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1、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积累、批判、创新2、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1)哲学方法2)专项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方法)3)横向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4)具体方法4、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1902-1977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提出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即控制分析、传播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术》。
2)勒温(1890-1947年)美籍犹太人,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著有《群体生活的渠道》3)霍夫兰(1912-1961年)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者,他将心理实验法带进了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效果,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主要针对传播效果、宣传、说服性进行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年)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著有《人民的选择》,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传播效果及机制研究),“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5)李普曼(1889-1974年)德国犹太人,著有《舆论学》,提出拟态环境及刻板印象概念。
5、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传播学的优越性、适应性及伸缩性)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6、传播学的研究趋势:1)鲜活化趋势(新的学说和观点以及分析丰富多彩)2)融合化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自独立的母体、主干学科相互融合)3)科学化趋势(积极探索传播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4)操作化趋势(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分支化趋势(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6)本土化趋势(迎中有拒,拒中有迎)7、传播的五种概念(即五说):1)共享说(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2)影响说(传播是影响受传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传播是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4)互动说(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5)过程说(传播是传递信息、思想及观念的过程)8、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总结和解释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知识点。
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和关键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现象、分析媒体角色以及思考其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首先,在“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部分,我们将概括国内和国外新闻传播史中的重要要点。
然后,在“3. 解释说明中外新闻传播史要点”部分,我们将对这些要点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影响。
最后,在“4. 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读者深入探讨。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框架,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历程和关键事件。
通过本文所呈现的概述和解释说明,读者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对媒体与社会关系、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传媒产业演变等方面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新闻传播史对我们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做出有益的决策和行动。
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2.1 国内新闻传播史要点:国内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通讯方式,如信鸽传递信息、火焰传递信息等。
然而,现代国内新闻传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重要阶段:- 中国最早的新闻发行机构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都察院”,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新闻机构始于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
- 新闻纸媒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创办了《北华捷报》,成为中国第一份现代报纸。
- 中国第一份由政府主办的报纸是1902年创办的《京报》。
- 新闻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党派刊物和独立媒体。
- 建国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时期,所有中文媒体被国家控制,并服务于党和政府宣传目标。
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最终版.docx

最终版打印出的讲义上还有增补A.传播学兴起的原因:(根据题目回答客观/主观原因)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客观原因:媒介:这个时期的美国,大众报刊己经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美国成为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成为各界急迫而重大的课题。
政治:从美国建立前后起,报纸(再加上后来的广播、电视)就被纳入美国的政治机制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总统大选,塑造政治形象等。
战争:战时更离不开媒介対民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世界各地社会变革的产生,使得对媒介的研处更具紧迫性、重要性。
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扶持,媒介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滋养,竟争性媒体为了更好地经营和发展,需要对媒介的传播效果和技巧进行研究,从而推动传播学发展。
社会: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利弊都得到充分显露,要求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他:与传播学有衔接点的社会科学为传播学提供基础;逃亡美国的欧洲学者推动传播学的发展。
主观原因: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H・D•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徳、卡尔•霍夫兰,这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卩4大奠基人。
除此之外,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B.传播学重要人物及其理论贡献拉斯韦尔:他出版了《世界大战屮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屮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他最早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川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提出5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o 这个模式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研究群体动力学,将群体研究纳入传播学研究领域,提出“场论”,研究了社会网络的传播结构。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学期知识点第一章1、施拉姆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扩散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BR>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经过符号中介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行为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过程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系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3、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4)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4、社会信息系统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5、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1、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3、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4,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5、再现的媒介系统。
再现的媒介系统-部分依赖机器(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
传方需使用机器?)6、三金工程-----信息系统工程-金桥/金卡/金关7、麦克卢汉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8、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章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古登堡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界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3、符号与意义,在人类传播中,任何符号都与一定的意义相联系。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意义具有多变性4、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第四章1、传播过程的构成5要素(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两者可以转换(3)讯息-受传双方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连接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纽带(5)反馈-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获得反馈是传者的目的,发出反馈是受者能动性的体现2、拉斯维尔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3、传播过程的三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是传播双方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各环节和要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体现为一环扣一(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特点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结构4、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中国传媒大学22春“广告学”《广告学概论》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2

中国传媒大学22春“广告学”《广告学概论》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策划不一定需要目的,可以自由畅想。
()T.对F.错参考答案:F2.怎么理解广告对象的三重角色,请结合实例说明。
参考答案:广告对象的三重角色都对人们如何接受广告讯息、如何受到广告影响产生重要的作用,因而只有把握广告对象三重角色各自的内涵,才能完整地理解广告对象。
广告对象首先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而存在,而“社会人”是广告对象最为基本的角色。
其次,广告对象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目标,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而广告为作为营销组合的要素而存在,因此“消费者”是广告对象的核心角色。
再次,广告是一种传播活动,广告对象是广告传播的目标,“传播的受众”是广告对象的又一角色,因为这一角色是因广告的传播本质而进入广告对象的角色群之中的,所以我们称他为“广告对象的延伸角色”。
比如,某品牌新推出了一款全新升级的幼儿奶粉,在进行广告活动之前需要考虑广告对象的三重角色。
作为社会人,奶粉购买的决策者的妈妈生活在怎样的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其社会角色和彼此相联系的心理和行为又是怎样的,这些都需要考虑,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基本性的决定作用。
作为消费者的幼儿,需要的是安全,满足其成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的奶粉,基于消费者角色的需求考虑,产品的买点之一就是像母乳一样安全又有营养的奶粉。
作为媒介受众,奶粉购买者的妈妈对媒介有其特定的媒介接触心理、接触行为和接触习惯,比如宝宝树等母婴论坛,可将目标购买决策者集聚的论坛作为投放广告的渠道之一。
3.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A、广告费用B、广告效果统计分析C、广告收益D、广告效率参考答案:B()的发展促进了广告代理制的诞生。
A.报刊广告B.广播广告C.户外广告D.交通广告参考答案:A5.()所著的《消费社会》从社会整体的层面剖析了消费、广告等对社会的影响。
A.大卫·波特B.麦克伯德C.鲍德里亚D.大卫·奥格威参考答案:C6.我国最早使用“广告”一词来指称现代意义上广告活动的人是梁启超。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期末知识点总结1.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2.口语最早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
3.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非人自带的)4.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5.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6.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7.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
8.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9.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字面意思;暗示性意义,即符号的引申意义。
10.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11. 赋予奢侈品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就是意义的交流。
而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而商家作为传播者赋予奢侈品的意义便是商家与客户作为受众之间精神内容的交流,商家不想与客户只是认为他们之间是金钱利益关系而是以情感的意义从而引起客户的情感共鸣,凝聚受众的向心力,是受众更加依赖和信任传播者,从而达到商家销售更多商品获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12.拉斯韦尔的“5w”模式:①who ②says what ③In which channel ④To whom ⑤ With what effect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因为他没有提供反馈渠道。
)13.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4.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15.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本文旨在总结传播学概论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学科,涵盖了广告、媒体、公关等多个领域。
正文1. 传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传播学研究信息的传递、传播和接受过程,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流动和影响。
•传播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沟通机制,促进有效信息传递和交流。
2.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信息:传递或交换的各种符号、观点、想法等。
•媒介:传播信息的渠道,比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受众:接收和理解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传播过程: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包括编码、传递、解码等环节。
3. 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模型•传统线性模型: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单向传递模式,如拉斯韦尔模型。
•双向模型:强调接收者对信息的反馈和影响,如媒体效应研究中的媒介-使用与满足模型。
•多步流程模型:考虑信息传播的多个阶段和环节,如多步流程理论。
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研究探讨媒介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利用和满足模型: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程度对受众决策与行为的影响。
•感知理论:媒介对受众感知的影响,如选择性暴露、注意和记忆。
•媒介心理学:研究媒介对受众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如刺激反应、认知色彩等。
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人际关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强关系和弱关系: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对信息流动的影响。
•六度分隔理论:任何两个人之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建立联系。
结尾•通过本篇文章,我们简要了解了传播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理论。
•传播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信息传递的规律,有助于有效传播和理解信息。
•希望本文对读者了解传播学有所帮助,激发对传播学的进一步学习兴趣。
4.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收集受众的意见和反馈,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实地观察:观察受众在实际场景中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探索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环境控制变量,揭示媒介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完整版)传感器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必过.doc

国家标准对传感器定义是:
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
以上定义表明传感器有以下含义:
1、它是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构成的检测装置;
2、能按一定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电信号输出;
3、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
按使用的场合不同又称为:变换器、换能器、探测器
1.1.2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电路三部分组成:
图示 :被测量---敏感原件-----转换原件----基本电路-------电量输出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电位器式压力传感器
1.1.3传感器的分类
第一章传感器概述
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号, 将这些信号传送给大脑, 大脑把这些信号分析处理传递给肌体。
如果用机器完成这一过程, 计算机相当人的大脑, 执行机构相当人的肌体, 传感器相当于人的五官和皮肤。
1.1.1传感器的定义
广义: 传感器是一种能把特定的信息(物理、化学、生物)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的输出器件和装置。
1) 按传感器检测的范畴分类:生物量传感器、化学量传感器、物理量传感器、
2)按输入量分类:速度、位移、角速度、力、力矩、压力、流速、液面、温度、湿度
3)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分类:模拟传感器数字传感器
4)按传感器的结构分类:结构型传感器、物性型传感器、复合型传感器
5)按传感器的功能分类:智能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单功能传感器
差!
入信号按正弦 化 ,分析 特性的相位、振幅、
率, 称 率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四大文明之一,跟埃及、巴比伦、印度及希腊文明不同,是唯一延续到现代,且从未中缀过的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以研究“人际关系”、“怎样做人”为主旨的文化。
因此,相对古代西方神本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特点:第一,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但沒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神学也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威地位。
中国没有教皇、没有宗教裁判所。
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
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不是神。
第二,崇尚群体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先公后私,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不可胜记。
《礼记》中说:“天下为公”。
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苏辙说:“不以私爱害公义。
”顾炎武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注重平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均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倡导:“过犹不及”。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里的“均”不是平均、均匀的意思,而是“均衡”的概念。
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人信服。
孔子特别反对士大夫“超标”享受的僭越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
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到平衡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
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
这些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均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
第四,自强不息、开放兼容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刚健立身,自强不息。
刚健自强,奋发有为,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惟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自立。
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公”(《道德经》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
《易传》又说:“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卦》)君子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以丰富自己。
鲁迅称赞汉唐两代人“闳放”,也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人敢于、乐于吸收外来的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吸收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就是一个很好的1.孔子生平与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他的祖先是殷人后代,宋国的贵族,因在上层政治斗争中失败,流亡于鲁国,父亲做过鲁国的小官。
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立了儒家学说首先,它注重人的因素,主张“仁者,爱人”。
第二,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关注社会问题。
第三,希望实行“仁政”,一定的民本主义色彩。
第四,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
第五,提倡“中有”、“中和”,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2)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奋力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
孔子作为从贵族阶级没落而来的下层的“士”,他首先揭起私学的旗帜,招收弟子,推动了学术下移。
孔子的思想初步形成以后,他的一生都在为宣传和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努力。
(3)整理了古代文化遗产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对象主要是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诗》、《书》、《礼》、《乐》,主要在于重新编订。
孔子赞《易》,阐发其中的哲理,《易传》为孔子所作。
至于《春秋》则为孔子所作。
2.孔子的基本思想(1)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解释,仁者“爱人”,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这决定了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
第一,仁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第二,仁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悌”是仁的开始和基础。
第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内涵。
第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的“仁”所指的“爱人”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爱,讲求尊尊与亲亲。
(2)孔子的礼制思想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弑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糟得很的大乱局面。
孔子认为要制止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动。
他非常强调的“正名”,就是要使人人都明白自己在社会之网中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不超出由“名份”规定的“度量”范围,从而消除争乱。
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3)孔子的认识论思想推崇学而知之。
孔子强调以知(智)为认知手段,诱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
孔子承认人的先天素质有差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非常重视耳目见闻,认为它是知识的可靠来源。
1.孟子生平及其事迹孟子是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
孟子的祖先是鲁国公族“三桓”中的孟孙氏,到孟子时代,孟孙氏已经衰落下来。
“孟母三迁”他的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形成了“思孟学派”。
孟子的一生与孔子相似。
经过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孟子在后来便开业授徒了。
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
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
由于孟子的宣扬,战国时的儒学才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
正因如此,后世的学者十分推崇孟子,南宋的朱熹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
2.孟子的基本思想A.性善论:仁学的心性学根据恻隐之心孟子从人的心灵深处探究“仁”的心性学根据。
他并没有满足于一般地讲“爱人”,而是透过“爱人”的表层现象,深入到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进行探讨。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
“不忍人之心”孟子也叫做“恻隐之心”。
除此以外,孟子认为人人生来都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恭敬B.“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说孟子认为,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
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这是说,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
“尽心”也就是“思诚”。
“诚”的中心内容是“善”,“思诚”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要“明乎善”。
他说:“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所以“思诚”或“诚其身”,也就是“尽心”,也就是要恢复和保持“良知”、“良能”。
C、“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孟子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还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
民本主义:孟子首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
其一,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其二,听政于国人;其三,与民同乐。
1、老子的生平根据《史记》等比较可靠的典籍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2、老子的宇宙观老子创立的学派之所以称为道家,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从“道”的眼光和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
“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宇宙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世界上最大的有形之物莫过于天和地。
但在老子看来,天和地也是可以感知的、有生有灭的,同样也不能作为万物的最后根源。
只有永恒的、绝对的“道”才有资格作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的最后根源,所以老子也称“道”为“万物之宗”和“天下母”。
万物都是“道”创生的,“道”是万物之本源。
可见,“道生万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这里的“有生于无”中的“无”并非“虚无”,而是“有”出现之前的孕育、萌生状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
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
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道”既是万物之母,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2)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则取法于“自然”。
其实这里说的是,不仅“道”要效法“自然”,天、地、万物、人所要效法也是“自然”。
这就是说,“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并不想有所“为”,然而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里面隐含着老子思想中的一个深层观念,那就是:自然的便是最尊贵的,自然是最高的价值,也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
“道”创造和成就万物并不含有目的性,从不将万物据为己有而宰制之,也不试图得到回报,所以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里的“不有”、“不恃”、“不宰”都是说明“道”没有占有的意欲,“道”只是辅助万物的生长,即所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的这样一种品德,就是“玄德”,即最高的品德。
3、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辩证法最著名的命题就是“反者道之动”,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1)“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