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
非遗+景区案例

非遗景区案例
在中国,有许多非遗景区,这些景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展示了非遗的魅力。
以下是其中一个非遗景区的案例: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有一个名为“千户苗寨”的非遗景区。
这个景区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球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拥有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在千户苗寨,游客可以深入了解苗族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包括刺绣、银饰、蜡染等。
这里的非遗表演也十分精彩,如苗族大刀舞、芦笙舞等,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到苗族的独特文化。
景区内有许多苗族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屋顶覆盖着石板,具有独特的风格。
同时,这里还有许多美食,如酸汤鱼、酸辣粉等,让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苗族美食。
千户苗寨的非遗文化活动也很有特色。
例如,在每年农历六月六举行的“吃新节”,村民们会进行长桌宴、荡秋千等传统活动。
这些活动既展示了苗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又增加了游客的体验乐趣。
景区的成功得益于其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千户
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维护和开发。
同时,景区还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培训和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
总之,千户苗寨作为非遗景区,既展示了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这种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苗族服饰的特征

苗族服饰的特征2008-10-30 15:20:17|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苗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
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大战争中大部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种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苗。
从观赏角度来看,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其特点和制作工艺,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
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
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
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苗族服饰除刺绣图案外,很多支系的裙子都采用蜡染工艺。
苗族衣裙均为麻织,风吹日晒会逐渐变黄变脆,既不美观,也不耐用。
使用蜡染,不但能使麻料保持原有的色泽,而且蜡液对麻而形成一个保护层,延长其使用寿命,更为重要的是使裙子得到了美化。
苗族服饰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变化丰富,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于装饰性.苗族--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苗族银饰PPT课件

耳环
造型有蚕虫式、叶片式、圆柱式、圆轮式、 悬吊式、环状式、灯笼式等等。
颈部银饰
式样有羊角圈、圆光圈、扁圈、 盘圈、麻花圈、雕花圈、戒指 圈、空心镂花圈以及由项圈演 变而成的银披肩等。项圈使用 量较多的有贵州台江、黄平、 凯里、雷山、剑河、丹寨、麻 江、松桃及湖南湘西一带。
雕花圈 卷花圈
胸部银饰
头饰
苗族头部银饰包括银角、 银扇、银帽、银围帕、 银飘头排、银发簪、银 插针、银顶花、银网链、 银花梳、银耳环、银童 帽饰
银角
最大的银角高约80厘米,两角距 离约80厘米,角尖一般用白色鸡 羽装饰。银角正中围绕太阳图案 上边有以银片插成扇形的放射状, 象征初升的太阳光芒照射。
图为西江式银角
银冠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种类有压领、银链、银锁、胸兜等。
手部银饰
手部银饰极为丰富,有圆柱形、方柱形、空花 形、扁平形、圆珠形、螺旋形、螺丝形、扭曲 形、长筒形、龙头形、蚕虫形等
银衣及其它银饰
一般是以银泡、银菩萨、银片等钉在布衣上而 成
苗银首饰洁白的秘诀
苗族饰银洁白无暇。因此,苗族银匠 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 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 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 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 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 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第11页共17页手部银饰手部银饰手部银饰极为丰富有圆柱形方柱形空花形扁平形圆珠形螺旋形螺丝形扭曲形长筒形龙头形蚕虫形等第12页共17页第13页共17页银衣及其它银饰银衣及其它银饰一般是以银泡银菩萨银片等钉在布衣上而成第14页共17页苗银首饰洁白的秘诀苗银首饰洁白的秘诀苗族饰银洁白无暇
黔东南苗族银饰刍议

狮子 。 …狮子喻 男人 是远古 图腾文化 的
遗迹 , 而绣 球 由 1 2朵 莲 花 瓣 构 成 , 花 莲 自古 是 女 人 的 象 征 , 因此 狮 子 滚 绣 球 在 民 间 保 持 着 明 显 的 性 爱 色 彩 , 含 人 丁 暗 兴 旺 的 愿 望 。 鱼 也 是 银 饰 中 的 备 受 欢 迎
44 20 )4—00 0 4 X(0 9 0 04— 3
、
以 主题 鲜 明 、 艺 精 工
收 稿 日期 :0 9— 20 9—1 8 基 金项 目 : 州 省 20 贵 0 8年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重 大课 题
湛 的 图案 召 唤 、 赞 礼 人 类 的个 体 生 命
黔 东 南苗 族 虽 然 历 经 种 种 挫 折 与 磨 难 , 仍然保持对生活 的热爱和 期盼 , 但 保 持 对 生命 的珍 视 之 心 。 在 苗 族 文 化 和 民
—■■● J OF GUIZH0U UNIVERSITY URNAL 0
黔 东南 苗族 银 饰 刍议
王 清 敏
( 义师范学 院 中文 系 遵 贵 州遵 义 5 30 6 0 2)
黔 东 南 苗 族 银 饰 是 贵 州 民 间 工 艺 中
工 艺 美 术 品 中 的杰 作 , 具 有 独 特 的 审 它 美价值 , 精湛 的技 艺创造 美仑美 央 的 以 外 形 。其 富 丽豪 华 的 艺 术 风 格 背 后 隐 含 着 黔 东 南 苗 族 文 化 的 精 髓 , 现 了 黔 东 体 南苗族 关注 个体生命 需求 的 多重性 , 满 足个体 生命 多层次 的需求 , 写 了一 曲 谱
本 , 坚 实 , 有 力 的 根 源 , 是 大 自 然 最 最 也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 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 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 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 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 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 的典型。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多表示着一种独特感。
银饰工艺
加工
原料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 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 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苗族银饰
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以重为美
以多为美 变与不变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 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 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在我国西南的贵州省,居住着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苗族。
这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有天然氧吧和“森林公园”之称,自然生态保护良好,空气质量指数全年平均值达到并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还有世界上最长的水上长廊和许多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使其成为当今旅游热点。
苗族银饰,不仅以其造型奇特、图案繁多、工艺独特闻名遐迩,也因其蕴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日,笔者有幸拜访了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下司镇安乐村手工艺品制作坊,现场观摩了苗族银饰制作流程。
由于做的都是小件的银饰产品,每一件约重100克左右,但他们很熟练地将一块块几十克的银料捏扁、折叠、雕凿、编结……足见其用心程度。
同时,通过对银饰加工的步骤及方法进行系统介绍,可以看出:苗族银饰不只是简单的首饰佩戴物,它更多的则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寓意。
就如贵州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所传承的《尚古格言》中提及:“自秦汉以来,朝野礼仪规范甚严,或有赠人白金珍珠之例。
惟宫殿中置博古架数层,内陈玛瑙、珊瑚、青金石、紫晶、黄玉诸宝,皆举世无匹之珍,亦皇室权势煊赫的象征,因此又常被视为财富的代表。
”以锦缎为载体,通过绘画等形式来反映对生活的感悟,用美丽的装饰表达内心对生命的尊崇与敬畏,寄托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
苗族银饰便属此类。
再比如苗族银匠所著《苗族铜鼓文化论》云:“苗族青年男女喜欢用最灿烂的彩带装扮自己,用身边最美丽的刺绣,穿着华丽的服饰,戴上闪亮的首饰,从头至脚,处处透露着民族艺术的灵魂与神韵,给人留下永恒的回味与记忆!”把一件件千姿百态、光怪陆离、五颜六色的银饰凝聚在发髻、耳环、颈链、腰扣、银锁等物件上,让其彰显独特的民族文化,满足人们美化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了大众的共识。
花丝镶嵌是一种复杂而精致的工艺,这种工艺主要运用了各种金属材料。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金属在加工过程中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除熔点高低外,还有线胀系数,热膨胀系数,导电率,磁性能,强度和延展性等物理参数。
苗族银饰产品的传承及其纹样解读

苗族银饰产品的传承及其纹样解读摘要:苗族的纹样种类繁多,为了表达这些纹样给苗族人民带来的各种寓意,苗族银饰成为了最好的载体,苗族银饰的技艺主要有花丝工艺、錾刻工艺、锻造工艺等,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在苗族人民的节日中不断继承和发扬,也不断融入了现代化元素。
关键词:银饰技艺设计思维一、苗族银饰产品在区域现状和地域文化分布整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人民生活最集中,分布最广的地方,在苗族的服饰中,各类的银饰装饰产品百花齐放,体现了苗族人民对银饰的喜爱。
黔东南州由于一年中有上百个民族节日,素有“百节之乡”、“芦笙的故乡”、“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东方斗牛之乡”的美称,每逢节日,热情豪放的酒歌、山歌伴随着苗家、(亻革)家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银冠、银角、银花、银项圈等盛装,踩着震人心魄的铜鼓、芦笙节奏,汇集成多彩的歌舞海洋,足以让到访者迷醉。
苗银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含银量在99.9%以上的银,经过花丝和錾刻后成型为各种代表苗族形象的产品,一方面体现了手艺人在技艺方面的了得,另一方面从产品的造型和审美性能够解读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文化,尤其喜好借助艺术造型来体现生命、生殖企求,它也是民间美术共同的现象。
二、苗族银饰的传承与发展苗族银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保持着鲜明的底色,又跟随时代步伐作出了创新和变革。
苗族银饰保持着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艺术特征。
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富足,人们追求大、重、多艺术特征的热度只增不减。
每当重大节日或婚礼,苗族青年男女都会身披种类丰富、做工精细、色泽光亮的银饰,给人以厚重、密集、繁复的视觉感受。
而受人们审美取向的制约,一些原有的银饰品种被淘汰、被重新改造。
苗族保留了以家庭作坊为主要单位手工自制作银饰的传统,很多村落中百分之八十户的村民以银饰制作为业,“边做边卖”成为常态。
但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银饰制作行业中脱颖而出,很多银匠根据苗人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审美趣味推陈出新,将目光投射于更多的日常事物,从中汲取创作灵感,用以增加银饰上的图案,改变银饰局部位置的加工,让银饰的雕刻更加细腻。
关于苗族银饰的作文

关于苗族银饰的作文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大花园里,苗族银饰就像一颗璀璨无比的星辰,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我第一次见到苗族银饰,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宝藏一样。
那是在一个民族文化展览会上,一个小小的展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苗族银饰,瞬间就把我的目光像磁石吸铁一样给吸住了。
苗族银饰那造型,可真是千奇百怪又美到心坎里去了。
就说那银冠吧,就像一个精致的小宫殿顶在头上。
冠上有各种弯弯绕绕的花纹,就像神秘的迷宫一样。
还有那些细细的银链,从冠上垂下来,随着佩戴者的动作轻轻晃动,就像春天随风摆动的柳枝,灵动极了。
这银冠一戴,感觉整个人就像从苗族古老的传说里走出来的公主或者女王,自带一种高贵又神秘的气场。
再看看那些银耳环,那可不是咱们平常看到的那种普普通通的小耳环。
苗族的银耳环大得就像两个小月亮挂在耳朵上。
有些耳环的造型像盛开的花朵,花瓣层层叠叠,每一片都雕琢得特别细致,仿佛能闻到花朵的香气。
我就想啊,苗族的姑娘们戴着这样的耳环走路的时候,那耳环一摇一摆的,肯定特别拉风,就像耳朵上带着两个快乐的小铃铛在跳舞。
苗族银饰的项链也是一绝。
那些项链上的银饰部件,有的像小鱼,有的像小鸟,还有的像星星。
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像一条流淌着故事的银河绕在脖子上。
我猜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传说,也许是关于祖先的勇敢事迹,也许是神仙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
当苗族姑娘戴上这样的项链,那可不只是为了好看,简直就是把苗族的历史和文化都挂在了身上,就像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文化小百科全书。
而且啊,这些银饰可不仅仅是装饰品这么简单。
在苗族的传统里,银饰是财富的象征。
就像咱们现代人喜欢把钱存在银行里一样,苗族同胞把财富变成了银饰戴在身上。
家里的银饰越多,就说明这家人越富裕。
所以,那些银光闪闪的银饰,也是苗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呢。
制作苗族银饰那可真是个精细活,就像在银块上绣花一样。
我听说啊,苗族的银匠师傅们可都是有着高超技艺的手艺人。
他们要经过熔银、铸模、雕花等好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一件精美的银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
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
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案例: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苗族银饰
▪黔东南概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的东大门,是湖广一带进入云贵川的主要通道,也是湖南、重庆南出广西的重要走廊。
全州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46.91万人,聚居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是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
而且黔东南的苗族占全国1/4。
2008年全州人均GDP4461元。
▪文化背景
苗族银饰是中国西南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银饰产品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品类。
“苗银”这个词是汉语当中唯一一个有广泛认知、以少数民族命名的特定金属饰品词汇。
身着盛装、佩戴大量银饰的苗族女性形象甚至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广告和电影作品中出现,例如畅销白酒品牌金六福的广告以及2008年中国市场最成功的商业影片《非诚勿扰》。
贵州苗族制作银饰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代初期,至今约500至600年。
传统苗族银饰造型、图案都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例如蝴蝶妈妈图案(黔东南州苗族传说中苗族始祖姜央为蝴蝶所生)、大牛角形头饰(传说中神农氏炎帝为人身牛首)等等。
另外由于银饰便于携带和保管,也不必担心火灾的发生,所以银饰成为每个苗族家庭必备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
黔东南是贵州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
尤其是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三个村寨,以及与之相邻的台江县排羊乡久摆村、施洞镇塘龙村等都是著名的“银匠村”。
雷山苗族传统的银饰因为所用材料的来源十分复杂,所以成色也很不一样,有含银30%~40%的,也有含银89.1%的(用“袁大头”打制),还有含银95%以上,甚至含金的“箩箩银”。
因为成分、款式、风格多样,所以苗族人对自己的银饰并无一个统称。
所谓“苗银”的说法是近年来在汉族或者其它民族消费者当中形成的。
▪规模与趋势
雷山共有银饰从业者约780人,主要集中上述3个银匠村。
年产值总计大约为1800万元。
规模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接近100万元。
从从业人数大致可以判断,整个雷山银饰产业的规模应该是在不断增长的。
例如控拜村在1980年代大约只有100名左右的工匠,1990年代为200多人,现在达到400人以上。
就整个黔东南州而言,2003年成立于凯里市的仰阿莎公司是规模较大的银饰企业的代表。
目前拥有工匠60余名,其中来自施洞、控拜等著名银匠村的专业技师15人,2008年销售额为680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
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
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万元,号称“中国最大的苗族纯银手工艺品供应商”。
最近十年来这个产业最重要的趋势是:银匠往外地流动。
因为3个银匠村交通并不十分便捷,不利于商业扩张。
所以银匠们选择前往周边城镇甚至中心城市去发展他们的事业。
目前黔东南州所有的县都有来自3个银匠村的从业者,另外还有一部份人在北京、广州等地从事银饰销售,留在村里从事加工的银匠已经所剩无几。
黔东南州其它苗族银饰较多的县如台江等地的情况也相差无几。
▪生产组织与生产技术
雷山银饰行业多数的从业者没有正式注册,甚至行踪不定,正式注册的企业只有10家,但即使对于正式注册的企业,政府的工商、税务等部门也并不完全清楚他们真实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雷山苗族银饰的生产流程包括开皮、拉丝、压模、钻刻、镂空、焊接、清洗等多道工序,一般所有流程都是纯手工加工。
多数从业者的生产组织形式为家庭作坊。
在雷山,真正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自己的渠道、员工有明确专业分工的从业者只有少数几户。
银饰的原材料以前是纯度较高的白银(一般为含量98.7%或者92.5%的首饰银),主要来自湖南,目前银价大约3700元/公斤。
近年来原材料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使用某种铜合金,即所谓“白铜”打制的“银饰”产品似乎越来越多见,市面上甚至有白铜的全套盛装产品。
▪销售与市场分析
以雷山县为例。
雷山银饰行业的商业化程度比较高,销售渠道较为丰富。
例如在西江千户苗寨景点、雷山县城、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营盘坡等地自建门店。
而在北京潘家园等大城市手工艺品集散地,也能看到雷山银匠的摊铺。
联合国专家2009年8月在西江做的一个市场调查表明,来西江的外省游客(61%)已经明显多于省内游客(39%)。
黔东南州的当地消费者只占到大约1/5。
而外省游客当中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游客占比达到大约1/3。
银饰价格的制定大都采用成本加成法,对于实心手镯等加工深度较低的产品,原材料成本占零售价的比例一般为60%左右,而具体零售价格随着银价波动。
而且当地销售的银饰产品极少有正规的包装,看上去不是特别体面。
到目前为止,雷山银匠们的品牌意识并不浓厚。
加工规模较大的从业者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但是在产品上反映出来的特征并不明显。
而从设计风格、产品门类、产品价位等角度来看,彼此的区别也并不明显。
总体来讲消费者缺乏品牌认知。
一些名匠,例如“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顾永冲师傅等人拥有一定的个人品牌,但是到目前为止传播的范围有限。
另一个对于苗族银饰这一品类整体不利的因素是,雷山的许多银匠和市场人士习惯将几乎不含银的白铜饰品称作“苗银”,以示与纯银的区别。
这造成了整个市场价格信息的混乱(白铜产品的价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
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
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格几乎不到纯银同类产品的1/10)。
对此政府做了一些规范市场秩序的努力,例如经过相关部门认可的银饰柜台的一角会贴上一个标志证明本柜台产品的质量合格,没有虚假。
无论是在雷山还是黔东南州其它地方,各个店之间的苗族银饰设计在似乎越来越趋同。
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独创的设计也很快就会被抄袭。
因为苗族银饰整体的知名度较高,因此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廉价首饰批发市场出现大量的“仿苗银饰”。
例如在广州最大的饰品和小商品批发中心——一德路和人民南路商圈,那里有数以千计的批发商,其中至少有数十户商家号称他们在经营少数民族饰品。
在某些商店,甚至会看到有一个穿着满身苗族盛装的女模特立在门口。
可是事实上,他们的产品几乎跟苗文化和苗民族扯不上任何关系。
所有这些饰品都是在东部省份,例如广东、浙江和福建设计和生产的。
这些所谓的“苗族银饰”实际上都是由一些很廉价的、含银量很低甚至为零的合金材料制作而成,而且多半都是用电脑、机器加工而不是纯手工加工,价格低廉,一个戒指或者一对耳环的批发价一般在6~7元人民币。
但是它们的花纹和光泽又和真正的苗族饰品很相似,只有专业的客户才能区分。
问题:
1. 您认为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产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2. 请为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产业发展设计一个“5年行动方案”。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