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doc

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II)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发展演变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背景:(文科)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文化教育上,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士人的活跃起来,冲破礼法束缚,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根本原因: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二、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儒(孔子、孟子和荀子)、道(老子和庄子)、法(商鞅、韩非子)、墨(墨子)。
1.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孟子、荀子)(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1主要思想观点:A.提出“仁”与“礼”学说,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主张“德治”。
C.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
%1教育贡献:A.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主张“有教无类”。
B.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C. 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发展贡献巨大。
整理“六经”;言论集《论语》。
(2)孟子:%1战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著作《孟子》,被尊为“亚圣”。
%1主要思想:A.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B.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
C.提出“君轻民贵”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1战国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著作《荀子》一书。
%1主要思想:A.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B.他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法并用。
孔子创立儒学之后,经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民版历史必修Ⅲ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如:有和无,福和祸等)。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齐物”、“逍遥”。
法家:韩非:⑴严刑峻法;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三、宋明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心学的创立者:陆必渊(“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顾严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其主张被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船山遗书》。
批判“孤秦陋宋”,主张“循天下之公”。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造纸术发明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百家争鸣的含义,主要有十家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比较活跃,受到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儒、道、墨、法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2)儒家脱颖而出,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内容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历史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的生平孔子的主要思想:1)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如何实行仁,主张“克己复礼”3)政治上,提出“德政”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孟子的生平孟子的思想:1)提出“仁政”,“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性善论,“四心”学说荀子的思想: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2)性恶论3)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比较:共同点:1)关于仁的思想2)关于民本思想不同点:关于伦理观3、道家和法家:老子的思想:1)核心是“道”2)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的思想: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韩非子的思想: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强调君主专权墨子的思想:1)“兼爱”、“非攻”2)提倡节俭3)“尚贤”二、汉代儒家思想的发展1、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变化:秦末儒家受到打击汉初实行“无为”背景:1)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需要恢复2)统治者吸取教训表现:1)政治上“无为而治”2)经济上轻徭薄赋3)思想上重视黄老学说汉武帝时进入鼎盛,但也潜伏危机:1)诸侯国威胁中央2)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3)匈奴的威胁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需要,董仲舒提出新儒学思想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新儒学来源:以《春秋公羊传》为基础,糅合道、法、阴阳五行学等思想主要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学说,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3)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解决西汉土地兼并和百姓困苦的问题4)提出“三纲五常”思想,大力提倡孝道,维护封建统治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积极方面:1)“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防止分裂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奠定了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提纲

①批判君主专制; 为中国近代反专 浙东学派
黄 宗
斗争,晚 年隐居著
《明夷待访录》②想提出君臣平等思
制主义的思想家 提供有力的思想
创立者
羲书
③提出限制君权; 武器。
④工商皆本
江苏。参
①批判君主专制和 脚塌实地的学风 开清考据
加抗清斗
官僚腐败;
对晚清学者影响 学先河。
顾争 炎 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 病书》
三、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①中央:汉武帝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 学校 ②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3、评价(影响):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结束各学派思想平 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③ 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④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的附庸。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
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①焚书:a 焚书的范围;b 不焚的书。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
历史 必修三 专题一 一轮复习 提纲全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形成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3)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5)思想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产生“诸子百家”。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二、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影响儒家孔子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推行“德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2、教育思想: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③全面发展3、文化贡献:言论被编纂为《论语》,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
孟子①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③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①哲学(天人关系):强调“天行有常”,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③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学派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道家思想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观点法家思想李悝经济上:“尽地力之教”;政治上: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一、春秋战国形成:1、春秋孔子:(1)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
(3)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4)教育上主张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学思结合。
2、战国孟子:(1)思想核心是“仁政”。
(2)重民,主张“民贵君轻”。
(3)人性本善。
(4)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战国荀子:(1)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2)人可以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3)主张“性本恶”。
(4)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从而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西汉发展成为正统:1、董仲舒与新儒学:(1)思想:“大一统”。
(2)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3)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主张:A、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B、提出“三纲五常”的人伦道德标准。
(5)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道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宋明时期形成理学: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成为集大成者。
元朝将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2)主张:A、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
B、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1)陆九渊:A、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B、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2)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四、明清反思、批判理学,儒学发展:1、“异端”思想家李贽:(1)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权威。
(2)主张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认“天理”的存在。
2、王夫之:《船山遗书》(1)批判宋明理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一、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1. 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2. 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影响
3.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特征和基本原理
4.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工人权益的争取
二、列强的殖民扩张与国际关系变化
1. 殖民主义的定义和特征
2. 殖民体制的建立与维持
3. 殖民地的经济开发和剥削
4. 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的兴起
三、中国近代史的关键事件和历史转折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影响
3. 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4.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 农民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展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战争进程
2. 近代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3. 联合国的成立和国际秩序的重建
4. 冷战的形成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
5. 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柏林墙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1.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2.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政策
3.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变化
4.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
六、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1. 全球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全球化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3. 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4.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①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③阶级关系上:“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学习要求:知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背景:
①现实需要: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官职。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与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3、影响:
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学习要求: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王守仁;以程朱理学和王守仁的主要观点为例,简要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三、宋明理学
1、理学的创立: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二程”思想: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2、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
(1)主张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客观唯心主义)
②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③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
(2)影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特点: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南宋人):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3)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明代人,世称阳明先生):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观唯心主义)
(4)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挥了儒家学说,同属于宋明理学的这一范畴。
②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③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2)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5、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
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学习要求:列举明清时期主要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背景
①政治: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思想:宋明理学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文化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僵化,科技停滞。
④外部:西方文化传入。
2、“离经叛道”的李贽
(1)生平:明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福建晋江人。
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思想主张:
①挑战正统思想:针对“存天理,灭人欲”,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如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4)评价: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正统,他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是明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3、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强调“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①经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③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专题一总结(总结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