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_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为例

合集下载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苗族的银饰不仅是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且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有化、多元化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体系。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服饰总况、银饰加工等方面介绍苗族的银饰文化。

一、历史渊源苗族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苗族银饰按照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银饰特征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1.1以大为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讲究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在美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是穿戴者的财富象征。

1.2以重为美苗族银饰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而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令人叹为观止。

1.3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1.4不变中求变苗族银饰讲究变化,这一点也是在追求大、重、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多种求变,衍生出更多的外形美。

三、加工工艺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手工操作。

苗族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加工流程非常复杂,往往一件银饰多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银饰的外在形式上,苗族银匠会更根据本系的传统惯和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项技艺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他们传统工艺的
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精湛,包括锤揲、錾刻、搂花纹、搓丝、打磨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

这些银饰被广泛
应用于苗族的服饰、头饰、颈饰、手饰等,它们不仅体现了苗族人
民的审美观,也承载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也是一项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国内外
游客提供了独特的纪念品。

许多苗族银饰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了贵州文化的代表和传播者。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贵州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苗族银饰制作工坊、开展技艺传承培训、推动旅游开发等。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传统工艺,也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极高商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体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的魅力。

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开发银饰是苗族人民的艺术三件宝之一,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淳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千百年来,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

在中国501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列入其中。

去年11月,在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凤凰苗族银饰文化节”,来自湖南、贵州、北京等省市的20个代表队的银饰穿戴比赛,把苗族银饰文化推向高潮。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重庆、广西、海南等省市区,人口890多万人。

由于分布很广,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构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以丰厚的文化意蕴和高超的工艺美术被称为“服饰史书”。

湘西州苗族服饰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其中苗族银饰是最负盛名的,是整个苗族服饰中最精美的华章!苗族普遍喜戴银饰,男女皆然,以青年妇女为最。

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

”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

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

苗族银饰真实地装载着苗族历史、经济、文化与艺术,客观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

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浓缩苗族银饰是苗族历史的折射。

远古时代,苗族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悲壮的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大迁徙,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就是一幅幅苗族先民开拓疆土、创造家园的不朽画卷。

带有明显支系标志的苗族银饰,详实地记载了苗族各支系的发展与变迁。

在苗族民间流传这样的俗语:“要知古今有何难,看看服饰就知全”。

古时,长江中下游水乡盛产水牛,而湘西苗族正是从水乡迁来。

湘西、黔东和黔北苗族地区把水牛头高挂在中柱上祭祷,吹牛角号、喝牛角酒遍及苗乡。

浅谈黔东南苗族银饰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浅谈黔东南苗族银饰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浅谈黔东南苗族银饰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摘要:黔东南的苗族同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

黔东南银饰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漫长的历史流程,经由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图腾崇拜、以及艺术传统,形成了黔东南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苗族银饰文化。

银饰文化作为民族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产生、造型上和民族服饰一样,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的产生,形成了多样化的银饰文化,本文就苗族的民族银饰文化及苗族银饰的审美意蕴进行探讨。

关键词:苗族银饰文化审美意蕴Abstract:The Miao Qiandongnan compatriots have a long history,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reating its own national culture brilliant. Qiandongnan Silver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lothing, through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production of life, customs, totem worship,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tradition, formed a variety of Qiandongnan, content-rich Miao Silver culture. Silver culture as national dress culture an integral part of its generation, and national dress shapes, as has been the impact of various aspects,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culture have created a variety of silver culture, This article on the Hmong culture and the ethnic Miao Silver Silver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Keywords: Miao Silver Cultural Aesthetic Implications一、黔东南苗族银饰状况及影响中国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用血和汗铺写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

苗族的银饰文化

苗族的银饰文化

苗族的银饰文化穿戴在身上的银饰,苗族不变的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博大精深,苗族银饰更是深得人们的喜爱,穿戴银饰的苗族姑娘,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然而,银饰的打造,工序却很繁杂。

德西尔珠宝小编带来了苗族的银饰文化,让你更加了解银饰文化。

千百年来,银饰始终在苗家儿女身上熠熠生辉。

银饰对苗族而言,既是早年大规模迁徙历史的遗存,也是驱邪、消灾、祈福的美器。

苗族的节日和庆典很多,每逢佳节,姑娘们便银饰盛装,成群结队地如彩霞般齐聚一堂,展示美丽风采。

在清水江一带,人们还能看到全身佩满银饰的苗族姑娘们在踩鼓场上跳踩鼓舞。

远远望去,恰似银浪阵阵,波光粼粼。

一整套盛装银饰重约十二三公斤,平均价格也随工艺繁复程度浮动在七到十八万之间。

苗族银饰工艺复杂,少则需要十几道工序。

银匠首先将熔化的白银加工成银片、银条和银丝。

加工好的银片被夹进模具进行初步造型。

将压模完成的银片固定在加工台上。

然后采用压、錾、刻、镂等工艺,锻造出各种纹样。

最终根据造型需要再将其焊接或编织成型。

焊接用的是经硼砂水浸泡过的纯度70%-80%的小银片,而非银饰主体纯度为99%的足银。

银饰打造完毕后,还需经历洗银的过程方能白亮耀眼、璀璨夺目。

洗银时,先用喷枪将银器烧红。

再投入盐酸溶液中略加浸泡,如此重复约两次。

最后再用清水洗净晾干,一件精美绝伦的银饰便在匠人的巧手之下诞生了。

苗族银饰长久以来都是在苗族地区流传,改革开放后,其开发前景看好。

但是,银饰锻打技艺一般是在家庭内部承传,无法择优而授,原有艺人多已年老,真正能继承银饰锻造这一精湛工艺的并不多,所以这门特色技艺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必要加强保护工作。

民族文化苗族|令人惊叹的苗族“盛饰”,突破你对银饰的想象

民族文化苗族|令人惊叹的苗族“盛饰”,突破你对银饰的想象

民族文化苗族|令人惊叹的苗族“盛饰”,突破你对银饰的想象令人惊叹的苗族“盛饰”“运金造金柱,金柱撑着天,运银铸银柱,银柱支住地,天才不会垮,地才不会崩,人人才安心,个个才高兴……”这是苗族古歌中对银的记载,反映出苗族人对银的重视心理。

关于苗族佩戴银饰的确切记载,始见于明朝史籍中:“黎平苗与贵州同,其妇女发髻散绾,额前插木梳,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

”到清代,更是有“富者以网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支,长如匕,上扁下圆,两耳贯银环如盌大,项围银圈,手戴银钏。

”从这些古籍中,便可窥见苗族人喜戴银饰,且一直有着以多、大、重为美的“盛饰”习俗。

正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

”在苗族内部群体中,“盛饰”亦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风格的形成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以及共同生活的民族都有着密切联系。

云南、广西地区的苗族“盛饰”,多表现为缀满珠帘的帽饰、胸饰,用色大胆,呈现出一种跳跃的视觉效果。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平坝、镇宁、关岭等地的苗族女子,则保持着包裹多层头帕,同时佩戴多个银项圈、多副银耳环的“盛饰”习俗。

生活在贵州西北部地区的苗族,鲜以银为饰,而“妇人敛马鬃尾杂人发为髻,大如斗”——硕大的发髻、厚重的假发、庞大的木质头饰则塑造出另一种别具一格的“盛”。

聚居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重庆地区在内的腊尔山苗族,其“盛饰”由缠绕的头帕,以及固定在头帕前端的长方形银片、红绿色毛线绒球和后部的伞状银花、帘状银披褡组成。

而最为极致的演绎,则要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盛饰”:黄平苗族的球形银凤冠,银冠之上布满银花,蝴蝶、螳螂、雀鸟等动物形象立于花间,一派生机。

银冠下缘饰有响铃,行动时摇曳生姿、声色俱美;雷山西江苗族的大银角,宽近1米,立高可达70厘米左右,面上錾刻有双龙抢宝的主纹,两端尖角处可插羽毛或彩线,中央插有一把银扇,既像鸟羽,又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在银饰的使用程度上,总体呈现出黔东南最为丰盛、黔中黔南地区较少、黔西北地区最为精简的强烈对比。

苗族银饰里的民族故事

苗族银饰里的民族故事

苗族银饰里的民族故事part01拉丝、雕刻、打磨:苗银的传统工艺杨洪江虽然只有25岁,但他却已经做了9年的银饰了,现在他是湘西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州级传承人,尤其擅长拉丝。

银具有惊人的延展性。

先把一跟银条打细,先后穿过从大到小的钢板圆孔,银条也就慢慢变细,最后细如针线。

现在,拉丝的钢板是订做的,钢板坚硬,小孔从大到小的渐变足够称心如意。

拉钢丝用的是一架小轱辘,把钢板固定住,银丝穿过孔眼睛,然后缠在轱辘上,转动轱辘,更细的银丝就一点点的被从孔中抽出来。

转动轱辘讲究用力均匀,太猛太快便会将细小的银丝扯断。

杨洪江是苗族人,从小在苗寨里长大。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银匠,他既和父亲学技艺,也向其它师傅学习。

银饰是苗族人的必需品,并且银饰就像衣服,也要更新跟上新时尚。

&ldquo:一般人不断喜欢新的东西,你天天看上辈传下来的东西,就会想换一套。

”银饰永久了,或者多人轮流穿也会坏,需要修补。

“经常把银饰取下来,穿久了银也会破,就取下来再打别的,打其它的图案。

过节的时候几个女孩子搀在一起,手拉手会互相刮到,银视有时候会掉了,有时候会扁掉,因为是空心的。

”因此一个规模不大的苗寨,往往有比例不小的银匠。

“一家都有好几个了,一个村子有几户人家做嘛,算也有十几个20个人做吧。

但银匠的手艺必须跟上姑娘们的新要求。

“坏掉就要修,修就要熔掉。

熔掉再做的时候你会不断改进自己,融入自己的创意啊。

而且不同年龄有区别,比如老人家现在和妇女、小孩子、少女穿的银饰都是不一样的。

”创意只是一方面,“评价一个银匠做得好不好主要还得看工艺,就看他做得精致不精致,也看他图案。

”而拉丝可能是银饰中最为精致的一种工艺了。

它意味着,银饰不再被视作块状或者条状,而变成了更加柔软可以编织的丝线。

杨洪江沉潜于专注中,他用镊子夹着细小的银丝线,转动镊子,银丝线慢慢被拼合成小片状,再嵌入已做好的荷叶形骨架的银片里,就成了一个可人的荷叶吊饰。

接着用火烧灼,银线和银线间、银线和骨架间都会因为一定的熔化和接合起来,也就是焊接了,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苗族银饰文化现状及其保护

苗族银饰文化现状及其保护

苗族银饰文化现状及其保护一、简介银饰是苗族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

品种多样,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包括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一百五十余件,多则达两百余件,价值昂贵。

苗族银饰精致美观,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其中雷山县的银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

二、溯源和风俗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

贵州非白银产区,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

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

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

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

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

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

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

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每逢民族节日,苗族姑娘的头上、颈上、胸前、后背都戴满了银饰品,跳起芦笙,踩起铜鼓,银佩叮当,银光闪闪,饶有一番情趣。

婚嫁之日,银饰更是新娘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银饰是苗家人财富的象征,尤其是苗乡年节,或婚嫁迎娶,苗寨便成了银的世界,这是苗家独有的"银饰文化"。

三、制作工艺银饰品都是本民族男工匠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传统的手工艺是人类利用自己的双手来改造自然界物质资源的一种技术性劳作。

从人类学的文化整体性观点来看,任何劳作及其技术,都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历史性的互动互构的关系。

[1]概而论之,手工艺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表现于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诸多关系之中。

与“手工艺”有直接关联的物质形态,包括了手工艺的“手”,以及与“手”亲密接触的自然资源,也是早期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制作的器物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2]人类对器物的创造过程,也是人类自我发现的过程。

换言之,手工艺劳作的开始,既是人类对自然界物质和物性的发掘,又是对自身身体的发现。

首先,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的第一步是解放双手;手的劳作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手成为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的工具,并制造出其他工具作为身体的延伸。

其次,对自然物质属性的合理认识和利用,是手工艺形成的另一必要条件。

与机器工业、信息工业的劳作相比,手工艺在取材上独具特色:首先,材质可见可感可触摸。

手工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为例闫玉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在人类学视野下,手工艺的文化范畴表现于物质文明、社会关系、精神世界等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里,传统手工艺的个性化、人性化创造与现代技术、信息社会的兼容,富于民族特征的文化展演对大众旅游的需求,以及作为符合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的社会化再生产等,使传统的手工艺文化具有许多现代特征。

关键词:手工艺;旅游展演;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526.1.7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1)03-0072-06Modern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e-With Forging SilverCraft of Minority Miao in Qiandongnan as an ExampleYAN Yu PANG Zhao-rong(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g 361005,China )Abstract :With a view of anthropology ,the craft culture is manifested in three layers :material civilization ,social relations ,and spiritual world.In these three layers ,what endow the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e of minorities with a lot of modern features are the compatibility of individualized and humanized cre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 to moder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demand of minority-rooted cultural exhibition on mass tourism ,and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for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Key words :craft culture ,exhibition of tourism ,cultural heritage收稿日期:2011-04-14[作者]闫玉(1977-),女(彝族),厦门大学博士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研究;彭兆荣(1956-)男,夏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第32卷总第139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 (Vol.32.General.No.139)2011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No.3,2011闫玉彭兆荣: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艺劳作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物质最为淳朴的认识,因为在手工艺劳作中,人们是用身体与大自然在接触与交流,对物质的感受与操作经验的积累是全身心的,感官性的。

其次,一般就地取材。

比如苗族蜡染工艺使用当地植物靛蓝,彝族漆器采用樟木作坯胎、野生土漆和各种矿物颜料作髹饰,所有材质均取自当地。

总之,手工艺自古便是人类用于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与信息的转换、交流的直接手段。

有趣的是,在“手工艺”的原生形态中,满足日常生活和知识生产随着社会化需求逐渐出现了分野,甚至成了区分“野蛮/文明”的标识。

这在早期的人类学研究领域非常明确。

在人类学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人类文明被划分为三个阶段:蒙昧、野蛮和文明阶段,前两个阶段的依据大都属于原始手工艺,诸如石器、制陶、铁器等,而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始于标音字母的使用和文献记载的出现。

文明社会分为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社会。

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可以视为与标音字母相等的标准。

”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作为文明社会的标志,一直使用至今。

[3]摩尔根对文明进化的划分在今天看来已不足为训,但文字的出现并与手工艺分离成为“文明社会”最重要依据在学界仍不失为代表者。

传统手工艺从产生到传承有一整套知识体系,它不仅直接造就了人类古老的物质形貌,也间接地体现着人类的精神形态,并与传统的社会组织互相塑造。

手工艺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建构有特别的意义。

手的劳作实现了人类的“本质力量对象化”,[4]帮助形成了人类主客二分的认识体系,和灵肉二分的观念世界。

人类在对“天人之际”逐渐识别的时候,其作为类别的意识渐渐产生,社会结构也渐渐成形。

根据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关于文化生态的观点,作为一种曾经的生产技术,手工艺技术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势必也对人的社会组织产生影响。

斯图尔德认为,社会文化的进化取决于环境与技术的配合方式。

“文化生态的概念所关注的不是技术的起源与传播,而是技术在每一个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因而也导致不同的社会性后果。

”[5]也就是说,围绕手工劳作,人们逐渐发展出一整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组织体系: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可以谋生的职业而存在,由这一个生计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互动,还产生了行业组织、行业规则与行业术语,进而影响扩散至整个社会。

以我国盛名的陶瓷(“中国”与“瓷器”China:china互指)制作为例,距今已有一万年的历史。

[6]就瓷器制作工艺来说,景德镇瓷器制作最具代表。

一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手工艺形成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手工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瓷器制造行业的社会组织渐渐成形,影响扩散至整个社会。

另外,探究手工艺的社会性质还应考虑到社会对手工艺技术的影响力。

科技哲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已形成专门的“社会建构论(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探讨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

技术人类学也对这一研究方向给予了关注。

技术的革新无疑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巨大,但跳出进化论局限后,技术人类学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类型文化的技术现象,认为所谓技术的革新,也是人类文化选择的结果。

与李约瑟合作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晚清帝制中国的权利经纬》(Technology 美国人类学家白馥兰(Francesca Bray),在《技术与性别——and Gender: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中考察了宋代到清代中国家庭妇女的居室结—“制作者被构、纺织生产、生育文化,发现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社会秩序之间有互相建构的关系——制作所形塑,应用者被应用所形塑”。

[7]中国黔东南的银饰锻制技术在原生形态就与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互相关联,相互作用。

历史上的大迁徙、巫术文化的存续、信仰与仪式的承传,给了银饰锻制技艺长久的生命力,终于成为一个族群独特的技艺技能。

今天,在社会化语境下,尤其是“遗产运动”的兴起,这一门手工艺也被赋予新内涵。

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在雷山县西江召开,直接促成了西江银饰一条街的落成,银饰锻制手工艺被搬到了旅游市场;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录入,使银饰锻制手工艺进入政治权力范围。

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将对技术本身产生何种影响?关注者必将拭目以待。

二在中国,对天人关系的探究、对物性与人性异同的探讨、对技与道的思索,以及传统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手工劳作的奠基和手工艺技巧的产生、发展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很多是源于手2011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1年6月版艺的、技术的实践。

善于譬喻的庄子以庖丁解牛说养生,以轮扁制轮论“言意”,表明了古代哲学中由“技”而升华出来的“道”。

正如梅映雪所概括的,“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问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

”[8]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思想大厦里面,手工艺所反映出来的哲学思维通常是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产物。

比如银饰锻制需要的冶金技术源于中原地区,曾经是汉族祖先的看家本领;而对金银的特殊需求源于苗族对穿金戴银的特别看重,银饰艺术形象的设计制作则与民族文化传统分不开。

随着社会化组织的日趋成熟、社会分工的细致化、技术革新的出现,文化的生长与变迁是不可阻挡的社会进程,机器生产替代了手工艺制作;机器生产的“效率至上”原则、信息时代的编码特征与简约原则、消费社会的“市场至上”原则,都对手工艺文化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不再是手与物的“亲密接触”关系,而是以机器、符号等作为中介和手段,织成了绵密繁复的多维意义之网。

但无论如何,人类文化的“成长”,不是前后更替、单线演进式,而是不断积累、叠加,因而丰富、灿烂。

手工艺以其曾经鲜活的生命力,在不断丰富的现代文化土壤中也吸取着可供滋养的营养元素,探索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些与传统手工艺不同,机器工业生产的特点是高效率、标准化,规模化,以及“去情境化”——特点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反思中,人们必然会呼唤手工艺的复兴,以唤回机器森林中丧失的个性与温情。

标准化、“去情境化”都是机器化时代高效率的前提和要求;标准化抹煞了个性,“去情境化”去除了“地方性知识”,把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地方”变为空无一物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