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色剖析.docx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园林的艺术风格

浅谈中西园林的艺术风格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风格的比较园林的起源出自于人们对天国和仙境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而其发展则来源于人性中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过程中,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为目的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造林思想。

本文就中西园林的风格作了简单的比较。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1、营造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是园主人精神和文化修养的体现,多不追求实用功能。

园林讲诗意,诗文绘风景,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一直是相互借鉴,采用古代诗文,让观园者从园景的提名、对额得到的暗示而联想到有关文字乃至历史人物、事件、景色等。

2、师法自然“虽有人做,宛如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境界,园中景物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显示自然气息。

在总体的布局上,中国古典园林力求合乎自然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

从中国园林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这些风景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可以体现出道家“崇尚自然”之一观点。

中国古典园林都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2、与诗画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往往会有名人字画、楹联等,把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使观赏者能够得到多方面的艺术审美享受。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规整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为代表;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匀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形成了以下的独特特点:1.规模庞大,地势平坦。

由于面积大,为了使整个园林的构图统一紧凑,因而园林的布局大都为大轴线,各类景观依次安置在轴线周围。

2.建筑占统治地位。

西方近代园林的总体布局是王权统治的体现。

在园林中宫殿或府邸统率一切,往往处于整个地段的最高处。

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研究

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对比研究

园林艺术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对“美” 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参考内容
园林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方的历史上各自有着独特的 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比较中国古典园林和欧洲古典园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 解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
园林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在 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园林艺术不仅是一种美学形式,还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人们 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能够陶冶情操、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同 时,园林艺术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能够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中,园林艺术更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它能够美化城市 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其次,园林艺术能够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 交流。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园林风格和文化内涵,能够增进人们对不同国家和文 化的了解和认识。
园林艺术在文化和艺术上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 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艺术观。同时,中国园林也将诗词、绘 画等艺术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诗画艺术。而西方园林则体现了西方 文化中的宗教观
、哲学观和艺术观,如对几何学和透视学的运用,以及开放、对称的景观设 计等。因此,中西园林艺术在文化和艺术上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参考内容二
引言
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中西 园林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各有特色和优点。本次演示将比较中西园林 艺术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的价值,以期读者对园林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园林艺术设计比较
1、园林建筑风格
中西园林在建筑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园林注重自然美,以山水园林为 主,强调自然景观与建筑风格的融合。而西方园林则更注重规则和对称,以几何 图案和对称轴线为特征,体现了一种严谨的秩序感。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 中对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差异的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差异的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有以下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这些造景元素,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式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园林的建筑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誉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要素有机的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一面。

3、诗画的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

使的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4、意境的含蕴。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静物。

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美学特征? 与西方园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北方园林:因为地狱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为大多是古都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

又因为气候局限,所以风格粗犷大多集中在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其以北京为代表。

江南园林;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面积小,又因为河糊、常绿树较多,所以比较细腻精美。

特点就是淡雅朴素、曲折深幽、明媚秀丽,但是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这类代表多集中在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岭南园林:因为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较好。

其明显特征是具有亚热带风光,建筑物都比较高而宽。

著名的如广东的顺德清晖园、东莞的可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而且融合了自己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其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障景法、隔景法)、框景、借景(如杭州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浅议中西方传统园林差异园林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对比与分析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对比与分析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对比与分析摘要:中西方古典园林因其思想与文化的基础不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大类型,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西方古典园林则侧重于纯净的、人工雕琢式的盛装之美,本文针对中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对中国园林艺术未来的发展,提出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对比分析前言: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慢长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均具有独特的造林形式,被人类视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点为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讲究自然,没有统一的格式,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

而西方古典园林的体现形式则截然不同,在其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造林的手法来体现人工美的价值,采用对称的布局、注重花草木修剪组合而成的精美的几何图案。

因此分析总结出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特点与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与审美的新型园林。

1、中西方古典园林概述园林艺术与其它艺术并无大的区别,中西方古典园林分别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特征,据资料显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始于夏商时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兴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从早期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简单圈地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受到佛教和玄学的影响,开始模仿自然,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以自然因素为主,创造出类似于自然园林的景观。

直到唐代受到各种艺术文化的影响,园林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其宅院与自然山水风景有机结合,在北宋时期园林建筑业又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

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高潮,连续修建一系列弛名中外的经典作品,如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西方造园艺术则始于古罗马的中央是绿地,四周围绕住宅的模式,希腊又在古罗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其典型特点是以建筑为主体,以对称的形式为本,在树木与绿篱造景时,开始应用整形修剪技术。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园林开始快速发展。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摘要: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西方信奉“天人对立”,崇尚改造自然的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上崇奉直线,以直线几何图案为美。

因此在西方的造园活动中,几何化的规整构图形式是其艺术表现的必然。

而中国则信奉“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中崇尚曲线美,只有曲线的变化才能反映出自然界不规则性的内在美。

因而在中国园林艺术表现上,以迂回曲折的线条变化,融入自然的美感。

虽然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体系,独具风格、各具特色,但他们毕竟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他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正文: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或者改造天然的山水地貌,人工跌山理水,结合观赏植物的栽培以及建筑的配置,从而构建了一个供人们游览、休息和居住的环境。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方式的一种物质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审美享受的对象。

世界上各个名族都有对自然美德审美要求,但只有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素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自己的园林创作。

杨鸿勋在《江南园林论》中说:“园林史被人类征服的大自然的缩写。

用造园艺术的手段加工再现的自然风景,是理想化的、蓄以人类生活情趣的园林景象,它潜在地给人以劳动战胜自然地欣慰,而更为直接地给人以如吟诗、读画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园林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

对于中西方园林的分析,更有利于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使它们相互取长补短,使得中西方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

1、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差异中西方所处的不同地域环境之下,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园林艺术风格。

中西方艺术风格不同,最根本的源头是中西方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规则式园林追求的是的是秩序与控制,是一种人工化的自然;中国自然式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是自然的拟人化。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及其美学思想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及其美学思想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及其美学思想
族、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形式存在区别,又因优秀造园者的社会实践、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修养、审美想象、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趣的不同,使园林艺术呈现了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风姿。

中西方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1、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

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

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

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因而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绘画的又一表现形式,从审美主体来说,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主体本身又是经过各种成熟的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交融渗透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善的艺术类别。

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

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黑格尔语)。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

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分析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分析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分析与前景展望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提炼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通过对比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不同,提出了对中国园林艺术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园林园林艺术中西方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都以其各具特色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

西方古典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古典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因此,展望中国未来园林艺术的发展前景就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1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其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

中国的造园艺术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有移步换景之妙,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式山水风光。

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1.1 深厚的园林艺术文化底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人们常常用山水画等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2017年第4期现代园艺1中国园林的审美观中国古典风景园林历史悠久,起于商周,经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兼具实用性、文化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学科,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园林形式。

1.1“情”“景”交融之美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中国人讲求将自然中的“景”与人的“情”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此来寄托表达感情,“寄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景”中融“情”,同时亦要实现“以情写景”,最终实现情景交融,和谐共处。

这种对自然的尊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也格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崇尚自然美的设计理念,更多的是“顺其自然”,而非对自然的彻底改造。

中国古典园林真正做到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结合。

1.2意境美意境在中国古典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意境之美也是古典美学中的至高追求。

基于此思想建造的园林,无不体现着诗情画意的味道,在这种园林中可以引人沉思和联想,最终完全融入到环境中。

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如松柏象征刚正不阿,矢志不渝;海棠花意为众兄弟齐心协力,团结和睦;梅花意为坚贞不屈等等。

这些植物在园林中的摆放客观反映了主人所追求的“意境美”。

1.3自然美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崇尚自然,经常将大自然作为模仿对象,如苏州狮子林中的假山林、梅竹小径、流水飞瀑等,都是对于现实自然的再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模仿现实自然,而是基于深刻体会和理解自然美,并对其加以抽象和概括,将人的意境加入到自然中,使瀑亭、梅阁、雪堂、回廊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掩饰了人工改造痕迹,可谓是“匠气十足”,顺应“自然美”。

2西方园林的审美观与中国园林类似,西方传统园林同样历史悠久。

不过,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2.1形式美一直以来,西方人认为自然事物的美源自人的理念或神,这从客观上不接受甚至于否定了自然美。

受此影响,西方的造园美学观推崇将园林作为建筑的扩大和延伸,并服从于建筑学构图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

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

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

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

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

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

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

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

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

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

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

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

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

《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

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

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

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

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

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

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

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

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

追求形似与写实。

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

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

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

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

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

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

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3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 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

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

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

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

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这一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西方注重个性,提倡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的观念,从而导致了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要使人临驾于自然之上,体现在园林设计方面时就表现为以规则式为主体,用规则的几何形状表现人工的自然,中轴对称,整齐划一。

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不同,使中西的古典园林艺术交相辉映,称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本word 为可编辑版本,以下内容若不需要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篇一: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重症肺炎【概述】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排第5~6 位。

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 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 。

在HAP 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内获得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和健康护理(医疗)相关性肺炎(health care -associated pneumonia ,HCAP更为常见。

免疫抑制宿主发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

重症肺炎死亡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始的抗生素治疗。

重症肺炎患者可从ICU 综合治疗中获益。

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患者。

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

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

【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

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 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简单地讲,是住院48 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

CAP 临床诊断依据包括: ① 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 伴或不伴胸痛。

② 发热。

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④WBC > 1099 X 10 / L或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

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认的定义。

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的表现: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PaO25d、机械通气>4d)和存在高危因素者, 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 亦视为重症。

美国胸科学会(ATS) 2001 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①需要机械通气;② 入院48h内肺部病变扩大>50%;《少尿(每日177卩mol/L( 2mg/dl)。

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PaO2/FiO2 2007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

主要标准:① 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② 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