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综述289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一、基础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我们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但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

这些词汇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

例如:“吾”、“尔”、“乃”、“若”、“之”、“所”等。

还有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名词,如:“昔日”、“尧舜禹”、“中国”、“洛阳”等。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动作、情感和状态的动词要注意,如:“纣王丧心病狂”、“夫妇有仇”、“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等。

二、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一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例如:“吾爱尔”、“雷公打雷”、“孔子教学生读书写字”等。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修饰语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明月照我尧舜之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三、文言文阅读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文言文,这是古代文献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字义翻译: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字义翻译。

例如,“明”在文言文中表示“明亮”、“清晰”,而不仅仅是指白天的意思。

2. 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咂了咂舌道:你爷也好少道理呵,凡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怕不便作得如数,可是你爷爷到底是老成持重之辈,不出来就不出来,何必瞒着他去做这无益处之事?”这句话中,句子的语序比现代汉语要灵活。

3. 文化背景:阅读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要求学习者不能只空谈,而要思考。

四、重要文献了解古代汉语的重点内容还需要研读一些重要的文献。

例如《论语》、《史记》、《文选》等,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还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作者: ————————————————————————————————日期:ﻩ第一节古书的注解从时代看: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

王逸《楚辞注》魏晋南北朝: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注》,颜师古注《汉书集注》。

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音张守节《史记正义》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诗经:毛诗郑笺孔疏诗集传 (今)程俊英《诗经注析》论语:何晏集解皇侃义疏刘宝楠正义(今)论语集释论语译注左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今)左传译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汉书:颜师古注李白:王琦注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十三经注疏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仪礼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孝经尔雅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二、古注的类型诂、训:解释字词。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作为汉族人民的语言之一,在我国文化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认识古代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总结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古代汉语词汇1. 音韵:古代汉语有四声和八个韵母,具有韵律感和韵味。

2. 简繁:古代汉语的字形较为简单,比现代汉字少了一些笔画,但具有独特的美感。

3. 义项:古代汉语中的字往往有多个义项,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4. 成语: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孟母三迁》,可通过了解其含义和典故来加深理解。

二、古代汉语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语序相对自由,主语、宾语和谓语的位置不固定。

2. 文言虚词: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如之、而、乎等,需要根据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

3. 时态:古代汉语的时态表示相对简单,通过词义和上下文来推测。

4. 并列关系:古代汉语中并列关系的表达方式较为繁琐,可以通过"夫"、"与"等词来表示。

三、古代汉语句法1. 句式:古代汉语的语句结构多样,既有简单句,也有复合句和并列句等。

2. 主谓宾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多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通过修饰成分来丰富语言表达。

3. 定状谓补结构: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是通过增加定语、状语和补语来进行修辞。

4. 并列表达:古代汉语中使用并列手法来表达同一概念,如加"而"或"亦"等连接词。

总结:古代汉语作为我国的语言之一,在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具有许多特点。

我们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

希望以上总结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古代汉语》期末知识点归纳

《古代汉语》期末知识点归纳

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分界线是五四运动。

2、古代汉语两个明显的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历代占有正统地位的书面语,即平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4、《康熙字典》是由陈廷敬、张玉书等三十人奉旨编纂。

全书用部首排列法编排,共214部,按十二地支分为12集。

释字体例是先音后意。

《康熙字典》存在不少缺点错误,书证方面,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其引文错误2588处;注音方面,1988年王力先生出版《康熙字典音读订误》,指出其音读错误5900多条。

5、注音方式有直音、反切、变调、叶音、譬况法。

释义方式有直训、描写、义界。

6、《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许慎,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专着,它确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为汉字文字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说解本义,首创部首排列法,它把所收录的汉字按形体结构分为540部。

7、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8、《经籍纂诂》是清代阮元主编,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大型字典。

本书用音序法编排,全书按平水韵的106韵部编排所收单字。

9、《诗词曲语辞汇释》是一部考释唐至明代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专着,近人张相着。

10、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11、书体的演变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主要方面,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字体,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

12、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成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深刻的变革。

13、为什么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因为,从此汉字彻底改变了古文字象形的面貌。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漢語重要知識點整理1、古書的註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汉代(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

(3)今天學習古註的目的:古人的註解一般比較簡略,註解的體例和術語比較生疏。

(4)常見的古書註解大家:漢代的有:鄭玄、毛亨、孔安國、馬融、何休、趙岐。

晉代的有:杜預、郭璞,范寧。

魏代的有:王弼、韓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陸德明、孔潁達、賈公彥、徐彥、楊士勛、唐玄宗。

(5)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为傳注體、義疏體、集解體。

①傳注體:以解釋文獻詞句意義為主的註釋體例。

常見的名稱(术语)有“傳、註、箋”。

傳:是傳述的意思,指傳述古代經文的文義。

從傳述的內容來看,有的側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詩詁訓傳》。

注:取義貫注,文義艱澀,需要適當地加以解釋纔能通曉,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須貫注纔可通暢。

所以“注”就是詮釋的意思。

“注”,古書又寫作“註”,二者音義同。

箋: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讀書時有所領悟,便用筆標誌在原文的一側,所以註文比較短小、簡約。

它不但註釋經書的原文,亦對原有的註解予以補充和修訂。

疏:亦叫“正義”。

唐代以後出現的一種注釋術語。

不僅解釋原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釋作注。

*注疏体例一.字形上所显示的内容: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的是注疏。

二各家注疏内容排列顺序: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亨的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鄭玄的笺;[疏]字以下的内容才是孔潁達的疏。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阅读的方便,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如果一段之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註后,如果只有一個,疏就放在一個之后,上面的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註之后。

三.疏的內容排列順序: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註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

*《十三经注疏》的基本体例(以孔潁達的《毛诗正义》为例)1.書中有正文和註文,註文包括毛傳、鄭箋、陸德明音義(又叫“釋文”)、孔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古书的注解从时代看: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

王逸《楚辞注》魏晋南北朝: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注》,颜师古注《汉书集注》。

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音张守节《史记正义》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诗经:毛诗郑笺孔疏诗集传(今)程俊英《诗经注析》论语:何晏集解皇侃义疏刘宝楠正义(今)论语集释论语译注左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今)左传译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汉书:颜师古注李白:王琦注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十三经注疏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仪礼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孝经尔雅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二、古注的类型诂、训:解释字词。

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传述的意思。

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毛传;孔传。

“春秋三传”与一般的注释有所不同。

笺:意为“笺识”,补充、订正。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和补充。

后来所谓“笺注”“笺证”只是注解的意思。

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不称“传”而称注。

还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就包括毛传、郑笺。

疏:是相对于“注”而言。

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

如《诗经》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疏”也可称正义,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章句:“离章辨句”的省称,除解释字词外,还分析古书章节句读,串讲文章大意。

比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集解:集解是汇集各家的注解,有时也参以己意,如何晏《论语集解》。

音义: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

也称音训、音诂、音注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曰、为、谓之:一般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被释词放在解释性的话的后面谓:主要用在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的情况下。

犹:往往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或者是以今语释古语,以常用词释非常用词,而含义并不完全一致。

之貌、貌:一般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用来声训,即用与被释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意。

注音:直音;反切;读若、读如;读曰、读为;如字形训—以形说义: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探求造字时的基本意义或解释汉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声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声音线索探求和贯通语义的训诂方法。

它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字(词)。

义训—义训是直接陈述语义不借助于音和形的一种训释方法。

二、古书标点的要求:1. 语句能够讲通,不点破。

2.语意切合原文语境,切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3.符合古人语言表达习惯。

3.古书标点的基本方法1.参考特定词语(P574)虚词例:句首:夫惟;盖;且夫等;句尾:者,也,矣,焉,乎数词例:(见上文)一般顺序词语对话例:曰、云、问、答、言、对等。

注意引文截止的地方。

有的没有前导词,2.参考特定句式感叹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倒装句:姜氏何厌之有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反问句: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固定结构:何以不亦……乎以……为得无……乎所以……者3.参考特定文例:修辞手段中的互文、对偶、排比等,诗歌、散文、骈文的不同特点,语言文化常识等,都可以借助参考。

古文今译就是把古书里的文言文在尽可能保持原来意义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用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古籍整理,继承文化遗产,是训练和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古文今译的标准信:忠实原著--准确达:通达流畅--通顺雅:典雅优美--规范、优美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在正确理解原文和具体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按照原文句子的结构、语序、意义以及言语风格进行翻译。

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这就叫意译。

具体要求1.字词:每个字词力求落实,多直译,少意译。

2.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直译。

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可按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古文中的修辞手段,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第三节古文的翻译并提:在翻译时应分别对应。

委婉:很难直译,可用意译。

4.对于古代文化概念或术语的翻译:一般情况下直接转述有些历史文化专用语比较生僻难懂,就需要加以适当的翻译,或者把它们转换成今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

如:七月流火,八月授衣。

(七月)译文:七月里大火星向西偏了,八月里要为官家作冬衫了。

(火,指二十八宿的心宿,又叫“大火星”,“流”指大火星在天穹上所处位置的变动。

)第五章修辞学习目的:了解古代汉语中基本修辞方式,掌握古汉语中特殊的修辞方式学习重点:互文、合叙、代称、互文学习难点:引用、委婉等修辞: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对言语进行加工,获得良好表达效果的工作。

修辞方式:在修辞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的语言文字加工方式。

也叫修辞方法、修辞手法,通称为修辞格或辞格。

表达效果:委婉含蓄;形象生动;整齐和谐;意味深长(二)古汉语修辞总体特色古汉语修辞是指从汉语有文字记载以来到一直到五四现代汉语这一历史时期修辞现象和修辞规律。

汉语的修辞实践起源很早。

古汉语修辞学成立较晚(三)修辞原则:(1)修辞必须依据特定的言语目的和言语环境。

(2)修辞必须调动有效的修辞手段。

(3)修辞要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追求最佳表达效果。

(四)古汉语修辞方式常见的修辞方式引用、委婉、合叙、代称夸张、比喻、比拟、起兴互文、对偶、排比双关、措置、顶真一.引用1.定义: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语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思想感情。

2.分类1)从引用的内容看:引言、用事引言:引用典籍中的文字或者引用格言、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用事是指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神话寓言等。

2)从引用的方式上看:明引、暗引。

明引:说明引文出处,或者交代故事来源,指明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姓名,因而比较明了。

暗引:不指明出处,将引文或故事暗含在诗句当中。

3.表达效果(1)增强说服力。

(2)使文章典雅精练,委婉含蓄。

4.相关问题:化用、蹈袭与割裂:化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蹈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割裂: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王勃·腾王阁序》)分析下列句中的引用,并指明类型,理解其意义。

二、委婉1.定义:古人在行文表达的时候,不把要表述的思想内容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识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使听者透过字面体会到说话人的本意,这就是委婉。

也称婉曲、曲达、含蓄、婉转等。

2.分类:(1)谦敬语:自谦语:仆、愚、小人、不才、寡人等表敬语:陛下、执事、足下、令尊、令堂、令爱等(2)避讳语:避粗俗:把上厕所称为“更衣”(《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

避忌讳:主要是忌讳说病、死、年龄以及长者、君主的名字。

关于死:晏驾,捐馆舍;填沟壑,山陵崩,百岁后弃天下弃堂帐:启手足:升遐:迁神“物故” “长眠”,过世 “不在“就木” “归土”仙游” “天然不逐”关于病:负薪之忧。

,采薪之忧违和。

关于年龄小:富于春秋关于告老还乡:乞骸骨,关于名讳是指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

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

(1)国讳(公讳)赢政:政月-正月(3)迂回语:言在此而意在彼,用冠冕堂皇的话表示不容置疑的命令或敌对情绪。

4.效果:好处:避免粗俗,使语言典雅含蓄避免针锋相对,使人容易接受不同意见语言求新求异缺点:表意不够直接明确,滥用委婉易使文章拐弯抹角、矫揉造作,或语焉不详、晦涩难懂5、比较以下是否属于委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不直言三、代称1.定义:事物本有自己的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2.类型:(1)以事物的特征、原料代事物。

(2)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3)以人的职务或地方代称人:如韩昌黎、王临川、曾南丰(4)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或者以数量代物品。

昌明:蜀地名,唐代属绵州,其地产茶。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诗文“套路”①战争、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等.②书信:鸿、雁、鲤鱼、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简、札、尺牍等.③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等。

④马(或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⑤太阳:羲和、东曦、金乌、金盆等。

⑥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姬娥、嫦娥、婵、银阙、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花等。

⑦时光:鸟、兔、漏、箭等专名代通名例扁鹊:神医的代称。

伯乐:擅于发现人才和启用人才的人的代称。

东郭先生:无真才实学,滥竽充数的人的代称。

红娘:男、女婚恋介绍人的代称。

花木兰:巾帼英雄的代称。

桀、纣:荒淫暴虐、残暴无道君王的代称。

柳下惠:坐怀不乱君子的代称。

鲁班:能工巧匠的代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