调节梯度范围以缩短运行时间,去除色谱图开始和结束时无用的空间。 (3)如出现谱峰重叠或运行时间太长,则需改变选择性(α)。 (4)优化峰间距后,改变柱条件以改善分离度和/或运行时间。 (5)制定平衡柱的最佳方法,并考察仪器差异对分离的影响。 4.1 选择梯度条件 (1)梯度变化速率 如已确定最终方法采用梯度洗脱,k*≈5是良好的首选。选择15×0.46cm、5μmC8或C18柱、流速2ml/min较好。通常,初次分离宜用全范围梯度:5→100%B(△%B=95)。梯度时间tG。 (2)梯度范围 如初始梯度实验条件进行(60min梯度,5→100%B;15×0.46cm柱;2ml/min;k*≈17),起始%B与终止%B的最佳值可由前表估计出。然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 8 后进一步优化梯度范围。初始运行之前已确定需用梯度洗脱,小分子(<2000)最好先采用20min梯度试验。 4.2 改变峰间距 在梯度洗脱中改变选择性与峰间距可通过与等度分离相同的方式实现[即通过改变k和k*(等度洗脱的%B、梯度洗脱的梯度变化速率),溶剂类型,色谱柱型,pH,HPLC方法,温度等]。反相分离中性样品时,用于改变选择性的变量的优先次序排列为:首先是流动相强度(k*),其次是溶剂类型(乙腈>甲醇>THF),柱型(C8或C18>氰基>苯基),最后是温度。对于离子样品,pH和温度是控制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1)梯度变化速率 在等度分离中改变%B可使k和α发生变化;在梯度洗脱中,可通过改变梯度变化速率Gs达到相当的效果。在梯度洗脱中改变梯度变化速率或(k*)导致α和峰间距的改变可能要比在等度分离中改变%B(k)大得多。因此,通过改变k或k*来控制峰间距在梯度洗脱是比在等度分离中有效得多。 (2)溶剂类型 改变有机溶剂为等度分离中改变选择性的一种常用手段,尤其对于中性样品。 在梯度洗脱中改换有机溶剂也可获得类似效果。 (3)其它条件 梯度洗脱选择性的改变与其它条件有关(主要针对离子样品):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