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的分类之胸颈饰

合集下载

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_以凤凰古城土著苗族为例

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_以凤凰古城土著苗族为例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大众 文 艺 出 版
社.1999 年 1 月.M。 [2]吉 首 大 学 报— ——湘 西 苗 族.19: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应用 艺术系)
责任编辑/柯 兰
58 2011 年第 9 期下半月·总第 490 期
二、苗族服饰— ——饰
湘西苗族妇女以各种精美的银器为 主要佩饰, 银器构成了苗族服饰的一大 特色。 在苗族妇女眼里,银饰不仅是美好 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 带来吉祥和幸福。 银饰是贵重的东西,由 它联想起来的是富有,所以贵重的东西即 是富和美。 戴上这些银饰,在她们自己和 别人看来都是很美的。 苗家少女全身上 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叮当着响。 重 的可达几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 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 指的。
银帽最为复杂和耀眼。 湘西地区的 银帽无顶,为环形花冠,帽冠上加工有凸 纹动物及花卉形象,以银丝焊连,突出平 面装饰,层次感极强。 冠在头上,脚下走 动,颤枝银花一片银光闪烁,显得花姿绰 约;银帽下沿齐眉流苏,也随之摆动。
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 题材以花、 鸟、蝶为主。 哪怕同样是花,但单瓣、复 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银花发簪、银蝶发簪、银凤发簪……就风 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 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
第二种变化:衣料、绣线、染料等大 多为外地舶来品。 灯芯绒、平绒布不仅取 代了自织的格纹布、花线布、平纹布,而 且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用 布料。 阴丹蓝等宽幅工业布取代传统蓝 靛染的窄幅自织青色布, 成为苗族女子 们夏天常用的衣料。 传统自缫丝、抽丝和 染色的绣花用丝线也多为上海、 杭州等 地厂家生产的现代尼龙线和化纤线取 代。 本地自产布料、丝线等使用率大为降 低,甚至逐渐消失。 在银饰制作上,以白 银为主的同时,白铜、铝皮、甚至旧的高 压锅都成为制作银饰的材料, 这是因为 这些替代品物美价廉。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苗族银饰品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

一、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1、银角(银角分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厘米。

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恃色。

其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

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瓢逸之美。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

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

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

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

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

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

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针,而是靠银片紧裹头帕起到固定作用。

其二,银角似角似羽。

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

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

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

2、银帽(银帽分为三种类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

重安江型银帽为半珠形,全封顶,分内外两层。

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外层分三段,上段为帽顶,通冠由成百上千的银花组成,簇簇拥拥,十分繁密。

帽顶正中,银扇高耸。

银扇四周,有数只凤鸟、蝴蝶、螳螂高处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态逼真。

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两侧有孩童嬉戏形象。

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

冠后拖三组银羽,共十二根,羽长及腰。

雷山型银帽上大下小,无顶,通高约30厘米。

其恃点是注重突出帽围的平面装饰,帽围约10厘米高的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帽围前叠饰蝶、鸟等单体银片,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

5.苗族银饰欣赏.ppt

5.苗族银饰欣赏.ppt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5
二、银饰特征:
1、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 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 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 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 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 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 有道理的。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 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 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 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 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 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 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6 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Page 14
腰 坠 饰
脚 饰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15
课外学习要求:
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 于苗族银饰的相关图片,学习 并探讨所收集的资料是属于银 饰种类划分的那个部位,从而 进一步加深对苗族银饰的了解。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16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3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观看各式各样的图片,同 时进行讲解,再结合实物,进一步加深对 苗族银饰的认识。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4
教学内容:
一、简介: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 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 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 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 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 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 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 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 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 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银饰品工艺和特点

苗族银饰品工艺和特点

苗族银饰品工艺和特点分类及特点编辑操苗语黔东方言的妇女,部分地区姑娘佩戴的银饰品数量之大,为苗族之冠;制作工艺和品种之多也属第一流。

约而言之,可分三类。

第一类工艺精湛,工序复杂,成品美观。

这类银饰品主要有银冠、银凤、空花手镯、银线编织手镯、发髻银索等。

银性软而延伸性强,可拉成马尾样的细丝。

编织手镯、戒指、发髻索等银饰品,就是用这种细银丝作成。

银冠其结构有两种,一是以约三毫米的铁丝作骨架,再将上百的银花簇缠满铁丝架之上为帽顶,帽的周围缠以钻花的薄银片,下缘缀上数十枚有银链系着的银坠,银坠覆迄眉、耳之上。

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施秉、凯里东北部和雷山的桃江等地。

另一种银冠是将银花、银泡等缀在无顶帽(即只缠两圈的头巾)周围,夹层插以四五束银花簇。

花簇的构造,是在银簪的外端,焊接30多根长短不一的银签,每根签顶都焊接一朵精制的银花,髻后插一把木梳。

木梳背包一块薄银片,外围缀满银坠,只留梳齿。

髻上插一只银凤和一副银角。

银凤以模型压成凤身,以精钻花纹的薄银镶合为凤的身、首,另以薄银片剪作尾、翼焊接于凤身。

尾羽为身长的数倍。

银角为薄银片制成,其上精钻双龙戏珠,龙的双角之间另插精钻花纹的“银扇”,与银角配合,不能单独佩戴。

这种银饰品流行于台江县城郊和革东等地。

空花手镯以银丝纤作小花瓣,焊接若干花瓣合在一起成团花,再以若干团花焊接在一起成为花簇,另用薄银片制成手指大的小盅,盅的外底焊一小银珠如乳头状。

将四根银签纤成手镯样,再将花簇、银盅覆于银签上,焊接成为手镯。

银线编织手镯:先将细银丝三或四根绞成银线,共若干根,以之编为六棱手镯,纹呈正倒相叠的“人”字形,中空。

银绳以极细银丝编作四棱,每面宽约一分,纹呈正、倒“人”字形,长约两丈,颇柔软。

以之挽于髻外,使发髻能承受银角,以银绳挽髻。

流行于贵州凯里、麻江、丹寨三县市接壤地区。

第二类做工细致,种类繁多,流行面宽,但工序不如第一类复杂,技艺也略逊一筹。

常见的成品有:钻花空心手镯、胸牌、镶花银链、泡花项圈、吊铃钻花项圈、细银项链、银泡、银铃、钻花戒指等。

苗族银饰的种类

苗族银饰的种类

苗族银饰的种类
苗族人酷爱银饰品,尤其是苗族少女,她们常常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衣、手配银镯、脚系银链,以多为美,以重显富。

在今日的苗寨中,造型独特、绚丽多姿的苗族银饰仍然随处可见。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

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

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

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苗服飞扬 银饰叮当

苗服飞扬  银饰叮当

施 洞 型 银 角 造 型最 繁 绸 奢 华

就 风格 而 言
闻 名 遐 迩 的 黔 东 南 苗族 大 银 角
“ ”

亦最 为 精 细
凤颤 动
佩戴 者 行 走 时

银角上龙
灵 秀 生动 各 具特 色

有 的 古拙
造 型源
自祖
先蚩 尤
头有角

的 形象
跃然 譬项
排 调 型银 角 则 同 以

朴实
浑厚凝重
可 活 动 变化

银手 镯
由 银 手镯 在苗 语里 被称 为


银围 腰链
多 数 苗族地 区 盛 行 以围 腰 作 为 主 要 衣饰 其 中 部 分地 区 俗 以银 链 为 围 腰


尼秋 把

链型 以 链 环
是 苗 族银 饰 的 型不 镯 款式 统
手镯 亦 称 为 手 圈 个 重 要组 成 部 分
因体积
题 材 以花


苗族 银饰作 为
种 文 化 现象 在 历
大 而 颇 具恃 色
即 使 在 世界 上 也 堪 称 因 其 在分 叉
蝶为主
虽然 同

史 上 曾 被 许 多 民 族青 睐
交 流的 载 体 之 历 史文 化

成 为 多 元文 化


施 洞型 银 角 又 称 银 扇
样 是花 复瓣 简密 疏
下 这 些银

由众 多 银 花及

耳环 是 苗
各 种 造 型 的 鸟
族 银 饰 家 族 中款
头饰
头饰 包括银角

厚重的苗银

厚重的苗银
种 神 圣 的 存 在 ,在 重 要 的 祭 祀 活 动 中 , 往 往 要 屠 牛 来 敬 拜 祖 先 。 水 牛 既 在 苗 族 人 的 生 活 中 占据 特 殊 地 位 .
贵州大部分地 区 ,深入到了黔南及黔东南 。而在贵州 出 土的历史 同期考 古文物中 ,所见除了证明 当时冶炼技 术 已相当成熟 的青铜 器具 、兵器等 ,还有包括银 圈、银手
合了现代审美需求 ,变得 日渐丰富。皿
装 ” 。在苗族 传统 中 ,没有银 装 ,姑 娘就 无法谈 婚 论 嫁 。苗寨里姑娘一 身银饰盛装 ,饰品可达半人 高,部件 多可 达数 百件 ,重逾 二三 十斤 。这一 身繁 复的盛 装银
( 摘编 自 《 地道风物 —— 黔东南 》一书 《 黔东南苗银
就的厚重 》一文 )
天然成
1 咐 公关世界
பைடு நூலகம்
时 ,一 部 分 苗 民 从 湘 、鄂 、川 、黔 毗 邻 地 区迁 至 川 南和
角为例 ,水牛 角造型 蕴含 了水牛 在 苗族社会 生活 中的
重 要 地 位 。相 传 ,在 未 进 入 以货 币 进 行 交 易 的 社 会 之
前 ,苗族 人 以耕地 的水 牛作为 以物 易物的媒 介 ,水牛 是 社 会 财 富 的象 征 。而在 以耕 种 水 田为 主 的 苗族 社 会 ,水 牛也 是生 产力的 重要体 现 。此外 ,水牛还 是一
在 苗 银 饰 品 中 ,以全 身 最 夺 目的银 饰 —— 大 银
者 ,蚩尤者 。”这说明 ,至少在汉代 以前 ,苗族先 民就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掌 握 了金 属 冶 炼 技 术 。
金属 冶炼技 术的 出现 。只是 为苗 族人开 始使 用银 饰品的时 间提供 了一定 范围的参考 ,从苗族聚居地墓葬 中经考古挖掘而来 的文 物则更具说服力——历史上 ,苗 族人从华东迁至 中原 ,从中原迁至中南 ,从中南迁至西 南 。秦汉至唐宋是 苗民进行第四次大迁徙的时期 。在此

苗族服饰银饰介绍

苗族服饰银饰介绍

苗族服饰银饰介绍
苗族服饰银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女性的重要装饰品。

银饰广泛用于苗族女性的头饰、颈饰、手饰、足饰等,形状多样,工艺精美。

苗族银饰的样式丰富多样,主要有耳环、首饰、纳指、足饰等。

其中,耳环是苗族女性最常佩戴的银饰之一,有不同的造型,如剑形耳环、圆环耳环、花形耳环等。

首饰通常是由项饰、胸饰和腰饰组成,采用银饰与珠子、花卉等组合制作而成,十分华丽。

纳指是苗族女性特有的银饰,佩戴在小拇指上,象征着婚姻的祝福和纳福的寓意。

足饰则是苗族女性在节日和婚庆等场合常佩戴的银饰,如踏脚饰、脚搡、脚链等。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常采用程控银器制作技术,经过多道工序制成,包括设计、雕刻、锻造、打磨、翻花、抛光等环节。

银饰上常以苗字、花纹、动物等为图案装饰,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苗族人民把银饰视为财富和幸福的象征,银饰也是苗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佩戴银饰,苗族人民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同时,苗族银饰也成为苗族文化与艺术的代表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银饰的分类之胸颈饰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

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族银饰的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1?银项圈
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

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

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

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

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儿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

属于链型的有8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四方形项链、响铃项链等。

属于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篓花项圈、藤形项圈、银龙项圈、方柱扭索项圈。

链圈合一的有百家保锁带链项圈。

串戒指项圈很奇特,是以篓花银片为内圈,用十四枚戒指串成的。

为避免戒指重叠,以银丝将戒指等距固定,戒面以蝶及瓜米为垂穗。

绞丝项圈呈绞花状,系用两根银条互相穿合,连续编圈制成,两端用细银丝扭索缠成圆柱形。

其造型华丽。

银龙项圈为双层,以银片拼合,里层扁平,表层呈半圆弧状。

其上为凸纹二龙戏珠图,项圈下缘垂十一串银吊,吊分四级,为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形象。

其造型芋满,工艺复杂,是
苗族银项圈中的精品。

藤形项圈制作工艺较简单,但古枝扎藤的造型却令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气息。

2?银压领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

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

长命锁的前身为"长命搂",始于汉代,是人们为避不祥,端午节时悬挂于门帽的五色丝线。

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长命锁。

长命锁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区,还保持原始的长方形,锁上篓有"长命富贵"等宇样,往往同项圈连体或配套使用。

银压领脱离原型较远,为半圆形或腰子形,体积增大数倍,纹样芋富,制作工艺复杂。

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

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

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缚,工艺精美。

压领主纹为两只圆雕银腆磷,可活动的镂空银球居中,其上银龙腾跃,其下银花簇簇。

3?银胸牌
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

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

有的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

也有的银胸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4?银胸吊饰
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

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最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

该地的鸟形吊造
型原始粗扩、朴拙可爱,堪称一绝。

大部分地区的胸吊饰以精美取胜,玲拢剔透。

其多以“五兵”为坠。

以兵器为饰的
"五兵佩",流行于汉代,是当时的避邪之物。

苗族银腑吊饰中常见的兵器有刀、枪、盾、餐、棍,以及苗乡不见使甩的剑、哉、涧、矛、铲等。

苗族银饰一方面保留了“五兵佩”的形制,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改造,加入牙签、挖耳勺、大铲、镊子等坠饰,所以,"五兵佩"在苗乡被称为“牙签吊”。

其他银饰,如压领、腰吊饰也多有以五兵为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