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合集下载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分享
分享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婴幼儿不与人分享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婴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二是家庭教育不当.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VS
道德概述
道德和品德
(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用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与行为。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个体遵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或倾向。(2)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其发生、发展服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体的存亡和好坏为转移。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依附于具体存在的个人,服从个体心理的发展规律,也服从社会的发展规律。(3) 二者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在个体上的反映和表现,是道德内化的结果。(4)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
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抚养者要为婴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次,家长应满足婴幼儿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中的各种需要,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产生;再次,家长还应帮助幼儿注意观察和实践人际互助,逐步向幼儿渗透交往规则。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目 录
CONTENTS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同伴接纳分类标准
生日小狗故事
故事描述了母子之间的互动,一位妈妈故意错误地告诉 儿子将会收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因为她想给他一个惊喜。 接着,在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儿子发现了他真正的生日礼 物。后来,奶奶问妈妈孩子是否知道他真正的生日礼物(二 级未知问题),以及孩子认为他将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二级错误信念问题)。
两维

眼动实验发现,单人成语第二个字的总阅读时间显著长于物理成 语;随后,互动成语前三字的凝视时间显著长于单人和物理成语。脑 电实验发现,在成语呈现后500~700ms,解读单人和互动成语诱发的 额 区 晚 期 正 成 分 (LPC) 平 均 波 幅 显 著 大 于 解 读 物 理 成 语 ; 之 后 在 700~800ms,解读互动成语诱发的额中区LPC平均波幅显著大于解读单 人和物理成语。眼动注视模式和脑电证据共同印证了理解单个他人的 心理与理解多人的互动心理存在时间和强度上的差异。相对于物理表 征和单人心理的加工,理解更为复杂的互动心理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 和更强的神经活动。
二级错误 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 为
同伴接纳

是否与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条件下一致?
探讨问题二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
重要性?
同伴接纳

(年龄因素)对其预测作用?
二 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 中班、大班的116 名儿童作为被试,有效被试113人。包括男孩62名, 女 孩51名, 年龄分布在40个月到79个月之间, 平均年龄为59. 7个月。根据 3—6岁中点5岁1个月,把被试分为两组:年长组(5岁以上组,N=57)与年幼 组(5岁以下,N=56)。 (二)研究工具 1.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测量 采用了Sullivan,,Zaitchik等人设计的测量 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新故事( new story)范式,“生日小狗故事”和 “小画书故事”。 2.同伴接纳的测量 Coie和Dodge的“两维五组的”方法。 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评定 采用陈欣银等人设计的儿童行为量表(CBCL教师版)中的亲社会因子来评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

如:同情、关心、谦让、互助和共享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游戏对小儿心理发展的意义: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因此,游戏是小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发小儿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并且可使小儿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小儿全面发展。

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而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动作,模仿性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

一、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二、满足好奇心的需要。

三、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四、满足幼儿自我肯定的需要。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把学习型组织的技能要求归结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受此启发,笔者将学习、实践、培训、合作、研究称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项修炼”。

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学习是源泉,利于更新思想,提升教育理念,实现自我超越;实践是根基,利于转变行为,革新工作方式,改善心智模式;培训是捷径,利于获取指导,拓宽视野领域,建立共同愿景;合作是外力,利于交往互动,开展深度汇谈,整合团体智慧;研究是动力,利于系统思考,敏锐洞察渐变,推进整体改革。

这“五项修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教师只有通过“五项修炼”才能快速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主要是指幼儿园教师从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的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

其本质是:第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是研究者。

第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条件是对幼儿教育、幼儿园尤其是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

摘!要!采用, 新故事对来自两所幼儿园的( 探查了这一阶段儿 $ $名 $ !/ 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进行了测查! 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但是儿童对于二级 #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二级未知知识! 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 !年 ! /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对于信念问题的错误回答主要基 ! 于一级推理! 相当一部分的/岁儿童能够基于二级推理对信念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 发展不是一个全或无的过程! 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心理理论! 二级未知! 二级错误信念& 分类号!M J # #
) ) ( ( $ % $ ! ! &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 ! 知( 虽然儿童心理
理论的发展水平因社会经验和测查任务的不同而有 所变异! 但是一般来说! 儿童在#岁左右能够达到对 错误信念的认知& 然而! 这些研究仅探讨了儿童对 于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I 描述个 @ O : @ O等人指出! 体对真实事件的思考 " 一级信念 # 对于解释他们与 物% 与人之间的互动固然起关键作用! 但是并不能充 分揭示社会互动的本质 展的研究早已表明
$ ! K !
$ ! J !
心!!理!!学!!报
$ /卷
) ( / 的结果( 但是他们发现! 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 !
认识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学前期作为儿童二级错 误信念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对于这一阶段个体二级 错误信念认知发展状况的考察! 能够为我们提供儿 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生发展以及儿童心理理论 的纵向发展状况的有价值的信息& 鉴于此! 本研究 旨在采用 1 新故事 ! 探讨我国 C T 8 9 9 8 7 :等人设计的 , 学前儿童获得,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关键年龄及其 发展&

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

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

本科毕业论文(2016届本科毕业生)题目: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学生姓名:张月荣学生学号:12034003学院名称: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张珊珊二零一六年五月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引言 (1)1文献综述 (2)1.1核心概念界定 (2)1.1.1亲社会行为 (2)1.1.2儿童亲社会行为表现 (2)1.1.3禁止性行为 (2)1.1.4儿童禁止性行为表现 (2)1.1.5儿童道德情绪归因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2)1.2.2对婴幼儿早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2)1.2.3助人行为的研究 (3)1.2.4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 (3)1.3以往研究不足 (4)1.4问题提出 (4)1.4.1研究目的 (4)1.4.2研究假设 (4)1.5研究意义 (4)1.5.1理论意义 (4)1.5.2现实意义 (5)2研究方法 (5)2.1研究对象 (5)2.2研究工具的设计 (5)2.3研究程序 (6)2.3.1量表测量 (6)2.3.2确认基线水平 (7)2.3.3亲社会道德困境故事 (8)2.3.4禁止道德困境 (9)2.4.实验假设 (9)3结果分析 (10)3.1儿童亲社会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10)3.2儿童亲社会行为在不同需求水平上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10)3.3两样本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1)3.4简单愿望故事对亲社会情境故事的回归分析 (11)3.5简单愿望故事对禁止性故事的回归分析 (12)4讨论与建议 (12)4.1讨论 (12)4.1.1亲社会行为在性别和需求水平上的差异 (12)4.1.2简单愿望故事对亲社会行为和禁止性行为的预测作用 (12)4.1.3建议 (12)4.1.4不足之处 (12)5结论 (14)参考文献 (15)附录一:实验图片 (17)附录二:故事及问题 (19)附录三:数据 (22)致谢 (28)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摘要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探讨问题二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
重要性? 同伴接纳
(年龄因素)对其预测作用?
二 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 中班、大班的116 名儿童作为被试,有效被试113人。包括男孩62名, 女
孩51名, 年龄分布在40个月到79个月之间, 平均年龄为59. 7个月。根据 3—6岁中点5岁1个月,把被试分为两组:年长组(5岁以上组,N=57)与年幼 组(5岁以下,N=56)。
(二)对不同年龄组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两类 矛盾的影响模式。本研究者认为5岁以下儿童对于 二级心理状态认知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但 却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
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空城计 学校
小红帽 社会交往
思考
1.实验中采用的材料以及整个实验范式可以进一步优化。对于我国心们心理学中国化必须要做的。
(二)研究者发现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高的儿童会表现出 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控制年龄效应之后,两者之间不 再存在显著关联。
(三)分析结果表明:在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还是在二级 错误信念认知水平上,它们都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正向关 联。
对探讨问题二的回答:
(一)本研究发现,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相比,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2)期望―违反任务:与预期观看任务相同,婴儿也是观看类似的 故事表演, 不同的是, 当演员再次出现时, 此时有两种实验条件, 一种是 演员去玩具原来的位置找, 另一种是演员去玩具现在的位置找, 观察被
试注视演员所寻找的位置的时间。如果婴儿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注视 的时间比第二种实验条件下短, 那么说明婴儿能够理解他人的错误信 念。反之, 则表明婴儿不能理解他人错误信念。

发展心理学一些重要的有关的年龄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一些重要的有关的年龄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一些重要的有关的年龄知识点母亲印刻与敏感期: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10岁前外语学习的关键期;5岁前音乐学习的关键期;10岁前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期;2-3、5-6岁是儿童掌握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岁):口部类型人格障碍;约6个月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从出生到六个月,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肛门期(1-3岁):肛门人格障碍;性器期(3-6岁):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3岁以后所谓的“性生活”;潜伏期(6-11岁):自居作用;生殖期(11至13岁开始:固着和倒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个发展阶段,解决八对矛盾婴儿期(0-2):基本的信任—不信任;体验希望儿童早期(2-4):自主感—羞怯、疑虑:体验意志学前期(4-7):主动感—内疚感;体验目的学龄期(7-12):勤奋感—自卑感;体验能力青年期(12-18):同一感—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合法延缓期成年早期(18-25):亲密感—孤独感;体验爱情成年中期(25-50)繁殖感—停滞感;体验关怀老年期(50—):完善感—厌倦感体验智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建立“客体永久性”——9-12个月;前运算阶段(2-7):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2):形成具体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守恒--可逆) 一般认为8岁达到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2—15):形成抽象思维能力胎儿生长阶段胚种阶段(0-2周)第一次分裂在合子形成36小时后;合子形成13天左右胚胎圆盘开始分化三层;胚胎阶段(3-8周)关键期3-4周开始形成神经系统;4周末心脏泵血同时有心跳;8周末“人样”;“骨化”胎儿阶段(9-38周)10周可区分性别(男婴阴茎形成);13周开始无条件反射形成;13-16女性生殖器官形成;第四个月母亲感觉胎动;17周开始清醒与睡眠,开始新陈代谢;25-28早产存活率50%;29-32早产存活率85% 约266天胎儿降生婴儿期(0-3岁)新生儿(0-1月)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儿童心理的发生感觉的出现标志儿童心理的发生:新生儿的偏视与偏爱的研究;新生儿的感觉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研究婴儿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㈠大脑形态的发展:⒈脑重增加:0-1岁:390g~660g(成人的50%);3岁:950g (成人的60%);15岁:1400g(成人的95%)和林书不同婴儿期(1-3岁)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⒉大脑皮质的髓鞘化2岁时白质已基本髓鞘化大脑机能的发展⒈脑电波——α波的出现标志婴儿脑成熟;5个月已出现脑电活动⒉大脑皮质——弥散向集中发展;皮质兴奋强于抑制;⒊大脑单侧化——单侧化是渐进的过程;单侧化是恒定的过程5岁以前大脑的损伤不会造成言语功能的丧失婴儿认知的发生发展感觉的发展:嗅觉、味觉味觉感受器胚胎3个月开始15周已成熟;嗅觉胎儿7、8个月视觉胎儿中晚期4、5个月;6月以前具有立体觉(3.5个月);4个月颜色偏爱;听觉5、6个月胎儿已建立听觉系统触觉胚胎2个月第49天胎儿已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4个月以后有够物行为知觉的发生发展颜色知觉;4个月颜色偏爱;图形知觉;3个月可分辨简单形状;8、9月以后获得形状恒常性;4月以前大小知觉恒常,6月以前婴儿能辨别大小深度知觉&空间知觉——视涯试验6月或者3月;2-3月保护性闭眼反应;3岁儿童可辨别上下方位知觉常性8、9月以后获得形状恒常性;4月以前大小知觉恒常客体永久性9-12月婴儿注意的发生1-3个月偏向曲线等不规则图形婴儿记忆的发生发胎儿时期产生前言语阶段(0-1岁)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妊娠中后期(5-8月)母亲语音的偏爱新生儿期(0-1月)声音定位母亲语音的偏爱对成人语音的“同步反应”发音游戏期(2-3、4月)发音游戏互相模仿辨别清浊辅音——获得语音范畴知觉能力语音休修正期(5-8、9个月)学话萌芽期(9-12个月)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吴天敏和许政援) 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多音节阶段(4--8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卡普兰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哭叫”(0—1个月)、“唧唧咕咕”(1—5、6个月) 、“咿呀学语”(6—10个月)、“标准化言语”(11个月)朱曼殊、张仁俊0-4个月单音节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11-12个月学话萌芽阶段前言语交流的发展:婴儿9个月原始祈祷、原始陈述——有目的有计划的交流;9个月——工具性行为的仪式化——交流约定性婴儿最早可以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指代关系的词语标志言语的发生(9-11个月)。

(幼儿学前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幼儿学前教育)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亲社会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开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根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的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助于幼儿今后更好的习惯社会,也有利于学校素养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

因此,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阻碍因素及培养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亲社会行为定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关心或打算关心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2.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一岁之前,儿童能够对别人微笑或发声,这表达了儿童最初的一种友好倾向。

能够说儿童在1-2岁时就表现出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比方,3个月的飞飞和翔翔是一对双胞胎,一天,飞飞因为尿湿了开始哭泣,紧接着翔翔也开始哇哇大哭。

妈妈手忙脚乱的帮他们换尿布,才觉察翔翔全然就没有尿湿,他只是因为飞飞的哭泣而哭泣。

2岁时,儿童越来越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别人看,或者送给别人玩,有时候拿着自己的玩具参加他人的活动中,有时候关心妈妈做些简单的情况。

尽管这时的儿童专门难弄清别人遭受困境的缘故,但他们却明显的表现出对处于困境的人们的关注。

看着哭泣的同伴,他们会妈妈走进并轻轻拍拍同伴。

会给弄伤手指的母亲拿来创可贴。

2岁以后,随着儿童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会进一步开展。

他们会逐渐的依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关心行为。

比方,5岁的欢欢和佳佳在一起玩玩具,欢欢不小心碰到了自己搭的玩具,之后心情不行,开始不讲话。

这时佳佳会觉察并抚慰欢欢,并和他一起搭玩具。

3.阻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开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响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刚认为巧克力 在柜子里哈
小刚
小美
一 问题提出
(一)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成为认知发展研究中的一
个新的最为活跃的领域。
2.心理理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儿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发
展,因而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Slaughter,Flavell)

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空城计
小红帽
学校
社会交往
思考




1.实验中采用的材料以及整个实验范式可以进一步优化。对于我国心 理研究者来说,探索自身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无疑是非常 重要的,也是我们心理学中国化必须要做的。 例:王益文,郑玉玮,沈德立,崔磊,闫国利.(2012).解读成语中的他人 心理与互动心理:来自眼动和ERP的证据.心理学报,44(1),100-111. 2.实验中采用的任务生态化程度不高,并不能很好的测量儿童以及其 他年龄段主体心理理论的发展。例如在不同情景(压力、情绪等)下 儿童心理理论的运作情况。 3.研究方法应多元化,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互比较与验 证。
年长组SP 3.27*
二级错误信念
亲社会行为
0.10
0.30*
0.11
年幼组 SP 二级错误信念 0.27* 0.11 总体上表明,亲社会行为可能是影响儿童同伴接纳水平的更为重要因素。对 3.38 * 于年长组来说,亲社会行为可能是影响儿童同伴接纳水平更为重要的因素。 亲社会行为 0.17 对于年幼组儿童来说,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可能是影响儿童同伴接纳水平更为 重要的因素。
三 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之间 的相关分析
变量 年龄 信念认知 社会选择 社会影响 亲社会行为 年龄 1.00 0.54*** 0.04 -0.10 0.23* 信念认知 社会选择 社会影响 亲社会行为
1.00 0.18 -0.07 0.23*
1.00 0.05 0.26**
1.00 0.05
1.00
注:*p<0.05,**p<0.01,***p<0.001
控制儿童年龄的情况下,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相关不 再显著;社会选择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仍然保持显著正相关。
(二)儿童社会选择性的多重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儿童错误信念认知与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程度的相对 重要性, 运用ENTER法,进行多重回归分析 因变量 自变量 标准β R² (校正后的R² ) F 总体SP 5.01** 二级错误信念 亲社会行为 0.12 0.24* 0.08

心理理论: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 如愿望,信念,感知觉,情绪,需要和意 图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 性的预测和解释。
一级信念:个体对真实事件的思考 例如:小美认为巧克力在柜子里。
嘿嘿,巧克力在柜 子里。
二级信念:对他人关于另外一个人的信念的推断
或认知! 例如:小美认为小刚认为巧克力在橱子里。




对探讨问题二的回答:
(一)本研究发现,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相比,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二)对不同年龄组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两类 矛盾的影响模式。本研究者认为5岁以下儿童对于 二级心理状态认知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但 却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联合注意:联合注意(joint attention)是指个体追随他人的注 意, 而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注意同一物体的过程。 1.反应性联合注意:指婴儿根据他人的注视和姿势而注意同一个物体 2.主动性联合注意:是指婴儿利用自己的姿势、眼睛接触使他人注意 某个物体、事件或者他们自己。 (二)情绪理解:指对情绪加工过程有意识的了解,或者对情绪如何起 作用的认识。 (三)意图理解: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同样的动作可能会有不同 的原因, 只有理解行动者的意图才能真正理解动作的意义, 因此, 意图 理解是获得心理理论的第一步。 (四)愿望理解:
3.社会认知因素和社会行为因素在儿童同伴关系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以
及相对重要性是近年来社会性发展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4.近年来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儿童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但
都是基于对儿童的一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分析,而对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与儿童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模式尚不清楚。
探讨问题一
三者是否 存在的回答:
(一)本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选择性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 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者发现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高的儿童会表现出 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控制年龄效应之后,两者之间不 再存在显著关联。 (三)分析结果表明:在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还是在二级 错误信念认知水平上,它们都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正向关 联。
(三)儿童社会影响力的多重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儿童的社会影响力对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的回归不显著。
(四)不同同伴地位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
分析发现:1.受欢迎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得分显著高于被拒绝儿童和有争议儿童 ,和被忽视 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之间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 2.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受欢迎儿童的亲社会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同伴地位的儿童。
二级错误 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 为
同伴接纳

是否与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条件下一致?
探讨问题二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
重要性?
同伴接纳

(年龄因素)对其预测作用?
二 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 中班、大班的116 名儿童作为被试,有效被试113人。包括男孩62名, 女 孩51名, 年龄分布在40个月到79个月之间, 平均年龄为59. 7个月。根据 3—6岁中点5岁1个月,把被试分为两组:年长组(5岁以上组,N=57)与年幼 组(5岁以下,N=56)。 (二)研究工具 1.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测量 采用了Sullivan,,Zaitchik等人设计的测量 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新故事( new story)范式,“生日小狗故事”和 “小画书故事”。 2.同伴接纳的测量 Coie和Dodge的“两维五组的”方法。 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评定 采用陈欣银等人设计的儿童行为量表(CBCL教师版)中的亲社会因子来评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