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9篇)

读书笔记(9篇)二年级读书笔记篇一最近,我迷上了《笑猫日记》这本书。
我刚刚看,所以只看了一本小白的选择。
里面有善良的小白,美丽的女主人,判若两人的啊贝哥,蒙着黑纱的女人,酷爱打扮的菲娜,会听人话的笑猫。
小白和菲娜都是贵妇犬,小白在笑猫的帮助下,在樱花巷的一户好人家住下。
而小白在樱花巷的经历竟然如同一场又一场的噩梦!最后小白看见了美丽的女主人,并和她相依为命。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写的非常生动有趣,让我念念不忘就像“心灵鸡汤”温暖了我。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篇二《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的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在信息智能化、思想自由化的今日。
出现许多前人无法预料的新情况,例如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普选与代议制、第三产业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
这些变化正是今日“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思潮出现的原因。
对于三大理论系统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在耀眼的意识形态背后更加有必要追本溯源的研究其科学性。
无疑,《共产党宣言》①可以提供一个契机。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意识形态性。
自然科学可以沿着追求终极真理的大路迈进,而社会科学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是深深的打上阶级的烙印。
尤其使对于构建未来社会的学说,因为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虽然革命年代的神圣光环已经逐渐消褪,但马克思主义依然不能像一般西哲一样“纯学术”。
在改变开放已三十余年的今日,其实质是学术与政治之辩。
马克思主义似乎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年轻一代谈“马”色变,在青少年中物质享乐与自由价值观已深入骨髓。
基于此背景,在学术上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理论的回归与历史发展的实践相比较显得尤为重要。
一、《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人很难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回溯过去,可以对今日和未来提供借鉴。
这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而起草的纲领,正式发表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正步入而立之年,而恩格斯才28岁。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When you truly love something, you will discover how fragile and weak the language i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中国的历史漫长而悠远,期间发生的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我很难找到入门之经。
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题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的诠释,是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书本。
这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的启发下等方面而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方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的阐释历史。
全书共分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洲二统、离析与交融、乾坤与变幻、王朝与更迭、民主与新生七个章篇,同事辅以近两百幅精美图片和多个知识版块,精彩扼要的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
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层面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国通史》的历史书,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神农尝百草》,说的'是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亲口尝出了365种草药,编成了一部有名的医书《神农百草》,最后他被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毒死了。
还有《大禹治水》,是说大禹为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晚一分钟,洪水就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领的位子,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为了躲避追杀,43岁开始逃亡,62岁得到王位,前后整整逃亡了19年,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
还有马可·波罗,一个外国商人,他让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来更加密切。
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节《国家与革命》写作的历史背景《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八九月间,问世于1918年初。
这部重要著作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
”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日益同垄断组织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了“囚禁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
压迫愈深,反抗愈烈。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德、法、英等国无产阶级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
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印度、朝鲜、越南、中国、波斯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发展,使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夺取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列宁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的意义了。
”《国家与革命》就是为了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而写的。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举行罢工和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卖,由于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缺乏政治经验,缺乏充分的觉悟和组织性,使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这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党要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把千百万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来。
到了7月间,资产阶级联合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和迫害布尔什维克党的其它领导人,封闭《真理报》,疯狂镇压革命运动。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

《国家与革命》读后感_《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国家与革命》读后感【一】《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
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马恩文选[整理版]
![马恩文选[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7476d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b.png)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阅读文选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选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一卷,第1-16页。
2.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同上,第17-38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同上,第39-53页。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上,第54-61页。
5.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同上,第62-135页。
6.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同上,第136-195页。
7.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同上,第248-307页。
8.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同上,第321-363页。
9.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同上,第579-689页。
10.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上,第690-697页。
11.马克思《俄国的对华贸易》同上,第698-701页。
12.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同上,702-705页。
13.恩格斯《波斯与中国》同上,第706-712页。
14.马克思《鸦片贸易史》同上,第713-720页。
15.马克思《英中条约》同上,第721-726页。
16.马克思《中国和英国的条约》同上,727-732页。
17.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同上,第738-754页。
18.马克思《对华贸易》同上,第755-759。
19.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同上,第760-766页。
20.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同上,第767-773页。
2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同上,第二卷,第1-30页。
22.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
2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第3-177页。
2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郭大力、王亚南译,1975年,人民出版社。
读书笔记-欧洲革命与中国革命

对《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看法
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正如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一样,相互之间存在着关联。
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对文明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显示出农民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领导革命的成功。
而欧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显著,工人是革命的主体,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为中国的辛亥革命以及往后的革命提供借鉴作用。
同时还表明科技是革命的推动力,科技的迅速发展为革命提供动力。
任何的战争或者革命都是利益之间的冲突,因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来自工商业的危机导致欧洲革命的发生。
资本家追逐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经济是国家稳定的重要物质条件,资本家的利润又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关。
在工人与资本家以及国家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革命爆发了,革命一方面摧毁了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国家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不能完全摧毁旧中国的统治,但却有力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市场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应该人为地抑制这种趋势。
联系是具有客观性的,不能人为地破坏。
由于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自身国家需要更广大的市场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
因此,正当中国人沉浸于天朝王国之梦中,而统治者主观地割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之时,欧洲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也打破了旧中国的闭门造车之状态。
世界的资源本来就是同一个整体的,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资源共享,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搞独立。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陈秋平。
《常识》读书笔记

《常识》读书笔记《常识》读书笔记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常识》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常识》读书笔记1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而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马克思称它开创了资产阶级的新纪元。
仅仅过去了二百多年,这个新纪元就牢牢地引领国际秩序,它的霸道使其他国家基本上缺少平等对话的可能。
尽管如此,新任总统特朗普还在强调美国利益,“美国第一”的呼声贯彻他就职演说的全过程。
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凭什么迅速崛起并称霸世界?在它的源头究竟注入了哪些神奇的基因?美国立国的文武星宿,武将是华盛顿,他领导大陆军取得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文臣叫托马斯.潘恩,他是美国独立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常识》提出了建立新世界的理想,这个新世界脱胎于英国光荣革命后当时已算先进的君主立一体,成长为一个全新的共和理念,它为美国《独立宣言》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并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正如他所说:“北美的目标就是全人类的目标。
”十七世纪初,三艘装载了一百二十名英国人的小船来到了北美新大陆,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催熟了这片热土,殖民浪潮一浪接一浪,仅过了一百多年,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十三个殖民定居点。
这些定居点性质各异,有皇家、业主、自治等不同管理方式。
英国很快就把北美殖民地当作资源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限制了当地自由发展的空间。
十八世纪中叶英法为争夺新殖民地大打出手,英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内债高筑,不得不加紧对老殖民地的盘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拉开了北美人民反抗的序幕,摆脱英国控制成为大多数定居点的呼声。
第二年,十二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为在统一的旗帜下反抗母国作了准备。
其实,殖民地人民对是否一定要脱离母国是意见不一的,独立和分裂毕竟只是角度的不同,大陆军司令、弗吉尼亚农场主华盛顿本身也是英军上校。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近日闲暇之余,在淘宝网站上闲逛,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史》的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商品中使我眼前一亮。
就是你了,多日来我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路径和中国未来的走向的困惑将在你这里解开,我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不多日,《中国现代史》便如约而至地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着。
读史使人明智。
“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看到手上捧着的这本崭新而又精致的《中国现代史》,待我轻轻地抚摸过她的封面后,我翻开了她的扉页。
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讲,先后用七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北洋军阀的末路、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过程,最后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属于“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中的哲学、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让读者在为祖国和民族承受着巨大历史灾难而扼腕叹息之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更深沉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我的思考也由此开始。
中国现代史的七个阶段1.1919.5-1923.1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汇文大学、中国大学等13所大学3000多学生,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官吏的阻扰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手执写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林、陆宗舆、张宗祥三个代表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贼。
集会演讲后,即列队游行示威,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
第二篇: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第一次国共合作》读书笔记莫修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史作为中国通史的1919年—1949年的部分,它所叙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史,1919年—1949年这30年的现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在这个国内外矛盾激烈锐化的时期,除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这条主线以外,还存在各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这条线;军阀、地主、官僚、买办以及他们的政治代表北洋政府这条线;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活动这条线等等,往往呢,这几条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叉进行的,并且,中国现代史上,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比较突出的表现在政治领域,从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的国民革命战争便是这个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还掩盖在繁荣的外表下。
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加剧,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
马克思敏锐的捕捉到了这时期的矛盾,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中国的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并对欧洲即将到来的新的政治经济危机做出了预言。
初读此文,颇为不解马克思在开头所引用的关于“两级相联”的目的,直到通读全文在理解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思想。
马克思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以本文取名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全球逐渐成为了一体,中国也不再是从前那个闭关锁国的中国。
它的一举一动也深刻的影响着欧美的经济体系,而欧美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对中国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文章分析说,英国早期通过鸦片的贸易,打开了中国的市场,而中国,也因为鸦片的大量流入而由原来的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逆差,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中国固有的封建的君主制度在鸦片的冲击下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皇帝等君主代表的威信不再。
之后英国等列强又用铁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些固然是出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英国也借此保护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大量外国商品的流入,对中国的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金银外流,政府机关腐化,这些最终都转嫁到了中国人民的头上。
这些一切汇集到一起终于促成了中国革命的爆发。
中国爆发了革命同样又深刻的影响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
资本主义的扩张的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寻找广阔的市场,而中国这个肥羊在爆发了革命之后,必然造成市场的缩水。
此时的欧洲,农业歉收,导致国内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下降。
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得出了这个结论,可谓一针见血。
马克思的这篇论文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以及资本主义架构等问题,我只能对市场需求,扩大市场等方面有个粗浅的认识。
贯彻本文的“两级关联”我只能做个大致的理解,至于文中提到的列强如果“干涉中国的农民起义,又会打断产茶的内地和出口茶叶的海港之间的一切事务联系”这句话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不过这不妨碍我对这篇论文有个自己的见解,马克思已经尽可能的应用了他所能使用的最通俗的语言,甚至他还引用了中国的典籍和文献资料,引用了很多报刊的资料,使得文章有理有据,同时又便于理解。
我最为觉得困惑的乃是马克思所提的关于鸦片破坏了中国古老的君主制度,马克思指出,中国的那些纵容鸦片走私、聚敛私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腐蚀着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权力。
”显然,在我看来,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基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马克思过于理性或者说过于相信了经济的力量。
我们可以在他的著作中发现,他十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似乎社会所有的问题,包括政治斗争,革命起义等问题的根源,或许都来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似乎影响了社会的所有方面。
然而对于这点,我是觉得保有反对意见的。
在我看来,马克思严重的忽略了文化对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国家!
我们会看马克思所在的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金钱似乎成为了人们的所有。
马克思一方面对现有的社会制度痛恨着,一方面又不由自主的收到了当时金钱观念的影响,加之他所在的国家缺乏中国悠久的文化奠基,所以他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难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且不能符合中国的国情。
就中国而言,封建君主制的存在不是一两天,而是自秦代以来被无数王朝和皇帝改进了的中央集权制。
而君主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在思想上统治他的民众。
所以我们看到了从汉代起的儒家给人民灌输的忠君思想,到宋代的理学更为过分的封建道德,这其中几千年的发展,怕是让皇帝老子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去了!我们看到,即使今天的中国,也难免不能摆脱当官的最大的思想。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还在搞着个人崇拜。
近代的革命也一直围绕着反封建而存在。
当热今天的思想不能说是封建残余了,但是至少在中国人看来,权力是当官者所有,而平民们是没有权力只能听当官的。
现在的大部分中国人,怕是任然持有这种观点。
至于原因,自然是中国强大的文化力量!试想一下,即使轰轰烈烈的革命也不能完全斩断的观念何以凭借鸦片而得以实现?贪污一事在中国历来就有,而鸦片只不过是将这个问题严重的暴露了出来,而官员们在骨子里,任然对高高在上的天子保持着他们的敬畏!而阳奉阴违之事,在古代的中国政治里是玩的最多的把戏了吧,马克思不是中国人,对于中国的政治没有透彻的理解,可能才有此一说。
除了这点质疑,我对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赞叹。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两级相联”。
对于一个普通学生的我,在我之前对近代史的理解就是:列强们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后在中国肆意掠夺,中国只是他们的资源库而已。
中国在当时渺小的地位对列强们完全不能产生影响,可以说,资本主义的问题只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于中国无关!而马克思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来在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中没什么地位的中国突然让我觉得它的地位很重要。
而我更是头一次将太平天国起义与当时的大环境联系起来。
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起义乃是中国农民们最后的辉煌了,但是这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是家事。
列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自强的中国,而是一个傀儡的中国,所以它会帮助清政府灭杀太平天国。
而现在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显然影响了中国市场的稳定,加之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激化,它必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这其中更多的复杂的联系以我现在的知识不得而知,但是我起码看到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些必然关联,它们之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体系。
这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本文叫做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意在阐述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之间的相互关联,欧洲的入侵引发了中国的革命,而中国的革命又激化了欧洲的矛盾,从而引发新的革命浪潮。
环环相扣,马克思的结论令人信服。
本文让我更深刻的理解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革命发生的内在矛盾是什么,这超越了历史本身,带给人的是无穷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