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热学》3.5典型例题分析
高中物理热学题解析

高中物理热学题解析热学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到热量、温度、热传导、热膨胀等概念和原理,是学生们容易感到困惑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题目举例,解析高中物理热学题目的考点,并给出解题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学知识。
1. 热传导题目题目:两根长度相等的铁棒,一根温度为100℃,另一根温度为0℃,两者相接触后达到热平衡,求最终的温度。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热传导题目。
热传导是物体内部热量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的过程。
根据热传导的基本原理,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直到两者达到热平衡。
在这道题目中,两根铁棒接触后,热量会从100℃的铁棒传递给0℃的铁棒,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解题技巧:根据热传导的原理,我们可以利用热传导的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热传导公式为:Q = k * A * △T / L,其中Q表示传导的热量,k表示热导率,A表示传导面积,△T表示温度差,L表示传导长度。
由于两根铁棒长度相等,传导面积相等,所以可以简化为:Q1 = Q2,k1 * △T1 / L1 = k2 * △T2 / L2。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以得到:k1 * (100 - T) = k2 * T,解方程可得到最终的温度T。
2. 热膨胀题目题目:一根铁棒的长度为1m,温度升高10℃后,长度增加了多少?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热膨胀题目。
热膨胀是物体在温度升高时由于分子热运动加剧而导致体积或长度增加的现象。
根据热膨胀的基本原理,物体的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解题技巧: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利用热膨胀系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热膨胀系数表示单位温度升高时物体单位长度的变化量。
对于铁来说,热膨胀系数为α = 12 * 10^-6 ℃^-1。
根据热膨胀的公式,长度变化△L = α * L * △T,其中△L表示长度变化,α表示热膨胀系数,L表示初始长度,△T表示温度变化。
代入题目中的数值,可以计算出长度增加的值。
高中物理《热学》3.5典型例题分析

§3.5 典型例题分析例1、绷紧的肥皂薄膜有两个平行的边界,线AB 将薄膜分隔成两部分(如图3-5-1)。
为了演示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刺破左边的膜,线AB 受到表面张力作用被拉紧,试求此时线的张力。
两平行边之间的距离为d ,线AB 的长度为l (l >πd/2),肥皂液的表面张力系数为σ。
解:刺破左边的膜以后,线会在右边膜的作用下形状相应发生变化(两侧都有膜时,线的形状不确定),不难推测,在l >πd/2的情况下,线会形成长度为)2/(21d l x π-=的两条直线段和半径为d/2的半圆,如图3-5-2所示。
线在C 、D 两处的拉力及各处都垂直于该弧线的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显然∑=i f T 2式中为在弧线上任取一小段所受的表面张力,∑i f 指各小段所受表面张力的合力,如图3-5-2所示,在弧线上取对称的两小段,长度均为r △θ,与x 轴的夹角均为方θ,显然θσ∆⋅==r f f 221而这两个力的合力必定沿x 轴方向,(他们垂直x 轴方向分力的合力为零),这样θθσ∆⋅==cos 221r f f x x所以图3-5-1图3-5-2∑∑==∆=d r r fiσσθθσ24cos 2因此d T σ=说明对本题要注意薄膜有上下两层表面层,都会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
例2、在水平放置的平玻璃板上倒一些水银,由于重力和表面张力的影响,水银近似呈圆饼形状(侧面向外凸出),过圆盘轴线的竖直截面如图3-5-3所示。
为了计算方便,水银和玻璃的接触角可按180º计算,已知水银密度33106.13m kg ⨯=ρ,水银的表面张力系数m N a 49.0=。
当圆饼的半径很大时,试估算厚度h 的数值大约是多少(取一位有效数字)?分析:取圆饼侧面处宽度为△x ,高为h 的面元△S ,图3-5-3所示。
由于重力而产生的水银对△S 侧压力F ,由F 作用使圆饼外凸。
但是在水银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层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水银表面有收缩到尽可能小的趋势。
高中物理热学解答题举例与分析

高中物理热学解答题举例与分析热学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热量、温度、热传导等内容。
在考试中,热学解答题是一个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分析热学解答题的考点和解题技巧,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例一:一个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落地后与地面发生碰撞,落地后的温度变化如何?这个问题考察的是热传导的知识。
当小球与地面碰撞时,会产生热量。
根据热传导的规律,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达到平衡。
因此,小球在与地面碰撞后,温度会上升,直到与地面达到热平衡。
例二:一个容器内有一杯热水和一块冰,当冰完全融化后,容器内的温度变化如何?这个问题考察的是相变的知识。
当冰开始融化时,热量从热水传递到冰上,使冰融化。
在这个过程中,热量的传递会导致热水的温度降低,直到冰完全融化。
此时,容器内的温度将保持不变,直到冰完全融化。
例三:一个房间里有一台加热器,当加热器工作时,房间内的温度如何变化?这个问题考察的是热平衡的知识。
当加热器工作时,会向房间内提供热量。
根据热平衡的原理,热量会从加热器传递到房间内的空气,直到两者达到热平衡。
因此,房间内的温度会逐渐上升,直到达到加热器提供的热量所能维持的温度。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热学解答题的考点主要包括热传导、相变和热平衡等知识。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解题技巧:1. 理清问题的关键信息:在阅读问题时,要仔细理解问题中的关键信息,例如温度变化、热量传递方向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确定问题所涉及的热学知识点。
2. 运用热学公式和定律:在解答题目时,要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热学知识,灵活运用相应的公式和定律。
例如,热传导可以使用热传导定律,相变可以使用相变热的公式等。
3. 注意能量守恒:在解答热学问题时,要注意能量守恒的原则。
热学问题中的能量转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要确保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
人教版高中物理热学物态和物态变化经典大题例题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中物理热学物态和物态变化经典大题例题单选题1、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对应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是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示意图,认为油酸薄膜厚度等于油酸分子直径B.乙图是研究布朗运动实验时,观察得到的花粉小颗粒的运动轨迹C.丙图是模拟气体压强产生机理的实验,说明气体压强是由气体重力引起的D.丁图是蜂蜡涂在单层云母片上融化实验,说明云母片的导热性能各向同性答案:A解析:A.在测量油膜分子的直径时,将油分子看成球形分子,并且把油膜看成单分子油膜,此时油酸薄膜厚度等于油酸分子直径,A正确;B.乙图是每隔一段记录的花粉颗粒位置图,即每隔一段时间把观察到的花粉颗粒的位置记录下来,然后用直线把这些位置依次连接成折线,故每段时间内连线不是微粒的运动轨迹,B错误;C.丙图模拟气体压强产生机理的实验,说明气体压强是由气体分子频繁碰撞容器壁产生的,与重力无关,C 错误;D.图丁的形状,由于是椭圆,则说明云母晶体具有各向异性,D错误。
故选A。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分子斥力与分子引力大小相等时,分子势能有极小值B.一个热力学系统,如果从外界吸热,内能可能减少C.利用氧气的摩尔质量、密度以及阿伏加德罗常数就可以算出一个氧气分子的体积D.某种液体的饱和汽压与该饱和汽的温度相关答案:C解析:A.当分子斥力与分子引力大小相等时,分子势能有极小值,A正确;B.一个热力学系统,如果从外界吸热,同时对外做功,内能可能减小,B正确;C.利用氧气的摩尔质量、密度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算出氧气分子运动占据的空间的体积,不能算出一个氧气分子的体积,C错误;D.某种液体的饱和汽压和该饱和汽的温度有关,D正确;此题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3、如图所示,把一条细棉线的两端系在铁丝环上,棉线处于松弛状态。
将铁丝环浸入肥皂液里,拿出来时环上留下一居肥皂液的薄膜,这时薄膜上的棉线仍是松弛的。
用烧热的针刺破a侧的薄膜,观察到棉线的形状为()A.B.C.D.答案:D解析:先把个棉线圈拴在铁丝环上,再把环在肥皂液里浸一下,使环上布满肥皂液薄膜。
(完整版)高中物理经典例题分析

《高中物理巧学巧解大全》目录第一部分高中物理活题巧解方法总论整体法隔离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力的正交分解法加速度分解法加速度合成法速度分解法速度合成法图象法补偿法(又称割补法)微元法对称法假设法临界条件法动态分析法利用配方求极值法等效电源法相似三角形法矢量图解法等效摆长法等效重力加速度法特值法极值法守恒法模型法模式法转化法气体压强的参考液片法气体压强的平衡法气体压强的动力学法平衡法(有收尾速度问题)穷举法通式法逆向转换法比例法推理法密度比值法程序法等分法动态圆法放缩法电流元分析法估算法节点电流守恒法拉密定理法代数法几何法第二部分部分难点巧学一、利用“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其方向二、利用动态分析弹簧弹力三、静摩擦力方向判断四、力的合成与分解五、物体的受力分析六、透彻理解加速度概念七、区分s-t 图象和v-t图象八、深刻领会三个基础公式九、善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重要推论十、抓住时空观解决追赶(相遇)问题十一、有关弹簧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解题技巧十二、连接体问题分析策略——整体法与隔离法十三、熟记口诀巧解题十四、巧作力的矢量图,解决力的平衡问题十五、巧用图解分析求解动态平衡问题十六、巧替换、化生僻为熟悉,化繁难就简易十七、巧选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环节十八、巧用“两边夹”确定物体的曲线运动情况十九、效果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宝二十、平抛运动中的“二级结论”有妙用二十一、建立“F供=F需”关系,巧解圆周运动问题二十二、把握两个特征,巧学圆周运动二十三、现代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STS问题二十四、巧用黄金代换式“GM=R2g”二十五、巧用“比例法”——解天体运动问题的金钥匙二十六、巧解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三种方法二十七、巧记同步卫星的特点——“五定”二十八、“六法”——求力的功二十九、“五大对应”——功与能关系三十、“四法”——判断机械能守恒三十一、“三法”——巧解链条问题三十二、两种含义——正确理解功的公式,功率的公式三十三、解题的重要法宝之一——功能定理三十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总功为零吗?——摩擦力的功归类三十五、“寻”规、“导”矩学动量三十六、巧用动量定理解释常用的两类物理现象三十七、巧用动量定理解三类含“变”的问题三十八、动量守恒定律的“三适用”“三表达”——动量守恒的判断三十九、构建基本物理模型——学好动量守恒法宝四十、巧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多体问题四十一、巧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多过程问题四十二、从能量角度看动量守恒问题中的基本物理模型——动量学习的提高篇四十三、一条连等巧串三把“金钥匙”四十四、巧用力、能的观点判断弹簧振子振动中物理量的变化四十五、弹簧振子运动的周期性、对称性四十六、巧用比值处理摆钟问题四十七、巧用位移的变化分析质点的振动:振动图像与振动对应四十八、巧用等效思想处理等效单摆四十九、巧用绳波图理解机械波的形成五十、波图像和振动图像的区别五十一、波的叠加波的干涉五十二、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五十三、布朗运动五十四、分子间作用力五十五、内能概念的内涵五十六、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五十七、巧建模型——气体压强的理解及大气压的应用五十八、活用平衡条件及牛顿第二定律——气体压强的计算五十九、微观与宏观——正确理解气体的压强、体积与温度及其关系六十、巧用结论——理想气体的内能变化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综合应用六十一、巧用库仑定律解决带电导体球间力的作用六十二、巧选电场强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六十三、巧用电场能的特性解决电场力做功问题六十四、巧用电容器特点解决电容器动态问题六十五、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不同状态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六十六、巧转换,速求电场强度六十七、巧用“口诀”,处理带电平衡问题六十八、巧用等效法处理复合场问题六十九、巧用图象法处理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运动问题第一部分高中物理活题巧解方法总论高中阶段,最难学的课程是物理,既要求学生有过硬的数学功底,还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热学综合题举例与分析

高中物理热学综合题举例与分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热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模块。
热学综合题是考察学生对热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题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文将通过举例和分析,帮助高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热学综合题。
例题一:一个物体的温度由20℃升高到60℃,它所吸收的热量为4×10^4J。
这个物体的质量是多少?分析:这是一个关于热量和温度变化的问题。
根据热学知识,物体吸收的热量与温度变化和物体的热容量有关。
热容量可以用物体的质量和比热容表示。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热量公式和比热容的定义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答:根据热量公式Q=mcΔθ,其中Q为吸收的热量,m为物体的质量,c为物体的比热容,Δθ为温度变化。
代入已知条件,可以得到4×10^4=m×c×(60-20)。
解方程可得物体的质量m=2×10^3kg。
这道题的考点是热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以及热容量的概念。
通过解答这道题,学生可以巩固对热学公式的理解,并且了解到物体的质量和热容量之间的关系。
例题二:一块质量为0.2kg的冰块,温度为-10℃,放在温度为30℃的水中,最终达到热平衡,求水的质量。
分析:这是一个关于热平衡的问题。
当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相等。
根据热学知识,热平衡时两个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相等。
我们可以利用热量公式和热平衡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答:根据热量公式Q=mcΔθ,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体的质量,c为物体的比热容,Δθ为温度变化。
设水的质量为M,代入已知条件,可以得到0.2×2100×(0-(-10))=M×4200×(30-0)。
解方程可得水的质量M=0.04kg。
这道题的考点是热平衡的条件和热量的守恒定律。
通过解答这道题,学生可以理解热平衡的概念,并且掌握热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题三:一根铁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恒温热源相接触,一个热源温度为100℃,另一个热源温度为0℃。
高三物理热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物理热学试题答案及解析1.某同学夏天上体育课时把放在空调教室里的篮球带出去玩,不久会发现A.球变硬了些,吸收热量,内能变大B.球变软了些,吸收热量,内能不变C.球变硬了些,温度升高,压强不变D.球没有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篮球温度升高,体积增大,球变硬了些,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篮球内能变大,A对;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械能与内能间的相互转化具有方向性B.气体的温度升高,每个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都增加C.第二类永动机虽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但它是制造不出来的D.当温度由20 ℃变为40 ℃,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应变为原来的2倍【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热力学相关概念的问题,机械能与内能间的相互转化具有方向性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的,气体的温度升高,每个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第二类永动机虽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但它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造不出来;当温度由20 ℃变为40 ℃,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了,但不是2倍关系;只有AC正确;3.如图所示,该装置可以作为火灾报警器使用:U形试管竖直放置,左端封闭、右端开口,装入一小段水银柱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试管壁是导热的,外界大气压恒定.如果蜂鸣器发出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封闭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单位时间撞击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冲量一定增大B.封闭气体的体积变大,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减少,气体温度降低C.封闭气体的密度变小,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减少,所有分子的动能增加,气体的压强不变D.封闭气体的内能增加,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答案】D【解析】封闭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冲量大小跟分子撞击器壁前后的速度变化量有关,所以冲量不一定增大,所以A错误。
气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封闭气体的内能增加,根据公式PV="nRT" 可得压强增大,气体对外界做功,推动水银柱,接通电路,蜂蜜器发出响声,所以BC错误,D正确。
2021年高中物理选修三第三章《热力学定律》经典习题(答案解析)(2)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氦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的V T -图像。
已知该氦气所含的氦分子总数为N ,氦气的摩尔质量为M ,在状态A 时的压强为0p 。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A 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氦气分子的质量为M NB .B 状态时氦气的压强为02pC .B→C 过程中氦气向外界放热D .C 状态时氦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03AV d N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B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C .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D .因违背能量守恒定律而不能制成的机械称为第二类永动机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过程如图所示,MN 为一条直线,则气体从状态M 到状态N 的过程中A .温度保持不变B .温度先升高,后又减小到初始温度C .整个过程中气体对外不做功,气体要吸热D .气体的密度在不断增大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B .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C .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一定能实现D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5.重庆出租车常以天然气作为燃料,加气站储气罐中天然气的温度随气温升高的过程中,若储气罐内气体体积及质量均不变,则罐内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 )A .压强增大,内能减小B .吸收热量,内能增大C .压强减小,分子平均动能增大D .对外做功,分子平均动能减小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B .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C .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小D .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来越大 7.如图描述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压强p 随体积V 变化的图像,O 、a 、b 在同一直线上,ac 与横轴平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到b 过程,外界对气体做功B .c 到a 过程,气体向外界放出热量大于气体内能的减少量C .b 到c 过程,气体释放的热量大于气体内能的减少D .a 点时气体的内能等于b 点时气体的内能8.带有活塞的汽缸内封闭一定量的理想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典型例题分析
例1、绷紧的肥皂薄膜有两个平行的边界,线AB 将薄膜分隔成两部分(如图3-5-1)。
为了演示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刺破左边的膜,线AB 受到表面张力作
用被拉紧,试求此时线的张力。
两平行边之间的距离为d ,线AB 的长度为l (l >πd/2),肥皂液的表面张力系数为σ。
解:刺破左边的膜以后,线会在右边膜的作用下形状相应发生变化(两侧都有膜时,线的形状不确定),不难推测,在l >πd/2的情况下,线会形成长度为
)
2/(21
d l x π-=的两条直线段和半径为d/2的半圆,
如图3-5-2所示。
线在C 、D 两处的拉力及各处都垂直于该弧线的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显然
∑=i f T 2
式中为在弧线上任取一小段所受的表面张力,∑i f 指各小段所受表面张力的合力,如图3-5-2所示,在弧线上取对称的两小段,长度均为r △θ,与x 轴的夹角均为方θ,显然
θσ∆⋅==r f f 221
而这两个力的合力必定沿x 轴方向,(他们垂直x 轴方向分力的合力为零),这样
θθσ∆⋅==cos 221r f f x x
所以
图3-5-1
图3-5-2
∑∑==∆=d r r f
i
σσθθσ24cos 2
因此d T σ=
说明对本题要注意薄膜有上下两层表面层,都会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
例2、在水平放置的平玻璃板上倒一些水银,由于重力和表面张力的影响,水银近似呈圆饼形状(侧面向外凸出),过圆盘轴线的竖直截面如图3-5-3所示。
为了计算方便,水银和玻璃的接触角可按180º计算,已知水银密度
33106.13m kg ⨯=ρ,水银的表面张力系数m N a 49.0=。
当圆饼的半径很大时,试估算厚度h 的数值大约是多少(取一位有效数字)?
分析:取圆饼侧面处宽度为△x ,高为h 的面元△S ,图3-5-3所示。
由于重力而产生的水银对△S 侧压力F ,由F 作用使圆饼外凸。
但是在水银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层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水银表面有收缩到尽可能小的趋势。
上下两层表面张力的合力的水平分量必与F 反向,且大小相等。
△S 两侧表面张力43,f f 可认为等值反向的。
解:
x gh S p F ∆=
∆⋅=2121
ρ
F f f =+21cos θ
x gh x a ∆=
+∆221
)cos 1(ρθ
g a h ρθ)cos 1(2+=
由于0<θ<90º,有 m h m 3
3104103--⨯<<⨯
1f
x ∆
4f
例3、在连通器的两端吹出两个相同的球形肥皂泡A 和B 后,如图3-5-4,关闭活栓K ,活栓A K 和B K 则依旧打开,两泡内的空气经管相通,两泡相对平衡。
(1)若A 泡和B 泡的形状小于半球,试证明A 泡和B 泡之间的平衡是稳定的。
若
A 泡和
B 泡的形状大于半球,试证明A 泡和B 泡之间的平衡
是不稳定的。
(2)若A 泡和B 泡的形状大于半球,设两管口的半径均为cm r 00.21=,A 泡和B
泡的半径均为cm r 50.22=。
试问当A 泡和B 泡分别变化成何种形状时,两泡能再次达到平衡,设空气因压缩或膨胀所引起的密度变化可以忽略。
分析:开始时,A 泡B 泡均小于半球,泡半径应大于管半径。
若因扰动使A 泡缩小,则泡半径增大,表面张力应减小,A 泡内压强变小,这时B 泡内气体过来补充,使A 泡恢复扰动前的形状,重新达到平衡。
对于A 泡因扰动稍增大,或B 泡因扰动稍增大或缩小的情形可作同样分析。
若A 、B 泡形状相同,均大于半球。
因扰动使A 泡缩小,则泡半径变小,表面张力相应增加,A 泡内压强变大,使气体从A 泡到B 泡,A 泡缩小和B 泡增大后,扰动将持续发展。
总之,当A 泡和B 泡的形状大于半球时,其间的平衡是不稳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A 泡缩小到半球形状时,即当12r r =时,A 泡半径最小。
若再收缩使形状小于半球时,A 泡半径再度增大,根据上面的分析,A 泡内的压强将再度下降。
当A 泡小于半球,B 泡大于半球,而两者的半径相同时,两泡内的压强再次相同,这又是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解:(1)见上面的分析。
A
B K
A k K
B
r 0
图3-5-4
图3-5-5
(2)新的平衡状态为A 泡小于半球,B 泡大于半球,两者半径均为r ,图3-5-5,有
03
234V r =π
2
1222220),3(r r r h h
r h V -+=-=且π
解得r=3.04cm
例4、在相互平行的石墨晶格上,原子排成正六角形栅格,即“蜂窝结构”如图1-5-6(a)所示,平面上原子间距为
101042.1-⨯m ,若石墨的密度为
32270m kg ,求两层平面间的距离。
(碳原
子量为12)
解:显然应根据晶格模型进行研究,把
晶格平面适当平移,使上下层原子正好对齐,这时原子系统可看成如图3-5-6(b)
那样,每个原子属于6个不同晶胞,因此一个晶胞中12/6=2个原子,3
1m 石墨中
的原子数是29
62311014.112/1027.21002.6⨯=⨯⨯⨯=N 个。
晶胞数是上述原子数
的一半,故一个晶胞的体积是
32928
10756.1107.51
m V -⨯=⨯=
晶胞的底面积是2
20210239.5233m a S -⨯==
m S V h 101035.3-⨯==
说明在晶格模型的计算中,初学者往往把晶胞所包含的原子数搞错,误认为石墨晶胞包含了12个原子。
这里的关键是要分析其中每一个原子是哪几个晶胞所共有,那么每个晶胞仅只能算其1/n 个原子。
例5、用圆柱形的杯子做“覆杯”实验,杯子的半径为R ,高度为H ,假定
开始时杯内水未装满,盖上不发生形变的硬板后翻转放手,由于水的重力作用,硬板将略下降,在杯口和平板间形成凹的薄水层,如图3-5-7所示。
假定水对玻璃和平板都是完全浸润的,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为σ,纸板重为mg ,大气压为0p ,水的密度为ρ,则为了保证“覆杯”实验成功,装水时,杯内所留的空气体积不得超过多少?
解:如
图3-5-8
表示板与杯口间水层的大致形状(为求清晰,图中比例已被夸大)。
其中虚线表示整体轮廓,实线则划出其一小片分析其受力,图3-5-9则是俯视平面图。
设内凹的薄水层深度为d ,由于完全浸润,它就等于凹面的直径,所取出的水液面宽度为△l ,则它受力如下:
f —附着层水对凹面的表面张力,有上(杯沿)下(硬板)两个,其大小为
l f ∆=σ,方向垂直于△l 水平向外。
f '—和划出部分相连的凹面其他部分的水对该液面的作用力,方向沿圆周
切线方向,大小为
2d
f ⋅
⋅='πσ,两力合力大小为
R l
f f f ∆⋅'=∆'=∆'θθ2sin
2
F —液面内外压力差,其方向水平指向圆心,大小为l d p p F ∆⋅-=)(0(其中
0p 为大气压,p 为内部水压强)。
f
在受力平衡的条件下应有
l R l
d l d p p ∆⋅=∆⋅
+
∆⋅-σπσ
22
)(0
得
πσσ
+⋅-=
R p p R d 2)(40①
如果以硬板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3-5-10,平衡时有
mg pS S p +=0
即
20R mg
p p π=
-②
p 是水内部的压强,它应等于杯内气体压强加上由水重所引起的压强,若杯内气体压强为p ',原来装水后空气层厚度为h ,则
)(h H g p p -+'=ρ③
进行覆杯实验后,硬纸板是盖住杯口的,这时杯内气体压强就等于大气压即
01p p =,体积h R V 21π=,“覆杯”放手后,由于硬纸板受重力作用,板下移距
离d (即前述水层厚度),使杯内气体体积变为
)(2
2d h R V +=π,压强就变为p ',由玻意耳定律得
d h h
p p +=
'0④
把②代入①可求得板重为mg 时,水层最大厚度
σπσπ2224R mg R d +=
⑤
由②③④式可得
)(2022=⎥⎦⎤
⎢⎣⎡--+⎥⎦⎤⎢⎣⎡+-+d gH R mg p h R mg d H g gh ρππρρ d H R m
g p R m d H R m d H h ⎥⎦⎤⎢⎣⎡---⎥⎦⎤⎢⎣⎡+-±+-=ρπρρπρπ2
02
222222
图3-5-10
将⑤式代入即可得到极限情况下杯内原来的空气柱厚度,因式子过繁,就不将d 值代入了。
说明当杯子倒转放手后,如果杯内装满水而无空气,则大气对平板的向上压力将远大于杯内水及平板重,因此平板紧压杯口,但如果原来杯内有空气,其压强等于大气压,翻转杯子并放开平板合,水与板重将使板下移,杯内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只要条件合适,大气压力有可能承受住杯内气体压力(小于S p 0)与水、板重之和。
然而,气压减小量是与气体体积增大量有关,而体积增大则决定于板与杯口间水层的厚度,而该层最大厚度则与表面张力引起的附加压强有关。
据此反推,即可得到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